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写景物的散文著作有哪些

2023-03-29 09:42 作者:光明网 围观:

重新找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风景修辞,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景物的散文著作有哪些1

【找回有力量有格调的风景描写】

作者:徐兆寿(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风景作为文学的重要修辞,有着悠久的传统。风景描写到底有什么用?为何会悄然消失?这是一个大问题,它体现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变迁,其深层含义则是人面临的生态系统之变化。所以,说到底它体现的是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风景描写是“天文”与“人文”的高度统一

在古希腊文明中,城邦是文明的中心,城市之中处处都要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契约,有了商业需要的数学,也有了统治城邦的哲学等。在早期古希腊悲剧中,偶尔能看到大海、日出、岛屿等风景,不过总体上只是一种衬托。伊甸园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浪漫想象,那里万物和谐,风和日丽。于是中世纪以来出现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湖畔诗人,产生了很多关于大自然的风景描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俄罗斯文学中,风景描写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用来衬托人物形象的心境。但西方艺术更加突出人的重要性,特别是工业文明和城市化高度发展,人越来越处于主体地位,自然与环境则属于从属关系,文学中风景的描写也越来越少。

物极必反,现代以来西方生态思想萌芽和发展,出现了一批生态主义者,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如梭罗的《瓦尔登湖》、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

我国的文学传统始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周易》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天地间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阴阳交错,它是先天存在的,但同时存在着弱肉强食的进化论现象,所以这时候中国的圣人们便创造了人伦,这就是文明,弱肉强食受到辖制。先天的自然与后天的人文和谐相处,这便是文学所要表达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赞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人文的基础是自然之道,道法自然也是文学的创作原则。比如,《诗经》中赋比兴等手法其实就是首先描写自然风景,然后才是人的活动。在《关雎》一诗中,先写关雎的相向合鸣,相依相恋,然后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恋之状,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便是道法自然。《诗经》中的《国风》绝大多数诗作都是这样的典范之作。

再到后来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基本都是沿着这样一条路径在演进,形成了意境美学。即使在散文、小说的创作中,也多遵循这样的原则,只是小说写作越来越走向人情、世态的人文主义。

所以,风景描写是古典时代中西方文学共同遵守的手法,中国文学尤甚,这与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文明观和农耕文化相一致。

“天文”消失,“人文”突出,风景逐渐消亡

从西方文学的发展来看,现代以来,由于工业文明、商业经济、城市文明发展的不断推进,导致自然被破坏,人类生存面临极大挑战,所以此时西方文学开始缅怀古典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福克纳的《熊》《喧哗与骚动》等小说,描写的就是工业文明对农业、牧业的摧毁,导致人类进入一个喧哗与骚动的不平静世界。自然在失去,人类的行为在一点点覆盖自然,故而我们在现代派作品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加缪的《局外人》等小说中几乎看不见风景,只剩下人的非正常行为。西方开始面临文明的困境,风景描写不再成为作家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孤立地从人类社会层面来探讨人的存在,成为西方社会一个新的转向。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学都踏上了这样一条寻找人类价值的道路,只有生态主义哲学和生态文学走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中国文学在百年来也经历了与西方文学一样的存在状态。重读鲁迅的《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作品,依然还能看到古典文学对那一代革命派作家的影响。风景是他们对天地自然、人性之真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是他们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天人合一依然是文学的创作追求。沈从文的《边城》、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诗,几乎都是天人合一的极好诠释。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悲伤风景亦和着悲伤,人愉悦风景也极为和畅。朱自清、巴金、茅盾、刘白羽等作家关于风景描写的散文,曾经是几代人学习的典范之作。

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描写城市人生活的文学越来越成为一大趋势,描写农民工进城也一时流行。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私人空间和人的欲望的挖掘也成为一种写作惯性。显然,这也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造成风景描写越来越少。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的错误解读。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人学,因为只有人才能创造文明和文学,地球上其他生物都不能。但是,如果把文学理解为对孤零零人的活动的记录,或者理解为对人役使或破坏万物活动的描写,则是把人从天地间孤立起来了。这与中华文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是相悖的,也是与人类文明相悖的。

重新思考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新的人文观

从文学的演进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变得更好,而是更坏。这是今天东西方哲人和思想家的共识,马克思、海德格尔、梭罗等西方思想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批判过工业化、城市化的过度发展给人类造成的困境。人与大地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需要重新纠正这一关系。如何纠正?海德格尔、梭罗等开始向东方文明投来求救的目光。

经过一百多年的探求,东西方的哲人、思想家乃至科学家都达成一个共识,即保护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共同的理想方案。为此,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治理路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们并不需要盲目地一往无前地推进物质文明的发展,相反要有节制地发展物质文明,节约水,节制矿物质的开发,保护森林和土地,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达到“天文”与“人文”的和谐境界,以使人类能长久地与地球、宇宙共存。显然,这与中国古老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明观是一致的。

反观近半个世纪,东西方的文学似乎都陷入了日常和人性的陷阱,专注于对人欲望的描写、对人性的挖掘、对日常生活中无常的纠缠。新媒体的出现加剧了这种境况。这时,科幻小说和电影开始变得流行起来。考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很难再从传统文学那里寻找到生活的意义,而科幻小说和电影正在构建新的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这不正是文学最初带给人类的意义和希望吗?

阅读这些科幻小说和观看由此改编的电影,可以看到,人类在进一步探索和征服太空,视地球为人类文明的残骸。从《星球大战》到《2001太空漫游》,再到《星际穿越》,人类的科学探索越来越远,内心越来越迷茫。在这些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人类的未来要么是因地球资源枯竭而无限地去开发太空,和太空重新进入一场无休止的争夺战;要么是太空文明入侵地球而带来空前灾难,人类为此奋起反抗,夺回地球的居住权。在这里,人类与地球、地球与太空始终是难以调和的一对矛盾。这是西方海洋文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人是环境的产物。钱穆将人类文明分为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三类。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居,内中不足,需要不断向外索取而得以存续。海洋文明也一样,因岛上资源很快枯竭,需要向海洋索取,从浅海到深渊,再到别的岛屿。《老人与海》讲的正是这个故事,西方的科幻文学和电影不过是其续集而已。相反,电影《阿凡达》倒是提供了一个类似于东方智慧的方案。它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寻求人类的理性与感性、灵性甚至神性的再次统一。这不正是上古中华文明的智慧吗?

当今时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生物技术等把自然划为人的私有资产,那个先天的、天然的、自在的地球和宇宙正在一点点消失,人类与自然的平衡态已经被打破。而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有力反驳了西方文明观中那种视地球为残骸和奴仆、破坏地球的观念,有效节制人类业已膨胀的野心,使人类重构世界,重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也许是科幻文学和一切文学未来的价值趋向。

当下的文学也需要重新回头去审视人类古老的生态文明,尤其要审视中华文明在上古时期就奠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此去重新审视和描述人的日常伦理,重新思考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此,自然风景将重新成为人的鼻之呼吸、目之所视、耳之所闻、舌之所尝、言之所指。同时,风景(天文)将重新伴随人的日常(人文)而存在,《诗经》的传统将重新归来。在这种观念下,作家将节制人的欲望,重新思考和确立人与动物之不同在于人有道德,人能创造高于动物的文明价值,而非一味地强调和追逐物质与欲望的满足。这样,文学将重新回到文以化人的崇高地位。文之大德将被重新树立。

总之,风景重回文学世界,中国文学重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原则,也将开启人类文明新的一页。风景描写绝不是陪衬和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人类新的世界观、伦理观的重要体现。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写景物的散文著作有哪些2

□陈伟雄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一朵花开有一朵花开的因缘”。缘到了,遇见了,花蕾自然展开了笑颜,所以我相信所有的遇见皆是因缘。因为遇见,水有了柔情,山有了生命,树有了思想,人与人也才有了心灵的相契。当我在如水的月光下,遇见苏沧桑的著作《遇见树》,我被她的“遇见”深深地吸引,我的灵魂也随同作者一起去遇见了海岛的山山水水,江南大地的古镇古迹,西北塞外高原的苍茫……

《遇见树》苏沧桑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遇见树》,是当代散文名家苏沧桑继《纸上》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又一部精品散文集。分为五个部分,贯穿着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劳动之美。其中收录的三十多篇文章都是获奖作品,曾入选各省市中高考试题和全国各类版本年选,是作者散文创作三十五年来的第一本作品精选集。

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苏沧桑的作品是有“性格”的,因此我喜欢她的作品。她的文字细腻、温婉、柔美,如琴弦上发出的悠扬乐声,又如青花瓷散发出的诱人光泽。在意境的塑造上蒙太奇的切入手法,让人身临其境。拟人和通感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颜色似乎有了温度,声音似乎有了形象,冷峻似乎有了重量,从而使文章有了更加丰富和强列的美感。

“盛夏七点钟的阳光照在雕花旧木床上,照见尘埃在光线里浮沉,水母般忽明忽暗,也照见一个女婴的落生。如同一颗种子,被飞鸟衔来,又随意丢弃……”《遇见树》

晨光呈现黄酒的质地,琥珀色,透明澄澈,竹林浸泡在晨光里,呈现最纯粹的绿,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第一眼看到的江南。《夏履之履》

苏沧桑的散文语言充满柔美,同时也蕴含着凝重、沉厚、坚韧和力量。她将人本思想、理性精神、责任意识、生态良知、终极关怀等现代精神因素植入自己的散文创作中,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恢宏的精神格局。

“可是,在动物的世界里,为什么不争不抢,就会失去尊严,甚至存活的机会呢?就会被说“没用”呢?……”《遇见树》。

这一连串的拷问,不值得现代人深思吗?

有爱就有一切,苏沧桑就是一个为爱而活着的女人,她爱家人,爱文学,爱苍生。《遇见树》这部书里,始终贯穿着爱这个主题。无论对底层普通劳动者,无论对大自然还是对小生灵,她的散文里都有一种深沉的大爱和悲悯情怀,让人读后唏嘘不已,甚至落泪。在文章中她对山道上艰难爬行的骡子这样写道:

“我呆立很久,觉得它们特别可怜,同时心里生出敬意,多么像负重前行的人们啊 名么像夏履镇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好的人们啊 ”《夏履之履》

而她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曹燕燕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社会上有这样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他们为了让更多患者获得新生,默默地奉献自己,常年累月的在家庭,医院,殡仪馆,遗体捐献者家属之间奔波,牺牲了自己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他们是值得社会关注的人。作者在体验他们工作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呼唤:

“我只是远远地观望,浅浅地接触,自始至终,我与手术室都是一窗之隔,而几乎每天直面这一切的曹燕燕,她曾经度过多少个这样的长夜?这个在暗处默默执灯的隐身人,谁来照亮她?”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情是我们的梦。如果说文学是漂泊游子的人生驿站,那么乡土就是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宁静港湾。在《遇见树》这本书里,最吸引我的是故土篇。在《梦树》、《十字街》、《海上千春住玉环》等文章里,我遇见了美丽的玉环岛,作者娘家小院的桂花树,走遍大半个世界的老父亲,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十字街。故乡是她挥之不去的情怀,也是她创作的根。那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亲人,都是她梦中的牵挂。一碗海鲜面,端起的是满满的爱,放下却的是浓浓的乡愁。

“岁月怎么只有昨天和今天,中间那些日子呢,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多少年后,当我回到故里,他们在哪里?还有谁再为我烧一碗海鲜面?”《等一碗乡愁》

“如同一颗树,总是梦见自己而去的种子和落叶,每一个故园的梦里,彻夜回响着游子的脚步声。”《梦树》

与以往散文集最大的不同,本书在装帧设计上精美别致,封面以西藏林芝嘎朗村为背景,雪山、湖泊,绿地,桃花,彩色的经幡和悠闲吃草的奶牛,宛如世外桃源,让人感到宁静圣洁。书中的五十幅精美图片,是摄影家朋友,家人和作者自己所拍,对应三十余篇精选美文,相得益彰,大气磅礴。即养心,又养眼。

“生命是无数场偶然的遇见和告别,是我与世界万物深情地羁绊,也是我自己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沧桑的世界,让这些从作者心中流出来的文字,带你遇见树,遇见万物,遇见心中的桃花源,遇见最好的你自己。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写景物的散文著作有哪些3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荷塘月色》脍炙人口,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受到人们的喜欢。

1927年1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7月他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他的散文和随笔抒发真挚感情,可以说,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感,《荷塘月色》散文之美便在其中。

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好文,莫言竟然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病态的唯美”休闲文章。莫言的小说我读过,莫言的散文我也读过,可以说,莫言的散文与朱自清的散文差别不是相差一个档次上,读朱自清的散文给人点以激情和美的享受,读了莫言的文章呢?使人看不到阳光,这就是差别。

莫言《卖白菜》的散文也是被某省编入学生材材读物的,我读过好几遍,觉得此文华而不实,找不到亮点,他将人物刻画得有点太过,读罢感到不是很爽。

莫言的《卖白菜》文中有三个人物,莫言的母亲;莫言自己;买白菜的那个老太太。1967年,莫言有12岁,他母亲有40来岁,在去卖白菜的路上,全是莫言拿着装有3棵白菜的篓子。不过,3棵白菜也不是很重的,一棵白菜5斤重,3棵白菜大约也就15斤左右。

莫言和他母亲到了集市后,遇到买白菜的老太太也是熟人,但莫言母亲菜价要的还是很高。一是熟人;二是白菜又是自家种的,莫言母亲就不能叫个实在价,这点令人不解。这老太太想:你买的白菜太贵,我就多折一点白菜叶,以此来求个心理平衡。

莫言的母亲自己不算账,偏要莫言这个小孩子来算。她家104棵白菜,已经卖了101棵,可见,莫言母亲已经是卖白菜的老手,对这等小卖买算账已是熟记于心。莫言的母亲也没有对孩子算出来的账进行复核下,让莫言多算了老太太的一角钱。

可见,莫言的自私心理一目了然,他见那个老太太买白菜摘掉白菜帮子时,对老人便也没有了好感,莫言在文中说:“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莫言计上心来,在算白菜价时便多算了老太太一角钱,可见,莫言的心肠很“窄”。

莫言的散文就是如此境界,没有美,更不能给人阳光心态,他竟然把朱自清优美散文说是“病态的唯美”休闲文章,可不看看自己写的是些什么文章。

不过答案也很明确,莫言自己这样说过:据说写散文、随笔要有思想,我没有思想,有的只是一些粗俗的胡思乱想;据说写散文、随笔要有学问,我没有学问,有的只是一些道听中途说野语村言。莫说这些话看起来是他自我谦虚,实则是他和一种自大和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