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现代有哪些有名的医生故事

2022-11-05 09:02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 围观:

暖医故事丨“他就像我自己儿子一样......”七旬老人3年化疗路,离不开这位医生的点滴付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现代有哪些有名的医生故事1

来源:【健康宁波】

9月1日上午,唐奶奶和老伴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政办公室:“我们是一大早特意从郊区转了两趟公交车过来的,要专门感谢胸外科的应健健医生。因为疫情防控,我们进住院部不方便,想通过你们表达一下感谢。”

唐奶奶今年71岁,2019年的夏天她反复出现咳嗽、胸闷、气促、咯血等症状,人也越来越消瘦,到李惠利医院检查,CT发现肺里有个肿块。住进胸外科后经过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左下肺腺癌伴多发淋巴结及骨转移

这样的检查结果让唐奶奶和家人深感意外和沮丧。唐奶奶和老伴早年丧子,两夫妻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这次的身体变故无疑是雪上加霜。

应健健是唐奶奶的主管医生,“她当时身体相当虚弱,伴有咯血,乏力明显,精神状态很差”。应健健回忆起唐奶奶第一次住院治疗时的情况,考虑到手术可能性小,又没有匹配的靶向药物,只能暂时先通过化疗来稳住病情。

“这三年我做了近30次化疗,一路走来最想感谢的就是应医生,虽然我儿子不在了,但他真的就像我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照顾我......”聊起应医生的好,唐奶奶的话匣子打开了,“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留给我们了,说是有不舒服可以随时打电话,这让我很感动。”

2021年的一天,做完化疗回家休养的唐奶奶突然发生呕吐不止、浑身无力的情况,赶紧拨通了应医生的电话求助。电话那头是两位焦虑不安的老人,无依无靠;电话这头应健健远程指导他们就近就医,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详细了解唐奶奶吃了什么药、化疗情况、身体状况,悉心指导他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唐奶奶的情况慢慢好转了。

反复化疗带来的副作用是非常磨人的,几度在唐奶奶和家人想要放弃的时候,应健健都在一旁默默关心,给予鼓励。

“我每个月基本都要来医院报到,应医生知道我们来一趟不容易,来之前他都会提前安排好门诊时间,尽量让我们少花钱、少走冤枉路,真的太感谢他了。”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医者仁心 德艺双馨”,红色锦旗上这八个大字,是唐奶奶和老伴的心里话。医院也特地安排唐奶奶和应健健医生见了一面,留下了这珍贵的“一家三口”的合影。面对两位老人如此郑重的道谢,应健健也是有些意外,他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

End

编 辑:曹 歆

责 编:孙美星

来 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更多资讯请您关注

“健康宁波新闻版”↓↓↓

请点击“在看”

让更多人获得健康

本文来自【健康宁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现代有哪些有名的医生故事2

来源:【医师报】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尹晗)“如果说胆胰的检查是一个谜,那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就是解谜的钥匙。”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杭州市消化病医院院长张筱凤教授说。

20世纪90年代,还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名主治医师的张筱凤接触到了ERCP,她立刻意识到,这将是破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难题的关键。“在诊断层面,内镜可以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断,从而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在治疗层面,内镜微创外科治疗能最大程度保留人体器官和功能,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这将是未来消化疾病诊疗的发展趋势。”

然而,当时的ERCP需在X线引导下进行,医生们操作时即使身着铅衣、全副武装,也难免受到辐射的伤害;另一方面,该技术不仅没有指南、共识,在国内教科书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困难面前,很多同行都退缩了。

“我常对自己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哪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张筱凤逐渐掌握了ERCP的技巧。30多年时光,她在与消化内镜技术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开展了目前报道全球最小儿童ERCP(患者出生仅100天)、最大老年人ERCP(患者107岁)、Spyglass下胆胰管检查治疗、光动力治疗、胆管恶性肿瘤的射频消融治疗、超声内镜(EUS)引导下胆道穿刺引流术、EUS联合ESWL顺行胆道取石等技术,提出了提高胆胰疾病诊断率的“三镜联合”理念。近10年来,她个人完成ERCP联合EUS治疗13000余例,是同行及患者眼中不知疲倦的“ERCP女超人”。

在她的坚强,和那些堪称“传奇”的经历背后,是一个个与“热爱”有关的故事。

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

“我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哥哥也是消化内科医生,是我的同行。小时候,我是在医院长大的孩子。当时,恰逢毛主席提出‘六二六指示’,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就随当医生的母亲他们一起下基层,为农村群众诊治。”

在那个医疗技术与资源匮乏的年代,张筱凤看到了母亲那一代医生千方百计地提升技术水平,为一方百姓解决健康问题的执着;也看到了百姓对医生发自内心的尊敬。“上到市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患者的身份、地位,母亲都会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与治疗。那时的我就想,医生一定是无冕之王,也立下了从医的志愿。”

然而,张筱凤的医生生涯还未开始,就险些止步于高中。当时,由于数学成绩突出,老师动员她报考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专业。几次三番的劝说,让张筱凤不免有些心动,就跑去大学的计算机系“参观”。但就是这“一面之缘”彻底打消了她从事IT行业的念头:“偌大的房间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着一排排‘大铁柜子’学习。我立刻就觉得这项工作不适合我——他们脸上是没有表情的,因为他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东西。我要跟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是最复杂的,但也是最有趣的。”

1986年,张筱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成为一名住院医师。“直到工作后,我才知道当年母亲有多苦。”张筱凤说:“母亲从不在我们面前抱怨、也从不在我们面前叫苦。她总是精神饱满地工作,好像每天的时间都可以排得很满,好像睡觉跟她没什么关系似的。”

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培养出了张筱凤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工作中,只有拿起内镜或在深夜回想起疑难患者的病情时,总是笑眯眯的她才会严肃起来。查房、门诊、手术、教学……平凡而忙碌的生活如水,匆匆流过了三十多年。“当医生苦不苦?当然苦,但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出门,一位乘客问我:你是医生吗?我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能闻到你身上的消毒水味——我这才知道,医生的‘味道’已深深融入了我的血液。”张筱凤说,最近,小孙子的幼儿园老师给他写了一个评语:将来你会成为一名医生。这让她感到非常惊讶——儿子没有从事医疗行业,自己和同为医生的丈夫也很少照料孙子。但医生的气质还是在隔代人身上展现无遗。“我想,这就是所谓传承。”

用“温度”守护热爱

诚然,医路不只坦途。张筱凤也经历过医患关系的“至暗时刻”,但她始终用“温度”温暖患者,守护自己对于医学事业的热爱。在她心中,“做有温度的医生”这句座右铭,包含着她对于“好医生”的深刻理解。

“考入医学院后,我报了三门选修课:高等数学、语文和心理学,这三门选修课让我获益终生。”张筱凤说,一个好医生,学好数学有很大优势——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对病情的分析需要挖掘各种临床表现中的潜在联系,这无疑考验着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早期的单目内窥镜成平面的图像,缺乏立体的感知,需要依靠医生将二维图像“脑补”成三维空间;而超声内镜的出现又将“二维”的病变展现出了“三维”的深度,医生必须要有很强的立体几何能力才能迅速掌握。

好医生还要是个教育家,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医生,传承医学才是最重要的。不仅通过手术展示自己的能力,也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技术要点总结成简单易懂的语言,带动学科的发展。

最后,好医生还要是一个心理学家。医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引起患者内心的波澜。“因此,在面对患者时,我们不管有多难,都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让患者鼓起与医生携手战胜疾病的信心。”张筱凤说,就在最近几天,一位老年患者因肝硬化门静脉栓塞,出现腹水,并导致肾功能不全。经过消化内科团队近一个月的救治,他渡过了难关。但需要终身血液透析的结果却像一座大山那样压垮了他。患者说:我不治了,我要回家。

张筱凤看懂了患者的心思,对他说:你知道吗?就在去年,国家在透析室建设和透析医保支付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相关耗材也被纳入了集采;另外,随着你疾病的好转,透析的频率有可能从一周三次减少到一周两次,为什么要放弃呢?患者听后很高兴、当天就把临时血透管换成了长期血透管,开开心心地出院回家了。

患者常说:“谢谢医生。”但事实上,医生也应该感谢患者。张筱凤说:医患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也是相互成就、相互温暖的知己。就像浙大二院那张著名的黑白照片——一位穿长衫的孩童,一位戴礼帽的老人,相对而立,互相鞠躬致意。医患之间本应是这样一种关系。

“表扬教育”让更多人热爱她的热爱

2022年1月27日,杭州市消化病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首任院长,如何将自己对医疗质量的坚持、对医疗技术的追求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传承下去,成了张筱凤心中的头等大事。

“患者获益是医生工作的原点,医疗质量不能保证,学科建设就无从谈起。”张筱凤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医生经常要在几秒钟里做出精准的判断,这就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而这一要求对年轻医生而言并不轻松。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张筱凤在担任消化内科主任之初,就创立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明确18项核心制度时,我拿着科室制度和它进行了一个比对,发现相似度超过90%。”

多年来,张筱凤始终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的习惯:“临床上遇到困难,随时都可以打我的电话。”也因此,“半夜三更被叫起来”成了她的常态。而今,借着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这股“东风”,张筱凤率先借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为医生、护士、医技、管理人员等不同层面的决策需求提供帮助,并将医疗AI与临床诊治过程相结合,帮助规范临床医生诊疗行为,减少诊治疏忽和医疗文书缺略,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她说:医疗质量控制永远在路上。

学科发展是一场接力赛,一个人永远都跑不到终点。作为学科带头人,张筱凤将技术毫无保留传授给团队与同行。对内,她采用“铺开培养+因材施教”的培养方法,结合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爱好,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对外,她每年组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胆胰疾病诊治及消化内镜治疗),连续10余年举办全国胆胰疾病诊治论坛,多次举办全国ERCP学术会议,创办ERCP、EUS高级培训班和早癌诊治培训班,培育了一大批省内外消化内镜医师,使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我从小就是被表扬长大,记得小时候,妈妈夸我:你看,小三(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洗脸时每次都把耳朵后面和脖子洗得干干净净——其实在那之前,我洗脸从来‘只洗脸’,但妈妈的夸奖让我知道,洗脸要把耳后和脖子洗干净,也让我认识到了‘表扬教育’的力量。”的确,那力量让她在若干年后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最美杭州人”“杭州工匠”等荣誉称号,也让医院近年来ERCP手术量一直位居国内前三甲。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她带领的团队,以《胆道疾病内镜精准诊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一举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21年初,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重点实验室获批;时隔一年,杭州市消化研究所与“杭州市消化病医院”同时挂牌成立,科室成长为医院,主任担任了院长,学科的发展蒸蒸日上。张筱凤欣慰地说:“和一群年轻人一起,为了一项年轻的事业奋斗,我感觉干劲十足。”

北上广杭4地8趟专列启航了!列车将搭载包含钟南山院士在内22位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145位院管专家,1582人次医界精英的1220张公益巡展海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展,将与超过2亿的乘客“亲密接触”!同时海报总视频将在北京1、2、5、8、13和八通线覆盖地铁、站台的1.3万台电视每天多次轮番播放,预计观看量超过1亿人次!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视频回顾:

公益巡展活动精彩文章回顾:

排版:胡海燕

编辑:尹晗

本文来自【医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现代有哪些有名的医生故事3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外冈抗日游击队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新华社记者前往上海多处抗日遗址遗迹采访,了解到在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上海郊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武装斗争的种种细节。历史学者评价认为,上海郊县的抗日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革命斗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大都市城郊广泛开展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典范。

下面,新华社记者通过一个游击队的故事,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位于上海市嘉定区的外冈抗日游击队纪念馆在馆边建造一片百草园,种植了芍药等中药材,以纪念当地游击队的组织者——中医出身的吕炳奎。

外冈抗日游击队纪念馆旁的吕炳奎(中)和游击队员的雕像。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1937年11月,嘉定县沦陷后,日寇收买汉奸,进行伪化统治。嘉定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经常遭到日、伪的下乡扫荡,又因流氓、土顽武装横行乡里,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为了保卫家乡,外冈一带的殷实的农民私下买枪,年轻的中医吕炳奎以行医防身为由,先后买了十多支枪。因为附近的流氓大多受过吕炳奎的恩惠,所以农民遇到流氓来缴枪,只要说枪是“吕先生”寄存的,就不会遇到麻烦。就这样,买枪的人多了,成立了民众自卫队。吕炳奎因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带头人。民众自卫队组织打更放哨、进行冬防,形成了纵横五、六里范围的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这位年轻人从此便开始了弃医从戎之路。

纪念馆的一片百草园,里面种植了芍药等中药材,以纪念游击队的发起者——中医出身的吕炳奎。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上海嘉定、青浦、崇明、南汇、奉贤等郊县的抗日武装力量蓬勃地发展起来。

1945年前后,黄浦江两岸坚持斗争的游击武装奉命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淞沪支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外冈抗日游击队火烧日军飞机雕塑。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新中国成立后,吕炳奎先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兼党组书记、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等职务。

记者:潘旭、吴振东

编辑:王骁、郝瑞、王雅璇、袁亨瑞、杨慕茜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