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历史故事的石头

2022-10-25 12:42 作者:南山初雪 围观:

南山初雪:“和氏璧”价值连城,千古之谜待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南山初雪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历史故事的石头1

卞和玉不知所踪

历史上卞和三献璞、国宝“和氏璧”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的沮水流域(今湖北远安县),千百年来人们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名叫卞和的玉工,采到了一块源于楚(荆)山的“璞玉”,其表如石头,外有皮壳,他断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玉,好心将它献给楚厉王(即楚国君主蚡冒)。

由于当时的玉工不识宝,卞和反被诬为“欺君”而受刖刑,被砍掉左脚。

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璞”献给武王。由于相玉者也不识宝,又以欺君之罪被砍掉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痛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知道后,便派人问他:“天下被刖足的人有不少,唯独你如此悲伤这是为何?”

卞和答道:“我悲伤的不是我被砍掉了双足,而是为楚王一再将宝玉视为一般石头,并加罪于献宝的忠贞之士。”

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将“璞”琢去皮壳,结果真的露出温润无暇的宝玉。于是将卞和发现的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说文解字》:“璧,瑞玉”,意即好玉为璧)。并要封卞和为陵阳候,但遭到他拒绝。

之后,“和氏璧”在历代楚王中相传了370多年。

我们可以演绎一下当年的情形。

因荆山上石料丰富,卞和经常上山采石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一只凤凰落在荆山顶上,凤凰脚下还闪闪发光。等他爬上去又发现凤凰不见了,亮光也不见了。第二天他再次发现凤凰停在荆山顶上。

他一口气爬上山顶,却又弄不清楚究竟是哪块石头是凤凰的停留地。后来他就在可能是凤凰停留的石头上插上树枝,并系上红带子做标记。一天之后,他果然发现凤凰停留在插有标记的石头上,就这样他就带着这块石头回家。

时间长了,他发现这块石头冬生暖,夏生凉,果然是块宝石。

第一次,他将“落凤石”献给楚厉王,但对方不识货,以为卞和是想拿普通的石头骗取赏金,一气之下砍掉卞和的一只脚。

又过了几年,楚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不想被天下人耻笑,再次进城献宝,结果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卞和只有一路乞讨,爬回了家。

等楚文王继位后,卞和已经老了。楚文王便派人找来卞和,了解情况后,让周围人看个究竟,周围人都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卞和一听急了,觉得太委屈,用头撞宝石想一死了之,卞和的血流到宝石上,石头裂开,里面果然是稀世珍宝。

卞和之精神在于“其抱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为此后世有人为卞和歌曰:“楚之贞士者名和,舍身之轻兮为玉,传世而闻者为忠,识通万物者子心。”以纪念卞和献玉这一感人肺腑的义举。

而后是赵惠文王时期,因楚国与赵国联姻得到了“和氏璧”。当时各国诸侯都想得到这稀世珍宝,才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掠得这块宝玉。据传,秦始皇之所以自称“皇”,就是因为“白”与“玉”组成的“皇”字。

二千多年来,“和氏璧”的故事,被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频繁引入诗文,形成了许多与此关联的成语典故,如“和氏献壁”“卞和三献”“抱璞荆山”“卞和泣血”“荆玉三献”“完璧归赵”“价值连城”等,还用“和氏玉”“荆山宝”“荆山壁”“和氏泪”“卞璞”“和璞”“楚壁”等泛指美玉或玉璞,用以称誉人的才德之美,形容物的质地纯真。

同时用“卞肆”“和肆”“和氏场”专指鉴别、治理或陈列宝石的场所。

《后汉书·班固传》还将卞和璞玉与屈原的《楚辞》相提并论:“和氏之壁,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苏頲更有“卞宝辉光,楚材翘秀”的诗句。由此可见,“卞和璞玉”与“和氏璧”的影响之深远。

从古至今,人们在赞叹卞和璞玉与和氏璧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疑问。

主要疑问有两个:一是用和氏璧制成的“国之共宝”,即“国玺”至今下落不明;二是“卞和璞玉”(和氏璧)的产地在什么地方,材质(玉种)属于哪类类型?

这些千古之谜,目前尚无定论。

关于用“和氏璧”制成的国玺,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便命玉工孙寿,将丞相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镌刻壁上,作为“国玺”。

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国玺”篡权,秦王子婴杀死赵高后,于公元前206年将“国玺”献给汉高祖刘邦,自此“和氏璧”即国玺就成为传国之宝,在汉代就传了九代皇帝,共214年。

公元8年王莽篡权,王太后(政君)在长宁宫将传国之宝摔掉一角,王莽以金补嵌。此后“和氏璧”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代皇室和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最后是被后唐废帝李从珂带着“和氏璧”而逃。

从此“和氏璧”下落不明,一千多年来都查无结果,不知所踪。

关于“卞和璞玉”(和氏璧)的原产地和次生地域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可以说,也一直在探寻之中。因为如此名贵的美玉,在古籍中仅有“卞和献璞”和“楚山之玉”“荆山之玉”之说,并无明确的具体的地方记载。

两千年来荆楚大地从未发现过“玉璞”的迹象。在沮河流域民间虽有“卞和在荆山掘到璞玉”的传说,也仅仅是传说而已。难怪原国际矿物学会主席谢先德院士认为:“和氏璧”千古之谜的研究难度,一点也不逊于“哥德巴赫猜想”。

谁也没有料到,事隔两千多年的21世纪伊始,“璞玉”在何处的千古疑问,已经有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

远安奇石与卞和玉


据考,远安自古产奇石,见诸于史料和实物。历史上曾经记载,远安奇石有石燕、太极石、温凉石、翠石等,今有荆山绿碧玉、流纹石、雪花石、钟纹玉、龟纹石、远安墨石等。

盛世多祥瑞。卞和所得“落凤石”之山,就在今远安境内的凤凰山、鸣凤山一带。在荆山深处沮河流域,远安有几位与玉石有缘的“相璞”淘玉爱好者,经过近10多年的执着追求,艰苦寻觅,已在荆山沮河一带发现了“璞玉”次生地域和数量可观的“璞玉”。

经初步调查寻访,荆山“璞玉”主要蕴藏在荆山所处的沮河段地下25—40米深处的古河道河滩淤泥层中。其蕴藏量未经地矿等部门勘察,故无法估量。仅凭当地寻访并亲眼所见已采集的“璞玉”,总量不会低于20吨。

这一发现和采集,既得益于这些执迷于荆山“璞玉”的功臣,也得益于“相璞”能人的坚持不懈。

他们当中,有的童年时代就是在河滩戏水、堆沙、捡石中度过,稍长,又进入到了与沙石打交道的建筑行业。他们常常听到长辈或者老师讲“卞和献璞”“完璧归赵”和“和氏璧”“价值连城”的典故,同时熟知民间传说。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生长在沮河岸边的“相玉”能人卞和,有一天仿佛看见沮河西岸的一个台基上,有一只凤凰在翩翩起舞,这只凤凰就落在山顶的台基上,这就是今天远安境内赫赫有名的鸣凤仙山。

凤鸣者,凤凰飞鸣栖落之地也。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动手在台基下的沙石中挖掘起来,果然挖到一块形状大小像石枕一样的石头。他仔细端详后,认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外有皮壳、内藏宝玉的“璞”,因而就有了流传千古的“和氏璧”故事。

由此可见,“璞玉”与“怪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远安境内就有怪石坡。这与玉缘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地质构造形成璞玉的独特地理条件所致。

“相璞”人历经千辛万苦,在一个大雨如注的深夜,他们在乱石堆中意外发现,一块被撞掉了一小片皮壳的“怪石”露出了清亮温润的白玉。此后,他们根据自己多年捡石“相璞”的感性认识,总结出了“相、闻、掂、切”的诀窍,其“相璞”技巧已经熟练到蒙上眼睛,也能将混放在乱石中的“璞玉”挑选出来的程度。

他们利用爬坡、涉水、捡石“相璞”之机,还拜访了文史学者,求教于玉石专家,根据 “璞玉”发现地的地理特征,找到了“璞玉”在荆山沮河流域的次生区域和地点。在沮河流域,截至目前,已先后从两个地段多个卵石集散地,采集了体量、大小不等的“璞玉”近万块,其中单量在2.5公斤以上的就有数千块。

他们从中随机抽取100余块,一部分报送湖北岩矿研究院测定为“石英质玉”,一部分亲自带往福建、四川等地经玉雕艺人鉴识后,雕刻出了璞玉作品近百件。鉴识过荆山地区或远安璞玉的行家都说,这是未曾见过的好玉。如远安奇石“玉白菜”就曾获全国金奖。

同时,他们当中有人亲自操刀琢璞,呈现具有荆楚文化艺术特色的璞玉作品,深受广大玉石爱好者的喜爱。有的人是在玩玉,而在远安荆山奇石馆就有不少珍贵玉雕作品,深受广大品玉者喜爱。

至于现在荆山沮河流域发现的“璞玉”,是否就是秦国制成国玺的“和氏璧”之类的玉料,由于国玺在1000多年前的后唐就下落不明,没有原物对比,又无文图资料佐证,故难以断定。

但目前发现的“璞玉”,其外表与楚国玉工两次误判的相同,都是没有明显特征的一般石头。据观察,当今发现的璞玉,正与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描述的“(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征极为相似。

之所以认定发现的璞玉就是“和氏璧”类的玉料,不仅因为它外有皮壳,内藏美玉,还因为它所在的地域就在典籍所记“荆山”的范围之内、沮河河床之中。

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出产“荆山之玉”的荆山,是沮漳河(沮水和漳水)的发源地。沮漳河流经南漳、远安、当阳至沙市学堂洲注入长江。据此,按理说,这一流域应该有出产宝玉的地理条件和可能。

现在远安县境内发现的“璞玉”,就分布在沮河古河道或河滩的沙石之中,它们很可能是若干年前山洪爆发形成泥石流冲击而来的次生玉矿。因远安地处荆山山脉中部,离沮水源头150余公里路程。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也认为:“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生于所生处,以急湍无著手。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

前些年,在湖北荆州熊家冢特大楚墓地的30余座殉葬墓中,先后出土了1300多件工艺精湛、品类繁多的玉器,其中罕见的有由20余件玉佩构成的组合佩饰、直径达22厘米的大型玉璧。

这一批楚国玉器的发现,至少传达了如下信息:

一是楚国不仅有举世闻名、工艺精湛的漆器、青铜器和丝织绣品,还有高端的特产玉器。

二是印证了《国语·楚语》中所记载的楚国礼仪中对玉的重视:“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其中,玉帛为“二精”。

《诸宫旧事·张仪在郢赚金玉》中记载,楚怀王答张仪:“金玉、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屈原在《招魂》中描写的“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玉之美者曰琦,半月形玉壁为璜,故曰“结琦璜”)和“红壁沙版,玄玉梁些”(以黑玉装饰梁框)等,也都在荆山沮河流域得到印证。

三是当时楚国出产玉品,不仅有“和氏璧”,还有同类的玉器系列品种(仅凭观察,尚未与现在发现的璞玉作对比鉴定)。

四是因璞玉深藏于荆山的沮河河床之下,当时发现玉的数量并不多,属于稀罕物,由王室专用独享,未能流入民间。

千古“璞玉”重见天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事情。在远安,千年楚都南襄城附近,就有一座古老的“卞和桥”,这与“卞和献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人不识金镶玉”之“金镶玉”,是否应为“荆襄玉”呢?因卞和采玉献玉都在荆山,远安县沮河边有楚都南襄城古遗址,故而“金镶玉”是否就是“荆襄玉”的口传笔误,不得而知。这有待进一步考察。

在当地,“和氏璧与荆襄玉”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诚然,关于古老的“玉璞”现身于荆山的沮河流域,这需要国土资源、文化等有关部门以及玉石专家,与“相璞”发现者和文史专家一道,作进一步的调查、勘察和确定,并进行合理开发和可行性论证。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也会有更多的“玉璞”在沮河流域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欣赏,下期见!

有历史故事的石头2


方山转石


常言道:“山不转路转。”比喻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地球上有一种石头名叫“转石”,此转石而非彼钻石,它是大自然年龄的“录相带”。清江方山峡谷之中,发现了两种“转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江方山是清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之一,国家4A级景区,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境内,因石峰如林、瀑布满山,而被誉为“湖北的张家界,三峡的九寨沟”。

雾中方山 候荣贵摄


  凤舞溪,是清江方山风景区右侧的一条溪流。一条山溪演绎一条峡谷,两岸是高耸入云的石林,沟底却是大小不一的怪石,这些石头,形态各异,多有棱角,布满整个沟底,这些怪石的不规则分布,又把溪水瀑布塑造得靓丽多彩。而与凤舞溪一山之隔的龙咏溪,却没有一块这样的石头。


瀑布从转石间流过,“女神”在此留影


  中国地质科学家徐光洪教授曾到清江方山凤舞溪考察,终将这些石头弄明白,原来这些石头叫“转石”,即一种旋转过的石头。

徐光洪教授考察方山转石


  凤舞溪的转石有两种:一种是光滑的转石,还有一种是有雕刻纹的转石,这种有雕刻纹的转石,科学家给它的名称叫寒武系“泥质条带灰岩”,地质年代为下寒武;而没有雕刻纹的称为“厚层块状灰岩”,地质年代为上寒武。

两块转石头对头,年龄却相差了800万年


  在凤舞溪步游道中段,有两块石头,虽然它们头挨着头,一个有花纹,是泥质条带灰岩,一个较光滑,是厚层块状灰岩,两个石头,年龄却相差了800万年。“泥质条带灰岩”比“厚层块状灰岩”年龄小800万岁。

转石成为名流大V打卡地,图为歌唱家陈涓(右)在转石前留影



  泥质条带灰岩是在湖海环境下形成的,灰岩中混入的粘土类物质呈条带状产出,灰岩层与泥质层相互叠置,由于沉积环境动荡,从而使石头布满了纹理。而厚层块状灰岩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因而石块的表面较为光滑。

转石风景


  由此,地质学家徐光洪教授说:“清江方山的‘转石’,不仅是大自然运动沉积的地质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录相带,也是一部‘石头记’,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奇观。”

(文中图片除注名外,其余均为刘洪进摄)

有历史故事的石头3

大家都学习过蔺相如还璧归赵的故事,那这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最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和氏璧的故事。

那我们首先应该先了解一下这块和氏璧的来历,我们学习了蔺相如还璧归赵的故事,我们知道这块和氏璧有多么的抢手,那这块玉璧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传说在春秋时期,一块奇特的石头被一个名叫汴和的人看见了,他一见到这块石头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他就觉得这块石头一定不一般,一定是一块品相相当好的玉石,所以他拿着这块石头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献与了当时的楚王——楚厉王,但是这位楚国的王可不这么认为啊,他就觉得这不就是一块普通的破石头吗?于是就认为这个汴和在戏弄他,所以就把那个人的左脚砍掉了。

后来楚国的新王即位,这个叫汴和的人就又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将石头献与楚国的新王——楚武王,但是这位新上任的楚王也觉得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于是就把他的另一只脚也砍掉了。好家伙这位仁兄是真的勇啊,一双脚都被砍了,属实有点惨。又过了许多年,楚国的君王又换了,当时的楚王是楚文王,这次这个汴和终于没有被治罪,楚文王打开了这块石头的神秘面纱,这块外表普通的石头里是美玉,同时为了纪念这块美玉的发现者,汴和,于是这块美玉的名字就被称为和氏璧,在这之后,这块和氏璧便被雕刻成了一个中间有孔的圆环。

这块传奇玉璧也是经历了失踪的,而第一次的失踪便是发生在昭阳的庆功宴之上。楚威王七年,楚国灭掉了越国,楚威王便把和氏璧赏赐给了战功赫赫的昭阳将军。但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当时突然从晴空万里变为乌云密布,还伴随有雷声,大家都被这突然的奇异景象给吸引住了,但是当大家回过神来看向和氏璧的时候,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刚刚还在众人眼前的和氏璧居然不见了。

大家随即便是怀疑现场出现了内鬼,于是大家当时便怀疑是现场最贪财的张仪偷走了和氏璧。这张仪便是那位主张连横的那位,他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出名,能说会道,但是就是有一个贪财的毛病,所以大家第一时间大家便将矛头指向了他。但是大家在经过一番审问下并没有问出和氏璧的去向。所以也就是因为和氏璧丢失这件事,张仪得罪了楚国,所以后来张仪也不得不跑到秦国去,为秦王献策,以此来对付楚国。

而在过去了十多年之后,当初无故消失的和氏璧便再一次现世了,当时赵国人缪贤买到了一块玉,这一看不要紧,这居然是消失多年的和氏璧,便二话没说便交给了赵王。就在这时和氏璧现世的消息传到了秦王的耳朵里,秦王便对赵王说:“你把你那个和氏璧给我,我把我的15座城池给你,够意思吧。”那时候的秦国国力可是要比赵国国力要强的,所以赵王也不是不知道秦王的假话,送15座城池是哄他的,抢走和氏璧才是赵王的真实目的。所以赵王便派出了蔺相如出使秦国,才有了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秦始皇便把得到的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在这以后,这枚传国玉玺便有了非凡的意义,象征了皇位的正统,所以这传国玉玺就在皇帝之间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

这枚玉玺安稳地传了多年,直到王莽篡汉的时候,这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又经历,了一些曲折的过程。因为王莽要争权夺位,需要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地位,但是有人不愿意给啊,那怎么办呢?那就抢啊,但就是在抢夺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和氏璧因为抢得过于激烈,所以不小心被摔碎了一个角,所以后来王莽便用金子把这枚传国玉玺补上了那个缺口。在这以后,玉玺便一直在皇帝的手中一代又一代传了下去,一直传到了后唐主李从珂的手中,但是却被他连同皇宫和其他的宝贝一起烧了。自此传国玉玺便消失了。

到后来的赵宋王朝,也是有玉玺的,但是却不是原来的那个了,一直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才被多尔衮得到,这枚玉玺在历经276年清朝最终传了下来,然后又被溥仪带到了伪满洲国和苏联之间反复横跳,最后上交了国家,但是最后经过鉴定这枚玉玺只是当初昭君出塞的一个陪嫁品而已,而真正的和氏璧或许早已经消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