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有

2022-10-25 03:42 作者:笑看人生品味百态 围观:

10个春节习俗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笑看人生品味百态故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有1

春节,被国人称为百节之首。


这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是了解我们文化和历史的最好机会。


习俗,之所以被称之为习俗,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代又一代人的相传继承下来。但作为现代新人的我们,总是想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奇故事。


春节到底有哪些习俗?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成为习俗的呢?今天,带大家看一看特了解春节我们常见的10大习俗。


一. 剪纸


小时候,记得家里的窗花都是奶奶亲手剪的。虽然奶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对于剪出来的窗花,却能讲出很多故事和门道,例如剪上一些荷花和梅花,就是“荷荷梅梅”,寓意为和和美美;若是荷花和百合,就是百年好合;若是一对莲子,代表喜结连理等等。

似乎剪纸中蕴含了一种精神和向往,通过剪纸来表达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习惯性会见面多说些吉祥话语,而剪纸的文化底蕴,就是吉祥文化。在门上、窗户上贴上寓意吉祥的剪纸画作,新的一年里似乎就能更加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来,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俗话说有“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从而产生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进而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二. 年画


年画,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在春节期间贴年画,增添过节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祝福。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起初是贴些门神,起到镇邪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地有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方,都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当地特色的年画派系。今天,Touchbox就特别介绍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年画。

1. 杨柳青年画


每当我们提到年画时,必然要提到的就是“南桃北柳”,也就是北方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苏州的桃花坞年画。


杨柳青年画多用胖墩墩的孩儿做主角,给人一种活泼、喜气洋洋之感。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在吸收宋、元绘画的基础上,结合明代的雕刻艺术,采用木板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印制而成。据说最鼎盛的事情,能一年卖到几百万份呢。

杨柳青年画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末时出现最早的画谱,到清代康乾盛世期间的繁荣发展,杨柳青年画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清代时,京津地区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社会中心,杨柳青年画融合了皇家文化、官绅文化,以及集合了金、元、明、清四朝的民间习俗文化。小小的年画中,却蕴含着大大的内容。

天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具有外交和贸易的双重功能。杨柳青作为天津的重要小镇,消费者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不仅有皇家贵族、平民百姓,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吸收国外文化之后,杨柳青年画更接近工笔重彩国画,从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艺术风格。

杨柳青年画给人的感觉是色彩明艳而丰富,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题材的一大种类是娃娃,这些娃娃体态丰腴、活泼可爱。他们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都象征吉祥美好,惹人喜爱。

2. 桃花坞年画


苏州的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是其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其年画的内容和元素特别丰富,既有民俗生活、戏文故事,又有花鸟蔬果、驱鬼辟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桃花坞因其地理位置,处于江南水乡之地,故而年画中多有小桥流水等风景内容。又因为苏州是人文重地,其年画风格有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痕迹,极其雅致。

桃花坞年画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山水、花鸟、民间传说、戏文故事等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看着就给人一种喜庆欢快之感。

桃花坞年画也吸收了西洋画法中的透视和解剖知识,在现实人物的基础上,适当的有所改变,画的服装以至背景道具,都是当时现实的很好反映,是我们了解当时民间人文的极佳参考材料。

桃花坞年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美女画、装饰图案画、门画、农事画、儿童、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3. 滩头年画


滩头,一个湘西南资水河畔的古老小镇,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见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朴淳厚的民风,孕育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珍品——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滩头年画工序复杂,从纸张的选择、制造、到刻板、印刷、手绘等,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滩头年画的色彩艳丽、风格古拙而夸张,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艺术效果。鲁迅先生在散文《朝花夕拾》中专门描述了滩头年画《老鼠娶亲》,并将该年画视为珍品加以收藏。

滩头年画主要有神像、寓意吉祥的祝福内容、戏文故事三大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和气致祥》等,每一幅年画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是见证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福建的漳州木版年画历史非常悠久,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年画内容主要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别。背景色多为纯正的红色,印制时采用版套印,先色版后黑线条版,从而使得其木版年画有阴版和阳版之说。

漳州木版年画的品种很多,从形式上看,有不同类别的各种门画、门顶画、中堂画,有欣赏用的独幅画、连环画等。而仅仅是门神,也有文神和武神以及幼神之说。只要画面上的人物没有骑马或插旗的,则又称其为“文神”;反之即“武神”。如《秦琼敬德》《骑马天仙送子》《连招财子》等。

漳州木版年画构图大方,造型夸张,其雕版线条粗细迥异、刚柔并济,和其他地区年画区别明显的是,其背景多用红色,线条多用黑色,用色追求简明对比。


三. 皮影戏


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配以各种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常常能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几个皮影艺人,就能完成一出出的大戏,不管是人魔鬼怪,还是车马,都可以用皮影来展现。

皮影戏演出名目繁多,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 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在皮影戏的白幕上,虽然舞动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乐与唱腔却能使人情绪起伏。喜可让人心舒气爽,悲能催人泪下,动人万分。


四. 打火花


每逢春节时,就会有不少游客奔赴一个叫“永清”的小镇,为的就是看一眼美轮美奂的打火花,也叫“抡铁花”。

抡铁花是大型的民间传统焰火表演,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大红灯笼,全村人扶老携幼,看焰火、猜灯谜,翘首等待“铁树银花”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套民间习俗在永清杨家营村流传了一百五十余年。

抡铁花表演是通过打铁时烧红的铁块在锤击下溅出的火花而发明出来的,由5个人转动铁架子,在转动的过程中,熔化的铁水变成铁花四处飞溅,溅到树上更是美丽壮观,因此得名“铁树银花”。它包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团圆吉庆、和顺幸福的深刻含义。


五. 舞狮舞龙


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据说这一习俗是起源于三国时期,在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说是因为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所以随着佛教穿入中国,而有了舞狮的习俗,也有的说是因为龙和狮子是力量的象征,龙有着雨神之称,狮子有着山林之王的说法,所以舞狮舞龙,既是为了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是为了祈求平安。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西凉伎》)。

舞龙舞狮的材料,多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也多以单数为吉利,有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等等。而狮子也有南狮和北狮之分。福建林坊、广东阳江、河北徐水、武汉黄陂、湖南长沙、广西田阳、广东遂溪、浙江新昌等地,都是著名的舞狮之乡,有着极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每年还有各式各样的舞狮比赛哦,超级热闹而有趣。


六. 赏花灯


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花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既有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现代社会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自古代始,花灯即为节庆之物,火树银花、灯影重重、热闹赏灯的场面,不仅热闹,而且喜庆。


每逢元宵之时,全中国人民都会有赏花灯的习惯。花灯的造型之多、内容之丰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猛兽经常肆虐人间,造成了很多伤害。有一天,一只神鸟落入人间,人们误把它当做猛兽也射死了,事实上这神鸟乃玉帝心爱之宠物,玉帝非常生气,下令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知晓后,于心不忍,于是,偷偷跑到人间告诉人们,让他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这三天晚上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用以瞒天过海。

人们纷纷按照天女的办法行事,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人间便万灯齐亮,灯海如天帝从上面往下一看,人间是一片红光,响声震天,并且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于是便以为人间正在被大火燃烧,心中大快。而人类也借此逃过一劫,保住了自己的生命财产。


后来,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燃放爆竹来庆祝这个节日。


虽然只是传奇故事,现代人大多也就是听过笑过,但是也蕴含了人们对于生命财产保护的期盼。


七. 踩高跷


春节的活动项目非常多,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在各大集市或者庙会上,我们会看到演员们踩着高高的木板鞋,穿着传统的服饰,进行各种表演,有丑婆,唐僧,白蛇等艺术形象,非常的有趣,声情并茂,是以前人们春节最为期待的活动之一。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婴在出使他国时,有大臣嘲笑他身形矮小,晏婴就装了一双木退,瞬间让自己变得高大起来,弄得君臣都啼笑皆非,然后他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都挖苦了一遍,让他们变得非常狼狈,所以踩高跷的活动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八. 换桃符贴春联


新春贴桃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据说桃木有驱鬼压邪的作用,于是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有描述,而王安石的名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最为著名。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度朔山上有神荼、郁垒两兄弟,每到年岁之时,就会在一颗千年桃树下检阅百鬼,若有遇到害人的凶鬼,则将其喂给老虎,为民除害。但他们毕竟就两人,不能除尽天下恶鬼,故而人们便将其做成桃符,除夕那天悬挂在门上,用以压邪祛鬼。

后来因为桃符制作工序复杂,价格昂贵,有些家庭开始用红纸画上二神之像,也就是早期的门神。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开始在纸上写对齐工整的联语,就慢慢的演变成了现代的春联。


九. 捏面人


在去逛庙会的时候,最吸引孩子的莫过于各式各样的捏面人了。捏面人,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是一项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

现在我们常见的捏面人多为戏剧中的角色,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张飞关羽等,或是《葫芦娃》中的葫芦七子等等。捏面艺人多当场根据人们的需求,现场捏制而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捏面人的人物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是民间艺人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每逢春节之时,人们最大的活动除了拜访亲友,就是逛庙会啦。庙会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庙会上,除了各种小商小贩卖的吃的玩的,还可以看到上文中所说的舞狮舞龙、踩高跷等民俗表演。


我们逛庙会不仅是春节的一项特色放松活动,也有着很多的文化内涵。在庙会里,人们祭拜神灵,祈求来年顺顺利利,心想事成。既有敬畏自然、神灵的成分,也有感恩自然、神灵的情感表达。

赶庙会的人中,大多数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明确目的,而且依名庙供奉神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不管怎样,庙会已经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有着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

以上这些春节常见的习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美好的遗产之一,也是传承的种表现。在春节期间,我们用特有的仪式感,来祈福、来祝愿、来庆祝,希望新的一年,自己和家人都能大吉大利。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有2

春节放鞭炮本是一项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习俗。中国人为什么一到春节,或者是一遇到其他的节日和喜庆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放鞭炮呢?这是有典故的。

相传在上古时期,中国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这种怪兽,长年深居海底和深山老林,只有到了每年的除夕时,它才会从海底爬上岸来,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蚕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农历年新旧交替的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会扶老携幼,四处逃散,躲进岩洞等隐蔽的地方,以避面被“年”兽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找山洞躲避“年”兽,以避免被伤害。

乞讨老人对老婆婆笑道:“婆婆如果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没有把乞讨老人的话当做一回事,依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却是笑而不语。老婆婆一家只好和乞讨老人包别,跟着村里的人到岩洞里去躲避。

半夜时分,“年”兽和往年一样,准时闯进了村子里。

闯进村子里的“年”兽发现,村子里今年除夕的气氛与往年有些不同:过去村子一片漆黑,今年村子东头的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一种不安的感觉突袭“年”兽,使它浑身一抖,不由得怪叫了几声。几声之后,见村子里没有什么动静,“年”兽才迈着自信的步子,向村子里一步步走去。

就在“年”兽即将进入大门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兽突然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着向外面走去。

“年”兽大惊失色,狼狈掉头逃窜。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子里一片安然无恙,十分的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讲说了乞讨老人和自己的对话。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开始知道驱赶“年”兽这个恶魔的办法。

从此之后,每年除夕家家张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大家相互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一做法越传越广,渐渐地就成了中国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传统习俗。

当然,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这种“年”兽,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但“年”兽所代表的,或许是对人类有伤害的动物,或许是令人累恐慌的瘟疫等等。张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更多的也许是人们对不利事务的应防,对喜庆事情的迎接。(文/胡道仙子)

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有3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在外工作的游子都会选择在春节前回家与家人团聚。今天为大家推荐10本关于过年的绘本故事,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1、《过年啦》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翻开这本书,小朋友们就会走进一个节日风情盎然的游乐场。书中包含6大过年主题,10个过年知识,采用立体互动的方式,书中藏着奇妙的翻翻、拉拉、信袋、立体等多种新巧的互动形式,小朋友不但能够了解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的各种春节仪式,还可以自己动手,开红包、看舞龙、贴全家福,一直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亲身体验春节带给人们的无尽欢乐。

  该书入选“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目录”。

  2、《团圆》

  《团圆》是一部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内涵、儿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机地融为一体,具有人情味、历史感、艺术美的感人作品。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毛毛的爸爸是一个建筑师,他每年只能回家一次。除夕夜,爸爸把一枚寄托着好运的硬币包进了元宵。第二天,毛毛吃到了这枚好运硬币,她开心地把它藏在口袋里。爸爸在家的日子总是忙忙碌碌的,修桌椅、刷门漆、补屋顶……毛毛还骑在爸爸的肩膀上看到了舞龙灯!突然,毛毛发现口袋里的好运硬币不见了……

  这是一枚承载着爱的好运硬币。短短的相聚、沉沉的离别,父亲把一个长长的守望留在了女儿的心里!

  3、《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

  《中国记忆·传统节日图画书(套装共12册)》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元素,以故事为主线展开,立足于真实的民间生活,自然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中既感受到温暖和爱,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唤起心灵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长存记忆之中。该套丛书包括12个中国传统节日:《辞旧迎新过大年·春节》,《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节》,《春蒿黄韭试春盘·立春节》,《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粽米飘香艾蒲长·端午节》,《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千里共婵娟·中秋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节》,《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节》,《谷粟为粥和豆煮·腊八节》,《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节》

  4、《灶王爷》

  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画家熊亮的作品。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入口,在轻松幽默的传统故事里感受真善美。了解传统节日,学会爱人,体会浓浓的家庭温馨和年味儿。

  简介:我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中间贴着一张大大的灶王爷。他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你。我想偷吃,呀,灶王爷看着我呢!我打碎了花瓶,要不要说是小猫干的呢?灶王爷立即瞪起大眼睛,我就只好乖乖认错了。

  5、《十二生肖的故事》

  《十二生肖的故事》改编自民间传说十二生肖,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融入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细节,设计了“渡河比赛”的故事主线,生动幽默地描绘了选拔出十二生肖的过程。全书也为十二生肖各自的突出特点做出了合乎想象又乐趣十足的解读,比如:为什么老鼠怕猫?为什么蛇没有脚?等,让孩子轻松看懂年龄和生肖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对照查看家人、朋友的生肖,非常有趣!

  将一个传统而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读完这个故事,小朋友们会很快对十二生肖的名称、顺序、来龙去脉耳熟能详,甚而加入自己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就这么代代相传……

  6、《过年》

  过年可是个大事儿,尤其是对盼了一整年的丁丁来说。今天的丁丁特别兴奋,因为马上就要过年了,等他和爷爷今天把新收的菜卖出去,就能拿着菜钱去买糖葫芦、买年货了!绘本通过丁丁和爷爷进城办年货的故事,生动地记录了春节前的民间习俗和浓浓人情味,展示了一幅热闹非凡的迎接新年的景象。

  7、《打灯笼》

  《打灯笼》作者借小女孩招娣从期盼挑灯笼,到点亮、燃烧、熄灭,再到重新心怀期待的温暖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渐渐丢失的一种不舍,淡淡的离别乡愁以及在怀抱希望中慢慢长大。这本书的画家,是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奖得主朱成梁老师,画中有雪、有村庄、有灯笼、有孩子,童趣在画面中流动,年味在灯笼中闪动。是送给孩子最好的中国式新年祝福!

  8《好忙的除夕 》

  除夕这天,我们全家好忙、好忙。忙着煮年夜饭、蒸糕、大扫除、买年货、贴春联……大人忙进忙出,我和弟弟也忙着玩了一整天! 《好忙的除夕》以孩子热情参与过节,却越帮越忙的逗趣经过,搭配时而押韵的文字,将三代同堂忙碌准备过年的点滴描绘得有情有味,仿佛你我家中的过年片段,令人备感亲切熟悉。“吃甜甜,好过年”“吃鱼年年有余”“吃菜头,好彩头”——让孩子在互道恭喜、温馨团聚中,感受文化传承的祝福心意,也储存满满的过年幸福滋味。

  9、《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来自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呼唤起“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回忆。

  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腊月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

  10、《年年在一起》

  年年在一起以“过团圆年”为创意点,以过年传家礼盒为呈现形式,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互动游戏让全家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年年在一起用精美的立体结构逐一展示过年的风俗习惯,结合AR技术,给全家视觉、听觉、触觉的享受。孩子可与家长一起读绘本、玩立体、品年味、学知识、传经典。年年就要黏在一起,年年在一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