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农具的寓言故事

2022-10-29 20:37 作者:小赵的感悟 围观:

寓言故事:话多并不是好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小赵的感悟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农具的寓言故事1

生活中,工作中总是不乏有些能言善语之人,不管对方是什么心情,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东拉西扯的长篇大论。如果对方也是性格相同之人,那就是针尖对麦芒。如果对方心不在焉,旁若无人之态,那再说下去只能自找没趣了。

有个小寓言故事就是指出话怎么说。

一天,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您觉得多说话是一件好事吗?”

墨子听了,答道:“你看那癞蛤蟆和青蛙,从早到晚不停地叫,口干舌燥,有谁听它们叫唤呢?还有那些臭水坑边上的苍蝇,每天无所事事,就知道嗡嗡嗡叫个不停,又有谁会留心它们呢?”

子禽点点头,若有所悟。

第二天,天还未亮,墨子叫醒还在睡梦中的子禽,带他来到鸡窝前。

等到天蒙蒙亮的时候,公鸡打鸣了。

听到公鸡的叫声,人们赶紧穿上衣服带着农具去田里劳作了。

这时墨子才说话:“报晓的雄鸡,只在黎明时刻叫,却能把睡梦中的人叫醒。多言未必有益。话多还是话少不是重点,关键是说话的时机。说的是时候,说到点子上,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所以说能言善辩也不能算是缺点,只要运用得当就是莫大的优点,因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交流沟通。但是要说在点上,分清主次,有逻辑思维,让对方乐意接受。就像当年孙正义说服马云是一样的,只交流了几分钟就成为了大股东。做起来甩手掌柜,坐收渔翁之利。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遇到以上这两种人,你对他们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吧?有的是碍于情面,应付了事;要不就是充耳不闻,把他当空气。而对于说话简节,三两句话就把事情说清楚的人有一种敬佩之心。

不知我说得对与否,只是我个人的浅薄认知。

有农具的寓言故事2

《郑人买履》

知识精讲:

(一)文章概述

《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主要讲的是郑国的一个人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用来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给人们的启示是: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墨守成规。

(二)作者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三)三行对译

郑人有(lǚ) (duó)其足,

将要,想要 鞋 ……的人 首先 测量 连词,表示承接 放置 代尺码 他的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

市而忘 之。 履,曰:

通假字,同“座”,座位。等到,直到 到……去,往。携带 已经 得到 才

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

“吾忘 (dù)。” 归取之。及反, 市罢(suì)不得履。

拿 量好的尺码 通假字,同“返”,返回。集市散了 于是

“我忘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人曰:“何不试之足?”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曰:“(nìng)信度,无 自信也。”

宁可 不 相信自己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四)寓言启示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五)知识总结

1.通假字

①置之其坐 “坐”同“座”,座位。

②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2.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状语后置句

何不试之以足

③省略句

而置之(于)其坐

3.寓言的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胶柱鼓瑟、因循守旧。

4.反义词

达权通变、灵机应变、随机应变。

5.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二、拓展延伸

(一)《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

1.自相矛盾

矛和盾是古时候两种武器,矛是用来刺人的,盾是用来挡矛的,功用恰恰相反。

楚国有一个兼卖矛和盾的商人。一天,他带着这两样货色到街上叫卖,先举起盾牌向人吹嘘说:“我这盾牌呀,再坚固没有了,无论怎样锋利的矛枪也刺不穿它。”停一会儿,又举起他的矛枪向人夸耀说:“我这矛枪呀,再锋利没有了,无论怎样坚固的盾牌,它都刺得穿。”

旁边的人听了,不禁发笑,就问他说:“照这样说,就用你的矛枪来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样呢?”

这个商人窘得答不出话来了。

2.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母亲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

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样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貌,此刻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我儿子,做儿子的不坚信自我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3.三人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

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坚信吗?”

魏王摇头说:“我不坚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之后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坚信不坚信?”

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

庞恭再问:“如果立刻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坚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必须不会有假。”

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但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坚信了。此刻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4.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期望还能捡到死兔子。兔子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行为反倒成了宋国人谈论的笑料。

5.和氏之壁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王认为卡和欺骗了自我,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我,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悲哀呢?”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悲哀的呀!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6.击鼓戏民

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坚信。

7.鲁人搬迁

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他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我不穷,怎样办得到呢?”

8.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有钱的人。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9.心不在马

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

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考点:了解韩非子及其思想,识记文言知识,从寓言中得到启示。

重难点:文言知识、寓言的意义。

易错点:重点字词的解释、寓意的解读。

题模一:课内阅读

例1.1.1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代尺码]其坐[同“座”,座位]。至之[动词,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忘操之[代尺码]。已[已经,······之后]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到,等到]反,市罢[结束],遂[终于]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代尺码]以[介词,用]足[何不以足试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无信自也]。”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4)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有这样的傻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1)代词,代尺码

(2)代词,代鞋

(3)动词,到······去

(4)代词,代尺码

3.①(郑人)来到集市上,可是忘记了带尺码。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答:(1)类似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确是有的。

(2)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

(3)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5.答: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解析】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1.1.2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字词。

(1)履( )(2)操( )(3)宁( )(4)罢( )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鞋子;(2)拿;(3)宁可;(4)集市已经解散

2.(1)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2)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解析】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模二:比较阅读

例1.2.1 甲文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公亦此矜 以:______

之,久而不去 睨:______

③先自其足 度:______

归取之 反: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4)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______的道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的人。

【答案】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①凭;②斜着眼睛看;③量;④同“返”,回家,回去(3)①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②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鞋呢?(4)熟能生巧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市”为名词,“集市”的意思,作主语,“罢”为动词,“结束”,作谓语,后面没有宾语,其后断句,故断句为: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以:凭;

②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睨:斜着眼睛看;

③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度:量;

④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反:同“返”,回家,回去.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徐:慢慢地;以:用.句子翻译为: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

②何不:为什么不;以:用.句子翻译为: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来试一试鞋呢?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第一空根据选文一中的“无他,但手熟尔”可知,揭示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郑人的行为“宁信度,无自信也”,讽刺了那些固守教条,脱离实际,头脑僵化,不知变通的人

例1.2.2对比阅读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有术者 ( ) ②数月 ( )

③家良马 ( ) ④死者十九( )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儿子在摔断腿后,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却说:“此何遽不为福乎?”试想,此时邻居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怎么说呢?请联系全文具体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郑人因为当天没有买到鞋子,晚上很郁闷,他的邻居来开导他,给他讲了《塞翁失马》的故事,他觉得很有道理,认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天没有买到,是祸,那明天一定会是福,肯定能买到。他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精通 ② 经过 ③多④ 十分之久,意思是绝大多数

(2)①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②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3)“老人家,你说得很对,说不定孩子的瘸腿真的会变成一件好事。而且你前两次都说对了,这次肯定也没问题,你就宽心吧,孩子会好起来的。”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5)不正确。福祸之间的转化不是必然和绝对的,要想坏事变成好事,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一味相信理论教条,不落到实处,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也是不能成功的,如果郑人不改变他原来的做法,他照样会买不到鞋子。

【解析】甲: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乙: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例1.2.3 《古代寓言二则》精读精练

郑人买履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 )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涉江( )遽契其舟( )

2、(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____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2)《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该书是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人名)编写的论文集。

3、两则寓言内容不同,写法也有区别。《郑人买履》主要通过对人物____________描写,揭示出郑人____________的心理;而《刻舟求剑》则通过对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他的____________。

【答案】 1、lǚduódùshèjù

2、(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战国末期法(2)《吕氏春秋·察今》战国末期吕不韦

3、语言固执、迂腐动作、语言愚蠢

【解析】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农具的寓言故事3

守株待兔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里有一个树桩,有只兔子跑过来撞到树桩上,结果撞断脖子死掉了,于是他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

原以为这是个寓言故事,但是“雪兔”却告诉我们,这是真的。

网络图片

雪兔,雪白的萌物,小巧又可爱。它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在野兔家族中属于个体较大的一类。它的眼睛很大,而且两眼间的距离非常宽,所以它必须“摇头晃脑”才能看清物体。当雪兔急速奔跑时,常常会因来不及转头而撞到大树或岩石上。所以,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并非作者胡编,很可能就取材于此。

在我国有九种野兔,主要是东北兔、东北黑兔、华南兔、草兔、高原兔、塔里木兔、云南兔、海南兔和雪兔。雪兔耳朵短,尾巴更短,是九种野兔中尾巴最短的。

雪兔冬天毛色变白,耳尖和眼圈呈黑褐色,前后脚掌呈淡黄色;夏天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是中国唯一冬毛变白的野兔。

雪兔耐寒怕热,内蒙古范围内的雪兔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2021年2月,雪兔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