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话剧后山观后感(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

2022-09-05 03:4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贵州:“公园省”做好山地旅游“大文章”,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话剧后山观后感(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1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陈冠合

多山的贵州曾经“为山所困”“因山致贫”,将近93%的面积是山地,且多为喀斯特岩溶区。但也正是因为农耕欠发达,贵州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自然美景,被誉为“公园省”。近年来,贵州全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以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飞速发展为契机,不断把劣势转化为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从2015年起贵州连续举办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成为国内发展特色旅游业的亮点。

9月26日,贵州在梵净山所在地铜仁市举办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成为“十四五”贵州发展山地旅游的破题之作。

山地体育强特色

9月21日,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的十四届全运会山地自行车男子越野赛决赛中,贵州选手米久江率先冲线,夺得冠军,贵州队的另一名选手陈科宇获得了铜牌。好成绩背后是贵州近年来大力开展山地户外运动的成功实践,贵州通过自主举办山地体育系列赛事,为选拔、培养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据统计,目前贵州有87个户外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去年新增入选15个,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大力支持贵州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贵州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支持贵州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工程。目前,‘奔跑贵州山地跑’系列赛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谈及贵州体育旅游和户外运动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时表示。

数据显示,2020年体育旅游人次占贵州旅游人次的比例达20%以上,成为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今年6月,贵州省出台了《建设山地民族特色体育强省行动方案》,将发展以民俗民间体育、路跑越野、山地骑行、极限运动、洞穴探险、汽车露营、漂流溯溪等项目为重点的运动项目集群,强化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培育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

据了解,目前贵州已举办了贵阳国际马拉松、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环雷公山超百公里跑、环梵净山国际公路自行车邀请赛、娄山关海龙屯山地户外挑战赛等大量的山地主题体育赛事,为贵州发展山地旅游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森林康养促转型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1.51%,森林面积1.62亿亩,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百分之百,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4%,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处于人体对大气压的最舒适高度,森林康养资源优势明显。

贵州省副省长吴胜华介绍,贵州有森林公园93个,风景名胜区71个,森林康养基地78个,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绿色大氧吧”。

近年来,贵州提升了森林康养基地标准,完善了森林康养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森林康养产品,加强森林康养食材,森林食品、饮品、保健品的研发、加工和销售,深入挖掘传统养生文化、森林文化、花卉文化、膳食文化、民宿文化以及乡土文化。

目前,贵州已经编制了《贵州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规范》等标准和管理办法,保障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还开发了一批具有贵州生态特色的森林景观康养、森林环境体验、休闲健身康养、森林文化感知、科普教育、药食同源保健、森林温泉疗养等系列产品。

从短期的旅游向长期的康养转型,是贵州发展山地旅游业的重要抓手。据统计,2020年,全省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接待康养人员近110万人次,康养综合收入近100亿元。在康养基地就业农民8000余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以上。

乡村振兴添动力

“客栈修好后,我们就在家里好好经营客栈,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外漂泊多年的金沙县后山古镇的骆科军终于下决心返乡创业。随着贵州金沙亚洲山地竞速挑战赛在这里连续举办,这个偏远的小镇日渐热闹,这两年前来徒步的游客越来越多,骆科军说,客栈的生意指定差不了。

据介绍,贵州全省77个县(区)有温泉资源,水量大、水质好,是名副其实的“温泉省”。此外贵州724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实现村村有美景、处处可闲游。

其中,位于兴义市万峰林的下纳灰村,壮美风光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且不少投资者也慕名前来加入乡村建设,共享生态红利。特色民宿吾舍一间堂的经营者刘韬来自深圳,他说:“这里山环水抱,仿若书中的桃花源,是发展民宿业的好地方。现在村里村外的设施越来越完善,游客日渐增多,我已经开了两家店,下一步还有开第三家的计划。”

利用山地旅游资源禀赋,贵州各地将旅游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山旅亮点,不断推动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9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话剧后山观后感(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2

编者按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作为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COP15将制定《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山地,这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富有成效的地区。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妮玉才

当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草木返绿的时节,地处西南的红土高原却是山野苍翠、鸟兽活跃,一派生机盎然:滇池边,3万多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惬意地享受着春城的暖阳;会泽念湖湿地,1200多只黑颈鹤从青藏高原如约来此闲庭信步。滇东罗平县,百万亩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滇西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3000多种热带植物尽情生长。澜沧县景迈山中,千年古茶林云雾缭绕、神秘幽深;德宏州盈江县内,几十年来首次拍摄到棕颈犀鸟的惊喜尚未退却,同样珍贵的冠斑犀鸟又飞到芒市城区市民家的窗户上小憩……

在云南,每时每刻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不断有濒危动植物品种被发现,让这个蜚声海内外的“动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名不虚传。云南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不仅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世代守护。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三迤大地处处都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建的生态保护网,精心呵护着红土高原上每一处生境、每一个生灵。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员穿行于林间。新华社发

行动拯救濒危物种

相关数据显示,云南虽然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的1/2。其中,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不过,云南物种虽然种类丰富,但种群规模小、数量不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分布面积小、十分脆弱,极易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于是,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在云岭大地持续展开。

作为全球性濒危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数量仅为100余只,超过50%的种群栖息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内,而且面临种间竞争、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生境隔离以及人为干扰等方面威胁,亟须开展抢救性保护。为保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通过防控森林火灾、采用“影像保护”等新理念,杜绝了采集、盗伐、偷猎、放牧等人为活动;成立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保护协会和社区监测队,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灵长类动物研究队伍,在高黎贡山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监测;在高黎贡山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4847公顷生物走廊带,改变了长臂猿等物种生境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状况,使得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增长……上述举措被中外专家评价为创新生态修复与近地保护方式的成功典范,保山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

作为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园联盟,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如今,植物园联盟已在1/3的国土疆域完成了78%的本土维管植物野外受威胁等级评估,发现6211种植物至少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受到较严重威胁,各试点地区综合受威胁物种比例高达29.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书记杨永平认为,该计划对补充和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还率先发起零灭绝和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倡议并促成布龙和易武两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使西双版纳保护区面积由原来的14%增加到20.05%。”

据悉,“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一共实施了120多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建成一批保护基地,华盖木、滇桐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滇金丝猴新华社发

穿行原始丛林“巡逻兵”

在云南高山峻岭的原始丛林中穿行着许多“巡逻兵”,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森林管护员或村民,却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着野生动植物自由栖居的天堂。

“道路狭窄陡峭,大家务必要注意安全!”近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密林间,怒江泸水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负责人何贵品带领巡护队开始了新一轮野外巡护。此次,他与队员们要在泸水市洛玛村后山的保护区放置6台红外相机用于监测动物。3天的野外巡护中,白天,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行走在原始丛林;夜晚,就找一个山洞与周围的野生动物朋友共眠。

这是何贵品26年来的工作常态。每年,他有80多天在野外巡护,有时甚至要连续在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10多天。他曾参与怒江金丝猴野外调查,拍摄到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保护自然资源,就得像抚育幼小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像照顾年迈的老人一样晨昏省定。”何贵品这样说。

在高黎贡山保山片区流传着这样一位护林员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蔡芝洪,20多年前,他常跟着老辈人进山打猎,过着靠山吃山的猎户生活;1998年,蔡芝洪从猎人变为森林守护员,这一守,就是22年。因为熟悉高黎贡山,蔡芝洪成为高黎贡山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陪伴一批批科研人员把位于荒山野岭的蕨叶坪建成研究、保护天行长臂猿的重地。为了做长期的行为学监测,蔡芝洪和3名巡护员跟踪一个长臂猿家庭至今,源源不断地为行为生态学科研贡献第一手数据与资料。

2016年4月19日,蔡芝洪正在监测3只长臂猿时,暴风雨裹挟着泥土和石块形成一股强大的泥石流冲下山谷,将偌大的树木接二连三地吹倒。突然,一只小长臂猿被大风从树上吹到了地上——要知道,长臂猿是从不下树的,境况非常危险!蔡芝洪担心极了,一慌神跌倒扭伤了脚,但他仍强忍着剧烈疼痛,快速抱起小长臂猿帮助它重新爬上树,以便追随父母的脚步。

除了保护长臂猿,2011年以来,蔡芝洪还参与查获10余起偷捕盗猎案件,被救护的野生动物有巨松鼠、斑羚、短尾猴、野猪等。2019年,他因此荣获“桃花源巡护员奖”。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李学鑫摄/光明图片

守护大自然带来丰厚回报

人们守护着动植物王国,大自然则给予人们丰厚的回报。如今的红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随处可见。

初春,记者登上滇西南临近中缅边境的澜沧县景迈山。1180公顷古茶林苍翠奇秀,布朗族、傣族村寨在密林中若隐若现,营造出山林、茶树与村寨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景观。在景迈山,世居民族探索出“林中开垦、林下种植”的独特种茶方式并相传千年,形成了以古茶林为核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景迈山布朗族流传着一条茶祖遗训:留下茶树,让后辈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朴素的自然观,与我们现在所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可谓一脉相承。”澜沧县委副书记、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杨春高说。

在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光森林就占到整个村子面积的80%以上;全村1370人中,傈僳族占到95%以上。过去,这里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民为了生计经常偷砍偷卖林木,森林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打破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终导致“山穷水尽”的恶性循环,2015年,丽江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在黎光村实施了“生态保护与村寨银行联动项目”。“村寨银行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村民只有参与村里的环境保护项目,才能从村寨银行借款。黎光村12个村小组都有自己的环保项目,村寨银行支持这些项目,但每个村需要保护什么,不是村干部去要求,而是集体讨论决定,这是最重要的。”黎光村原党总支书记、黎光生态合作社理事长蜂金龙介绍。据悉,村寨银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村民按户自愿等额入股,公益组织按1∶1比例的配比方式形成本金,全组参与项目的村民平均分三批等额借贷。

村寨银行实现了社区环境资源的制度性管理和日常性监督,使环境保护成为村民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态度。受益于此,除了130多名社区群众实现在景区就业外,近7年来,当地还发放生态旅游反哺社区资金1327.2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了村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创新云南的保护模式

今年3月3日是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当天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传来一个好消息:绿孔雀种群有较大希望恢复和增长!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绿孔雀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境内,种群数量近60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近几年,通过加强对绿孔雀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并启动绿孔雀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项目,云南各主要分布区的绿孔雀育雏活动正常,部分区域种群分布范围扩展明显。

除了绿孔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在红土高原上的安家之处也越来越多,从滇东北的昭通大山包,到滇东的会泽念湖,到滇中的寻甸县横河梁子,再到滇西北香格里拉纳帕海……与此同时,来滇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也逐年增多:去冬今春到会泽念湖过冬的黑颈鹤有1200只,而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今年更是达到1500多只。“黑颈鹤数量只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更关心每年到来的黑颈鹤年龄梯次,因为只有到来的幼鸟数量增多,才说明黑颈鹤的繁育是良性发展的。”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在红土高原繁衍生息,不仅因为云南保护机制的完善和各族人民保护意识的增强,还得益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的不断创新。

“云南的四个率先举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引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介绍,早在1993年,云南就率先在全国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启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并于2014年实现省域全覆盖,有效解决了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问题;1996年,云南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普达措国家公园,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法规,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2004年,云南率先在全国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启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2014年,云南又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

随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与模式的改革创新,保护成效日渐显现。如今,云南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红土高原,正在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王国和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7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话剧后山观后感(暗恋桃花源话剧观后感)3

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行。作为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COP15将制定《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山地,这里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富有成效的地区。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妮玉才

当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草木返绿的时节,地处西南的红土高原却是山野苍翠、鸟兽活跃,一派生机盎然:滇池边,3万多只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惬意地享受着春城的暖阳;会泽念湖湿地,1200多只黑颈鹤从青藏高原如约来此闲庭信步。滇东罗平县,百万亩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滇西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3000多种热带植物尽情生长。澜沧县景迈山中,千年古茶林云雾缭绕、神秘幽深;德宏州盈江县内,几十年来首次拍摄到棕颈犀鸟的惊喜尚未退却,同样珍贵的冠斑犀鸟又飞到芒市城区市民家的窗户上小憩……

在云南,每时每刻都有来自大自然的惊喜,不断有濒危动植物品种被发现,让这个蜚声海内外的“动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名不虚传。云南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不仅因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世代守护。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三迤大地处处都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建的生态保护网,精心呵护着红土高原上每一处生境、每一个生灵。

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队员穿行于林间。新华社发

行动 拯救濒危物种

相关数据显示,云南虽然仅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的1/2。其中,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脊椎动物2273种,占全国的51.4%。不过,云南物种虽然种类丰富,但种群规模小、数量不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分布面积小、十分脆弱,极易陷入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于是,拯救濒危物种的行动在云岭大地持续展开。

作为全球性濒危物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数量仅为100余只,超过50%的种群栖息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内,而且面临种间竞争、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丧失、生境隔离以及人为干扰等方面威胁,亟须开展抢救性保护。为保护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近年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通过防控森林火灾、采用“影像保护”等新理念,杜绝了采集、盗伐、偷猎、放牧等人为活动;成立白眉长臂猿研究中心、保护协会和社区监测队,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联合组成灵长类动物研究队伍,在高黎贡山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监测;在高黎贡山和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建立4847公顷生物走廊带,改变了长臂猿等物种生境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状况,使得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增长……上述举措被中外专家评价为创新生态修复与近地保护方式的成功典范,保山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白眉长臂猿之乡”。

作为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发起成立中国植物园联盟,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如今,植物园联盟已在1/3的国土疆域完成了78%的本土维管植物野外受威胁等级评估,发现6211种植物至少在一个地区的野外受到较严重威胁,各试点地区综合受威胁物种比例高达29.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书记杨永平认为,该计划对补充和完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还率先发起零灭绝和本土物种全覆盖保护计划,倡议并促成布龙和易武两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使西双版纳保护区面积由原来的14%增加到20.05%。”

据悉,“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一共实施了120多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建成一批保护基地,华盖木、滇桐等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滇金丝猴 新华社发

穿行 原始丛林“巡逻兵”

在云南高山峻岭的原始丛林中穿行着许多“巡逻兵”,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森林管护员或村民,却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守护着野生动植物自由栖居的天堂。

“道路狭窄陡峭,大家务必要注意安全!”近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山密林间,怒江泸水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负责人何贵品带领巡护队开始了新一轮野外巡护。此次,他与队员们要在泸水市洛玛村后山的保护区放置6台红外相机用于监测动物。3天的野外巡护中,白天,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行走在原始丛林;夜晚,就找一个山洞与周围的野生动物朋友共眠。

这是何贵品26年来的工作常态。每年,他有80多天在野外巡护,有时甚至要连续在深山老林里风餐露宿10多天。他曾参与怒江金丝猴野外调查,拍摄到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保护自然资源,就得像抚育幼小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像照顾年迈的老人一样晨昏省定。”何贵品这样说。

在高黎贡山保山片区流传着这样一位护林员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蔡芝洪,20多年前,他常跟着老辈人进山打猎,过着靠山吃山的猎户生活;1998年,蔡芝洪从猎人变为森林守护员,这一守,就是22年。因为熟悉高黎贡山,蔡芝洪成为高黎贡山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陪伴一批批科研人员把位于荒山野岭的蕨叶坪建成研究、保护天行长臂猿的重地。为了做长期的行为学监测,蔡芝洪和3名巡护员跟踪一个长臂猿家庭至今,源源不断地为行为生态学科研贡献第一手数据与资料。

2016年4月19日,蔡芝洪正在监测3只长臂猿时,暴风雨裹挟着泥土和石块形成一股强大的泥石流冲下山谷,将偌大的树木接二连三地吹倒。突然,一只小长臂猿被大风从树上吹到了地上——要知道,长臂猿是从不下树的,境况非常危险!蔡芝洪担心极了,一慌神跌倒扭伤了脚,但他仍强忍着剧烈疼痛,快速抱起小长臂猿帮助它重新爬上树,以便追随父母的脚步。

除了保护长臂猿,2011年以来,蔡芝洪还参与查获10余起偷捕盗猎案件,被救护的野生动物有巨松鼠、斑羚、短尾猴、野猪等。2019年,他因此荣获“桃花源巡护员奖”。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 李学鑫摄/光明图片

守护 大自然带来丰厚回报

人们守护着动植物王国,大自然则给予人们丰厚的回报。如今的红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随处可见。

初春,记者登上滇西南临近中缅边境的澜沧县景迈山。1180公顷古茶林苍翠奇秀,布朗族、傣族村寨在密林中若隐若现,营造出山林、茶树与村寨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景观。在景迈山,世居民族探索出“林中开垦、林下种植”的独特种茶方式并相传千年,形成了以古茶林为核心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景迈山布朗族流传着一条茶祖遗训:留下茶树,让后辈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此朴素的自然观,与我们现在所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可谓一脉相承。”澜沧县委副书记、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杨春高说。

在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黎光村,光森林就占到整个村子面积的80%以上;全村1370人中,傈僳族占到95%以上。过去,这里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村民为了生计经常偷砍偷卖林木,森林资源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打破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最终导致“山穷水尽”的恶性循环,2015年,丽江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在黎光村实施了“生态保护与村寨银行联动项目”。“村寨银行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村民只有参与村里的环境保护项目,才能从村寨银行借款。黎光村12个村小组都有自己的环保项目,村寨银行支持这些项目,但每个村需要保护什么,不是村干部去要求,而是集体讨论决定,这是最重要的。”黎光村原党总支书记、黎光生态合作社理事长蜂金龙介绍。据悉,村寨银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村民按户自愿等额入股,公益组织按1∶1比例的配比方式形成本金,全组参与项目的村民平均分三批等额借贷。

村寨银行实现了社区环境资源的制度性管理和日常性监督,使环境保护成为村民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态度。受益于此,除了130多名社区群众实现在景区就业外,近7年来,当地还发放生态旅游反哺社区资金1327.2万元,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了村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创新 云南的保护模式

今年3月3日是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当天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传来一个好消息:绿孔雀种群有较大希望恢复和增长!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绿孔雀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境内,种群数量近60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近几年,通过加强对绿孔雀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并启动绿孔雀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项目,云南各主要分布区的绿孔雀育雏活动正常,部分区域种群分布范围扩展明显。

除了绿孔雀,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颈鹤在红土高原上的安家之处也越来越多,从滇东北的昭通大山包,到滇东的会泽念湖,到滇中的寻甸县横河梁子,再到滇西北香格里拉纳帕海……与此同时,来滇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也逐年增多:去冬今春到会泽念湖过冬的黑颈鹤有1200只,而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数量今年更是达到1500多只。“黑颈鹤数量只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更关心每年到来的黑颈鹤年龄梯次,因为只有到来的幼鸟数量增多,才说明黑颈鹤的繁育是良性发展的。”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珍贵野生动植物在红土高原繁衍生息,不仅因为云南保护机制的完善和各族人民保护意识的增强,还得益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的不断创新。

“云南的四个率先举措,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引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介绍,早在1993年,云南就率先在全国建立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制度,启动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并于2014年实现省域全覆盖,有效解决了野生动物肇事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等问题;1996年,云南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普达措国家公园,颁布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法规,形成了国家公园建设的云南模式;2004年,云南率先在全国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启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2014年,云南又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办法,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

随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与模式的改革创新,保护成效日渐显现。如今,云南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从20世纪80年代的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

红土高原,正在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王国和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7日 09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