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说说范县

2022-10-03 01:44 作者:地图讲史 围观:

济宁市行政区划史,西汉境内十九县,兖州为古代中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地图讲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说范县1

全文约2100字,配地图12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济宁市行政区划范围。

秦朝

上图为秦朝末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一县,分属四郡。

鲁县,战国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即今曲阜市行政建制的起源。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名为汶阳县,十六年又改为曲阜县,延续至今。

瑕丘县,秦置,即今兖州区行政建制的起源。属薛郡。先后改名为瑕县、嵫阳县、滋阳县,1961年改名兖州,延续至今。

范县,秦置,即今范县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县城治今梁山县西北,隋朝迁治今范县东南,明朝迁治今莘县古城镇。1956年迁至今址,延续至今。

方与县,秦置,即今鱼台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唐宝应元年(762年)改鱼台县,其县治几迁,1964年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邹县(也作驺县),秦置,即今邹城市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治今邹城市东南,北齐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平阳县,治今邹城市;爰戚县,治今嘉祥县西南;亢父县,治今济宁市南;东缗县,治今金乡县;湖陵县,后改湖陆县,治今鱼台县东南;戚县,治今微山县。上述六县汉至南北朝期间废,存在时间短且不重要,不详述。

西汉

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九县(含侯国),分属六地。

东平陆县,西汉置,即今汶上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后陆续改名平陆县、中都县、汶阳县,金泰和八年(1208年)改名汶上县,延续至今。

任城县,西汉置,即今任城区行政建制的起源。最初治今任城区东南,北魏徙治今址。明并入济宁州为州城,民国初改置济宁县,延续至今。

桃乡侯国,治今汶上县东北;乘丘县,治今兖州区西;樊县,治今兖州区西南;卞县,治今泗水县东;郚乡侯国,治今泗水县东南;橐县,治今微山县西北。上述六县(含侯国)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废,存在时间短且不重要,不详述。

西晋

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三县,分属四国。

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其后时为鲁郡,时为鲁国。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废。

任城国,东汉元和元年(84年)置。三国魏改置为任城郡,西晋复为国,东晋废。

金乡县,东汉置,即今金乡县行政建制的起源。此时治今嘉祥县南,北魏徙治今址,延续至今。

隋朝

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四郡。

泗水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即今泗水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县城同今,延续至今。

寿张县,北魏置,治今梁山县寿张集镇。后多次迁治,1964年废,未延续下来。

唐朝

上图为公元741年唐朝时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两州。

兖州,即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的兖州。西晋后兖州辖区逐渐缩小,南朝宋移治瑕丘县(今兖州区)。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鲁州,次年改为鲁郡,唐初又改为兖州。此时今济宁市大部分地区属兖州管辖。

北宋

上图为公元1111年北宋时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分属四地。和唐朝时期相比,曲阜县改名仙源县,平陆县改名中都县,方与县改名鱼台县。兖州辖区有所缩小,其余无大变化。

济州,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分郓州置,即今济宁市地级行政建制的起源。其治所最初在巨野县,金天德二年(1150年)移治任城县。

元朝

上图为公元1330年元朝时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十县,分属三地。

嘉祥县,金皇统七年(1147年)析任城、巨野之地置,即今嘉祥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县城最初在今嘉祥县西,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徙今治,延续至今。

元朝三级行政区划和实际行政区划并行。兖州此时依然存在,下属数县,上属济宁路管辖。济宁路由上文的济州逐步改来。

明朝

上图为公元1582年明朝时期。和元朝时期相比,兖州升为兖州府,济宁路则降级成济宁州,两者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反了过来。其余变化不大。

清朝

上图为公元1820年清朝时期。清雍正二年(1724年),济宁州升为直隶州,复为地级行政单位,不过辖区颇小。

民国初

上图为公元1914年民国初期。此时今济宁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均属济宁道。济宁道治济宁县,1928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管辖。

建国初

上图为公元1952年建国初期。1950年置滕县专区,辖济宁市(1946由济宁县城区及近郊置)及滕县、华山、临城、邹县、凫山、铜北、平邑、滋阳、丰县、沛县、峄县、曲阜、白彦等县,专员公署驻滕县。

1953年改滕县专区名济宁专区,并迁驻济宁市。再陆续调整,1967年改置济宁地区,辖济宁市及济宁、兖州、金乡、汶上、微山、鱼台、曲阜、嘉祥、泗水、邹县、滕县等县。1978年滕县划归枣庄市。

当代

随着1983年撤地改市,逐渐成今日的行政区划。

纵观济宁市行政区划史,秦朝时期境内建制十一县,其中五县延续至今,有着源远流长的行政建制历史。济宁市的地级行政建制则源于五代周广顺二年置的济州,至今有一千多年。

不过历史上的济州大部分时间里辖区并不如今,在很长的时间里,兖州(鲁州、鲁郡、兖州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兖州府的地级行政建制并没延续下来,只留下一个兖州区。

最后再说说兖州区,古今行政地位落差极大的城市。隋朝之前为省会级别的州治,然后逐步降级成如今的市辖区。

已完结十二省、自治区行政区划史,治学不易,请多分享,感激不尽。

资料来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水经注等正史和地理总志。#济宁#

说说范县2

【开篇语】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终于梳理完了山东的地名。其间,有过反复,有过彷徨,有过喜悦,有过沮丧,但还是坚持了下来。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范县地图

【地名由来】

山东河南交界,有个全国独一无二的现象——"山东地里有个河南县,河南县里有个山东镇,山东镇里有个河南村,河南村里有山东户,山东户里住着河南人"

飞地位置

这个河南县就是范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暴雨洪水的双重作用,在此不再赘述,我们来说说范县的地名由来。

春秋时期,晋国一直活跃在称霸的第一线,而晋国依仗的是其独特的六卿制度。除了众所周知的韩赵魏三家,还有范氏、中行氏、知氏,也都曾经显赫一时,惜乎后来PK失败,退出晋国政坛。范氏是六卿中率先执政的,所谓"枪打出头鸟",范氏也第一个被KO。范氏之所以被称为范氏,是因为其始祖士会被封于范邑,而范县即是源于此。

士会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是士蒍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范姓得姓始祖。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不和,主张班师。荀林父死,升任执政,专务教化,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请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


西汉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因范邑而名。周定王封晋大夫士会于此地,设"范邑",以南临范水而得名。

范水河

范水即范县孟楼河,是范县汇入金堤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349平方公里,占我县耕地面积的63%,干流起于凌花店沟口钱樊姜渡槽处,止于教场闸以下500米而汇入金堤河,流经白衣阁、龙王庄、颜村铺、高码头四个乡,全长22.1公里。范水何时改名孟楼河无迹可寻,但重新叫回范水却是近年的事情。

2015年8月21日,范县十四届县政府第二十一次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将孟楼河更名为“范水”。

范水的重新命名对范县有着莫大的意义——南临范水终于让人不再疑惑南临的孟楼河为何叫做范县,也算是正本溯源。

范县风光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隶属濮阳市。四面分别与濮阳县、台前县以及山东省的鄄城县、莘县、阳谷县接壤。2019年,面积为617平方公里,人口56万,耕地面积54万亩。地理位置在东经115.46°,北纬35.87°。

范县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是范、顾、姚等姓氏的起源地,"扬州八怪"之一的,曾在此任县令五载,境内现存有文化遗址、闵子墓、苏佑墓、范武子墓等文化古迹。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说范县3

商丘商字雕塑

河南省的县名由来久远,自春秋战国至今各代都有产生和演变。市名多由县名而来,是封建帝制灭亡后的近几十年间才兴起的。县市名称的命名与变更,常常受到各个时代人为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河南现有127 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时期,二是隋唐盛世,三是封建社会消亡后的近现代。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本文仅就河南县市名称的命名及其由来、含义作以下探讨。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

  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阳,在北汝河之北。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名内黄县”。

  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如:

  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范县境内古有范水;睢县境内有睢水;漯河市境内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内多螺坑,清代称漯河);淅川境内有淅水;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扶沟县境内有洧水沟;潢川县境内有小潢河。

  二、与山有关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1个。

  1、名称直接使用辖区内的山名:

  平顶山市内有平顶山;鲁山县内有鲁山;确山县内有确山;桐柏县内有桐柏山;方城县内有方城山。

  2、取境内山名的一部分:

  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今已无存);新密市,西汉置密县,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县名源此。1995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县市的相对位置:

  南阳,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境内外方山传为嵩山起点,故名。、

  三、与地形、位置、交通有关的命名

  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多样,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这种地理形势在一些县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也有所反映。

  1、 因地形、位置得名:

  巩义市,原秦置巩县,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故以巩名县,1991 年改市。陕县,秦置,因这里四面环山,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为界,分陕而治,故名。夏邑县,金代改下邑县名而来,下邑因其地势洼下得名。平舆县,西汉置,传古代这里的挚国人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造了四轮车,称“舆”,后人称此地为平舆,因而得县名。鄢陵县,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峡县,因县治位于“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峡口而得名。三门峡市名,取自黄河中的峡谷三门峡。

  2、 因水陆交通得名:

  孟津、延津二县,名称均来自黄河渡口。津即渡口。《尚书·禹贡》注,在孟置津,谓之孟津。 北宋改酸枣县为延津县,因境内原有黄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许县,北宋以地邻东京(今开封)通往许昌的大道,取名通许。

  四、与地名有关的命名

  1、用古政区、古城邑等命名:

  河南县市名称,源自古代的国、州、府、城邑、乡等的有21个,其中不少产生的年代久远。

  (1)以古国命名:

  郑州和新郑,均源于春秋之郑国;郏县源于郏国;封丘源于封父国;郾城源于郾子国;虞城源于虞国;项城源于项国;上蔡和新蔡,均源于蔡国;

  息县源于息国;鄢陵源于鄢国。许昌源于许国。

  (2)以古州、府命名:

  林州市取名自金代的林州;禹州市取名自明代的禹州;孟州市取名自唐代的孟州;邓州市取名于隋代的邓州;

  卫辉市取名自明代的卫辉府。

  (3)以古城邑、乡命名:

  叶县,汉置,因春秋为叶邑得名。宁陵县,汉置,战国魏公子无咎封宁陵君在此,秦为宁陵城,故名;鹿邑县,隋代因境内有春秋陈之鸣鹿邑,更武平县名为鹿邑县;沈丘县,隋代以位于春秋楚之沈丘邑地,改褒信县为沈丘县;新乡县,隋代析汲县地置,取境内古代的新中乡之首尾二字命名。

  (4)将两政区名称,各取首字命名:

  1950年撤销原武县和阳武县,合并后命名原阳县;1954年撤销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后命名兰考县;1974年析舞阳县一部分建钢铁厂,1977年各取首字命名为舞钢区,后改舞钢市。

  2.用其他地名命名:

  (1)县市名称来自辖地村名:

  南召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阳县北部置县时,以境内的南召店之“南召”为县名;新县, 1947年改经扶县而来,因驻地在新集,故名;鹤壁市,1957年建市时,以驻地鹤壁村命名;台前县,1978年设置,因县政丶府驻台前村得名;义马市, 1981年设市,取驻地义马村为市名。

  (2)县市名称来自古建

  五、与人名有关的命名

  1、用姓氏人名命名:

  (1)来自人名的有:

  尉氏县,秦置,因此地春秋为郑大夫“尉氏”封邑,故以名县;太康县,隋代以夏启之子太康在此筑城,城东有太康墓,改阳夏县为太康县;清丰县,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襄城县,秦置,以春秋时周襄王避乱投郑国居于矱(音 “泛”),后楚灵王在矱西1公里处筑城,取名襄城,县以此为名。

  (2)来自姓氏的有:

  西华县,西汉置县,因昔为春秋宋华氏之地,此居西,称西华,据此得县名;焦作市,1945年置,因明代有9户焦姓在此经营煤炭作坊得名

  2、因避皇帝讳改名:

  开封县,原为秦置启封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南乐县,五代唐晋王李存勖,因避其祖李国昌之讳,以县治在旧治之南,改昌乐县为南乐县。内乡县,隋代避文帝杨忠讳(“忠”与“中”同音),改中乡县为内乡县。信阳市,因宋代避太宗赵匡义之讳,改义阳县为信阳县,后改市。商水县和商城县,皆因宋代避宣祖赵弘殷讳(殷、商相通),改矲水县为商水县,改殷城县为商城县。正阳县,因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胤祯之讳(“祯”与“真”同音),更名真阳县为正阳县。

  六、与历史事迹有关的命名

  修武县,秦置,取“武王伐纣、修兵演武于此”之意;偃师县,汉置,取武王伐纣,于此“息偃戎师”之意,现为偃师市;武陟县,隋置,“陟”意为兴起,取周武王兴起之意;获嘉县,因汉武帝刘彻行至汲县新中乡,获南越相吕嘉的首级,以此置县;遂平县,因唐元和十二年(817 年)唐将李硕平吴元济之乱,收复吴房,敕改吴房县为遂平县;镇平县,因金正大二年(1225年),境内五朵山农民起义被镇丶压平息,次年设县称镇平;西平县,汉代以古有西陵亭,当时已平夷,故曰西平;登封市,由于唐代皇帝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将嵩阳县更名为登封县,1994年改市;灵宝市,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在桃林县南函谷关掘得天宝灵符,遂改桃林县为灵宝县,1993年改市。

  七、以良好祝愿和吉祥之词命名

  历代统治者为了表达其政权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愿望,往往在给县市取名时,赋予其祥瑞、祈福、平安之意的词语,以求吉利。如:

  许昌县,三国时以魏的业基昌盛于许,将许县更名许昌县;新野县,西汉置,春秋战国时此地称蒸野,在蒸野新建县,取名新野,有更新之意;洛宁县,隋代称永宁县,1914年改今名,均寓太平安宁之含义;永城市,隋代置县,因城屡遭水击而不破,故曰永城,以示祥瑞,1996 年改市;新安县,含义中也有祈求新的安宁之意;新县原称经扶县,1947年建县,取“新”字,寓有中丶共新政权建立之意;固始县,汉代取其“固久之固,当自此始”意置县,以示绵嗣吉祥之意;社旗县,1965年设立,县城驻赊旗镇,以谐音取“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意改赊旗为社旗;巩义市,1991年县改市命名

  八、与其他因素有关的命名

  以植物命名:

  杞县,秦置,因境内古多杞柳得名;长葛县,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长葛,1995 年改长葛市。

  以政治主张命名:

  民权县,1928年设立时,取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丶主义”之一的“民权”二字作县名;博爱县,1929年置县时,依据孙中山建国大纲中的“博爱”二字取县名。

  以用字读音命名:

  辉县市,“辉”字来自境内百泉卫源庙清晖殿的“晖”(晖通辉)字;郸城县的郸城来自谐音“丹成”,传说春秋时老子在此将“丹”炼成,故名;商丘市,名称源自上古时这里地应商星,“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以命名。

  综上所述,可以较清楚地看到,河南省县市名称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其产生的过程直到现在也未结束。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发达,新的名称还会产生,并且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