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说说素养(说说素养作文)

2022-10-02 16:54 作者:教研内参 围观:

新教材培训│从“语文”很热想到的那些“素养”要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教研内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说素养(说说素养作文)1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10分钟。您的关注与评论是对教研内参最大的支持。//

近年来“语文”很热。

有多热呢?平时对教育——特别是对高考改革稍有关注的人们应该都能感觉到。现在教育界一提改革就必谈语文,专家们全国各地到处跑着培训新课标的,以及用各种讲座给一线老师们洗脑最多的也是语文,好像高考改革就是高考语文改革一样。社会上好几年前就流传一个说法,叫“得语文者得高考”,或者就叫“得语文者得天下”。这个口号颇得我们有些语文老师的喜欢,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语文学科的地位就要提高了,相应我们语文老师的地位也可能会“大幅度提高”。只是不知道“大幅度提高”是怎么个提高法——难不成是可以像其他科一样办课外补习班赚钱了?

这话当然是开玩笑的,国家政策不允许,我们语文老师的境界也不会如此低下。想想从恢复高考以来一直到现在,要么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要么是“得理(文)综者得天下”,现在是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我们语文要扬眉吐气了,难道我们语文老师还不能骄傲一把?但是,迄今为止,这口号的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什么时候能真正显现出来?不知道。据说今后语文的总分要达到180分甚至更高,有的说300分。我的个天!300分的语文该怎么考?难不成学生要在考场上坐4个或者5个小时?

话扯远了。本文的目的其实是想说说我对语文素养的一些想法。

引起这念头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近两年特别是今年高考的语文试题,二是近来参加的几次新课标培训。今年我省使用的高考语文试卷是全国课标三卷,我校最高分119分,连一个120分以上的都没有——这是好多年来的头一次,很让我们内心惴惴不安。后来据权威人士消息,全省平均分文科90分,理科88分,我们先前悬着的心方才放下来——大家差不多么。然后就是几次培训,专家们大讲特讲新课标的合理性、先进性,核心素养的优越性,全不知道我们一线老师口里倒抽的那一股股冷气。从专家们展示的用“核心素养”理念拟成的高考新题型来看,我们都认为那是考博士或者硕士生的,最不济也要中文本科生才答得出来,像我们这样的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哪里能行?具体的“样题”恕我在这里不能给大家透露。

我们的高考语文试题考什么,怎么考,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语文不像其它学科,考什么很清楚,语文每次出题都很麻烦。后来就弄了一个叫“考纲”东西,规定了语文考试有多少个“能力层级”,有多少个“考点”,便于学生应考,也便于专家出题,当然也便于老师们教学——你照着考纲一个考点一个考点地弄下去就完了,大家都轻松。但是,这样弄久了,问题就来了。说语文限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等等,严重者甚至说语文“误尽苍生”!这还了得?语文拼了命地想摆脱这些批评与责难,于是在一轮一轮的课改里,语文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变着花样地改革,想甩掉“误尽苍生”这顶帽子,让大家不再说语文的坏话。现在终于快要尘埃落定了——据说今后的语文考试“要让15%的学生做不完题”,这样就可以拉开差距——以前老是说语文拉不开差距,学与不学一个样。另外,语文考什么呢?要考“语文核心素养”了。现在专家的课标培训也好,高考备考讲座也好,言必谈“核心素养”,题目一定是“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或者“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备考”之类。

这很令人头疼。“核心素养”是个什么东西?语文课怎么教?高考怎么考?这问题把大家难住了。从已经先走一步的地区譬如浙江、上海等地来看,效果似乎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高考改革一定会勇往直前的,绝不会停下来等一等我们这些落后的灵魂,我们只得硬着头皮往前走下去。

关于语文教学教什么、考什么,以前教学大纲的说法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后来改叫素质,后来是“三维目标”,再后来就是课标将其称为素养。现在则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新课标”也随之有了“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云云。

素养到底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说得最简单:“平日的修养”。百度百科:“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素养与素质同义,这一说有待商榷吧)。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如果要再查下去,就会更多。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我这里不怕麻烦,再罗列一些:素养:1.修习涵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士气不可不素养。如明昌、泰和间,崇文养士,故一时士大夫,争以敢说敢为相尚。”2. 平素所供养。《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由上可见,素养的含义本身就比较模糊。什么是“平日的修养”?什么又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当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话好像不错,但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凭什么你说的这些东西就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再者,那么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教学怎么弄?像以前弄考点那样一个一个素养弄下去?结果是说了与没说一个样。当然,我们要研究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但是,如前所述,素养本身就是一个有些玄而又玄的东西,语文素养则更是如此。无论课标制定者或者其他什么人给他一个怎样的定义,赋予它怎样的内涵,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什么才是语文素养。那么几条所谓的“核心”更无法概括、包含语文素养的全部。譬如我们说一个人有素养或素养高,难道就是因为他符合了某几条素养的定义或内涵?对语文而言,素养更是难以定义的一个概念。“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几个课标规定的核心素养,是否包含了语文真正的“素养”?是否是真正的语文“核心”素养?这几个核心素养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逻辑?如果“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基础,那这四个素养并列在一起合不合适?可不可以说它才是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语文首先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还是人文性学科尚未厘清,课标先前所谓的“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现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这都是耍流氓,或者和稀泥。然后你就规定了它的核心素养,这可能吗?语文当然要培养“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些素养,但思维、审美、文化这些为什么是语文的核心而不是其它学科的核心呢?譬如历史、数学、物理?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然有核心素养,当然就有非核心素养了。对那些“非核心素养”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就不再关注?是不是在学校里、课堂上就只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在当前这种一切朝分看的现实里,我深以为忧。譬如语文,除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核心外,学生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命的悲悯之心,对弱者的同情之心,对被损害者的恻隐之心,对强暴者的反抗之心,对阅读的热爱之心,良好的书写态度与习惯、对真理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愉快的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是那几个核心素养能包含的吗?语文考试肯定是指向那些核心的,但是,那些东西是否能通过考试来体现、来量化姑且不论,这些非核心的素养对学生的生命是不是更加重要?然而,这些又该怎样通过一份试卷、一个分数来体现?

什么才是语文素养?我同意董一菲老师在《语文的诗意与远方》一书里的一些看法。语文,除了让学生积累必要语言材料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外,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与爱好,让学生喜欢读书,爱上读书,如此足矣。只有爱读书,多读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真正提高,否则,无论你提多少条素养、核心,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小学、初中一直到大学,我们上了多少节语文课?那么多的语文课,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多少印象?我们的语文素养,是课堂上培养出来的吗?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可能恰恰相反。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好,初中阶段语文老师让我喜欢写作文——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张德芳老师,您在课堂上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朗读让我喜欢上了作文。而读书的爱好,好像是天然的,我从小就喜欢文字,喜欢读书。当然,也要感谢初中的另一位语文老师——杨森老师,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读小说让我更加喜欢了读书。而我们天天上的那些条分缕析、把一篇篇优美文章拆成一堆堆零碎、以应考为目的的所谓阅读课,毫不客气地说,恰恰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伤害,是对学生阅读胃口的败坏。那些为了应试而进行的教学与考试,都是在扼杀学生对文字的热爱,都是在扼杀学生的语文素养。

董一菲老师说:“当语文成了即食,成了快餐,成了一份又一份的试卷,文本成了知识点,成了背诵任务,成了一个个散发出陈年腐朽之气的老旧篇章,我们何谈语文素养。”“当书沉淀在心灵血脉细胞的时候,我们就会说:瞧!这就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语文的诗意与远方》)是的,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一辈子读书,这才是语文素养,而一菲老师说的“不经意的流露更是语文素养天然不着粉饰的芳华”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里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引用说: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如果承认以上观点正确的话,那么,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课堂上老师千篇一律地讲授,语文不是下课后千锤百炼的习题,语文不是考场上学生孜孜以求的答案,语文不是考试后师生拼命追求的分数。语文是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后还留存在心底的那一颗诗心、一抹诗意、一缕天真、一丝悲悯。让我们像一菲老师说的那样,“成为一个读书人”吧,窃以为,这才是语文的核心素养。

来源∣作者∣黄大兆(剑门关高中)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本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提供的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说说素养(说说素养作文)2

故事思维,严格来说不是一种学术上的概念,似乎并没有出现在有关思维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只是,故事思维在生活日常及各种工作场合中,存在非常广泛的运用情景,而且其带来的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效果出奇地好。所以,故事思维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青睐,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积极探索各自领域的故事思维运用模型。别的不说,我手头书名里有关“故事”或“故事思维”的书不下10本,文学、新闻、商业、日常交际及语文教学等领域均有涉及。尤其是商业领域,“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已然成为很多知名企业从发展到壮大的通用模式,不能不说故事思维深刻地参与到了我们现实世界的塑造和转型。我本人也集10年思考,及所主持的江苏省教科规划“十三五”课题“基于故事化作文教学的初中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成果,著有《故事的故,故事的事:给聪明人的写作课》一书,以“故事化作文”的名义给予写作及教学的“故事思维”解决方案。

故事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

首先,故事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故事思维的获得,以事件本身及其情节要素的逻辑关系梳理为前提和基础,讲好一个不偏不倚的故事,确实需要“顾左右而言他”。所以,我们无论是看著名媒体人的纪实故事,还是伟大作家的虚构故事,无一不是以系统思维在摸排故事本末或架构故事空间,进而构成多个意义维度上广阔的叙述纵深。拿我个人经验来说,早年间《中国青年报·冰点》文章无一落下,可能还回读多遍。喜欢的原因就是,它构成了一种事件纵深上的全景叙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开合有致,或者用时髦的词叫“逻辑闭环”。“冰点”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

其次,故事思维是一种灵感思维。灵感这个物种,因为很娇气,所以很稀缺。是不是可以这么讲,灵感本身就是吃故事长大的,故事是它的唯一适应食品,就像蚕永远只吃桑叶一样,你让蚕吃山珍海味指定吐不出丝,它绝食而亡给你看。没有故事,灵感早就夭折了。另外,我们能数出很多伟大的灵感,都是在故事中降临的。就如我举过的《晏子使楚》等例子,晏子等人的故事灵感绝不是由老师跟他讲一万遍的“类比推理”的道理中获得的,不然晏子也早死给你看了。

最后,故事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就像写作文一样,不是你有了几个好词好句,就能写出好故事。背后是思维,是思维的综合,是综合的思维。从一个灵感,到一个创意产生,需要的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批判性思维;从一个个人的观点,到大众的普遍接受,需要的是语言逻辑严丝合缝;从别人的故事,汲取到自己故事成长的营养,需要的是“迁移运用”的创新思维。故事思维,怎么看怎么是高阶思维形态的综合。我沭阳的同学储艳在听完我4月9日的“读书课”后,为我张目说:故事思维,是人学的集萃。我以为不过分。

所以我想,故事思维是人类日常运用的一种普遍思维模式,我们习惯在已经获得的故事中提取经验;也是一种指向创新的高阶思维模式,我们在故事与故事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得新的学习和认知的策略。它让人们在没有受到思维专业训练的情况下,获得解决问题的通用能力;当然,有的时候它甚至比那些故作严肃的思考还管用。

故事思维从哪儿获得

显然,这是更为关键的问题。我以为重要的途径也还是三点:

首先,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种故事源最为经济的获得途径,人人皆可而为之。我有幸接触很多教师群体中的读书高手,结果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把自身的故事讲得也很精彩。往大处说,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观察了现代印刷术给西方文明繁荣带来的影响后,不无兴奋地说:“枪炮的发明使奴隶和贵族得以在战场上平等对峙;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邮差把知识一视同仁地送到茅屋和宫殿前。”阅读面前,人人平等。读书,首先是拥有了故事本身,其次是获得了故事语法的必要的训练——也就是说,你也会慢慢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读万卷书”是和“行万里路”成双成对的,“行万里路”肯定也有故事。但关键是后者不廉价,即使口袋殷实,时间成本也成了最大的问题,正如有歌词说:“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还有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制约——比如,疫情期间你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有些所谓实现财富自由的,他们不一定读书但也有故事,思维格局不赖,那只是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在“行万里路”,通过“身体在路上”实现了“灵魂在路上”,一般人肯定学不来。何况,现在想通往的财富自由之路,好像不读点书还真不行。我们普罗大众,至少“心灵在路上”,也还算不错的处境。

其次,刷好灵魂的朋友圈。2019年教师节,张家港市教育局赠全体教师一本李镇西先生的书——《成长是最好的奖励:教育人物见闻录》。我解读这本书也是“故事思维”,就是李镇西先生把中国教育很多大牛级的人物装进了自己的朋友圈,这些名字有:于漪、钱梦龙、李吉林、吴正宪、魏书生……他一口气记述了与这些堪称先生的人物交往的故事,一共36位。所以我想,李镇西先生是把很多优秀的灵魂搬进了自己的故事,李镇西想不成为李镇西都很难。古人追求“无友不如己”,跟有故事的优秀人物交往,相当于缩短了自己故事思维的研发周期,因为他们的思想会以压缩包的形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你。“读书课”里,我所举的《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韩振老师对我“故事化作文”的点拨,简直就是我研究过程的加速器,举重若轻地把方向推入正式轨道,进入巡航模式。道不远人,我发现跟我认为的“先生级”的人物交往,他门首先甘为人梯,然后跟你讲述故事冲淡平和,而智慧汩汩滔滔。

最后,是交谈和写作。说两个故事。一个是最近的调研,有一位工作第三年的教师,略带抱怨地说,学校让他们每周至少听两节“师傅”的课,实在没有什么名堂。我想,这是真的。向学校领导反馈意见我提了几点:不要规定听一个人的课,尤其是“师傅”是一个行政安排而不是学术安排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限制青年教师成长;听课,要让青年教师之间相互多听课,效果不一定比前者差;重要的是,要多晾晒青年教师,让他们的故事有平台讲述,也会倒逼他们讲好自己的故事,如果一个教师长期处于受教育的“被压迫”状态,他还有什么故事可讲,还有什么自信可以讲故事呢?第二件事情,是对上面事情的响应。回来后,我赶紧建了一个“张家港青语会”的群,工作5年以内的教师一律进群,把本市骨干教师也拉进群,让两者零距离接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每周完成教育叙事或教学叙事一则,个人“语泉汇”公众号也成为晾晒他们成果的平台,我甘心做他们的“牛头狗”。故事离不开讲述,更离不开记录。“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写者留其名”,这算是我的金句。麦金太尔说:人是一种讲故事的存在。语文教师,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格外需要讲好故事。至少可以说,所有的语文名师都是写出来的。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要“名师”的光环,我们仍要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因为故事事关职业尊严和人格品质。而讲故事,往深处说是一门技术活;故事思维,是一种在故事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而成的习惯与自然。讲好自己的故事,帮助需要讲好自己故事的人——我想,是我这个教研员身份的职业使命所在。

教师一定要做个有故事思维的人

“读书课”这个板块的核心意思,是我们教师一定要做个有故事思维的人,基础教育阶段课堂中的故事思维运用无处不在。在这里需要做个简单的观点罗列:

故事是我们课程的土壤、教学的载体、内容的载体和形式的载体。很多课程内容本身就是故事,很多教学需要用故事做媒介。故事化身为一种叫“学科文化”的东西,深刻地镶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故事思维是对课堂结构或节奏的优化。叙事学给故事的定义是,“故事,是三个及以上情节的排列组合”。故事就如音乐,是要讲结构和节奏的。教学的艺术,也是如此。故事有一套完整的语法,在拙著《故事的故,故事的事:给聪明人的写作课》里有所架构。可以说,故事的语法与课堂教学法,在本质上是高度吻合的。刚入职的菜鸟级教师,可以从故事思维直通课堂教学艺术的殿堂。

故事思维启示我们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变革。最好的故事,是讲一半,留一半——这一半是读者的。课堂也要留一半,这一半是学生的。故事思维是让我们找寻教学支架,让课堂中“学”的端口产生大流量,而不是“教”的端口流量堵塞。

故事思维启发我们课程形态的转化。故事思维,是让我们尽可能地把“间接学习”变为“直接学习”,即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当今考试评价指引的方向,本质上也是把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放置在某种故事情境下设计。

我还有个比方是,故事思维是课堂结构的钙片,让课堂成为站起来的课堂,成为站得稳的课堂。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故事的多寡,故事思维的高低,大概可以成为我们师生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检测标准。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16日第9版

作者:祝荣泉

说说素养(说说素养作文)3


大家好,我的白话作文,喜欢请关注。

我没有想到,我跟学生中间隔了三十多年的年龄差距,隔了那么多的风雨和阅历,我们最珍视的东西竟然神奇地不谋而合。

今天是第四节心智素养课,课题是价值观拍卖会。

简单地说,就是开展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买,举办一场价值观拍卖会,老师给出12种诸如诚信、善良、美貌、财富、乐观之类的价值观,让学生竞拍自己心怡的东西。

第二个活动是删。你列出你的价值观清单,上面有10样你最看重的物品,你一轮一轮地删掉,看看最后留下什么。

第一个活动开始。我先讲游戏规则:每人拥有10万元,在列出的价值观清单中,你至少选三样拍品,合理分配价格,然后大家竞拍。

拍卖规则如下:

1.拍卖过程中,每人只能参与竞拍自己之前勾选的拍品。

2.拍品叫价不得超过分配金额+1万元。

3.如多人出价的最高价格相同,则该拍品被这几人同时获得。

4.如某件拍品无人竞拍,则该拍品流拍。

还需要一个检察官,监督是否有人不遵守竞拍规则;一个记录员,在黑板上记录拍品的成交价格及竞拍人。

最开始拍卖的是“诚信”,经过三四轮的竞价,诚信以2万元被一个男生收入囊中。

接着是善良,被一名女生以3万3千元竞拍成功。

对美貌的竞争使竞拍掀起一个小高潮,几个很漂亮的女生对美貌的竞争似乎势在必得,竞价之声此起彼伏,最终美貌被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成功拥有。

然后是对财富的竞拍,一名男生几乎是倾其所有,花了9万巨款,买下了财富,让人咋舌。

后来,一个女生花9元巨款买下智慧。

也许一掷千金让同学体会到了购买的快感,有人豪掷9万元买下了运气。

到竞拍友谊的时候,发现有人违反竞拍规则。有人竞拍成功,检察官过去一看,发现他对物品定价有涂改的痕迹。此人这一轮竞拍资格被取消。

不只他一个,这一轮还有几个人因为前边的竞拍失败,眼看竞拍就要结束,自己手中还空空如也,心中着急,于是偷偷把分配给前边物品的金额拿来竞拍后边的东西了,这也被取消本轮竞拍资格了。因为违反了“拍品叫价不能超过分配金额+1万元”的规定。

第一场活动结束,我叫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同学说,他没有想到,这个活动这么残酷,看别人加价的时候,自己的价钱加不上去,感觉很着急;有人说,没有拍到心怡的东西,觉得很失落;还有人说,感到很惊讶,自己觉得不好的东西,在别人眼里竟然这么重要。

如果说第一个活动是做加法的话,第二个活动就是做减法。

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列出自己的价值观清单。你写下10样在你心中最重要的物品,比如诚信、乐观、美貌、勇敢等,当然我们可以直接写下我们刚才想要竞拍的10样拍品,然后在老师的要求下,一轮划掉一个。

最后,每个人的价值观清单上,只留下了一样东西。

我在班里统计了一下,价值观清单中,最后一轮留下的,有38人选择家庭,3人选择自由,3人选择智慧(其中一个人在第一次活动中竞拍智慧成功),还有1人选择财富,有1人选择运气。

有意思的是,在第一次活动中,斥9万巨资竞拍财富的学生,在第二个活动中,也选择最终把家庭保留到最后。而让女孩子们趋之若鹜的美貌,在这场活动中,并没有被任何人保留到最后。

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有那么多人,最终留下的唯一一样最珍视的东西,是家庭。

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也认真做了这个减法,虽然明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但还是让人纠结不已,难以取舍。最后,我保留下来的最后一项,也是家庭。

我没有想到,我跟学生中间隔了三十多年的年龄差距,隔了那么多的风雨和阅历,我们最珍视的东西竟然神奇地不谋而合。

或许,这并不是神奇,而是,在普通人心里,家庭,本来就是最重要的。

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竞拍活动,一份虚拟的删除活动,却让参与活动的同学们陷入了两次大的情绪波动。

一次是不遗余力的想要得到,一次是依依不舍的难以割舍;做加法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会因为没有竞拍到自己心怡的物品而懊恼万分,有人会为别人竞拍自己本来毫不在意的物品而惊诧不已;但是,很少有人痛到心里。

做减法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心痛不已,无法割舍,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不再把这当作一次游戏,每个人都收起了脸上的笑意,都心情沉重,有人竟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大概在这时候,大家才真正开始思考,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节课结束,我告诉大家,本节课就是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价值观,什么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虽然是一个游戏,但是我们发现,当你我们删掉自己珍视的东西时,我们会很痛心;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我们也要努力争取我们想得到的东西。

码字不易,我是白话作文,喜欢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