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800字)

2022-08-14 03:29 作者:武汉的老蔡 围观:

参观青海博物馆,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武汉的老蔡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800字)1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有人说我们的文明史没这么悠久,最多三千多年。我不是学历史专业的,但我喜欢读历史书,去每一个城市旅游或出差,我都会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从最短暂的时间,最全面的去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一、西宁的青海博物馆藏品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说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可以用两方面来衡量,一个早期文字或者器皿上的铭文图案;另一个就是早期人类制作的生活物品及发明的冷兵器等。青海博物馆的一些藏品可以追朔到五千年前,令我感叹不已。

这些五千年前的彩陶器皿令人难以置信。




也许是青藏高原的寒冷让这些文物出土时还能保持完好,有些肯定是修复还原过的。但五千年前的祖先们能制作出这么图案漂亮、精彩纷呈的陶器,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初具一些文明生活的方式了,除了在艰难的环境下生存,他们已经在追求生活质量了。




青海博物馆还有6700年前的骨头制品,这就是当年的艺术品。



4000年前的青铜兵器!这说我们的民族在4000年前就很优秀了。

二、近距离欣赏精美绝伦的唐卡


也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近距离的去欣赏最优秀的唐卡,青海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历史悠久的唐卡。


我是行走江湖的俗人,欣赏唐卡装下高雅。在青海博物馆参观青藏高原典型文化遗产----唐卡绘画!只有虔诚的藏人,天然珍贵的原料,精湛的技艺,才能创造出这精美绝伦的唐卡!几百年前的唐卡,依旧栩栩如生!




三、欣赏青海非物文化遗产展品



这是青海的皮影、剪纸艺术作品,我2004年花了2000元,买了陕西艺人用驴皮的皮影,现在已涨价了。

皮影必须用驴皮制作,据说一幅皮影工艺师要用刀精心雕刻三千以上才能完成。现在很少有人再这样去费时费力去做了,现在是用电脑、机器雕刻制作,很快很高产了,但缺乏韵味。




青藏高原历史上各地的舞蹈形式




青藏高原的民族能歌善舞




民族乐器!看藏戏!






我每到一地,去参观每座城市的博物馆是我的习惯,而且都是免费的。

四、从西宁去兰州参加马拉松,我就住在兰州博物馆边。

告别西宁,就这样风雨兼程,来到拉面故里----兰州!


2015年兰州马拉松赛我安全完赛!4小13分39秒,比重庆马拉松赛落后了5分钟。当3小时只完成了31.3公里时,我知道今天不能PB了。兰州马拉松赛是我认为全国组织的最好的,42.195公里观众热情,䃼给充足,赛后物质丰富,赞一个。


来兰州,必须参观甘肃博物馆,而且我参观过两次,下篇再谈。

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800字)2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有一个时代叫“骆驼时代”,有一个地方叫莫河骆驼场,当“骆驼时代”遇上莫河骆驼场,迸发出一种强烈的活力——柴达木精神。

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作为海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和凝聚着柴达木精神的根和魂。

近日,记者来到距离乌兰县60公里的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跟随工作人员,走近承载着柴达木精神和一代代驼工们卓越功勋的鲜活“历史书”。

整个博物馆分七个展厅,第一展厅主题是解放西藏,讲述了当时西藏和平解放时的历史背景、解放军进藏的历史;第二个展厅主题是十世班禅返回西藏,讲述的是护送十世班禅进藏中莫河骆驼场的老驼工拉着骆驼进藏的历史;第三展厅主题是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展示的是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的经过;第四展厅的主题是修筑青藏公路,记载着莫河骆驼场的1200名老驼工和慕生忠将军及24名干部,用了7个月零4天,贯通了青藏公路的艰辛历程;第五展厅的主题是剿匪勘探,1955年初成立了莫河骆驼场,这一年恰逢柴达木盆地大规模的勘探开发,勘探开发持续到1959年基本结束,从此以后,“柴达木聚宝盆”的叫法才真正开始了;第六展厅的主题是驼运屯垦,讲述的是在乌兰县、德令哈城市初期建设中,莫河的驼队作出的极大贡献;第七展厅的主题是坚定红色基因树立家国情怀,集中向大家展示了近年来莫河骆驼场获得的各类荣誉。

在博物馆,展墙上几幅气势磅礴的题字,最吸引记者的目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当年莫河骆驼场的老驼工们跟着慕生忠将军修通青藏公路后,毛主席和邓小平副总理的题词。

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了解到,在财力匮乏、技术短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慕生忠将军带领10万军民,靠铁锹、钢钎等极为简陋的工具,仅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在“生命禁区”打通了格尔木至拉萨的公路运输线,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据记载,这支筑路大军让青藏公路穿越了25座高原雪山,在当时创造了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迹。

在每一个展厅,看着承载驼工们的艰辛和拼搏的一幅幅照片和一个个老物件,仿佛看到了当年驼工们不顾个人安危,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家国情怀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让每一个参观的人对驼工们都心生敬意。

“参观了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历史的大潮中,一代代驼工们用无数的生命、鲜血、一次次艰难险阻的任务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筑起了‘驼工精神’‘农垦精神’,和由驼工精神演变而来的柴达木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在感悟60多年征程变化中让我的心灵再塑造、初心再坚定,同时也将激励我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乌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主任权炳兴说。

图为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

60多年过去了,建基立业的老驼工们没有走,而是接来亲属,垒屋砌灶,生儿育女。今天的莫河,生活着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的驼场人。一代代驼场人靠着强大的凝聚力,永世传承,生生不息。莫河骆驼场的职工张尚云是“驼三代”,他的外公马维雄是当时进藏驼队驼工,是“驼一代”,谈起外公,张尚云感慨万千。

“当时,我们的祖辈护送班禅返回西藏,跟随慕生忠将军修建天路,可谓意义重大,我们将继续发扬前辈留下来的驼工精神,和大家一起开创新的事业。”莫河骆驼场职工张尚云说。

苍凉的戈壁大漠,广袤的雪山草地,浑厚的驼铃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了新中国的和平统一、为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广大驼工们拉着一峰峰骆驼,用朴实而坚定的脚步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爱国主义教育引领下,在柴达木精神的鼓舞下,莫河骆驼场将依靠地缘优势,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新亮点,力争实现莫河骆驼场的二次辉煌。同时,我们也将着力把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打造成红色旅途中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进取意识。”莫河骆驼场副总经理韦海珠说。

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青海省博物馆观后感800字)3

本报记者 严进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提出了博物馆的价值和作用。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完成古今对话。西宁市博物馆从小到大,经过30年发展成长,今天,西宁博物馆以全新面貌为我们打开了西宁历史的大门。

几经迁转 西宁市博物馆正式落户安家

1992年,国家“八五”计划下达“市市、县县应成立博物馆”要求,西宁市博物馆在城隍庙后寝宫东西6间厢房内成立办公。由于没有基本的展览硬件设施,博物馆工作职能很难发挥,其工作中心仅限于文物收藏、研究等博物馆内部职能建设方面。

2002年8月,西宁市少年宫腾出城隍庙大殿交西宁市博物馆作为展览厅使用,标志着西宁市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职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05年,在南凉虎台遗址公园内配套修建了近1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陈列馆,由西宁市博物馆布置展览,作为博物馆的宣传场所。

2009年,西宁市文物中心库房立项。西宁市博物馆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文物库房标准进一步提高,不仅为西宁市博物馆千余件馆藏文物提供了安身之处,也为西宁市博物馆工作职能拓展和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2019年“两会”工作报告在沈那遗址圈画出西宁市“四馆”的位置和建设蓝图,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2021年7月随其他三馆一起整体建成,标志着西宁市博物馆正式落户城北区。

华丽转身 西宁有了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伫立在几千年前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沈那遗址旁,西宁市博物馆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成为一座集文物展览、收藏、保护、研究及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整座博物馆恢弘大气、彰显特色,总面积11217.42平方米,分一、二、三层,设4个文物展厅,功能区还包括中央大厅、学术报告厅、母婴室、咖啡休闲区、文创商店等。

1号展厅和2号展厅位于博物馆一层,推开1号文物展厅厚重的古色团绣纹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舞韵河湟”巨幅铜雕。铜雕按照年代顺序雕刻反映出灿烂的沈那遗址、马家窑文化、西平亭建立、丝绸之路青海道节点、连接中原与西藏的唐蕃古道、宋军进兵河湟西宁州建立等内容,为人们展开了一幅西宁变迁发展的历史脉络图。“卓异风采”“河湟初定”“通衢中西”“唐蕃并峙”“西陲安宁”“融合发展”六个单元共展出文物195件套,通过馆藏文物的支撑,在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东西贸易往来方面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明确西宁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东西文明演进中的历史地位。

2号展厅设置为临时展厅,除了看省内文物展,每年随着省内各大博物馆之间互动交流展览,一些外地博物馆的藏品也将在这里互动交流展出。在这个临时展厅内,人们不用去外地就能近距离观赏到来自外地省市博物馆的馆藏。迎接西宁市博物馆开馆的2号展厅目前临展的是从南京引进的《风雅六朝——南京六朝历史文化展》,展出文物134件套,通过对南京地区出土六朝文物的全面展示,展现六朝时期南京的历史文化。

来到二楼,是3号展厅和4号展厅。3号展厅内展出的是《晨曦微露——沈那聚落遗址出土文物展》,展出文物197件/套。展览以沈那遗址发现、试掘(出土文物)、初步研究为轴线,通过对沈那出土文物的展示、解读,全面展示沈那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4号展厅是《西平安宁——西宁古城变迁展》展览。展览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地的特征,明确西宁城市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展示西宁古代城市建设及解放70年成就,展望西宁城市发展美好前景;

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西宁市博物馆内还设有文物修复室、主题展示区、美术展厅、文创产品展示厅、宣教互动区,用于各类功能展示以及开展青少年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

随着博物馆新馆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成为西宁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讲好西宁故事,展示西宁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窗口。

西宁博物馆 带你看西宁古老历史

沈那遗址是西宁博物馆展示的主要内容,沈那遗址都出土了哪些文物?它的发掘对于青海史前研究有着怎样的影响?走进沈那遗址出土文物主题展馆,透过200余件文物、三个单元的展览让人们对沈那遗址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考古发掘表明,沈那遗址是西宁盆地距今4000年前的一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氏族聚落,沈那先民在这里以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生产生活方式,繁衍生息。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阔叶倒钩铜矛的出土更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证明早在4000年前河湟流域与欧亚草原的接触,开启了东西文明交流的序幕。

沈那遗址是西宁盆地的中心聚落遗址,也是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廊道上的一个枢纽和早期冶金术东传的重要节点。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第一单元展览通过短片、多媒体3D复原再现制作,全面反映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先民刀耕火种、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以及祭祀的场景,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故事引出沈那遗址,生动反映出沈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生产生活状态。让人们直观的认识沈那遗址中反映的人类生活方式。展览还通过模型全面反映遗址地形地貌、对沈那遗址是齐家文化时期史前先民中心聚落进行总体介绍,突出当时的地形地貌、对房址、墓葬、城防等印迹还原。

●第二单元反映齐家文化时期随着金属冶铸技术的发展,铜制生产工具出现,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这一时期西宁河湟谷地先民的生产方式,由狩猎、畜牧转向农牧兼蓄。展馆使用场景式展示方法,按文物类别及使用功能的不同,通过对不同类别、不同使用功能生产工具的详细介绍,从而反映西宁河湟谷地史前先民(沈那人)生产生活状态。

●第三单元围绕沈那遗址出土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阔叶倒钩铜矛展开。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看,贯通今天青海,连接东西的交通道路至晚发端于铜石并用的齐家文化时期,即是这一推断的考古学证据之一。馆内复制的圆銎宽叶倒钩青铜大矛是沈那遗址出土的又一重要器物,这一考古发掘表明世界出土类似器物已有17件。为了增加直观性,馆内还专门复原一个青铜冶炼遗址和沈那聚落首领手持铜制大矛号令部族祭祀的场景。

沈那遗址的发掘让人们看到了先民们氏族聚落生活繁衍的历史,挖掘出植根于千年历史的文化自信,丰富了西宁文化,也为沈那遗址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文物工作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彰显城市魅力、满足人们文化诉求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一件件文物,代表过去一段段辉煌灿烂的历史,西宁市博物馆1200件珍贵的文物穿越历史,向人们讲述几千年来河湟大地上人类的繁衍生息,时代的变迁更迭,诞生的灿烂文化遗产以及流传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豪杰。

历经30年发展壮大,如今新落成的西宁市博物馆成为又一座城市地标性建筑,成为传承弘扬河湟文化的殿堂、宣传高原古城的窗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新馆新起点,今后西宁市博物馆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登记等工作,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挖掘河湟文化脉络,举办高质量基本陈列展览、专题陈列展览、临时展览和文物体验互动项目,让博物馆陈列展览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同时广泛开展博物馆社会服务,举办文物文化讲座、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研发文创产品,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开展博物馆合作,实现文物资源共享、保护修复技术支持和陈列展览文化交流。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河湟各族人民融合发展、共同创造灿烂历史的故事,讲出赓续传统,团结一致建设高原古城,和感恩奋进、拼搏赶超,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自信。

本版图片均由张诚睿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