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故事的两字网名

2022-10-25 03:44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青未了||民间故事:席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两字网名1

席围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在古沂水城西南35公里处矗立着一座山名曰:香炉峰。

山脚下有一座20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子因山而得名,村名被唤作“香炉峰”庄。庄子上李、武是大姓,其余还有张、刘、陈、周等姓氏。

李老员外是庄子上最大的财主,方圆百里以内都是他李家的土地。李家的子孙自诩:“从香炉峰到沂水城,头顶的是李家的天,脚踩的是李家地,喝的是李家的水,拉屎尿尿肥的还是李家的田。”

老员外家住村子中央,三进的院落,朱漆大门,门口立有拴马桩,有上下马石。家里有大大小小的房屋27间。院子后面是一个私家小花园,主房东头一侧有一个小角门联通小花园和这座李家大院。

李老员外三个儿子都已成家,他自己也到了花甲之年,家里的大事小情悉数交给长子当家管理,其余几个儿女按照大哥的吩咐各司其职,小日子过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老员外秉持“忠厚传家,耕读继世”的家训,生活节俭纯朴,待人宅心仁厚。

家里猪羊满圈,牛马成群,使奴唤婢,三个“生活”(指:长工)平日洒扫庭院,放猪牧牛,农忙时带着雇来的短工干活,李家从不克扣工钱。干活期间东家管饭,老员外要亲自检验饭菜的质量,要求顿顿有肉,天天有鱼,饭食要专人送到地头,干粮尽着吃,“活硌”(指耕种收获)结束时,还要请顾工们喝一顿完工酒以表谢意。

老员外还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每年开春,遇到青黄不接的人家来借粮,他从不说半个不字。当借粮的人表示秋后一定归还的话时,总是笑眯眯地摆摆手和颜悦色地说道:“你先吃着,不够再来搲,一个庄里住着,就是一家人,乡里乡亲的说多了咱可就远了。”

据传,他家里藏着两个宝贝,是两个用黄金和白银铸成的人形的“模(mu)褦夥”,藏在地窨子里。实际上是两缸金银,一缸盛着五十个金元宝,另一缸盛着一百个银锭。

三年前的一个春夏之交的季节,本庄的一个小放牛的,无意中偷听到西山里的“光棍”(指土匪)晚上要洗劫香炉峰,绑老员外家人的消息,撒腿往家里跑,气喘吁吁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父亲立即带着儿子来到老员外家里,禀告员外。

老员外召集家人和庄子上的青壮劳力,说明情况,劝大家外出躲一躲,避免遭受血光之灾。犯不上为自己一家人,让全村的人都担惊受怕,倘若如此,他深深感到过意不去。

明白了老员外的意思,村里几位上了岁数的爷们站了起来,打断了老员外的话,真诚而又恳切地说道:“员外,您曾说过,一个庄里住着,就是一家人,乡里乡亲的说多了就远了的话,既然是一家人,我们大伙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您被光棍绑票而无动于衷,我们大家和您一起共进退,”由于说话过于急促,嗓子眼一时发痒,不自觉的咳了起来,“咳咳”,稍一停顿,然后继续说:“咱们庄上谁家没有受到您的帮助和接济,您现在遇到困难,我们又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

望着站满屋子的众乡亲,老员外眼睛湿润了。他站起身,向着众人抱拳作揖,颤声说道:“谢谢父老乡亲相助,老汉我永生不忘!”

是夜,乡亲们齐心合力关闭并加固了庄子上四面围墙上的寨门。庄子里男女老少,在老员外的带领下,打着火把,手里拿着撅头、铁锨、木杈等农具,站在围墙上同仇敌忾抗拒“光棍”的袭扰。

熊熊的火光映红了香炉峰四周的天空。

远远地看到庄子上的人有了防备,土匪也害怕庄上的人报了官,一旦贸然进犯会遭受到内外双重打击,绑票的事情只好作罢。

今年,八月十五,时令刚过秋分,天气不冷也不热,老员外兴奋地喝了一点点自家酿的米酒。

一家人吃过团圆饭,在儿孙们的簇拥下坐在天井里赏月。圆圆地满月像一个硕大的白玉盘挂在天幕上,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光如水银般倾泻下来,洒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沐浴着月华流水,仔细咀嚼丰收的欢乐。

老员外玩了一会,感到些许疲惫,由儿子服侍他回房休息。躺自己家的顶子床上,儿子为他放下了四周的透明幔帐,悄悄地退了出去,轻轻地关上房门。

老员外感到自己的一双眼皮无力地粘在一起,一个人在恍惚中沉沉的睡着了。

睡梦中,他看到自己的房门被人推开了,接着,一前一后走进了两个并不认识的年轻人,一个身穿黄色长衫,一个身着白色的马褂。只见二人来到他的床前纳头下拜,口称“主人,我们两个不准备在您家里了,我们要走了。”

看到这种情形,老员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两只手分别拉着跪倒在床前的两个年轻人,十分不舍而又急切地问道:“你们是谁,为什么要离开我家,你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要去河南席围家。”说罢,只见这两个年轻人挣脱开老员外的两手,扬长而去。

“不能走,回来!不能走,回来!”老员外声嘶力竭地喊了起来。一下子把自己从梦中惊醒了。

“谁要走,难道是他们?”老员外一面用手捋着自己起伏的胸膛,从床上下来,鞋也顾不上去穿,摸黑推开床后的夹壁墙,来到藏着金银的地窨子里,摸索着找到火链和火绒,打了两下点上灯,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只见两个盛满金银的大缸,正在摇摇晃晃的移动前行。见此情景,老员外急忙扑了上去,紧紧抓住其中一个缸的缸沿,急切地大喊“不能走,不能走!”然而,在急速颠簸中,老员外昏厥了过去,待到他再次清醒过来,才发现,原来的两个缸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自己手里紧紧抓住的一块缸沿。

离开地窨子,出了夹壁墙,老员外没有声张,小心翼翼的把半块缸沿包好了装在褡裢里,重新躺到床上,一夜无眠。“既然是要走,就证明这些财宝与我已经无缘了,本就是身外之物,走就走了吧。”想到这里,老员外的心情平复了不少,“在梦里他对我说,要去河南席围家,我得去看看这个席围家到底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

老员外在黑暗中瞪大了眼睛盯着床上面的顶子,仿佛要穿透床顶和屋顶,透视遥远的广寒宫,看嫦娥广袖起舞,玉兔荷杵捣药。

八月十六日,吃罢早饭,他留下几个儿子,告诉他们自己要去河南访友,儿子们都担心他年龄大了,一个人在外面不放心,一致推举老三陪同前往,被老员外一一拒绝,他声称自己一个人就像逛着玩一样,走累了就歇歇脚,饿了就打尖吃饭,困了就投宿,自己的身体好着呢,没有任何问题。

儿子们拗不过他,只好为他准备干粮和盘缠。

老员外一个人踏上了访友路。踏晓行夜宿,遇村投村,遇店投店,不知不觉中他离开家乡已经21天,此时,他早已身处河南境内。

这一日,走了一天,除了山岚就是沟壑,没有遇到一个村庄,眼见得红日西垂,暮色渐浓,老员外不免担起心来了,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要是遇到野兽该怎么是好?这样想着,不自觉地就加快了行走的脚步。

远远的看见路边的一座黑黢黢的房子里,摇曳着微弱的灯光,“阿弥陀佛,总算遇到一户人家”。老员外疾步走上前去扣动门环。随着柴门“吱扭扭”一声响动,一位老年妇人出现在员外的面前。

“老先生,你找谁呀?”老妇人轻声的问道。

老员外答道:“行路之人,我是来投宿的,想在您家里借宿一晚。”

“行啊,我们是小户人家,如果先生不嫌弃,只管进来就是。”老妇人闪在一旁,请老员外进门。

借着室内昏暗的灯光,老员外影影绰绰的看到,不大的三间草房内坐着三个人,一位老者正在低头抽烟,只见烟锅位置忽明忽暗,发出橘红色的光点,这人大概是老妇人的老伴。东面的炕沿上坐着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身子特别沉重,看上去即将临盆的样子,这个应该是他们的儿媳,坐在地下正在打草鞋的男子就是他们的儿子了。

他们一家人请员外坐定后,老妇人刷锅点火,为老员外烧了一碗疙瘩汤,吃过饭后,老妇人为老员外打了地铺,大家休息不提。

到了下半夜,老员外被一阵痛苦的呻吟声吵醒了,老妇人的儿子已经请来了接生的稳婆。

为了避免尴尬,老员外要到门外的天井院里去。老妇人不依,正色地说道:“过了寒露了,后半夜寒气重,再加上还在刮山风,伤害了身子怎么得了,不用避讳了,就在屋里吧。”吩咐儿子扯过自己炕上的一领苇席围在产床边上。

不大一会儿的功夫,随着一声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响起,一个崭新的生命就这样落草了。

“是个男孩。”接生婆大声的对老妇人说。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老妇人口里念着佛号,虔诚的合十。

“恭喜呀!”老员外向老妇人道喜。

老妇人说:“这还得感谢老先生,我儿媳过月五六天了,一家人都急得了不得,这不,今晚上先生投宿我家,我儿媳妇就生了,先生和我家有缘呀!”

“不知道贵府小公子叫什么名字?”老员外又问。

“什么公子不公子的,我们这小门小户的还能叫什么名字呀,随便起个贱名好养活。”老妇人边说着话,用手指着围挡在床边的苇席继续说道:“就叫席围吧。”

“席围。”老员外重复了一声。

“对呀,就叫席围。”老妇人似乎再次确认似的说。

“难道这就是我要找的席围,还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这么巧吗?”老员外暗自思忖着。

按照当地风俗,老妇人的儿子要将婴儿的“胎衣”埋在自家的天井里。

老人吩咐儿子在院子的西北角或东北角选个位置。

出去不大一会儿的功夫,老人的儿子急匆匆回到屋里,伏在母亲的耳边说了些什么。

“真的吗?”老妇人半信半疑的随儿子来到院子里,经过仔细查看后,脸上笑的早已成了一朵花,来到屋子里,小声对老员外说:“先生啊,今天真是大喜的日子呀。您来到我们家给我送来了一个孙子,我孙子下生了,又带来了两大缸财宝,你说这不是天大的喜事吗。”

听到这里,老员外愕然了,“真的就这么巧吗,这两大缸财宝是我家的。”老员外语无伦次地说道。

“你这先生,怎么这么说话,明明是我孙子下生带来的,你怎么说是您家的呢?”老妇人显然是生气了。

“老人家您莫生气,我不是来和您争财宝的,这两缸金银原是我家的,不信你看看,是不是其中一个缸上缺了一块缸沿,这次我来就是来送缸沿的。”老员外忙解释道。

老妇人的儿子出去了,不一会儿禀告他的母亲,“先生说的一点都不错。”

老员外取过挂在墙上的褡裢,拿出那半块缸沿,对老妇人儿子说道:“把它放上看看对不对。”三个人一起来到院子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老员外把半块缸沿放在缺口处,只听得“喀吧”一声响,缸沿将缺口处严丝合缝的粘结在一起。

“好了,物归原主,我也算尽心尽力了,天明以后我就该回去了。”老员外如释重负地说道。

“啊呀呀,那怎么行,您是我们家的福星,给我们带来好运和财富,一定住些日子再走。”老妇人吩咐儿子,天明后去集市上割肉,买鱼、杀鸡、宰鹅、打酒好好款待老员外。

老员外在老夫人的盛情挽留下待了一集的时间,眼看着北风起了,树叶落了,老员外决定要回家了。

老妇人给老员外蒸了20个白面馍馍,用包袱包了放在褡裢里,又给他取了两锭银子作为盘缠,老员外坚持不受,老妇人只得将银锭和馍馍放在一处。

次日,老员外,辞别老妇人一家踏上回家的归程,走了大概有20里地的样子,在一个小村的庄头上,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子带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在路边哭泣,老员外停下脚步上前探问。原来这个女子娘家兄弟喜得贵子,家里老娘派人专门来报喜,现在已经八九天了,按照这里的风俗,她作为姑姑要带着礼物登门向爹娘、兄弟道喜,祝福孩子长命百岁,可是自己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去为小侄子准备礼物,想到这里不免伤心,忍不住在路边大哭。最后,这位年轻女子羞怯的给老员外深施一礼,低声说道:“让老先生见笑了。”

老员外听了女子的遭遇深表同情,想到自己也没有多余的金钱,对女子说:“我这里也没有多余的银钱来接济你,如果你不嫌弃,我这褡裢里还有20个馍馍,我送给你用它帮你走亲戚怎么样?”

年轻女子连忙摆手,“这怎么能行,你给了我,路上你吃什么?”

“这个你不用管了,我也吃不着这些馍馍,背在身上快一天了,越背越沉,我这腰都快直不起来了,看上去是帮了你,实际上也是帮我自己解决负担。”老员外笑呵呵地对女子说道。

他连包袱一起全部放到女子的篮子里,浑身轻松地继续赶路不提。

单说这位女子带着馍馍,领着孩子来到娘家,老娘接过提篮,一眼看到那个熟悉的包袱,急忙打开包袱仔细查看,20个白面馍馍呈现在面前,只见她连忙教过自己的闺女询问道:“孩子,这些馍馍你从哪里得的?你也没给小外甥吃一个?”

女子怕娘知道家里穷困而担心,便违心地说是自家拿麦子换的。

“怎么可能呢,这些馍馍整整20个,都是我亲自蒸的。”老娘疑惑地看着自己的女儿。

女子见瞒不过去,便将自己得到这些馍馍的来龙去脉给母亲讲了一遍。又问母亲:“娘啊,你说这些馍馍是你蒸的,你又怎么来证明?”

“我这每一个馍馍里都有一个银锞子,不信你来看看”说着,拿起一个馍馍掰开,一个银锞子一下子掉进篮子里。看到这里,这女子惊得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20个馍馍下面还有两个银锭躺在那里闪着银白色的光芒。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有故事的两字网名2

#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红楼梦》#

姥姥姥爷大观园遛娃,激发姥姥重读红楼梦,今天就说说“沁芳”二字以及沁芳桥上的故事,可巧今年高考作文题也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进了大观园南大门,穿过曲径通幽处,看到美丽的景色便是沁芳亭桥,这是一座三孔石桥,处在大观园的中轴线上,横跨碧池之上。桥上建有凉亭,亭桥造型秀美,这沁芳亭桥是宝玉、黛玉经常约会的地方,也是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的地方。四面被水环绕,水中植有成片成片的荷花,碧绿葱翠的荷叶铺满池塘,清新脱俗的荷花,袅袅的开着。清新的空气,静谧的空间,悠闲的人们,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红楼梦》第十七回)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宝玉所提沁芳二字后来就变成这条小溪的名字,沁芳池、沁芳亭、沁芳闸都是沿用“沁芳”二字。“

沁芳亭的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对联的大意是:绕着河堤而栽的柳树,因为河水既深又绿,而互相映衬的更加翠绿;对面河岸上种满了鲜花,散发出香气,随风飘散,弥漫中。“蒿”是指划船用的船桨,“三蒿”是形容深,有三个船桨连起来那么深;“一脉”是指河水的形状是狭长形的,就像山脉一样蜿蜒曲折。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

沁芳亭在《红楼梦》里真是太重要了,它是一座亭桥,就是桥上带有亭子的那种桥。 此桥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它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等诸钗去怡红院的必经之路。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黛落花下共读西厢的场景就发生在这里,又有林黛玉因聆听《牡丹亭》而心灵产生共鸣。

以黛玉的领悟力和同理心,一句花落水闲愁,你在幽闺自怜,让她深深感受到了春光的易逝,青春的易老。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句话就出自元代王实甫 《西厢记 》,意思是落花纷纷落在水中,使溪水都变成了红色的,这么多的落花带着不愿离枝的愁绪,默默无语地埋怨吹落它们的东风。宝玉黛玉在这里约会谈情说爱,“沁芳”,花落水流红,流水花春去也,是大观园的真正眼目,亦即《红楼梦》全书的新雅而悲痛的主旋律。

可是在 《红楼梦》中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禁书,小姐和公子们是不能读的,宝黛躲在树下一起偷偷看。现在《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许多人都喜欢看,比如京韵大鼓《大西厢》主要描写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丫鬟红娘传书递简促其好事。此篇戏曲深情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具有深刻的反封建意义。德云演员集体演唱大西厢时台下的德云女孩也跟着唱。

牡丹亭中的戏词也很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在《红楼梦》中,《西厢记》和《牡丹亭》可以说是宝黛爱情的催化剂,《牡丹亭》更是黛玉境遇的写照。

有故事的两字网名3

上世纪80年代,编辑《外国文艺》的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

“100岁的任溶溶,睡了……长长的梦。”儿童文学泰斗任溶溶辞世,一位文艺评论家留下诗意评论。

世纪老人、百岁童心——许多人回忆起他们所认识的这位中国儿童文学大家:他曾翻译数百种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创作过脑洞大开、令人捧腹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位世纪童话老人是个“老小孩”,终其一生不曾失去那最最珍贵的童心与纯真。

童话人生

“朝觐者,你往何处去?如若天房是花园,你可采得鲜花一束?如若天房是大海,你可采得稀世之珠?……”正如他翻译过的诗人谢普琴科写下的诗句,任溶溶将70年光阴投入童话翻译和创作事业,无疑是童话王国里最虔诚的“朝觐者”。

“我的一生就是个童话。”他说。

任溶溶这部童话书,是否像他自己笔下翻译的《柳林风声》《夏洛的网》那么甜美可爱?抑或像他翻译的近百万字《安徒生童话》那样,有一点淡淡忧伤?

1923年5月19日,任溶溶的童话书翻开了第一页,他在上海虹口区闵行路出生。任溶溶原名任根鎏,家族来自广东鹤山,虽然看上去“跟大家实在没有多大不同,同样是那么乖乖的、乐滋滋的”,但仔细推敲,任溶溶的童年多少有一些不同的“基因”。

第一,广东人出生在上海,语言环境复杂,任溶溶从小就展示出语言天赋,会讲好几种方言;第二,出生在上海让任溶溶受到丰富的中外文化滋养,他从小吃西餐、看京戏,由衷感叹:“上海是一个何等赫赫有名的国际大城市啊!”

以童话对比人生,任溶溶的少年时期,或许有点像他翻译的《木偶奇遇记》和《洋葱头历险记》。10多岁的年纪,他已经成为一名新四军红小兵,离开了上海,直到1941年才重新回到这座城市。

“我从事儿童文学是偶然,但是现在想来,没有搞儿童文学之前,我一生的道路似乎就是准备搞儿童文学的。”任溶溶在上海得到艺术滋养,看电影,看书,看一切让人乐呵呵的东西,并且做起了文学翻译。从此,翻译和创作成为任溶溶这部童话书里的两个主角。

上世纪40年代,精通四种语言的任溶溶开始翻译外国儿童文学经典,打开了通往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大门。他的译作中,有厚重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普希金童话》,亦有短小隽永的《木偶奇遇记》《柳林风声》《夏洛的网》。

“翻译了多少书,我连自己都不知道,想来至少300多种吧。”任溶溶在《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一文中写道:“我一直翻译人家的东西,有时感到很不满足,觉得自己也有话要说,有时一面翻译,一面还对原作有意见,心想,要是让我写,我一定换一种写法,保管孩子们更喜欢。”

任溶溶的儿童文学创作从“小本子上随手记录的生活故事”开始,最初写的是灵动俏皮的儿童诗。1956年,任溶溶发表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这部中国童话的经典之作被搬上银幕,轰动全国,陪伴了几代孩子的成长。《“没头脑”和“不高兴”》历久弥新——每一代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似乎总能在故事里“遇见自己”,感受到童话的天真趣味。

丢三落四的“没头脑”,倔头倔脑的“不高兴”……个性鲜明、趣味横生的卡通形象是怎么诞生的?

任溶溶回忆说,他自己就是个“没头脑”,当时也发现很多孩子的口头禅就是“不高兴”。“碰到这种孩子,批评他们吧,他们总是不服气,认为这是小事,跟长大以后‘做大事’没关系,我就想在童话里让他们出点大洋相、懂得人生道理。”

任溶溶把自己编的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人人都被逗得前仰后合,于是编辑“空出了版面”监督任溶溶把故事变成文字。截稿前两个小时,任溶溶坐在南京路上一家咖啡馆里,“半个小时就写了5000多字”。

童心与文心

凭借不老童心、不泯文心,百岁的任溶溶毕生在儿童文学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为孩子们种出一个繁花似锦的童话花园。

就在他逝世之前,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20卷本《任溶溶译文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也出版了8卷本《任溶溶文集》,全面呈现任老的文学成就。

诗人赵丽宏评论说:任溶溶的童心,让他的童话有着独特的天真滋味,“任老翻译创作儿童文学,总想让孩子们看得开心。他的作品口语化、通俗易懂,又特别优美。他纯粹、坚持,一辈子为孩子们写作、翻译,用化繁为简的方式抵达读者”。

翻开任溶溶翻译的《夏洛的网》,人们可以从他露珠般清澈、林间微风般欢悦的文字中感受这种“童心”:“第二天下雨,天色阴沉沉的。雨水落在谷仓顶上,不停地从屋檐上滴落下来;雨水落到谷仓院子里,弯弯曲曲地、一道一道流进长着蓟草和藜草的小路;雨水噼噼啪啪打在朱克曼太太的厨房窗上,咕咚咕咚地涌出水管;雨水落在草地上正在吃草的羊的背上。羊在雨中站累了,就沿着小路慢慢地走回羊圈。”

其实,翻译完《夏洛的网》,任溶溶已经80岁了……

耄耋之年,任溶溶翻译最新版本的《安徒生童话全集》获得丹麦官方授权,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之际出版。这套童话巨著字数近百万,翻译之艰巨可想而知。在家人眼中,童话爷爷的日常生活,就是“一张纸、一支笔、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一页一页‘爬格子’”。

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20卷本《任溶溶译文集》,是任溶溶译著最大规模的一次汇集和出版。“整整一大箱,真正的‘著作等身’。”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感慨,“翻译是一项寂寞的工作,如果不是热爱,怎么可能坚持一辈子?”

2022年5月19日,任溶溶迎来百岁生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写来了贺信,信中说:“任老爱孩子、爱生活、爱文学,生性豁达乐观,把为孩子写作看作是一生最快乐、最愿意去做的事。作为儿童文学泰斗的百岁任老至今仍在写作,以令人敬仰的人格风范和永不改变的写作初心,继续照亮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前行之路。”

“不管创作也好,翻译也好,好像是老天要我走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走到现在我依然觉得很满意。因为我爱儿童文学,遇见儿童文学是我的幸运。不过也可以说,中国儿童文学有我这个人也非常幸运。”任溶溶如此说。

100岁的快活与天真

其实,任溶溶不叫“任溶溶”。为此,童话爷爷写过《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扑面而来满满的童趣。

“任溶溶”是个笔名。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任溶溶在女儿出生那年开始创作儿童文学,也就顺手捡来女儿的名字作为笔名。从此他给自己惹了不少麻烦——“很多小读者给我来信,开头就是‘亲爱的任溶溶大姐姐’,‘亲爱的任溶溶阿姨’,毛病都出在这个名字上。”

毕竟是儿童文学泰斗,随便改个名字都如此妙趣横生。在许多人眼中,百岁任溶溶最珍贵的就是永不变质的童心童趣。

这份元气饱满、纯粹明亮、似乎仅短暂属于每个人童年的快乐,始终滋养着任老的翻译创作,从他笔下汩汩流出,酣美了亿万个童年。

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回忆,任老在生活中非常有趣,是个乐天派,既受人尊敬,又非常受欢迎,“他的百岁人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门,新鲜、灵动、跳脱的想象力扑面而来”。

上海儿童文学作家张弘是任溶溶的忘年交。她记得,一次探讨创作,问及他创作和翻译的秘诀是什么,任溶溶觉得简单又自然:“翻译就是作者你写一句,我翻一句,你怎么说我怎么译!”任溶溶又说:“童年的主旋律是快乐!人生的主旋律也应该是快乐!”

“100岁、70年,任老把自己活成了时间的传奇!”作家陆梅感叹,任老是伟大的作家,以丰沛的创造力赢得了时间。时间在他那里,不只是个线性的长度,更是精神的向度。任老一个人就像一个移动的儿童文学图书馆,“他口语化的儿童诗、忆旧散文、热闹派童话……似乎从哪一道随意门进入这座图书馆,都是灯塔般的存在,足够打开和唤醒那些沉睡的童年童心”。

而任溶溶自己,自然从来没有把儿童文学和伟大挂钩。他恬淡天真、快乐四溢,自称“我一辈子就是为孩子们写书”。他对小读者说:“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它能给你一点快乐。”

2022年9月22日清晨,走完百年人生,任溶溶在睡梦中安详辞世。这本洋溢着快乐的百岁“童话书”,静静合上了书页。

100岁的任溶溶,睡了……在一个长长的、美好的、童话的梦里。(记者孙丽萍)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