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关忠诚的真实故事有哪些

2022-11-05 01:34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老渤海·英烈篇|忆人民的忠诚战士——牟杰烈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忠诚的真实故事有哪些1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牟杰同志,原名牟士让,化名黎明。山东省博兴县龙注河村人。191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断断续续读过两三年书,1939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章丘县遭敌杀害,年仅25岁。

我第一次见到牟杰同志,是1939年的初夏,他随寿光独立团张文韬政委带的一个连,驻在寿光五区赵家营村。1942年的春天,我们在区党委“双减”工作队一个组工作,那次相处时间虽然短暂,但牟杰在工作上服从分配、积极认真、吃苦耐劳的作风,以及鲜明的阶级立场,对贫雇农深厚的阶级感情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次分手后,再没见面了,也没有消息。现在回忆起来,那次分手,就是牟杰被调历城做地下工作去了。由于组织严格保密,所以我不知他的去向。直到前几年从程雨村同志处,得知他和刘雪琴一起去历城东部做地下工作,遭敌杀害牺牲了。知此消息后,心情沉重,引起对牟杰同志往事的回忆。

牟杰同志深受博兴县家乡早期革命活动的影响,很快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博兴县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1932年曾举行过革命的武装暴动。他同村的牟潜修同志、他的表兄张文韬同志都是战前的老党员。“七七事变”后,这些早期的共产党员在当地公开举起了我党抗日的旗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在其表兄张文韬同志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快的提高了革命的思想觉悟,认清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抗日救国的。因此,他决心投身于抗日斗争的洪流,毅然离家,于1939年3月由博兴转赴寿光,参加了八路军三支队寿光独立团。

1940年7月,山东省青年救国联合会成立后,指示各地青救会普遍组建青年武装,配合八路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清河区青救总会为了有力地开展这一工作,报请区党委从部队调一干部来专管此事。经上级研究,牟杰被调做此工作。他到职后,在青救总会夏戎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组建青年武装做了大量工作。

牟杰同志经常深入各县,了解组建情况和帮助工作。那个时候到各县去检查工作,有时甚至要通过敌区,由于他的勇敢和积极努力,推动了组建工作的进行。从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各县青救会在县委的领导下,先后建起50人到百余人的青年中队。牟杰在帮助工作的同时,还与青年武装一起坚持反“扫荡”、破公路、割电线、砍电杆、挖抗日沟、袭扰敌人等。同时,他也很注意尊重领导,关心同志,关系相处的都非常融洽。他的性格活泼,善于活跃部队生活,经常亲自打拍子,指挥连队唱抗日歌曲。由于他在组建青年武装工作中经常到各县去,而且表现非常勇敢,工作又积极,所以不少领导和干部都熟悉他,喜爱和尊敬他,都很自然、亲切地称他为小牟同志。

1942年春,中共清河区党委决定调牟杰(化名黎明)与刘雪琴(化名刘梅村)一起去历城东部做敌区工作。

历城东部位于山东省城的东郊。东连章丘,北靠黄河,南跨胶济铁路。我们地下党的工作,完全在敌占区和敌人的内部进行。该地区在中共章(丘)历(城)齐(东)工委书记苏勋卿同志的组织领导下,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发展了党的组织,建立了党的活动基地,开展了兵运工作,组织了党的秘密武装。利用合法的斗争方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奠定了较好的秘密斗争的基础。

刘雪琴和牟杰到这以后,根据中共清河区党委的批示,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组建了中共历城县委,苏勋卿任书记。县委领导成员先后打入岳伯芬部任职,取得合法身份,掩护开展对敌斗争。牟杰同志经党组织研究,安排到岳伯芬部的一团二营四连以当号兵为掩护开展工作。该连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连队,连长郭正元(后任营长)、教官张守道、师爷(即文书)王占元等均系共产党员。牟杰不仅有一套吹号的本领,而且还有一手好枪法。有次四连组织步枪打靶,150米的距离,以砖为目标,牟杰枪枪打中,当即得到全连官兵的称赞。

1943年冬,经党组织研究决定,牟杰从王剑桥部调出,与苏士汤、崔光志同志一起,打入驻章丘八区的伪警备大队。该大队也是翟敏蔚部的一个团,王云庆既是大队长,又是团长。1944年3月间,牟杰到泰山根据地的边沿区,向党组织汇报情况,不巧被伪乡长石永庆发现,石永庆当即告密。当牟杰回到伪警备大队后,即与苏士汤同志被王云庆逮捕。王云庆心狠手辣,恐事久生变,立即枪杀了牟杰和苏士汤,并将两位同志的尸体投入了煤井内。

牟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是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着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精神,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他为革命所作的贡献,党和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刘学章著)

有关忠诚的真实故事有哪些2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推动“四个警营”建设深入开展,提升队伍凝聚力和向心力,鞭策和激励分局广大民辅警总结经验、学习先进、再创佳绩、再立新功,西安市公安局阎良分局举办了“我为党旗添光彩”警察故事讲述会。“西安阎良公安”公众号开设“阎良警察故事”专栏,和大家分享阎良警察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一名新警成长的故事,王沛豪,30岁,中共党员,公安阎良分局交警大队民警,2014年大学毕业,在企业工作,2021年通过公务员考试参加公安工作。


心里有一个警察梦

2014年,王沛豪大学毕业,报考的岗位就是人民警察,然而经过层层选拔最终遗憾落选,但立志成为人民警察的这颗种子却一直深深埋在心底。后来他在一家企业工作了7年,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比较规律,但是终究抵不过心里的种子在不断生根发芽。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实现心中的那个梦,他内心常念“不忘初心,不负韶华”。2021年8月26日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那天是他入警的第一天。他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公安阎良分局报道,想象着自己身穿警服的样子,他内心无比激动。在他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这十六字方针他牢记心里,他完成了他的梦想,也即将为他的梦想付诸实践。


坚守岗位 风雨无阻

进入工作岗位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2、白加黑”成为日常工作的常态,他始终站好每一班岗,指挥交通,严查交通违法,救助服务群众。雨情就是汛情,汛情就是命令。今年6月份,接到气象部门有关大风雷雨天气的预警后,公安阎良分局交警大队立即启动响应程序,以雨为令,闻“汛”而动,王沛豪和战友们携带警戒带、反光锥等应急处置装备,立即赶赴易积水路段开展夜间巡查,王沛豪在巡逻期至人民路东段农兴十字附近,发现有大树被风刮倒,他和同事们立即将树移至到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地带,并及时联系相关部门处置。道路恢复畅通,安全隐患消除,他才放下心来,而此时他已经浑身湿透。


服务群众 再辛苦也值得

2022年1月,他在街面开展巡逻工作,巡逻至蓝天加油站时,一顺丰快递员急匆匆跑过来说加油站后面躺着一个人,他带着辅警迅速赶往现场,发现一男子躺在路边不停抽搐,处于昏迷状态。情况紧急,他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一同将该男子将送至医院,因抢救及时,救助男子脱离生命危险。他后来了解到,该男子突发脑溢血摔倒在路边幸亏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件事也让他对警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服务群众,为群众解决难题,日复一日的坚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值得。

2022年8月,王沛豪在街面执勤时,在对一车辆进行检查后放行,车辆在离开时速度很快,种种迹象表明驾驶员似乎在隐藏什么,带着疑虑他立即赶回单位,通过数据查询,发现该名驾驶员属于“失驾”人员。随后,王沛豪和同事们立即走访排查,调查取证,经过蹲守,终于将“失驾”人员抓获,有力地震慑了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


民警感悟

转眼间我已经入警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有失去有获得。失去的是对家人的陪伴,获得的是充实的自己。作为一名新警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还很多,我会看着前辈们的背影,紧跟前辈们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既然选择了这一神圣的职业,便应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为一生的藏蓝增光添彩。



来源|西安阎良公安

有关忠诚的真实故事有哪些3

70多年前,一位名叫明德英的30岁少妇,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位八路军重伤员,她成为后来妇孺皆知的红嫂原型;用乳汁喂伤员的母亲,纳鞋底,摊煎饼。支前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大后方的母亲……

5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要求: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 红嫂,沂蒙之魂,大爱无疆。一段永载史册的真情传奇,一个感动了几代人的伟大女性。

一位八路军小战士在沂蒙山区作战时身负重伤,遍体鳞伤的他跑到一位名叫明德英的年轻妇女的家中躲避。看着嘴唇干裂、生命垂危的小八路,刚分娩不久的明德英毅然放下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撩起衣襟,把自己的乳汁喂给奄奄一息的小八路…… 沂蒙红嫂的故事,在我们眼中鲜活起来。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已经定格成美丽的象征。一腔热血,感天动地,一颗红心,迎着朝阳……她,就是我们最可亲可敬的沂蒙红嫂。她的名字叫明德英。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以沂蒙红嫂为题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嫂》、《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等经典作品,传遍大江南北。1976年6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沂蒙颂》(电影版)连环画小人书。1997年,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红嫂》公映,从此,红嫂用乳汁救护子弟兵的形象深深印在亿万群众的脑海中。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后来嫁到了马牧池乡横河村。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

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1943年,她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 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

庄新民身体非常虚弱,伤口化脓,高烧不退,饥寒和伤痛的折磨,庄新民奄奄一息。明德英就以自己的奶水喂养他,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息,庄新民的伤口渐渐愈合,身体也渐渐恢复,依依不舍地含泪告别救命恩人,踏上了归队的征途,顺利地找到部队,重新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事例,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1964年8月12日晚,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时,观看演出的毛泽东、朱德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主席曾说:山东这盘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沂蒙红嫂就是这盘棋的半片天,共和国的红旗上有她们的血彩。还指示:《红嫂》这出戏反映军民鱼水情,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从此以后“红嫂”更加闻名天下,后来救死扶伤的女性都被冠以“红嫂”的美名,而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明德英是京剧及电影《红嫂》中的红嫂原型。“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重返前方。”现代京剧和吕剧中“红嫂”在为身负重伤的八路军战士熬鸡汤时的一句唱词,让人难忘。与艺术形象有所不同,生活中的明德英是一位聋哑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在人们心目中的美丽。她先后用自己的乳汁喂养救活了两个八路军伤员。有着如此博大爱心、坦荡胸怀、纯朴善良的红嫂,谁能否认她的美丽高洁呢?明德英以自己违背世俗的大义之举,把人民群众尤其是中国妇女对人民军队的深爱之情推向了极致。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因为感人至深,所以历久弥新。邓小平同志率部转战太行山期间,有感于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养育之恩,曾深情地讲过这样一句话:“人民是一切的母亲,是对敌斗争一切力量的源泉。”许多年以后,陈毅元帅也感叹道:“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伟大的沂蒙人民,伟大的共产党 。以红嫂为突出代表的沂蒙山区老百姓的拥军故事,感动的何止是一代人,这是陈毅元帅的真情告白。聂荣臻元帅还亲笔题词,赞誉明德英为“革命的先进妇女光辉形象”。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几年前,一位将军离休后带着老伴重返沂蒙山区,希望能找到当年用乳汁救过他性命的红嫂。按照将军提供的线索,当地妇联的同志带着他走了一家又一家,先后见到了50位红嫂,却终于未能找到他要寻找的红嫂。将军终于明白,在抗日根据地的沂蒙山区,有着太多的红嫂,有着太多感人的故事,以明德英为原型的红嫂只是众多支前拥军妇女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建立后,明德英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明德英老人于1995年与世长辞,享年84岁。

巍巍沂蒙山,耸立着沂蒙儿女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的崇高情操。普普通通明德英,善心救助子弟兵。深情拥军神鬼泣,红嫂化作天上星。1992年3月6日,明德英作为57名被授予“山东红嫂”荣誉称号妇女中的第一名,赢得全民颂女红,感人事迹广为流传至今。她逝世后重孙李超受家庭影响,从小立志当兵报国。日前,刚读完大二的他通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又光荣参军入伍。沂蒙红嫂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所谱写的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以及其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生动体现“爱党爱军、勤劳勇敢、忠诚坚韧、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日月可鉴,天地永存。

来源:中红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