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王之涣的故事有什么

2022-10-25 12:41 作者:哲学诗画 围观:

大诗人王之涣原来有这么多故事,以前咋就不知道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哲学诗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王之涣的故事有什么1

唐代诗人王之涣存诗不多,但其作为边塞诗人的大名几乎无人不晓。凡上过小学的国人,必读过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及《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位边塞诗人,今天哲学诗画就带大家一起走入那段辉煌的诗意历史。

1,王之涣其人

(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以上就是关于王之涣的全部史料了。

2,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开元中、所期,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该诗把凉州之险恶、荒寒言简意赅的刻画出,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此诗是寓情于景,把送别的情感融入到了树木、河水等外在的景物中,通过这些表达离别之苦。不过这首诗,相对于他的前两首确实是逊色不少,因此也少为人知。

3,王之涣的史料之迷雾和疑点

令我们今人感到奇怪和疑惑的是,如此著名的诗人相关史料却极少,屈指可数的几条记录又皆为不确,真令人如坠迷雾。两唐书无王之涣传,《新唐书·艺文志》中无其诗集记录,唐宋文献材料中鲜有记载,甚至连包罗万象的宋代公私书目中也未见其诗集记录。

近一个世纪,陆续出土了王之涣及其妻李氏、祖父、祖母、叔父、堂弟、堂弟媳、堂侄、堂侄重孙共八人的墓志。经多方考证还原:王之涣,原名王奂,后以字之涣为名,另取字季凌(古籍中将王之涣写作王涣之者,也许与其曾更名有关),出身官宦世家,先祖郡望为太原晋阳,后迁籍至绛郡,又迁至邺,再迁至长安。到王之涣父辈时,迁至洛阳。王之涣出生于垂拱四年(688)洛阳私邸,卒于天宝元年(742)文安县县尉任上,次年葬于洛阳北原。王之涣排行第六,而非素来认为的排行第七。一直以来,学界认为高适的《和王七度玉门关吹笛》是高适唱和王之涣的,是高王交游及王之涣出关的力证之一,但当证实了王之涣是王六而非王七后,这些论断又成了疑点。

4,王之涣的民间故事——智审黄狗

关于王之涣,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就是他当县令时曾经非常睿智的破了一个案子,即智审黄狗的故事。

王之涣在文安县做官时,受理过这样一个案子。30多岁的民妇刘月娥哭诉:"公婆下世早,丈夫长年在外经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邻家推碾,小姑在家缝补,我推碾回来刚进门,听着小姑喊救命,我急忙向屋里跑,在屋门口撞上个男人,厮打起来,抓了他几下,但我不是他的对手,让他跑掉了。进屋掌灯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经断气。"王之涣通过庭审得知家里有狗,但是狗没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厮打,确定杀手是高个并且背上有抓痕。通过这一系列线索,最终破案。(看来,这诗人还是个逻辑高手,破案高手呀)

王之涣的故事有什么2

说到王之涣,估计很多人都要花几分钟稍微想想他究竟是哪位诗人。

但是如果说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你可能马上就能倒背如流念出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如果说出白日依山尽,你马上会念出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确实,《凉州词》《登鹳雀楼》这两首诗太有名了,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它的作者,分别被人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其中《凉州词》一诗被誉为是“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但作品传世很少,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的仅有六首诗,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

仅靠这六首甚至《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就足以奠定王之涣在诗歌界的王者地位。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之西,它矗立黄河东岸,前观中条山脉,俯瞰滔滔黄河,以雄伟壮丽的身姿名列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另外三个名楼是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这四座名楼都有众多文人墨客或用诗歌或用散文来歌颂它们,留下许多优美的篇章。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最早用于军事作用,后来毁于黄河发大水。

鹳雀楼因地处黄河岸边,有很多名叫鹳雀的水鸟聚集于楼而得名。鹳雀楼这么有名,自然少不了有人为它吟诗作赋。

诗人李益写了一首《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唐朝诗人畅当也写了《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写了《登鹳雀楼》后无人再敢写关于鹳雀楼的诗歌,因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被举世公认为鹳雀楼的不朽绝唱。

有人评价此诗开声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而余音又能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化得天衣无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成为鹳雀楼的唯一王牌广告代言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也是盛唐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那首名垂千古的《凉州词》写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北边塞黄河远接天际,万仞高山围合着一座孤城。戍边将士久居孤城,听着那羌笛吹奏出那首充满离愁别绪的《折杨柳》啊,春风是不会吹到玉门边关之外的。

唐朝人有折柳送别风俗,因为柳、留同音,有留下的意思。

玉门关外荒寒连天,没有春天,当然也就无柳枝可折,大唐皇帝的恩泽还没有覆盖到边塞。

这首诗极为出色地展现了边塞雄景和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慷慨悲凉,情调悲壮而不哀伤,有声有色地唱出了盛唐的最强音,被认为是“唐音”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典型的盛唐故事:一个关于雄心、豪迈、建功立业和慷慨付出的盛唐故事。

关于这首《凉州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代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她曾经让一个大臣把这首诗题在她心爱的一把扇面上,以便随时欣赏。

那个大臣由于紧张,一不小心写漏了一个“间”字,慈禧勃然大怒,质问那个大臣“你是讽刺我没有读过王之涣的《凉州词》吗?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哪去了?”

大臣浑身筛糠中急中生智,说把《凉州词》改了新词,“间”字去掉后就变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别有韵味。慈禧对着扇子反复诵诵琢磨了几遍,点头称是,并转怒为喜。

如果你喜欢此文章,请转到你的朋友圈。

想获得更多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九思国学馆公众号。

微信号:jiusiguoxueguan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王之涣的故事有什么3

王昌龄

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三个人,都是唐朝开元年间很有名气的诗人。

他们有些诗篇,一写好就被人配上乐典,到处传唱。

有一天冬天,天气很寒冷,还下着小雪。王之焕等三个人一起去长安的旗亭酒店喝酒。

三个人边喝边谈,兴致很高。

刚好,宫廷中的十几个伶官和四个年轻漂亮的歌女这天也来到这酒店喝酒,他们饮了一会儿,就拿出随身所带的乐器,弹奏起乐曲,并唱起歌来。

王昌龄见歌女唱的都是当时诗人的绝句,于是他对王之涣和高适说:“我们都是有名气的诗人,但自己没法分个高低。今天,我们听听他们唱的诗歌,看谁的诗唱得多,谁就是第一。”

王之涣和高适都高兴的同意了。

王之涣

没过多久,一个伶官唱了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满脸喜色,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是我的一首绝句。”

第二个伶官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高适也在墙上画了一道说:“这首绝句是我的。”

第三个伶写又唱了王昌龄的一首绝句,这一来,王昌龄更加高兴了,他又在墙上画了一道,得意地说:“我的诗已经唱了两首了。”

王之涣自以为成名比王昌龄和高适早,对他们很不服气,说:“这几个伶官都不识货,我写的是高雅的作品,他们哪里会唱呢?”

于是,他指着最年轻漂亮的歌女说:“等她唱时,如果不是唱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跟你们两人争高低了。要是唱我的诗,你们两人可得拜我为师了。”

高适

王昌龄和高适都笑了起来。

没过多久,那个最年轻漂亮的歌女站了起来,发声唱歌,她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马上对两个说:“你们看,我难道会骗你们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