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泽东发生的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2:06 作者:光明网 围观:

95年前,毛泽东等开辟的这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怎样一种伟大精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泽东发生的故事有哪些1

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战火纷飞、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里,以毛泽东、朱德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于革命的危急关头,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井冈山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此后的中国革命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伟大的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破译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制胜密码,昭示着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和必然。

井冈山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践行井冈山精神,可以从“知、行、意、情”四个方面来深入推进。

一、以“坚定执着追理想”为出发点,增强“知”的精神指引,在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

认知是对事物概念的判断和对事物规律的总结,只有认知正确,才能实现行动自觉。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中国革命能够走向胜利的旗帜。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为了培养革命战士的理想信念,毛泽东在叶家祠亲自主持了六名党员的入党仪式。毛泽东首先向大家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含义,然后带领新党员庄严宣誓:“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之下,其他连队也陆续为新党员入党举行宣誓仪式,以强化党性教育。

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困惑,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回信中系统分析了国内政治势力和敌我力量对比,深刻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的悲观思想,清晰阐述了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光辉前景。他自信而生动地描绘出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封长信是一篇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文献,起到了鼓舞人心、坚定信心、坚守初心的积极作用。

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践行根本宗旨,强化责任担当。同时,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才能始终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

二、以“实事求是闯新路”为着力点,提升“行”的本领能力,在行动上培育主动自觉。

行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实事求是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基础,是开辟正确革命道路的思想武器和实践要求。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按照起义计划,起义部队要集中兵力攻打长沙,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部队接连受挫。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毅然改变了原定计划,及时率领工农革命军向国民党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走上了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在井冈山时,毛泽东根据井冈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山地战、游击战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阀的多次“围剿”。

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掌握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见微知著、精准施策。同时,还要勇于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统一起来。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只能是无的放矢、空中楼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往往会陷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泥淖。百年党史的伟大实践表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重要法宝。

三、以“艰苦奋斗攻难关”为支撑点,激发“意”的内驱动力,在意志上锤炼风骨品质。

意志是人们克服困难而实现目标的心理状态。艰苦奋斗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在井冈山时期,面对艰苦的革命环境,广大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让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烧起来。

家喻户晓的“朱德的扁担”故事就发生在井冈山时期,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和艰苦奋斗的情怀,一直传颂至今,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对井冈山发动多次军事“围剿”,并实行严酷的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为粉碎敌人的计划,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往山上送粮,因此,挑粮上山也成为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朱德就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朱德的扁担”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

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传承勤俭节约、白手起家的传统美德,永葆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不断翻越新的“雪山”“草地”,跨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续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四、以“依靠群众求胜利”为落脚点,强化“情”的价值定向,在情感上厚植爱民情怀。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状态。群众路线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工农红军必须执行的“三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做群众工作”,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颁布《井冈山土地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制定“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八项注意”),形成了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在井冈山行洲村一栋老屋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这样一行标语,穿越时空、辉映未来,见证着人民子弟兵的爱民情怀。

弘扬井冈山精神,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厚植为民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同时,还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石磊 陈挥,分别为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党校讲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 上观新闻

泽东发生的故事有哪些2

文/原绿色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


如果不是到宁夏工作,我也会和有的人一样,把六盘山当成贵州的一座山,以为它旁边就流着六盘水。

如果不是到了六盘山,我也可能会像有的人一样,以为毛泽东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指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事实上,毛泽东说的是六盘山上的秦长城。

毛泽东翻越六盘山留下的那首词作《清平乐·六盘山》影响太大了,也被不求甚解的人误读误解太深了。

1935年10月,六盘山一带的天气已经有点儿寒意,但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加上漫山遍野色彩斑斓的景色,毛泽东一定是怀着欢喜的心情,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固原西吉县的。长征以来,历尽艰辛,九死一生,他还没有如此轻松过。中央红军长征到哪里去的重大方向问题终于确定了,现在又走到了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回族地区……

发生在哈达铺的故事,是长征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天,陕甘支队第1纵队到达了甘肃岷县哈达铺附近,1纵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去侦察敌情,筹措粮食物资,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毛泽东的叮嘱寻找当时的报纸杂志。梁兴初把哈达铺邮政代办所里能找到的报纸全部带了回去。毛泽东认真地翻阅着。在一张《大公报》的一角看到一则国民党军“剿匪”的报道后,他十分惊喜。因为透过这则带有诬蔑之词的新闻,得知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居然还有一块刘志丹领导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达到了23个县,100多万人口。

腊子口战役后,红军下一步向何处去,意见一直不统一,这也是毛泽东最头痛的一件事。他看过这则消息后,当机立断,红军长征就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聚。他马上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很快统一了思想,并制定出根据形势声东击西,佯攻天水,北上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1935年10月5日,红军3个纵队7000余人兵分两路,由静宁界石铺(今高界)入固原继续向北挺进。为了阻止陕甘支队北上,国民党调集重兵在六盘山一带处处设防。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将士迅速翻越六盘山。

从目前的资料看,自10月5日进入西吉到10月9日兵出彭阳,红军在宁夏固原历时五天四夜。而毛泽东翻越六盘山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一”:一夜话、一战斗、一首词。

一夜话,是指10月5日晚夜宿单家集后,毛泽东和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参观了固原西吉单家集清真寺,拜访阿訇马德海,并与之彻夜长谈。那一夜的谈话是愉快的。因为早在8月15日,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经过单家集和兴隆镇一带,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为老百姓挑水干活,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禁止打回族土豪,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还赠予清真寺阿訇“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金匾和肥羊等礼品,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受到了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那一夜的谈话是深入的,内容也是丰富的。毛泽东对回族的历史和风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深谋远虑的眼光,对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思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族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战斗,是指10月7日,毛泽东率陕甘支队从隆德以北翻越六盘山,红军前卫部队行进到青石嘴,得知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7师19团两个运送给养的连队正在那里休息。毛泽东立即召集会议,下达作战命令。杨成武、杨得志、萧华、赖传珠率部分别从两侧迂回进攻,整个战斗不到半小时,共歼灭、俘虏敌人300多人,缴获战马300多匹以及19辆马车的弹药物资。红军用100多匹战马组建了第一支骑兵侦察连。

一首词,是指那首流传甚广的《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最初叫《长征谣》。对于这首词,有人说是10月7日毛泽东登上六盘山巅,纵览群山,词兴大发,一首气势豪迈的《长征谣》就在极目远眺中吟成。有人说是10月7日晚,毛泽东住在固原小岔沟阳洼村张有仁家的窑洞里,在小炕桌上闪烁的油灯下记下了在六盘山巅吟成的《长征谣》。有人说是10月8日,毛泽东登上彭阳境内战国秦长城时,有了灵感,当晚夜宿乔生魁家窑洞完成了《长征谣》初稿。

笔者没有办法弄清楚到底是哪天在谁家写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泽东看到了蜿蜒在六盘山上的秦长城,可能想到了秦始皇,想到了监修长城的蒙恬和驻守长城的无数将士,想到了长城的历史变迁和长城上上演的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同时,望着六盘山上“红旗漫卷西风”的壮观景象,天上南飞的大雁,想到了红军战士长征的艰辛、磨难和曲折。红军长征来到这里的都是英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语句就脱口而出了。毛泽东可能也想到红军稳固的根据地就在眼前,到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就有了立脚点,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诗人的脑海里仿佛看到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形成燎原之势,万丈豪情油然而生:今日长缨在手,何日缚住苍龙?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呢?

毛泽东手迹 《清平乐·六盘山》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因此被称为“胜利之山”。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翻越六盘山不是一件最惊险的事,也不是一件最重大、最辉煌的事,但可能是毛泽东心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件事,是有着特殊意义和纪念价值的一件事。在他的心里一直惦念着,尤其是那一首《长征谣》。1935年12月,在陕北的窑洞里,毛泽东几经润色修改,《长征谣》才变成气势磅礴的《清平乐·六盘山》公开发表。长征途中,毛泽东创作了6首诗词,都是流传甚广的佳作。比如当年10月在甘肃写的《七律·长征》上了课本,被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习,还曾经被斯诺带到了美国,等等。1961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在百忙之中还反复推敲《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最终定稿。9月8日,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秘书长的黑伯理通过董必武,请求毛泽东为宁夏人民手书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时至今日,当我们吟诵这首词时,仍能感受到六盘山上独特的风景,更能感受到这首词是对红军长征的一个总结,是对革命到底情怀的一种抒发,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


责编:王喻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泽东发生的故事有哪些3

第二章 为何求知(1910—1918)

泽东开始了向湘乡的长途跋涉。离家不到几分钟,他碰到一位姓王的邻居。看到这个年轻人穿着新的布鞋和袜子,老王很吃惊,因为在韶山这不是日常的装束。

“石三,你穿上鞋子看着真帅气。”吃过苦的老王开始说。“我要去上学了。”泽东得意地说,并开始解释他的神圣使命。但老王大声笑起来,直到眼泪在他粗糙的脸上闪闪发光。他取笑这个年轻人竟然要去上一个“洋学堂”。他取笑泽东,问他父亲是不是真会同意他这种发疯的念头。

这使泽东忍受不了。“你是个老脑筋,过时了!”他喊道,随后就大步走开了。

他用竹扁担挑着两个行李包,穿过了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几道黑漆门。学堂是一座砖结构的建筑,周围环绕着一条深沟和圆形的围墙。这使他觉得像跨进一座庙宇(在韶山他曾经见过的最大建筑,就是一座佛寺)。

他跨过了架在深沟上的白色石桥,来到一座高高的大门前。他被当成了一个挑夫!对这种尴尬局面,泽东还没有社会经验让他从容应对。他眼前的场面之大就足以令他吃惊,他生来还从未见过一个地方有那么多孩子。

尖声的嘲笑和奚落响作一片:“东山是学堂,不是疯人院。”“一个土匪要闯进咱们的学堂。”他继续向前走,腿有些发僵。他鼓起勇气,找到了校长办公室。

“先生,请问您能让我在这里上学吗?”从他的发问中,似乎透出一点农民的特性。校长攥着他那长长的铜烟袋,半天说不出话来。他只问了一声这个一脸严肃的年轻人叫什么名字。

“先生,我叫毛泽东。”


湖南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

毛泽东冷静而热切的态度,使校长瞄了他一眼。他允许这个孩子为他自己辩解,逐个反驳不收留他的理由:16岁啦?还没学过数学或地理?写字这么难看?

另一个在场的老师替这个农家孩子说了句好话。他获得了试读5个月的机会。他离开校长办公室,重新回到猛烈伤害了他自尊心的那一群老于世故的小野兽中间。

一个事实使毛泽东意识到,从韶山呆滞的乡村生活转而适应东山的环境,必须弥补多大的差距:虽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两年以前已经死去,但只是到了东山之后,毛泽东才得知他们已不在世。

一个姓文的表兄弟(母亲娘家的)早他之前已是这里的学生。他帮了毛泽东一些忙。但是在主流学生群中,毛泽东似乎只结交了两个朋友:姓萧的两兄弟。他们出身富裕的地主家庭,在此后的生活经历中,将有几年的时间同毛泽东相关联。

毛泽东是作为外来人挤进学堂的,他大部分时间是与那些不多的其他外来人一起度过的:那些也操着不标准的湘乡县口音的孩子,以及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从而使他们不同于那些穿着讲究的同学。

两个关键的特点使得毛泽东甚至在外来人之中也是个外来人。在这个小团体意识很强的学堂里,他的年龄和个头远大于其他所有孩子。就他16岁的年龄而论已经是偏高的个子了,而在小他四五岁的同学中间,他简直是鹤立鸡群。

大部分学生是举止文雅、自命不凡的小绅士,毛泽东则是土地的儿子。他虽不是出身贫苦,但毕竟是来自一个乡乡下的质朴家庭。他的手比邻桌孩子的要粗糙,面孔也被太阳晒得比大多数其他孩子要黑;讲话语调缓慢,重音明显,他周围那些机灵孩子说起话来则像开机关枪。

他与这个环境很不协调,一个同学甚至提出愿意雇用他当随身仆人。

毛泽东个子瘦高,走路总是大步流星,很快就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的面相。他的头发很长很蓬乱,尽管后面还拖着一条辫子。总的看,他有一种不修边幅的男子美,已经显现出一些男性的魅力了。

如果说毛泽东在做派上有些笨拙,但他心地真诚。东山对他来讲,不是一次社会旅行,或者为爬向更高地位而预先安排的阶梯,而是一个认真获取韶山的居民根本无从获取的那些知识的地方。

学堂的建筑坚固而整洁,同韶山到处是灰尘的草房大不一样。由此得见中国上层阶级舒适生活之一斑。

然而,在东山,人们已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将很快对社会的精英传统,甚至韶山的社会秩序,起到颠覆作用。学堂里在教授科学,社会改革主张受到赞扬。每天在早点名时,都有关于在贪婪的外国列强的欺压下中国正在遭受苦难的鼓动性讲话,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学生们穿着有不同颜色腰带的长袍,而他们长袍覆盖下的躯体,不久将被由这些思想导致的社会动乱的车轮所轧碎。

只有学习是毛泽东的真正朋友。说来可笑,童年在韶山的南岸学堂经受的煎熬,竟然使他对那些经典学得很好!他能以古体风格写出冲击力极强的文章。这样,他就积累了平衡他的弱点和冲动行为所迫切需要的资本。

所了解的当时改革运动的政治情况使他认识到,知识能够再造世界。

通常情况下,他在学校课程之外阅读两种主要的读物。姓文的表弟给他看一些由当时著名的政论家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此外还有《戊戌变法》,为改良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康有为所作,它是改良运动最后一次高潮的宣言。这些书刊第一次给了毛泽东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想熏陶。

曾经留学日本的一位老师给毛泽东带来了最强烈的影响,尽管他教的英语和音乐这两门课毛泽东都未能得高分。原因是一个骄傲的日本对他有极大的诱惑力。描写1904年至1905年战争中打败俄国之后日本的荣耀的故事和诗歌,毛泽东非常喜欢。“我当时了解到并感觉到日本的美,也感受到一些她的骄傲和强大。”


梁起超在日本编印的《新民丛报》

这是他关于中国以外世界的第一个印象。从此,他逐渐建立起一个终生的信念:日本是中国亲密的小兄弟。

战争主题,也标志着毛泽东在世界历史方面迈出了最初的步子。有一天傍晚,体育活动之后上课铃响起,浑身是汗的学生们正走回教室,毛泽东正好碰碰上萧家两兄弟之一的萧三。“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书?”毛泽东问了一声。那是一本名为《世界英雄豪杰传》的选集。毛泽东爱读书,书对他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于是问是否可以把书借来看看。随后的几天,他像人们艳遇新情人一样抱着书不放。

当书还给萧三的时候,萧发现书已像排版校样一样标上了批注和符号。毛泽东在关于拿破仑、华盛顿、彼得大帝、格莱斯顿、林肯、叶卡捷琳娜二世、卢梭和孟德斯鸠的段落旁边,用铅笔画满了圈圈和点点(中国人表示强调的方式)。

“我们需要他们这样的伟大人物。”毛泽东热切地对萧三说。中国必须富强起来,“避免重蹈印度支那、朝鲜和印度的覆辙,”他引用了学者顾炎武(1613—1682)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打开《世界英雄豪杰传》,对着他这位同学(萧三并不习惯领受毛的指教)高声朗读一段关于华盛顿的话:“只是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的战争,美利坚才赢得了胜利和独立。”就像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道光亮,年轻的毛泽东注意到了西方世界。同后来一样,当时西方之所以吸引毛泽东,并非因为西方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中国能从西方学到什么。美国进行了一场革命,那么中国呢?

为了了解更多的伟人以满足他对英雄的渴望,他喜欢读关于中国古代帝王的书,有两个人他终生不忘:统一中国的强人秦始皇和有军事才智并使汉朝走向强盛的汉武帝。

因为毛泽东对《三国演义》和其他一些英雄传奇了解很多,同学们很尊敬他。他们喜欢听他讲述其中一些有趣的章节。但毛泽东把这些小说当作历史事实,使大家都很吃惊。就此他还和历史老师进行争辩。他咒骂任何同意历史老师观点的学生,甚至抡起椅子打了其中一个。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小学岁月时,他承认,他讨厌被人批评。

为了小说的事,他甚至跑去见校长。当这位有学识的先生也打破了毛泽东关于三国故事是群雄逐鹿时代无可置疑的发生过的事实这一信念时,毛泽东起草了一份给湘乡市长的请愿书,要求撤换这位校长,并声色俱厉地试图迫使他无所适从的同学们也签上名。

毛泽东是个认死理的孩子,缺乏作为安全阀的灵活性。关于这些小说,他过于天真固执。在他还在韶山稻田中耕作的时期,这些小说对他确实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