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舅舅死了说说(舅舅带孩子的幽默说说)

2022-10-10 18:03 作者:岱善亲子微社区 围观:

作文素材:描写叔伯舅舅和姨姑婶嫂的好词好句!孩子肯定用得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岱善亲子微社区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舅舅死了说说(舅舅带孩子的幽默说说)1

叔 伯 舅 舅

【好词】

亲戚 亲切 亲密 和睦 团结 互助 帮忙 拜年 疏远 长辈 关心

关爱 关怀 温暖 慈爱 宠爱 脸庞 苍老 清瘦 银白 慈祥 可亲

神采 潇洒 博学 世故 秃顶 发福 兴趣 爱好 保守 封建 开明 

宽大 厚实 枯瘦 粗壮 坚硬 矫健 魁梧 标致 丰满 丰腴 伟岸

硬朗 臃肿 干裂 黝黑 慷慨 贫困 喜洋洋 乐陶陶 兴冲冲 美滋滋 

眼巴巴 傻乎乎 老好人 假正经 老古董 死心眼 细高挑 胖墩墩 乱糟糟

暖洋洋 合家欢乐 手足情深 礼尚往来 同舟共济 同甘共苦 满面春风

神采奕奕 笑容可掬 含情脉脉 咬牙切齿 面红耳赤 洗耳恭听 不辞劳苦 任劳任怨 虎背熊腰 衣冠楚楚 肥头大耳 闭目养神

【好句】

【伯伯】

伯父高高的身材显得格外魁伟,浓密的眉毛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伯伯今天可真精神啊!他身穿蓝色的工作服,手拎工具袋,军帽上那鲜红的五星闪闪发光,让人感到格外亲切。

伯伯那黑红的脸上长满了密匝匝的络腮胡子,看上去就像一丛没有整理过的乱糟糟的茅草。

大伯40开外年纪,扁圆脸,五短身材,手却特别长,一双外八字的脚,他走起路来活像一个猩猩。

伯伯的手有小蒲扇那么大,每一根指头都粗得弯不过来了,上面又有很多小口子,仿佛是爆裂的树皮。

大伯容光焕发地站着,红彤彤的笑脸正和那初升的红太阳相映衬,显得格外健壮有精神。

【叔叔】

叔叔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独自抽泣着,浑身都在哽咽中颤抖。

叔叔身材颀长,笔挺的西服配着那鲜艳的格子领带,使他显得更加文雅潇洒。

叔叔生得膀大腰圆,胳膊如檩腿如柱,走起路来踩得地板都吱吱响。

叔叔的脸涨得红红的,手还一个劲儿地抓耳朵,显出十分拘束的样子。

叔叔就像干了错事的孩子,躲在门后,扒开门缝,密切注视着外面的动静。

一听说儿子病了,叔叔急得如火焚五脏、油煎六腑,汗珠子如雨点一般直往下掉。

我的小叔叔的皮茄克亮闪闪耀人眼,牛仔裤紧绷绷地箍着腿,脚上的皮鞋也是火箭式——真是一派“都市风光”。

叔叔心里像压上了铅块,沉甸甸的;又像有只无形的黑爪封住他的喉咙,连气都喘不过来了。

【舅舅】

二舅刚50出头,他四方脸、前额宽阔,头顶已经光秃秃地“谢顶”了。他总穿一身灰衣裳,腰间束着一根带子,走起路来“咚咚”地响。

舅舅双眉紧皱,短发直竖,那双又厚又大的手,不时地搔着头发。

棉帽下,舅舅那张熟悉的脸映入我的眼帘:宽大的额头,浓浓的眉毛,一双小而炯炯有神的眼睛。

舅舅往地上一躺,摊开四肢,一动不动地松驰自己全身酸痛的筋骨。

舅舅的脸涨得像红辣椒,两只鞋子在地板上磨磨蹭蹭,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我端来了水,只见舅舅像久旱逢甘霖似的喝了个够,浑身又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小舅看上去是个潇洒、自信的大学生,两手喜欢插在裤袋里,敞开西服,迈着大步一摇一摆地走着。

【好段】

【阔气的舅舅】舅舅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平时,他爱穿一身挺阔气的西装,板板正正地系着一条红底白线条的漂亮领带,穿一条深绿色的喇叭裤,脚蹬一双发亮的黑皮鞋。对他的这身打扮,我开始有点看不惯,但是与他相处久了,知道那是工作需要,原来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

【可敬的叔叔】我看着叔叔那两只冻得通红的手,心疼地问:“叔叔,您的手一定很冷很疼,是吗?”叔叔看着我笑笑说:“颖颖呀,我的手确实被西北风吹得又冷又疼,但我一个人冷了,疼了,全大楼的人就不冷了,就有水用了,你也能喝上热稀饭了……”听了叔叔的话,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情。

【小气的伯伯】伯伯是我们心目中出了名的“小气大王”。全村只有他家种桔子,他看得很紧。他不准别人进他的桔园,更不让别人摘他的桔子。他还说:“谁敢摘一个桔子,我就罚他10元钱。”

【慈祥的伯伯】这天傍晚,我学着欧伯伯的样子给花浇水。没想到一不小心把花盆推倒了。啊!花盆打烂了,花也弄残了。我又心疼又害怕,大哭起来。这时,一双大手把我轻轻抱起,原来是欧伯伯。欧伯伯对我说:“孩子,不用怕。我们把它在重新栽起来就可以了,不管是人还是花朵,只有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你可要懂事啊!”欧伯伯的这番话深深刻在我的心里了。

【古诗】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知识小百科】

六 亲

“六亲”是指传统习俗中关系最密切的六支亲族,历来的说法都不一致.

《左传》以“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亚”为六亲,《史记》以“外祖父母、父母、姐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这六亲,也包括血缘近亲与姻亲两部分,这种分法比较全面。

现代民俗学划分六亲,也是以个人为基点,从血缘、姻缘两方面来排列的。

【语文趣味题】

照样子先把诗句中带引号的字改正确,再猜出一条成语。

例:远上寒山“水”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石)——水落石出

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一”重山。( )——( )

2.春风又绿江南岸,“暗”月何时照我还。( )—— ( )

3.孤帆“近”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

4.不识庐山真“头”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黑”鹭上青天。( )——( )

姨 姑 婶 嫂

【好词】

和睦 团结 互助 脸庞 锻炼 减肥 兴趣 爱好 个性 开明 宽大 

颤抖 巴掌 丰满 丰腴 俗气 入时 高雅 端庄 大方 得体 利索

大度 小气 朴素 盛装 凉冰冰 细高挑 八字脚 柳叶眉 一字眉 杏儿眼

乌溜溜 喜洋洋 乐陶陶 兴冲冲 抿嘴一笑 巧嘴滑舌 咬牙切齿 面红耳赤 长发披肩 朴素大方 白净柔嫩 脸色蜡黄 满脸皱纹

满脸雀斑 眉清目秀 如花似玉 其貌不扬 富有弹性 容貌俏丽 五官端正 

【好句】

【姨妈】

这件事已经成了姨妈一块老大的心病,就像一块铅压在她的心上。

我寻声走过去,看见姨妈正蹲在厨房的水龙头旁,吃力地刷着、搓着那满是淤泥的伞。

平时别看她泰然自若地守着小书摊,其实脑子里的神经比弹棉弓上的牛筋绷得还紧巴,心里头就像是米老鼠踩转轮,一直安定不下来。

胖胖的体态,花白的头发,白白的脸庞上有一双小小的眼睛,笑起来眼睛便眯成一条线,眼角的鱼尾纹也会“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这就是我那和蔼可亲的姨妈。

听到这个消息,姨妈像被重棒打愣的鸡,痴呆呆地直着两眼,不知所措。

姨妈笑的时候,眼神不好的人很难在她脸上找到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实在太小了。 【姑姑】

姑姑生性泼辣,嘴皮子厉害,能将一根稻草讲成一根金条。

姑妈有一张很会说话的嘴,两片红润润的薄嘴唇发出的声音很柔和。

姑姑个子很高,剪着短发,脸上总是带着那么一点儿微笑,有一股少女的魅力。 姑姑的话,像一股清泉,流进我干渴的心田,像一道道阳光温暖着我僵化的肢体。

近来,姑姑像吃过一枚“顺心丸”,脸上老飘着笑影。

姑妈那两条经过人工修饰的眉毛,像新月一样悬在额下。

【婶婶】

婶婶的脸色更难看了,眉毛顿时拧成了疙瘩,额上渗出了汗珠。

婶婶穿着一身红色的衣裳,望去就像一团火似的。

婶婶40多岁,腰身明显发胖,可每当扭起大秧歌来却十分活泼、轻松,腰肢是那么灵活、柔软,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

【嫂嫂】

嫂嫂走路时把身子的重心放在足尖上,总像要蹦跳、要飞的样子。

嫂嫂常一只手拿着书,另一只手比划着,极有热情地给我们讲解着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单词。

嫂嫂办事待人,温柔诚恳,跟暖水瓶一样,表面一看冷冰冰,拔开瓶塞就冒热气。

【好段】

【朴素的姨妈】我的姨妈,快50岁了,身材不高,不胖不瘦,瓜子脸,柳叶眉,单眼皮,眼睛和嘴巴总是带着笑意,显得十分慈祥。姨妈不爱打扮,一年到头,总是穿着深颜色的旧衣服。她说:“穿旧衣服做事方便。”

【慈爱的婶婶】这时,一只温暖、柔软的手,抚摩着我的脸颊,轻轻地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婶婶的一双手是母亲般的手,温柔、真诚。

【贤慧的嫂子】新嫂嫂个头不算高,脸上白白净净的,一头乌发直直的,穿着一身蓝色套服,又文雅又大方。她结婚后的第一天就早早起来为全家做早饭,只见她做完饭又去喂猪、喂鸡,忙里忙外,什么活都不让妈妈干。妈妈乐得整天也合不上嘴,逢人就夸她贤慧能干。

【勤劳的姑姑】谁都想有一双光滑细嫩、漂亮的手,而我的姑姑却没有。姑姑是位清洁工人,40多岁。她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整整15个春秋。那本该属于她的纤细的手早已被现在粗糙的布满裂纹的手所代替,那细嫩的手上早已磨出了许多老茧。而正是这双手,清洁了我们的城市,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也正是这双手,使我了解了她美好的心灵。

【古诗】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行人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芙蓉如面柳如眉。 白居易《长恨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歇后语】

见了丈母娘叫大嫂——乱了辈份

快嘴婆娘——有口无心

【知识小百科】

中国古代女性的发饰

钗和簪是中国古代妇女离不开的发饰,起固定发型和装饰作用。一般钗柄为双股,簪柄为单股,制作材料有金、银、铜、玉、骨、牙、木等,上面还刻有各种图案,有花草、鸿雁、凤鸟等。有时的妇女还在发簪上再插上若干把梳子或篦子,这种梳篦并不是用来梳理头发的,而纯粹起装饰作用。如此纷繁复杂的头饰,需要高大的发髻来承托,仅凭人本身的头发是无法满足的,因此古代妇女流行戴“义髻”,也就是用假发组成发髻戴在头上。像唐朝的杨贵妃就常以假髻为装饰,并喜欢穿黄色衣裙,后来杨贵妃死后,民间就有“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的传说。

【语文趣味题】

和歇后语交朋友

比喻性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个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对这个比喻作出的解释说明;谐音性歇后语的后一部分与歇后语的实际表述意义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音同或音近现象来实现的,形成了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谐音双关;引用性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引用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后一部分是对其作出的解释说明。

请你补出歇后语的后一部分。  

狗拿耗子——____________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

袖筒里掖棒槌——________

十五只吊桶打水——________

黄鼠狼给鸡拜年——______

四两棉花——______________

修锅匠补锅——__________

老虎拉车——______________

咸菜炖豆腐——__________

周瑜打黄盖——____________  

韩信用兵——____________

李逵打宋江——____________  

狗咬吕洞宾——__________

舅舅死了说说(舅舅带孩子的幽默说说)2

题记,前天,舅父逝世了,心中无比悲痛。

一朝生死两茫茫,

无处相逢话短长。

昔日音容期梦里,

聆听教诲舅身旁。

舅舅死了说说(舅舅带孩子的幽默说说)3

古代孩童的发式

《清明上河图》里的孩子

正宗的腊八蒜

现在时兴的腊八蒜——绿蒜

蜡花

蜡花

王铎回忆录《一蓑烟雨》237:

王铎 著

十五、逢年过节:正月剃头死舅舅?

腊月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传说,始终困扰着青岛人。这个传说有时就像崂顶的云雾一样,往往不经意之间就出现了,遮住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什么传说呢?老西镇人说,就是“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各位,你听说过么?恐怕胶东地区,都有这种说法。

记得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很小,是姥姥扒在我的耳朵上,悄悄告诉我的。后来,姥爷又在酒桌上,一边喝着酒,一边解释说:“以后,你这个当外甥的,可一定要记住了,千万不要在正月里剃头。一旦剃了,‘死舅舅’可是真的,这是古语。”

又后来,看见云南路理发馆里,一进腊月门儿就满是剃头的,都是人挤人。一些小剃头铺也是天天挨号,排大队。

我就问母亲,母亲说:“还不是因为‘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件事?都不想正月里剃头,所以才这么挤。你要问我为什么,我可说不明白。风俗习惯么,总有它的道理,照着做就是了。”

看官,像这一样些风俗习惯的来龙去脉,书上是找不到的。可我一直心存疑问,不管见了谁,总想问出个子曰来。结果,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五花八门。

一次,濮县路破烂市的白爷爷,就捋着胡子对我说:“管那么多干什么?‘外甥打灯笼——还照舅来’!哈哈哈哈……”

看官,白爷爷说的是个歇后语,其中“照舅”一词的真正含义是“照旧”。“照旧”,就是照着老路走,不改规矩。两个词汇,同音不同义,这就是汉语的魅力所在。

不过,有人还从“死舅舅”这里,又发现了另一种“讹读”的解释,说是所谓的“死舅舅”,就是“思舅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正月里剃头思舅舅”。所谓“思舅舅”,就是外甥“想舅舅”。

我听了这种解释,感觉很牵强附会,我不信。原因是它缺乏现实生活的支撑,又非情非理。

叫你说,为啥非“正月里剃头思舅舅”,平时剃头怎么不“思舅舅”?还有,这一剃头就“思舅舅”,这是哪门子理?

论说,孩子想娘,才是个正理。比如孩子一遇上事,出口就是一声“娘来——”这都是发自内心的呼喊。还有,成语中也有类似的佐证。道是:孩子哭,抱给他娘。你看看,这都挨不上“舅舅”的事吧?

可是,青岛还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形象、很风趣,却把“外甥”和“舅舅”给扯上了关系,这就是“外甥随舅”。

看官,这里所说的“随谁”,专指一个人的长相。那意思是——“外甥”是继承了娘家的骨血,所以“随舅”。“随舅”,就是长相像舅舅。

又到了后来,这就是我自己的理解和分析了,不一定正确,看官可姑妄听之。

照我的理解,“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句话,恐怕不是对着成年人讲的。这算是前提。

拿中国古代来说,比如唐宋时期吧,除了和尚,大人们或成年人是不剃头的。所以即使是“外甥”,由于不剃头,也就不存在“死舅舅”这一说。

另外,女孩子更是不剃头的,更不存在“死舅舅”这一说。

接下来,就只剩小男孩子了。你还别说,那些个朝代,唯独这小男孩子,才是剃头的。你看怪不怪?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不必去寻找考古证据,单从唐宋古画上,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中国古代的绘画,虽说都是水墨画,可也都是写实的,都是真实再现了古代的某一场景、某些人物。不用说房屋真实、器物真实、人物真实,就连人们穿的衣服、衣服上的图案和饰品,也都是真实的写照。仅这一点,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让人看得最为清楚,画面上的好多孩子,也都是剃了头和削了发的。

说到孩童的发式,老人们叫扎抓鬏、梳抓鬏,古人还按孩童的不同年龄,有叫“垂髫”的,也有叫“总角”的。反正不管怎样,只要是男孩子,小时候都曾剃过头。

那么,问题就好办了。怎么好办了呢?听我给你具体分析。

简单说,当舅舅的在小时候也剃过头,扎过抓鬏。而做“外甥”的,也不例外。按照“外甥随舅”的理论,舅舅的小时候和“外甥”的小时候,应该是模样很像的,这也可以说是“外甥似舅”。

这就好了。在中国古代,春节(当时的春节就是立春)期间,是孩子们扎堆剃头的时节,也是孩子们打扮得最好看、最漂亮的时候。此时,大人们带着孩子外出拜年,族人们看了,就有种“似舅舅”的感觉了。

所以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应该是“正月里剃头似舅舅”之误。这是最初的含义。

到了后世,全都念讹了,念成“死舅舅”了,风俗从此也就沿习下来了。因为怕“死舅舅”,正月里都不敢剃头了,就改成腊月了。看官,你说有道理吗?

放下“死舅舅”不提,咱们再说说腊月里的另一桩民俗,这就是西镇人爱腌的腊八蒜。

过去腌制腊八蒜,主要是用白开水加上砂糖来腌制,并且红糖、白糖也都行。从腊八当天腌制在坛子里,到了大年三十拿出来,给饺子当佐餐,又甜又酸,色彩暗红泛白,非常可口。这是西镇人祖传的腌制方法。

可是到了“文革”时期,也不知谁家的发明,好多人家就开始直接用米醋和糖来腌制腊八蒜了。这种蒜让醋一咬,很快就变成绿色的了,而且蒜味也改变了。事实上,这种蒜的口味比较差,不如祖传腊八蒜的味道足。

祖传的腊八蒜,一放可以放一年,不会变质。而绿色的腊八蒜,不仅放不了一年,几个月下来,就变质了,变成“蒜瓣绿豆腐”了。

腊八蒜,是甜蒜,旧时的讲究叫“添甜蒜”,谐音为“天天算”。“天天算”,“算”什么呢?其实是“算日子”,“算过年的日子”、“算还有多少天就过年了”,也就是“盼年”的意思。

等大年三十腊八蒜一上桌,就是给过年增加一点甜味儿。有句俗话说得好,叫做“喝了腊八饭,就把年来盼”。还有,“腊八粥,吃不愁,过了腊八,就是丰收”。说到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盼年”了,更重要的是盼着来年的“年景”和“丰收”了。

现在,正确腌制腊八蒜的方法,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只有北京的东来顺酒店,还保留着旧式的腌制方法。据说,这种腊八蒜的腌制方法,也是从青岛传过去的。是不是从老西镇传过去的,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还有一些大型酱菜企业,也大略懂得这种腌制方法,只是味道偏酸,带有苦头,或许是防腐添加剂用多了,还有腌制时间不够,故不正宗。

看官,在腊月里,除了腌腊八蒜、灌腊肠之外,青岛人还喜欢做蜡花,用以装饰屋子,烘托节日的气氛。

说到做蜡花,这可是老西镇人的传统手艺,也是春节期间青岛民间的一种迎春风俗。

据我所知,做蜡花这种民间手工艺,至少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距今已经在青岛流行一个多世纪了。

旧时,每年春节期间,主要是一些商家在制作蜡花,民间自制的还算是少数。而到了“文革”时期,好家伙,也许是毛主席的一首《咏梅》词在起作用,好多人都开始做“蜡梅”了,而且都做得非常逼真。

在西镇大院里,一到礼拜天,借着太阳地儿,好多人家都把大木盆搬了出来,什么巧手的笨爪的都上马了。当时一说蜡花,几乎是个人家就有做的,糙好也不嫌吼,一下子就盛行了起来。

在我们院里,还有汶上路附近的一些大院里,做蜡花的人家非常多。那时,西镇人讲“时兴”。街面上“时兴”什么,院子里就有人家跟着撵什么,当时也叫“撵时兴”,或“赶时兴”。

做蜡花的工艺其实比较简单易学,所用的材料也容易找到。做工精巧的蜡花,有时还可以以假乱真,令人眼前一亮。下面,我就说一说蜡花的种类和一般的制作方法。

在青岛,过去比较流行的蜡花品种有这么几种:腊梅、牡丹、兰花、栀子花和莲花等等。其制作方法如下:

一、选材 先到商店或市场上去选择一些各色蜡烛、彩纸,再找来少量的铁丝、铜丝、铅丝和线绳。由于是花卉制作,当然还要准备式样别致的花盆和泥土。那个时候,要买这些东西,只要去趟中山路,青百一店、国货公司,再加上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商店,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就置办齐了。只要还差些小来小去的东西,邻舍百家地一借,这就够了。

二、做枝 先将废旧木条、枯树枝和粗铁丝编成花枝形状,一些小枝还可以用铜丝代替。在小枝的末端,为了使花瓣容易粘贴,也可以加上几道铅丝箍。等这些完成之后,再用青绿彩纸(或其他彩纸)缠绕枝干,越仿真越好。树枝做好了,还要修整一下,把有破绽的地方,再用油彩涂抹一下,这就行了。

三、插盆 枝干做好后,将其栽入花盆,然后填土加固。有愿意把泥土再装饰一下的,也可以找来小草栽上,或摆上几个陶瓷饰物,如小桥、亭阁和小人之类的,作为装饰。所谓“泥土”,也不仅限于真正的泥土,用黄沙和细塑料沙替代都行。

四、熬蜡 根据自己要做的花的颜色,在小锅里熬一种或几种蜡(每种必须分开熬)。一般说来,只要蜡完全融化才行,但必须一直用文火加温,防止蜡变冷变硬。用的时候,要一边加温一边用,火不能停。

五、做花 做花之前,可以随便找一些做花瓣用的模具,如生鸡蛋、生鸭蛋、生鹅蛋、小勺、小匙、筷子等等,再准备一盆冷水。做花瓣时,先用鸡蛋或鸭蛋等等蘸一下蜡液,再往冷水里一浸,一枚花瓣就会立时脱落在盆里了,漂浮起来了。根据要做花的大小和多少,往复做许多花瓣和叶子。蘸得多了,各种花和叶子就会漂得满盆都是,非常好看。

六、上花 上花时,要一枚花瓣一枚花瓣、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上,用相同颜色的蜡烛滴蜡黏合,由里到外地粘,一层花瓣一层花瓣地黏。不一会儿,一朵花就做成了。做完一朵,就可以再做下一朵,然后再一朵一朵地继续做下去。

如果哪一朵做得不好,还可以掰下来重做。上完了花之后,最难的是上花芯。上花芯的材料,都是金光闪闪的、红光灿灿的,还有雪白的花芯,都一丝一丝的,很细的,上好了就像鲜活的一样,被风一吹,格外楚楚动人!

七、整型 等所有的蜡花和叶子“装配”完毕之后,还要根据美学原理,对于整盆花进行整型和修补。通常说来,蜡花高手最懂得怎样整型和修补,它牵涉到制作者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欣赏的高低。关于这最后一项,就不仅仅是一句话或一段文字能说清楚的。所以美的标准往往也是与时俱进的,因人而异的。

呵呵,看官,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还与母亲一起,在家里做过一阵子蜡花,做了一束腊梅,还有一束栀子花。就是这两束花,我和母亲一气做了差不多两三天的时间。

等全部完工之后,你就看吧,一双白万里鞋上滴满了红红绿绿的蜡滴。再仔细一看,好么,桌子上也有,地上到处都是,特别是那些透明的白蜡滴,你不对着太阳反光,是看不到它们的。

等半年过去之后,母亲就开玩笑说:“做了几支蜡花,家里弄得满哪里都是,你看看,怎么这毛毯上、橱柜上,也到处抹画得都是……成白麻子点儿了。”母亲说着,还用指甲,在橱柜上刳着那些透明的蜡滴……(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