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儿子离开妈妈的说说(关于儿子长大了总要离开妈妈的说说)

2022-06-02 18:22 作者:烟树2021 围观:

作者:烟树 每天一杯咖啡,写海风拂面般的文字

我们每一个人呱呱坠地起,第一个与我们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就是母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母亲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但现实中,对于很多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妈妈那里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之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原生母爱》是韩国家庭咨询大师李南玉所著的一本关于母亲与子女之间亲密关系的书籍,本书的目的不是在于宣扬“因为她是妈妈,所以你要理解她”的无力说教,而是一本志在找到和妈妈如何相处,以及如何处理好和妈妈的关系的一本书。

《原生母爱》,完美的亲子关系,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完美的亲子关系,是母亲持续不断地赋予孩子完整的,独立的,公平的爱。不求回报,不需牵绊。

01妈妈,我需要你的爱

网上曾经有一本绘本叫《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 绘本的内容说的是,一只小企鹅在面对妈妈发火时,吓得魂飞魄散,浑身乱颤。最后,企鹅妈妈即使找到了小企鹅,但她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挽救。

建立在“原来关系是这么美好啊”“你和我能建立这么好的关系呀”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往往自尊、自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迎接挑战。

《原生母爱》中告诉我们,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人格分为两种,其一安全型依恋人格,其二焦虑型依恋人格。

安全型依恋人格,是建立在稳定的,和谐的,积极的家庭氛围当中,无疑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焦虑型依恋人格又分为三种,一是缺乏母爱而造成的回避型依恋,二是由于妈妈的爱并非“始终如一”而形成的抵抗型依恋,三是因遭受母亲虐待而形成的混乱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经验,因此他们谁也不相信,干脆不与他人建立关系。

抵抗型依恋的人在情感上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充满消极和负面情绪,终日缺乏安全感。

混乱型依恋的人无法信任他们,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

因此,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决定了孩子的性格、认知以及将来面对困难时所采取的态度。

02最后的疼爱,是放手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写道,“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这样——分离又牵挂,各自装点自己的人生。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女性,只要看到妈妈的电话就会崩溃,因为母亲一直重复着同样的话。别人的妈妈都会说,“我过得挺好的,你们不用管我,照顾好我自己。”而她的妈妈不会说这样的话,她的妈妈一直向她诉说自己的不幸,自己的痛苦。她一直奇怪,她为什么要负责妈妈的人生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来说说父母与子女的分化。

离开妈妈的子宫,降临到这个世界,是一个人最初的分离体验。未分化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应该违背自己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所以未分化的根源来源于父母,子女难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与父母分化,只有通过父母的放手和帮助,子女才能顺利地实现分化。

分离不是隔绝,真正的分离是在恰如其分地联系和放手中自然形成的。唯有实现真正的分离,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才能舒适而长远。

03找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家人

孩子如果已经形成焦虑型依恋人格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呢?

第一,重新构建心理根基。

小时候,大多数都听到父母说过这样的话“你怎么那么笨,别人为什么可以考好,就你不行?”“你怎么回事,上课不集中精神,你究竟在想什么?”“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难看,你不能好好写字吗?”

自我否定是导致一个人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就算孩子长大后脱离了父母,他们也会不自觉地用父母的口气来责怪自己。

解决的方法就是重新构建心理根基,其实就是实实在在地体验一次父母的爱。

第二,倾听自己的内心。

《被讨厌的勇气》里的青年人是典型的活在父母认可的阴影下的例子。他从小到大都在与优秀的哥哥比较,他在乎父母对自己自己的看法,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情绪崩溃。

心理学中强调,维持或终止一段关系,是每个人拥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孩子没必要对自己父母的话语、表情、眼神马首是瞻,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是“我想要什么样的关系?我需要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关系。

第三,重新认识父母。

父母过去没有解决的情感会持续影响到现在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找到父母痛苦的根源,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他们。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他们需要帮助脱离不幸的生活时没有人伸出援手, 回顾他们一生,便可以理解他们。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父母的痛苦不是我们的痛苦。只有明白这点,才能逐渐从父母的痛苦中分离出来,拥有自己的幸福。

我们大多数人同母亲的距离太近了,近到无法分化。只得被迫承载母亲的期待、控制和指责。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与父母分化,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里的童年不仅是时间意义上的童年,更是原生母爱带给我们的影响。《原生母爱》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跟母亲的关系,从而从母亲的角度来理解母亲、认识母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