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运动快乐说说心情短语(孩子快乐说说心情短语)

2022-08-23 09:55 作者:光明网 围观:

不是所有糖友 都适合运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运动快乐说说心情短语(孩子快乐说说心情短语)1

我们经常劝人要多运动,健康生活在于运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但是,并不是所有糖友都适合运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注意事项。

还是先来说说运动能为糖友带来哪些好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改善心肺功能;减轻中度高血压;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精力充沛,缓解压力;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灵活性;减少身体脂肪含量,保持体重;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糖友可以运动 糖耐量减低者;无显著高血糖和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妊娠糖尿病患者。

出现以下情况的糖友不宜运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16.8mmol/L;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 Cr>1.768m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

运动后需要注意 运动后要仔细检查皮肤、足部及关节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请专业医护人员处理,不得自行处理。

运动后做好记录,观察运动降低血糖的作用,如运动量较大,当天睡觉前最好测试一次血糖。

运动后感到不适,请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对您的运动计划作相应调整。

文/孙萌(北京世纪坛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运动快乐说说心情短语(孩子快乐说说心情短语)2

推荐序 童年的秘密:孩子的成长有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

“爱”是需要学习的。爱的对象既然是“人”,那么我们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人”。

自序 为人父母无需持证上岗,但却需要不断地学习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无法再回到童年,但是,我们可以让原生家庭的伤害停留在这一刻,摆脱家庭创伤的世代枷锁。因为,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一章 被过度消费的童年

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是由童年经验塑造而成。父母、照顾者对待你的方式,童年所经历过的所有事情,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并且在长大之后,影响你的身心健康、亲密关系,与下一代的相处模式和教养模式。

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可能是由童年形塑而来。童年累积的所有经验,会在成年时展现出来,影响你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家人、朋友,甚至是另一半或者是下一代。

1.你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

原生家庭指从小生长的家庭,不一定是亲生父母所处的家庭,因为有些人从小在亲戚家长大,或是被领养,你成长的家庭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2.没有人在完美的家庭中长大

没有人在完美的家庭中长大,但是童年遭遇的负面经验越多,成年时期出现身心健康问题的概率越高。

许多人在童年时期都遭遇过童年逆境。这里指的童年逆境是ACE测验中的创伤经验,并非“一般手足吵架”“考试考不好”“妈妈不买玩具给我”这种成长过程中,孩子多少都会碰到的挫折或是压力。

3.每个父母都曾是个孩子

童年创伤影响成年后身心健康的程度,也和其他因素有关,像每个人自身的气质、基因、年纪,加害者是陌生人还是亲密家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身边有没有良好环境支持,个人的复原力等等,这些都会改变创伤事件的影响力。所以,ACE分数并不等于将来的身心状态。

第一种被称为“良性压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压力,像是第一天上学,来到陌生的环境,认识新朋友,考试、上台做报告,看医生,和朋友吵架。孩子感受到这些压力,身体也会做出回应——心跳加快、肌肉紧绷、释放适量的压力荷尔蒙,并在结束后快速回到放松状态。这些适当的压力是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学习历程。

第二种被称为“可容忍压力”。生命中,孩子难免遇到高度压力,像是亲人生病、天灾,或是受伤等等。在这些压力下,孩子会产生剧烈反应,像是身体压力荷尔蒙快速上升。如果,孩子遭受这些压力的时间较短,加上有良好的环境支持,像是感受到父母亲爱他、关心他,就能缓冲掉高压所带来的伤害。

第三种的“恶性压力”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ACE测验里询问的创伤像是肢体暴力、性侵、被疏忽,父母长期冷落、羞辱、嘲笑、贬低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上就像绑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爆炸。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需要时时保持警戒,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周遭是否有危险,不断担心:“爸爸喝醉酒会不会打我?会不会打妈妈?”“我这样做会不会又被妈妈骂笨蛋?”

大脑会根据经验和环境改变,孩子每天接触到的事物,都会影响大脑。大脑杏仁核就像“烟雾侦测器”,负责侦测环境有没有威胁。当杏仁核侦测到威胁时,就会启动身体的压力模式,进入“反击或逃跑”状态——肾上腺素升高,帮助你反击,或是逃离危险。长期生活在创伤下的孩子,大脑杏仁核不断侦测到威胁,一直处于活化状态。过度活化会造成杏仁核功能失调,将“不是威胁”的讯号视作危险,而做出剧烈反应。譬如,别人只是看他一眼,孩子就认为对方想要攻击他,于是先出手还击。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恶性压力也会伤害大脑前额叶,影响思考、情绪调控或是冲动控制。

1.为何家会伤人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当父母,很多人是在孩子出生后才开始学习如何教养孩子。但是,如果没有留意“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可能会在无形中使用熟悉的那套方式:刻印在我们身上的童年印记,也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

如果以大脑科学来解释,教养的确是以某种方式在世代间“遗传”。

小女孩的妈妈从小历经母亲的语言暴力、精神不稳定,父亲意外车祸去世等负面童年经历。长期这样的恶性压力改变了她的大脑,使她容易冲动反应,无法调节情绪。这样受创的大脑,让她更无法适当回应女儿的需求。于是,这位妈妈打骂、吼叫、羞辱小女孩。

2.孩子,我不是故意要伤害你

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像是对孩子吼骂、恐吓;把孩子关在家门外,让孩子活在被抛弃的恐惧中;威胁孩子“你再这样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父母亲情绪不稳,孩子每天都在害怕下一秒会不会又被责骂;父母亲对孩子处处挑剔,孩子觉得“爸妈不爱我”“我永远不够好”。这些看似“教养”的行为,却可能让孩子时时刻刻恐惧、焦虑、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毫无价值,无法面对并处理情绪,或是当情绪来临时诉诸激烈的方式来麻痹自己的情绪。

3.尚未觉醒的父母,充满着虚荣心、控制欲、自负感

在教养上“尽力”就是成为“有意识”的父母——每一次回应孩子前能够意识到,你接下来要对孩子说的话或做的事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就能降低自己成为孩子恶性压力的来源,减少伤害,并且提供给孩子更健康的童年。

要有良好的原生家庭,第一步就是觉察和理解你自己的原生家庭。

1. 从大脑结构,了解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大脑是可塑性很强的器官,孩子感受到的每一段经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大脑发育。此外,就像锻炼身体肌肉一样,越常使用的大脑部位就会越强壮,也就是说,越常做的事情,大脑神经回路联结就会越强烈,事情就能越做越好。大脑就像一栋双层楼房,楼上和楼下分别住着不同的人。房子一楼的居民负责人类基本生存功能以及情绪,是“下层脑”,包含脑干和“情绪脑”;房子二楼的居民负责掌控思考、做决定、情绪调节、道德批判、同理心等等,是“上层脑”,又称“理智脑”。

2. 打骂、吓唬、威胁,只会不断启动孩子的下层脑(情绪)

如果父母所使用的教养方式不断启动孩子的下层脑,那么,“下层脑”也会越用越发达。孩子更习惯直接使用“下层脑”来面对事情,像是在冲动下做决定,或是用剧烈的情绪或行为响应。

当孩子被下层脑掌控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启动上层脑,一旦上层脑开始运作,孩子才能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调节情绪。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对,这才是管教的目的。

帮孩子启动上层脑的方法很多,其中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让孩子辨识现有的情绪。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同理,并且帮

3. 再“适当”的体罚,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适当体罚”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因为情绪失控打伤孩子则被称作“肢体虐待”,属于儿童虐待的一种,并不叫“体罚”。

对于严重的体罚,打完后再温柔地安抚孩子并没有帮助,反而会让孩子更焦虑。

4. 看不见的伤口:语言暴力反而伤害孩子更深

若意识到自己被下层脑控制时,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自己启动上层脑。前面提到的辨识情绪法对大人也有用,你可以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为这些情绪命名,像是对自己说:“我现在觉得很生气。”另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做三到五次深呼吸,请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吸气四秒钟,感受到肚子往外膨胀,然后吐气八秒钟,感受肚子往内缩。吐气的时间要比吸气的时间长,才能传递讯息告诉大脑:现在没有危险,放松下来。

言语伤害不但没有教育效果,反而让孩子长大后,继续用这些负面核心信念看待、解读事情。成年之后,孩子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安全感,在职场上处处碰壁,或是承受着各种身体健康或心理情绪问题。

不论是被父母羞辱、嘲讽还是家人有酒瘾问题,这些恶性压力所造成的影响和肢体暴力或是性侵害相似。相对于较明显的暴力行为,语言伤害看不见,也常常被忽略,甚至被合理化为管教的手段。

不论是嘲笑、侮辱、贬低,还是不断地指责与批评,这些话都可能形成孩子的核心信念——孩子开始相信“我很笨”“我就是比别人差”“我不值得被爱”“都是我的错”“我就是很胖、很丑”“我永远都做得不够好”。长大后,孩子会带着这些信念生活,他可能会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认为每个人都在指责他。这些信念让孩子有着强烈的羞耻感,讨厌自己、自残,或认为“我配不上好东西”。

5.控制型父母让孩子过度自责、焦虑与抑郁

数数看:一天中,你对孩子说过几句负面话语,几句正向话语?

大脑有可塑性,我们可以借由经常练习“说好话”,让大脑使用负面语言的神经回路慢慢消失,让使用正向语言的链接越来越强壮。

当家长过度控制以及介入孩子的生活时,孩子就错失了学习机会。常见的过度干涉包括:两个孩子为了抢玩具起争执时,妈妈立刻告诉孩子 “猜拳决定谁先玩”;当孩子写作业遇到困难时,爸爸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或是帮忙完成;所有日常小事爸妈都帮孩子决定好了,孩子没有机会做选择;孩子不小心犯错时,爸妈激烈指责,让孩子更害怕犯错。

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环境下,孩子失去了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没有机会让孩子建立自信与能力,孩子就会更不敢尝试,不敢犯错,常常责怪自己。于是,他们更容易焦虑,依赖大人替他解决事情,更容易有抑郁倾向。

6.成绩不好,爸妈还会爱我吗?

当“成绩好”与“父母的爱”画上等号时,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有条件的爱——考得好,爸妈才会爱我,如果没有达到爸妈的标准,他们就会对我很失望。孩子不仅会从自己身上,也会从兄弟姐妹身上感受到父母有条件的爱。

现在,请回顾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亲子对话:你是不是花了太多时间关注孩子的成绩?花太多心力督促孩子念书,或是指责孩子考试考得不好?花太多时间唠叨作业写完没?也请你问问自己:有没有每天花时间和孩子聊天?问孩子有什么心情和想法?有没有花时间和孩子好好坐下来,关心他的生活,问问他最近有没有什么挫折,或是需要帮助的地方?有没有花时间了解孩子的兴趣,孩子喜欢做哪些事情?或是花时间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你是不是因为太重视成绩,而忘了欣赏孩子善良、体贴、负责任,愿意帮助他人等这些重要特质?

1. 我才是家里唯一的大人

不管是“英雄”“代罪羔羊”“隐形人”还是“吉祥物”,都是孩子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需要扮演的角色。功能失调的家庭可能由于父母有心理疾病、酒瘾毒品问题、犯罪史,或是太沉溺于苦痛之中而无法承担作为家长该有的责任。当父母无法当个父母时,孩子就需要当个大人,承担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失去当孩子的机会。

3. 为了孩子,我们不能离婚?

“离婚之后,父母需要建立新的关系来共同扶养孩子。夫妻俩通常难以回到朋友关系,所以要变成商业伙伴,互相合作,给对方应有的礼貌、尊重与界线。”

在新建

1.不需要当个完美的父母,只要尽力当个“父母”就好

复原力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固定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被各种因素塑造的。也就是说,虽然父母无法保护孩子免于伤害,但是,可以帮孩子提升复原力,让他在遇到困境时,能够自我调适,从逆境中走出来。

3.优秀的父母,都懂得管理情绪

觉察,就是“感受现在有哪些情绪”“身体有哪些感觉”。感受情绪需要练习,尤其当你的童年经常生活在害怕、恐惧、无助的感觉下时,大脑为了要保护你,帮你筑起一道墙,让你不需要接收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感受。于是,你可能会变得麻木,不知道如何感觉情绪。

练习觉察情绪对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先觉察到情绪才能开始调节,才不会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当你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时,对情绪就有控制权,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请选一个安静、舒适、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坐或躺下来,手机设定3分钟的闹铃。在这3分钟内,你要做的事情就是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吸气与吐气时的感觉。你可能会想到生活上琐碎的事情,而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要帮助你“觉察”。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思绪跑掉时,请将思绪拉回来专注于呼吸就好。

制作“情绪急救计划”是帮助孩子了解被情绪掌控时该怎么办。譬如生气时会打人的孩子,我会和他讨论:“什么事情会让你生气?”“生气时,身体有哪些感觉?”“生气时,做哪些事情可以平复情绪?”“当你很气愤时,可以找谁帮忙?”把这些东西写下来,然后让孩子把这份计划表放在平常可以看到的地方。

回应孩子前,请先给自己90秒来缓冲,因为每个情绪浪潮袭击并离开的时间大约是九十秒。90秒大约可以做8次深呼吸,如果能在响应孩子之前做8次深呼吸,就能避免你在冲动之下做出后悔的事情。

4.以大脑科学为基础的管教法

那么,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能从错误中学习呢?美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西格尔建议父母,管教孩子时,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

1.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2.我要教孩子什么?

3.如何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若能在回应孩子之前,反问自己这3个问题,就能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

1.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相信

我曾经在儿童咨询办公室里看到墙上挂着一面旗子,上面写着:“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相信。”这寥寥几字正是告诉父母:“这是教养时,必须让孩子感受到的。”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被相信。

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但是不代表生气时可以伤害他人。父母要让孩子了解“有哪些感觉”和“做出哪些行为”是不一样的,并且教孩子用更适当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

心理学家杰妮丝·韦伯博士(Jonice Webb)用“情绪疏忽”来形容常常否定孩子情绪的父母。她认为,“在情绪疏忽下长大的孩子,常常会觉得‘我的情绪不重要’,也因为孩子的情绪经常被否定,他们无法理解,信任自己的情绪;长大后,孩子可能会觉得内心空虚,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和他人联结,或是觉得自己有问题,但又说不上来到底哪里有问题。”

2.接纳孩子的情绪,做他们的情绪教练

父母要练习觉察,才能及时踩刹车,不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同样地,孩子也需要练习觉察,当他们能够感受到情绪,才能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利用一些小活动帮助孩子练习觉察,譬如搜集石头、树枝、枯叶等等。让孩子花一分钟触摸一样物品,并请孩子专注感受手上的触感、物品的材质和形状,摸完之后,让孩子分享这些感觉。或者,让孩子花一分钟时间仔细观察周遭环境,然后说出三个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在户外时,也可以让孩子观看周遭,然后说出三种他看到的颜色,三种他闻到的味道,以及三种他听到的声音等等。

3.不要让孩子产生被孤立和隔离的感觉

孩子在与你聊天的过程中,能够辨认自己的感觉,并且思考要如何处理挫折与情绪。你可以试着用聊天谈话取代唠叨,每天花时间和孩子讲讲话,增进亲子关系;亲子关系良好,许多事情都很容易解决。

除了用聊天取代唠叨,父母还可以给孩子“特别亲子时间”。特别亲子时间是指:孩子拥有你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自己主导要做什么事情的一段时间。父母可以依照自己的时间与能力,每个星期给孩子两到四次,每次约15到20分钟的特别亲子时间。

运动快乐说说心情短语(孩子快乐说说心情短语)3

我们经常劝人要多运动,健康生活在于运动,特别是糖尿病患者,要“管住嘴,迈开腿”。但是,并不是所有糖友都适合运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注意事项。

还是先来说说运动能为糖友带来哪些好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健康,改善心肺功能;减轻中度高血压;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精力充沛,缓解压力;增强肌肉力量和身体灵活性;减少身体脂肪含量,保持体重;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这些糖友可以运动 糖耐量减低者;无显著高血糖和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稳定的妊娠糖尿病患者。

出现以下情况的糖友不宜运动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16.8mmol/L;增殖性视网膜病;肾病 Cr>1.768mmol/L;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

运动后需要注意 运动后要仔细检查皮肤、足部及关节是否有损伤,如有损伤应请专业医护人员处理,不得自行处理。

运动后做好记录,观察运动降低血糖的作用,如运动量较大,当天睡觉前最好测试一次血糖。

运动后感到不适,请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对您的运动计划作相应调整。

文/孙萌(北京世纪坛医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