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2000字)

2022-08-14 03:31 作者:发现诗意 围观:

读党史有感之井岗会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发现诗意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2000字)1

井冈会师


井岗会师震乾坤,

朱毛握手局面新。

建设革命根据地,

整编工农第四军。

武装割据反围剿,

打倒土豪把田分。

星星之火可燎原,

红色政权定长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2000字)2

看完“革命者”电影后,不自觉地流泪了。

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先生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生,唤醒了无数国人。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蹂躏,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国以来,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种种悲惨现象,刺痛着李大钊同志,深切希望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幸福的新中国。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等革命领袖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而不断奋斗。我们今天可以幸福地生活着,离不开他们的奉献。

虽然,李大钊同志被军阀残忍杀害,但是他唤起了中国民众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观后感2000字)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于艰苦卓绝中屡创辉煌,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创造出百年来世界政治版图上最耀眼的风景。电影艺术怎样表现这段光辉历史,怎样刻画这道耀眼风景,怎样展现出蕴含其中的深厚力量,是一件殊非寻常、值得倾情投入的大题目。影片《1921》对此所作出的探索和引发的思考,对于电影艺术如何做到重大主题能与百姓心灵契合,如何让历史题材引起年轻受众共鸣,让中国故事获得世界更多认同,都作出了有益探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这个重大的时代节点,该片所产生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成为一个话题、一个现象。

生动的细节犹如宏大历史的血肉。对细节的刻画不仅关乎对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也关乎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当然,也最见创作者的功力。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是国人皆知的历史。《1921》的监制兼导演黄建新继十年前的《建党伟业》后,再度执导这一题材影片,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从讲述事件到塑造人物,在宏大叙事中追求鲜活形象和动人细节,体现了一种新理念和新视角。影片所体现出的对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深情回望,寓于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这些感人的细节,犹如一个个滚烫的沸点,温热了观众的眼睛和心灵,使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亲、可敬。

  电影《1921》寻求一条纽带来唤醒当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记忆,那就是青春力量、热血中华。为了挽救垂危的民族,中华大地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个个热血的青年,从大江南北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初心:就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为国家和民族找到一条出路,就是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正是这一条纽带,将历史和现实紧紧联系在一起。

  影片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细节刻画。李达急匆匆地冒险赶到被查封的印刷厂,只求改一个翻译的词语,坚持要把“百姓”改成“人民”,他急切地说:“两个词字义相近,意义完全不同,人民是主人”。当“人民”二字被排字工徐徐拼上、缓缓定格时,也定义了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百年初心。

  当年轻的革命家们为一大的议题争论不休时,刘仁静担心地问毛泽东,争论多、分歧大,能通过决议吗?毛泽东毫不迟疑地从容回答,“能!”。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坚定不移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出那一代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对寻找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灾难深重之际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曾经,毛泽东为了摆脱旧家庭的束缚,竭力摆脱父亲的追赶,在山村小道上奋力奔跑;后来,毛泽东来到上海,为了即将到来的“开天辟地大事变”,在繁华街头忘情奔跑。反复叠映的镜头,深情又寓意深刻地再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先辈们的初心,这个100年后9000多万党员要接续奋斗的使命。这是电影《1921》的故事内核,也是影片的时代价值。

每个人心底都有理想,为千万人幸福勇于赴汤蹈火的革命理想,以其崇高性和牺牲精神,总是使人们产生共鸣、共情、共振。点燃跨越历史与当代的理想之光,这是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成功的重要经验。“人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那是一个生灵涂炭、山河破碎的黑暗年代,影片塑造了一个个激情澎湃、生动鲜活的革命先行者形象。他们志存高远,把理想鲜明地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汇聚成冲破漫漫长夜、穿越历史时空、照亮当代人心灵的理想之光。


  当毛泽东、李达、王会悟三个年轻人怀揣着建立新政党的憧憬举杯庆贺时,一个说“为新公司开业”,一个说“为早日开启民智”,一个说“为中国早日告别苦难”。三句简短的祝福语,是三个年轻人真实、直接的表达,也是他们心中深沉、厚重的理想情怀。

  当李达为妻子王会悟讲起在抵制日货时,他划开火柴时准备焚烧日货,却发现火柴是日本生产,那一刻他痛彻心扉。“在诺大的中国竟然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火种”。两个年轻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泪光,为积贫积弱的国家痛心。

  当“老秀才”何叔衡谈到革命理想时说,“读书人不能抬头做人,是何等的悲哀。我最想看到读书人能抬起头、挺直腰板,自由地看我想看的世界!”喧闹的场景瞬间沉默,回荡着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和渴求。

  千锤百炼,玉汝于成。这些画面生动细致地刻画了革命理想生成于苦难的中国,具有沉稳而深厚的力量。坚守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经受长期考验,有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代价。影片中闪现的许多场景,沉痛中又不乏激越的力量。在表现革命者为理想赴死的场景时,以强烈的反差、悲壮的情感,撞击着观众的内心。一个个灿烂星辰的陨落,一片片大地闪耀的光华,如此伤感,如此悲痛,又如此激荡心灵,这正是革命理想激起的共鸣。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我说的中国革命热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遥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就是能够穿破长夜的理想之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都会永远存在并激励着人们。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共产党先驱,以他们的理想、牺牲、坚韧和远见,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