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

2022-10-25 03:45 作者:教师吧 围观:

「原创教育故事」宽容让教育变得更美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教师吧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1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教师应使自己胸怀宽广。”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来说,我们每一次的信任和宽容,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教育工作者就是雕刻师,他的雕刻过程就是用心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宽容会让教育变得更美丽:宽容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宽容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学生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职业学校的老师可能感触更深,职业学校的很多学生平时行为习惯都不是很好。老师在上课期间除了要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外,不得不同时兼顾课堂秩序,有时一节课下来老师会生一肚子气。上课过程中可能往往是一会东边一个学生趴下来睡着了,赶紧把他叫起来;过一会西边又有一个学生拿出了镜子,没办法还得停下来教育一番。每天面对这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加胸怀宽广,并且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教育每一个学生。

在我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个男同学,平时在班级里比较能作能闹,天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吸烟被抓到过很多次,所有的课几乎不学,每天上课总是睡觉。作为班主任有时我也很挠头,所有任课老师都不止一次找过我告他的状,最后没办法我找到了他的家长,当他的父亲来到我办公室的时候我很震惊。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长期在外工作的原因,看上去就像一位五十岁多岁的老头,上身穿着一件满是油渍的旧棉袄,脸上明显还有没擦干净的油渍,一双皲裂的黢黑的双手上面还带着洗不掉的机油。后来通过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在镇上一家卖电动三轮车的三轮城给别人做售后,每天在大街上做救援,主要工作就是修车和补胎。看到这一幕我对这个男孩说,你抬头看看你的父亲,你摸一摸你父亲的双手。我感觉老师说再多的话可能都没有你父亲现在这样站在你面前有意义。看着自己因生活四处奔波而日益苍老的父亲,男孩惭愧的低下了头,同时泪水也不自觉的流了下来。之后父子俩敞开心扉的谈了一节课的话,再次来到办公室时我发现两个人脸上都有明显的泪痕。后来这个男孩慢慢的开始知道学习了,尽管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他上课都尽量的克制自己,再也不睡觉了。平时哪个老师找学生帮忙干活,他都第一个冲在前面,无论多脏多累。

高二下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去北京同仁医院见习,他也报了名。在一年半的见习期时间里,他是唯一一个坚持到最后的学生,整个见习过程中他表现的非常优秀,也得到了医院的认可,医院的报纸还刊登了他的事迹。一次他在值班时碰到了一位俄罗斯患者,因为语言不通没办法交流,医院又没有专门的翻译,一时间所有护士都不知该咋办了。突然他灵机一动在网上搜了一个翻译软件,借助翻译软件他顺利的帮助这位俄罗斯患者完成了所有项目的检查。检查完后这位患者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了一声“谢谢!”,并主动要求和他合影留念。同时这位俄罗斯患者借助翻译软件说“你们中国人的服务太好了,我很感动,谢谢你的帮助,你很聪明!”。当天下班后他给我打电话,兴高采烈的把这件事讲给我听,并把照片发给了我。在我们俩电话交流的整个过程中,我内心真的由衷的替他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能教出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尽管他学习成绩可能不是最好的。那年过年他都是在北京过的,大年三十晚上他值完班回到宿舍吃完年夜饭给我打电话拜年,还发了年夜饭的照片。年夜饭很简单,只有两个一次性饭盒,一个装了点凉菜另一个只是一份饺子,看着让人心里着实有点心酸,但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知道他真的长大了。在所有见习的学生中,他是唯一一个坚持到最后的,直到大学开学的前一周才辞职,回家后准备一下开学的物品就去上学了,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并在北京的医院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平时经常和我交流工作生活上遇到的事,现在我和他已经超越了师生的关系,更像是无话不谈的挚友。

说实话来到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每个人的身上可能或多或少的会存在着一些坏习惯和小毛病。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来到职业学校读书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学习机会。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无论他们身上有多少坏的习惯和毛病,这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因此正是这样就要求我们要付出更多地耐心去包容和接纳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博大的、宽容的心,理解并包容学生的一些过失,并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好,使他们能够自信快乐的成长。

请记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话吧:“成功的教育依赖一种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学习气氛。”老师应当以自己的关爱与宽容之心取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更应该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让我们用自己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架起沟通之桥,使“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教育的成功依托于师生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基础之上。

宽容会让教育变得更加美丽!

作者:内蒙古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庞红伟

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2


教育似乎总是与焦虑相伴而行。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长不高长不壮,上学了,担心他们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成绩不理想,长大了,又怕他们在学校被同学欺负......


焦虑之下,家长累,孩子更累,亲子关系也逐渐由亲密变得冰冷。


于是,不少家长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一个孩子的全部内容。


培养的重点就在于四大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突然发现自己家里很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网友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房子很破,刮风的时候进风,下雨的时候漏雨。就在这扇矮小的窗户下,我看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的书,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即使生活如此贫困,父母始终笑对生活,鼓励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他感叹说:如果真要说感谢,我只想感谢那个一无所有,还在继续努力的自己,还有,父母给我铸造的乐观底色。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心态。


好的心态,能够助力我们摆脱泥泞的现在,迈向艰难的前途,开启光明的未来,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有些父母会困惑:我当然知道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也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其实,培养孩子的个性能力,关键就在于两个字:转变。



有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与悲观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认知”,意思是对于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和信念,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行为。


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解释的方式,接纳事实,放下抱怨,告诉孩子:没关系,尽力了就很好,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其他的方式,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们的解释方式则会内化为孩子会从我们的解释中习得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从悲观到乐观,看似一字之隔,其实却隔着整个人生。


给孩子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他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活得更自在。


心情好,则事事好,心放宽,则万事安。



我们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品行。


关于什么是好的品行,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诚实正直、表里如一、坦坦荡荡。


这才是做人、立世之根本。


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了水力学的考试,得到满分。


他很有些狐疑,明明自己在运算步骤上,将Ns写成了N,怎么还能得满分呢?


拿到了试卷之后,钱学森认真看了那道题,发现自己真的是写错了。于是,他大声的说: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这份最终得分96分的试卷,成为了钱学森实事求是、诚实做人的最好印证。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钱永刚也以“诚实正直”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


诚实,永远是为人之本,空有学识而为人不正的人,注定无法走得远、飞得高。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他在《我之为童子时》中,讲述了自己6岁时说谎的故事。一向慈爱的母亲狠狠地打了他,罚跪了大半夜,严厉告诫他一定不能说谎。


母亲的这段教训,梁启超一生都铭记在心,有了孩子之后,他也始终将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他常说:一个不诚实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困难的。


身为父母,我们要从小教会孩子,做事,更要做人。


这个“教”,不仅是立规矩、严要求,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好的教育,不在言语,而在行为,不在说教,而在影响。



见过吴彦姝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真正地将岁月活成了生命的礼赞!


她的美,不是衣香鬓影映衬下的满头白发,不是青春年少霸屏下的眼角皱纹,而是一份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淡然与优雅。


她说:岁月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72岁那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吴彦姝从话剧“老兵”变成了影视“新丁”。


她将过去清零,一点一滴地学习,不摆架子,不计报酬,观察、揣摩、练习,成为了每天的工作。


常怀学习之心,永葆学习之力,是如吴彦姝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的素养。


人生没有极限,年龄不应成为阻碍学习的理由,只有拥有强大的学习力,才能为生命注入更多的力量。


很多家长常会为了孩子的“不爱学习”而发愁,但其实,没有孩子天生厌恶学习,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好的方法,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从书本到社会,拓展知识宽度


带孩子走出课堂,在河边看小鱼,在公园看花草,到博物馆看历史,让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的小课堂。


第二步:从引导到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权


帮助孩子定好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自我掌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规划。


第三步:从兴趣到特长,激发孩子内驱力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从特长着眼,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让他们爱上学习。


唯有常学、常思、常想,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



斯坦福大学开学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名新生入学几天后,收到了家里寄来的箱子,又大又重,直接被快递员放在了宿舍外面的人行道上,他一个人搬不动,但又不知道如何求助于他人,很无助。


妈妈打电话给宿舍的管理员,管理员最后找人帮忙把箱子搬了进去。


这个社会是互连的,没有人能够活成一座孤岛。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终其一生,他都无法脱离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关系。


良好的群体关系,不仅是“必须”,更是“锦上添花”。



俞敏洪在刚开始创业时,好几个同学从国外回来帮他:我们回来,是冲着你给我们扫了4年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就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俞敏洪主动承担了宿舍的卫生,主动为同学服务,这些琐碎的事情,他一做就是整整四年。


曾经听到过一位资深教师的肺腑之言:孩子人际交往决定着他们人生的成败。


带孩子步入社会,与小朋友一起,在玩耍、游戏、矛盾、争执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与尊重。


我们更要告诉孩子,真正的交际与合作,一定是用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说话让人舒心,做事让人放心,行为让人暖心,这样的人,能够收获爱,当然也会播撒爱。



教育,是世界上最难走的一条路,从来都没有正确答案。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教育的路上,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托举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而养育一个知识广博、积极乐观、诚实正直、善于合作的孩子,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需要我们着眼于未来,用我们的责任、细心和耐心,护航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愿每个孩子,都活成自己,活出未来。


作者 | 夏小雨,一个热爱生活的资深财务女,此生唯两大理想,一支笔,一束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3

关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从来不是新题。然而,人类生命的意义,却是由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意志汇聚而成,因此,对于每个鲜活的个体而言,这是一道生命的必答题。

当“中国教育报读书会”邀请我担任“领读者”,和全国教师读者一起,用21天时间共读一本书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书中向人们讲述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痛苦遭遇,对此的心理分析,使读者领悟活着的意义。他的生命简直是奇迹,他从未放弃对未来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最后获释出狱,生活重回平静,回顾这段经历,他写道:“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条途径:一是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1天、700多人集体共读,“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条途径”,在我和读友们眼前越发清晰。甚至在我看来,共读本身,就是在这三条路径上一路播撒。生命的意义是需要一辈子追问、追寻、追求的,而追问、追寻、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或者说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教育工作的意义:

助每个孩子成长、成功、成才

共读打卡分享中,读友“四方木”说:“我认为我工作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就是希望我工作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行为能像一束光一样照亮学生心灵的某个角落,让积蓄在那里的种子由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努力成为光,是我不变的方向。”危东辉说:“对于工作于我的意义,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更有了不同的认知:能工作,被需要,无可替代,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许禧娜说:“在最后一节课上,有个女生跑上来和我说:‘老师,我真舍不得结束这门课,我觉得太有意义了。’原来,我在课堂上带领他们感受别人的意义的同时,他们不但发现了别人的意义,也发现了我的意义。”……

的确是这样,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社会需要你,你就有做不完的事业;他人需要你,你就有交不完的朋友;亲朋需要你,你就有享不尽的欢乐。被需要,是因为拥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是一种能力,可以是一种担当,可以是一颗炽热而乐观的心。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需求满足,也不是精神快乐,而应该是价值体现。价值体现层面的幸福,才是终极的幸福,才是恒久的幸福。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他应当如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教师在享受教育的过程中要追求“新成功主义”。或许是平常一堂课的出彩,或许是网上一条帖的共鸣,或许是一回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时自我的提升,或许是一次教育沙龙或学术研讨时内在的彰显……教师的“新成功主义”,是对教育充分的、活跃的、忘我的、集中精力的、全神贯注的体验,是对教育环境“积极的适应”。

我在领读中分享了一段我在贵州支教的经历和感悟。我们支教的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师办公室没有电脑,更不用说人手一台了。教师们要做课件、出试卷,得去行政办公室或教务处。每个年级组办公室都有一张铁制的方桌,中间一个煤炉子,冬天就用它来取暖。1400多名学生,521名是国家登记在册的贫困家庭学生,他们中住得远的每天要走一小时的山路来上学……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状态很好。学校校长和我说:“我们的条件真的非常艰苦,但我们的老师很用心。我经常告诉我的老师,我们生在大山、工作在大山,但我们要用自己的百倍努力让我们的孩子走出大山。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我们的教风: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次教育机会,以一位母亲的胸怀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和他们一道描绘未来的精彩人生!”正是在这样一种明晰的目标激励下,这所学校“一年改变形象,两年打好基础,三年结出成果,四年走入前列”,从四年前的中考垫底,到四年后全县拔取头筹。我想说,这些大山里的教师,用他们百倍的努力和用心,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教育工作的真谛:

让每个孩子得到爱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孩子的爱心可以使教师变得聪明起来。”爱心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教育的真正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他还指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很错误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与情感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他就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儿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你再努点儿力,就一定能得到好分数。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里来,咱们一起想一想。”上课前的半小时,是他跟学生一起进行最有趣的脑力劳动的时间,同时也是他跟学生的心灵相互交往的幸福时刻。在这半小时里,儿童是带着苦恼来找他的。要知道,儿童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是真正的痛苦。清晨,在校园里一棵繁花盛开的苹果树下,苏霍姆林斯基跟三年级学生尤拉坐在一起。他们面前有一道应用题,必须把它解答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帮助尤拉随时拨正思路航向。终于,尤拉发现了真理,内心充满了喜悦,觉得在认识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尤拉感到很幸福,苦恼消失了。

21天共读,我们远不止读了一本书。在我每天差不多半个小时的语音领读中,经常会引入一些这样的书籍和故事来佐证我的观点,引起读友的拓展阅读和思考。共读中我们形成共识:其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山村,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家庭,乃至家族;每个家庭乃至家族,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教师的,做得好,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做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罪人”。我们一辈子都在寻找知己,我们有没有想过,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知己。我们要把我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引领孩子的成长、助推孩子的成功上,我们要成为孩子一辈子遇到的最棒的老师。我们没有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功。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当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用这样的心态面对班上的每一名学生时,教育就变得温暖起来。

当然,领读中我还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让每一个孩子得到爱”中的“每一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孩子。

教育工作的韧性:

克服困难的勇气

21天共读中,我们荣幸邀请到了两位伴读嘉宾,一位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一位是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梁艺。

“他在网上征集民意,为中国教育仗义执言;他在网下开展实验,为素质教育探寻新路。他自费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教师培训学院';他主持开展的新教育实验被誉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他带领志愿者每年赴西部义务支教,他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在全国奔走‘传道’。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也是理想教育的践行人。”这是当年中央电视台对“感动中国”候选人朱永新老师的介绍。如今的朱老师身份变了,但他的“新教育之梦”仍在继续。朱老师用自己对“新教育”20年不懈追求的故事,再一次点燃了参与共读教师的理想与激情,让大家知道,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教师原来可以如此生活。

出生于1979年的湖南卫视主持人梁艺,讲述了她生命坚韧的亲身经历。人生前半程,她顺风顺水,学习优异,工作光鲜,成为著名电视台星光熠熠的主持人。但22岁那年,上天和她开了个玩笑,让她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她在轮椅上学习,考上研究生;在轮椅上工作,成为中国首位轮椅上的女主播;在轮椅上做公益,帮助像她一样的残障人士。她自信开朗,被冠以“阳光梁艺”的称号,获得“全球热爱生命奖”。梁艺用她的故事,和弗兰克尔在书中讲述的纳粹集中营中的故事交相辉映,启发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在人生至暗时刻,多坚持一会儿,勇敢地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苦难;启发我们,与其悲观叹息,不如用歌声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事实上,教育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多苦难,而困难挫折在所难免。这些困难挫折,在真正的苦难面前,都可以像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诚如读友刘娟所说:“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认为就是我们要能够学会转化苦难。弗兰克尔说当痛苦被赋予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是啊,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创伤对人的负面影响,还要看到实际上人是有积极应对创伤的能力和智慧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用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与学生分享。一切的遭遇都可以被转化,一切的经历都有价值和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希望通过这21天的共读,我和700多位读友老师都能够更加牢固地将“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名教师的良好习惯。教师理应成为读书人,甚至只做读书人还不够,还要做领读者。因为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个走进学校的读书郎。真知总在书中,忽微忽著;精神永存行间,时隐时现。如果有人问我从教32年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我还算得上是一个读书人。

[作者系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19日第9版

作者:袁卫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