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杨家将的故事有北宋将领谁

2022-11-05 21:34 作者:指点江山 围观:

一代战神杨业,在宋朝为何得不到重用?一个原因最关键,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指点江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杨家将的故事有北宋将领谁1

都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脍炙人口了。并且,至今在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这个“杨家祠堂”,千百年来,杨家后人们一直按时祭奠。

杨家将说的是:北宋初年,辽国对中原土地虎视眈眈,曾数次南侵,而杨家满门忠将,为保大宋江山,誓死抗辽,威名远扬。此外,杨老令公杨业更是战功显赫,得到了宋太宗的大加封赏和重用。然而,演义终归是演义,从来都是虚实参半,对史实有虚构和夸张的成份,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历史史实。

历史上,杨业是大宋名副其实的名将不假,但是,在真实的史实中,杨业归宋时并没有得到宋朝的封赏和重用。作为北汉的降臣,宋太宗只对北汉国主刘继元和将领马峰、郭万超等人进行了重赏,而对于同是将领的杨业,根本不在重赏之列。直到降宋几个月后,因为边防需要宋太宗才想到了合适人选杨业。

此时,宋太祖给了他一道密赏,至于赏赐了多少便不得而知了。并且,杨业在宋朝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很高的官职,也从来没能成为手握大权的主将。当初,归宋时,宋太宗对能收服这么一位猛将,虽颇感欣慰,但却没有封杨业很大的官职,只给了他一个“左领军卫大将军”的官衔,属于“环卫官”,卫队的副将,没有什么实权。即使后来授予他的“郑州刺史”也是个虚职,比起朝廷的重臣来,实在相差甚远。

然而,杨业在北汉时曾被重用,官至二品节度使,归宋后却颇受冷落,前后反差太大,真是可惜了一代心怀抱负的将才了。之后,杨业做了宋朝的边防官,短短几年就战死边关,始终没有得到北宋的重用,这与演义小说里的杜撰大相径庭。

那么,杨业归宋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使得其不被重用呢?

究其原因,不仅与杨业的家庭背景有关,还与宋朝的军事体制有关。杨业的父亲杨信,原本是手握重权的麟州刺史,名震一方。不过,当时所处的背景正是天下分裂割据之时,各地政权不断更迭此起彼伏。杨业在20岁时,被父亲送到了刘崇手下,小小少年不仅胆识过人,还能力非凡,这让刘崇刮目相看。

公元951年,刘崇在晋阳自立为帝,建立北汉政权。

而当时,父亲杨信已经追随了后周,并且,后周和北汉却成为了敌对政权。这样的局面,让杨业父子处在了一个非常难堪的境地,一个效忠北汉,一个效忠后周,父子二人处在了截然对立的两个立场上。由于,当时正处于混乱时期,或许杨业父子的选择也是身不由己。

父亲杨信死后,杨业弟弟杨重勋接替父亲的职位做了麟州刺史,麟州地处北汉和后周的交界地带,两国都想将此地据为己有。然而,杨重勋的军事力量极其有限,为了保全自己的实力,杨重勋见机行事,时而投靠北汉,时而归降后周,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有了这样的家世背景,杨业再怎么勇猛无敌,北宋皇帝对这个降臣,也是始终心存芥蒂的。在宋太宗眼里:“你杨业作为一个誓死效忠主子的忠将,最终不也投降我了吗?既然你会投降我,那么,说不定会在关键时刻投降别人,当然,我不会在你身上煞费苦心去下赌注。”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业虽有这样不太光彩的父亲和弟弟,但是,作为杨业本人,他确实是忠心无二。在追随刘崇30多年的日子里,不管北汉怎样变化,他都始终忠心效力,矢志不移。可是,北宋皇帝却不管你这些,再怎么说你也是杨氏血统,杨家人永远与你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将影响你一生。

此外,北汉和北宋多年征战,积怨很深,且杨业又是北汉主将,能征善战,声名远扬,曾是宋太宗重金悬赏的对象。如今,虽然杨业降宋了,可是,即便是这样也难免会受到北宋一些朝臣的讥讽和嘲笑,排挤打压更是少不了的,所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杨业再想成为宋太宗的重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而且,杨业不被重用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军事制度。宋朝自从建立以来就开始大大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重文轻武的风气愈演愈烈。一个身居高位的武将,往往手中都没有一点实权,只是徒有官名而已,更不用说是一个能征善战的降将了,对朝廷来说,这样的人更是要时刻防范的才对。

都知道,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武将的地位就不断受到打压。

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深切体会到武将权力对朝廷造成的威胁,所以,不惜用杯酒释兵权来解除开国大将的兵权,并为限制武将权力制定了种种措施。此外,宋太宗继位后,对朝廷大臣的疑心更是有增无减,即便是身边的亲人他也不信任。以至于,每次大战前他都要亲自给大将安排阵图,让他们不得擅自更改。对亲信大将尚且如此,更不用提一个降将了,态度自然是很明确的。

因此,杨业作为降臣,显然会受到北宋武将们的排斥,也不会融入朝廷之中,更谈不上建功立业,真可谓是怀才不遇了。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三·雍熙三年》、《銮坡别集·杨氏家传》】

杨家将的故事有北宋将领谁2

小时候很喜欢关于杨家将的小说及电视剧,对杨家将满门忠烈、义薄云天的气概钦佩又同情。杨家将小说中的杨业,即是杨令公,擅使大关刀,故有金刀杨业的美誉。他有七个儿子,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

在金沙滩一役,杨业与辽军对峙,双方大战。杨业与耶律奚交锋时中了埋伏,耶律奚守着斜谷口,箭矢之下不能出斜谷口。六郎延昭认为辽兵剧增不能挡,便派七郎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搬救兵求援。杨业且战且退,最后退到两狼山,手下只剩百余人。杨令公此时盼兵不到,望子不归。辽兵再次进攻,最后全军覆没。杨令公不想被俘受辱,撞死在李陵墓前。

另外还有《穆桂英传奇》、《杨宗保传奇》等一系列的杨家将故事,看完让人既同情杨家的遭遇,恨不得能手刃奸臣和敌人,又怒朝廷腐败无能,不识忠良。

其实,这些杨家将的故事都是根据北宋名将杨业的形象杜撰出来的,像佘太君、穆桂英等人物并非真实存在。


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公元986年 ),字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行侠仗义,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成年后杨业投归北汉,辅佐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因为骁勇善战出名。经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多次立下战功,每次都能取胜,北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因听说过杨业的名气,曾经重金悬赏寻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性命。刘继元投降以后,宋太宗派遣使者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军队回朝以后,又加授杨业为郑州刺史。宋太宗因为杨业对边防事务十分熟悉又有经验,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并将许多宝物密封在袋子中赏赐给他。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大败辽军。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杨业从此在辽军中声威大震,辽军但凡见到杨业军旗,就即刻逃遁。

才能突出的人总会引来一些好妒忌者,杨业也不例外。因为杨业战功赫赫,引起了许多防守边境的一些将领妒忌,还有人偷偷上书给皇帝,诽谤攻击他。宋太宗对杨业十分的放心,他看了这些奏疏,从不多问,而是封好奏章交给杨业自己处理,以示对其信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军队驻扎在桑乾河边,恰逢曹彬的部队出师不利,各路军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令潘美等人带领部下的军队保护百姓。当时辽国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军队十多万人,再次攻陷了寰州。

杨业对潘美等人说: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宋史.杨业传》

杨业这段话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辽军兵强,不可正面对上;二是朝廷只是让大军护送民众,这个才是首要任务;三是让百姓出城的同时,设伏于谷口,以保全三州百姓。可以说,杨业将各方面都已考虑清楚,并提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


但是王侁、邓文裕等将领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已方兵强马壮,无需畏惧怯懦,应该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地与辽军对战。他们还污蔑杨业不肯进攻是有别的心思。

杨业忠烈,虽然他是从北汉过来的降臣,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背叛宋太宗,这么侮辱他的话,他怎能不出征抗敌。他说: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宋史.杨业传》

临出发时,他对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恩宠我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不是我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时机,准备立点军功来报效国家。大家责怪我躲避敌人,我应当率先死命杀敌。”

他又对众将作了一番布置,“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他希望众将能首尾相应,互相救援,否则大家都很危险。


潘美等人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从寅时等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以为契丹军队被打败撤走,都打算争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控制住他们,于是也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战败,立即带兵后退。

潘美等人这头争功却哪知杨业在另一头奋力交战,自午至暮,果然退到谷口。当他见到陈家谷口没有伏兵时,“拊膺(音同英)大恸”,随后再次率领部下士兵奋力作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士兵几乎全部战死,杨业依然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 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不能前进,杨业被契丹军队擒住,他的二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

被俘的杨业叹道: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宋史.杨业传》

杨业英勇事迹被传为佳话,随即辽代就有人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以祀奠杨业。

宋太宗赵光义听到杨业战死,非常悲痛惋惜,他下诏说:"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


于是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粮食一千石。而大将军潘美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刘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朝廷封杨业的长子供奉官杨延朗担任崇仪副使,二子殿直杨延浦、三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虽然杨家将的小说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有所不同,但是历史上的杨业和荧幕上的杨令公仿佛化身一人,他们一样的忠诚勇敢,气节豪迈,忠义刚烈,视死如归,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这种精神荡气回肠,永世不灭。

最后,有必要说一下潘美此人。潘美(公元925年-公元991年),字仲询,大名府人,是北宋开国名将之一。潘美最初跟随后周世宗柴荣身边,赵匡胤陈桥事变之后,追随宋太祖南征北战,建立无数战功,任忠武军节度使,进封韩国公。因杨业此役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潘美在杨家将等小说中即是潘仁美或潘洪。实际上,历史真实的潘美没有那么坏,但是杨业的战死和他确实有很大关系,也怪不得人们将其形象丑化。

杨家将的故事有北宋将领谁3

杨家将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人们在感慨杨家将为大宋王朝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深深地记住了一个反面角色,他就是潘美。在戏剧当中,潘美是奸臣的化身,正是因为他延误了战机,没有及时去救杨继业,最终害死了杨继业。因此古往今来潘美和大奸臣秦桧在人们心中是一丘之貉。但是话说回来,潘美毕竟只是戏剧中虚构的人物,历史上真实的他却并非如此。

潘美年轻时风流倜傥,他曾经对家乡人王密说:“后汉即将结束了,如今奸臣恣肆行虐,天下有更换的征兆。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谋取富贵,真的是一种羞耻啊。”恰好此时柴荣任开封府尹,潘美就担任了他的侍从。

后来柴荣即位后,便让潘美统率永兴的兵马,负责管理西部战事。当时潘美和赵匡胤都是后周大将两人之间交情深厚,《宋史 潘美传》记载:“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即位篡周建宋,他命潘美先去拜见当时执政的大臣向天下宣谕圣旨。

潘美任职后,一人骑马前去陕州宣谕,当时陕州主将袁彦有谋反之心,起初赵匡胤想要让潘美除掉他,以绝后患。但在潘美的劝说下,袁彦最终入朝述职,归顺朝廷,这件事让赵匡胤对潘美感到很满意。

在赵匡胤征讨李重进时,潘美负责维护后方的稳定,他对于管理少数民族很有策略,在他的征讨和抚慰之下,这些少数民族终于不再侵扰宋朝,后方也得以稳定。从这两件事来看,潘美在领兵打仗方面很有建树,并不像戏剧中那样胆小怕事,怯懦无能,相反历史上的他还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武将。

在潘美平定南汉政权时,他构筑壁垒休整部队,与诸位将领们商议说:“敌军使用竹子作为栅栏。如果我军用火攻,那么他们一定会溃乱,这时再趁机派出精锐部队夹击敌人,一定能够获胜。”

于是潘美分派了几千人,让他们每人拿着两个火把,隐蔽地行军到达南汉军的栅栏处。到了晚上,万余火把一齐发攻,恰好此时天助宋军,刮了一场大风,这使得火势也随之增强。南汉军队受到惊动前来迎击,潘美又急忙指挥军队进攻,这一仗令南汉敌军大败,此时宋军势如破竹,斩首数万人。

之后潘美又指挥军队长驱直入攻到了广州,宋军成功占领广州城,还俘获了敌将刘鋹并将他押送到了京师。同年五月,潘美被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从这些来看,潘美绝对称得上是北宋的建国功臣,他南征北战,为大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什么会被人们“丑化”搬上戏台呢?

原来当时在征讨辽国时,潘美作为朝廷征辽军队之一,没有及时地支援杨业,从而导致了他兵败绝世而亡,而潘美时候为了保存实力,决定撤兵回朝。在宋太宗得知杨业为国而死,而潘美却带兵撤走的事情后勃然大怒,他当即下令把潘美降职三级,接着又下诏举行典礼以表彰杨业的壮绩。然而历史上潘美对杨业之死是不应该负主要责任的,雍熙三年宋太宗命潘美、曹彬等大将出师北伐。在这次北伐中潘美率领的宋军连克寰、朔、云、应等州,然而由于曹彬这路宋军的溃败导致宋军只得全线撤退。

宋太宗命潘美在撤军的同时将新占据的州县百姓都迁徙到北宋国境内,这样一来就导致潘美行动缓慢被辽国大军追上。此时杨业认为辽军兵强马壮宋军不宜恋战,他自告奋勇为大军断后牵制辽军。同时杨业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等他将辽军引到石碣谷时,希望能在那里见到宋军的援兵。而兵马都监王侁却认为宋军有数万人马不应该怯战,他又用言语刺激杨业贪生怕死。杨业愤怒而起自愿做先锋去攻打辽军,潘美、王侁则按照杨业的计划在陈家谷口率大军列阵以待杨业。在杨业和辽军奋战时,王侁却私自带领大军从陈家谷撤退,潘美得知后没能及时阻止。王侁撤退之后,潘美自认为自己也难敌辽军于是也率军撤走。正因为这件事让潘美在朝中的名声大打折扣,后来人们在传颂杨家将的悲壮事迹时,免不了要找一个“替罪羊”的角色,而潘美也就理所应当地充当了这一角色。

实际上历史上的潘美并非如此,他是北宋王朝的功臣,同时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战将。但是在戏剧中他却被夸张地塑造成了一名大奸臣,这件事也的确对潘美不公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