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诗经的背后感人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1:49 作者:365阅读帮 围观:

《诗经》中的爱国女诗人,赤子救国,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365阅读帮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经的背后感人故事有哪些1

《诗经》里的故事曲折又动人,《诗经》里的女性美丽又多舛。

我们惊呼庄姜的绝世之颜,慨叹宣姜的曲折婚姻,同情文姜的不伦之情。《诗经》里还有一位个性鲜明、赤子忠心的姑娘,她就像红楼梦中“不爱红妆只爱武装”的史湘云,性格直爽可爱,同时又豪气冲天。

她就是宣姜的小女儿许穆夫人。



-1-《泉水》远嫁

《国风·邶风·泉水》

毖(bi)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泉水汨汨,归入淇水。卫国故乡,无时不思。陪嫁姐妹,聊以解忧。

出宿于泲(ji),饮饯于祢(ni),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路宿泲地,饯行祢邑。女儿远嫁,离别亲人。临行告别,姑母姊妹。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xia),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夜宿在干,饯行在言。车轴油亮,回车欲归。疾驰故乡,可有后患?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我思肥泉,徒增慨叹。我思须漕,满心忧伤。驾马出游,借此排忧。

宣姜迫于国家压力改嫁给自己的继子卫昭伯,生下三子二女,应是放下了所有的仇恨,回归到平静的生活,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儿女。许穆夫人就是她和卫昭伯的小女儿,从小尽享父母宠爱、受到哥姐疼爱,许穆夫人的童年一定充满了幸福的回忆。

只是在连年征战、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女性的命运只能任人宰割。尤其是生在君王之家的女孩,大部分人的命运就是被和亲、用于联盟。许穆夫人也不例外,她刚刚成年,就被远嫁许国,成为许穆公的夫人。

许穆夫人初嫁,仍不能适应人生的第一次远离。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卫国,她思念卫国的泉水,思念卫国的河流,思念卫国泲、祢、干、言这些熟悉的城市,思念卫国的父母兄弟、姑母姊妹,关于卫国的一切她都思念。她多想调转车马奔向卫国,只是她也知道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泉水》远嫁许国,天真无邪的女孩一下子成为了万人瞩目的国母,许穆夫人从此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告别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涯。


-2-《竹竿》思家

《国风·卫风·竹竿》

籊(ti)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鱼竿细长,曾钓淇水。谁不想家,路远难归。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泉源流左,淇水在右。女大嫁人,远离亲人。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nuo)。

淇水在右,泉源流左。强装笑颜,故作端庄。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淇水悠悠,曾泛松舟。驾车出游,聊以解愁。

虽嫁入豪门,被迫强装笑脸、故作端庄,但许穆夫人还是会在一个人时,或是在一转头的瞬间,想起小时候在卫国无忧无虑的日子。那时候她在卫国的淇水之上垂钓,竹竿细长,欢声笑语;那时的她泛舟水上,一边泉水淙淙,一边淇水荡荡。现在的许穆夫人则只能一个人驾车出游,到无人处发发呆、想想亲人、回忆回忆儿时往事。

《竹竿》思念卫国的家乡,许穆夫人终于心不甘情不愿地长成了大人的模样,被迫背井离乡、扮演端庄贤惠的王后。


-3-《载驰》救国

《国风·鄘风·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轻车快马,吊唁卫侯。挥鞭不停,到达漕邑。许国大夫,阻我心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而不臧,我思不閟(bi)。

面对反对,不能返回。其心不善,我难放弃。面对反对,不能止步。其心不善,我忧难平。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mang)。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zhi)且狂。

行走山岗,采蝱治病。我心柔善,各有缘由。许国众人,休要骄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缓行田野,麦苗葱葱。欲求大国,谁能来援?许国君子,不要生怨。百千思虑,我必亲至。

公元前660年,卫懿公昏庸以饲养仙鹤为乐,卫国被北狄亡国。

许穆夫人想让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但许穆公势小胆弱,还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毅然决定亲自快马加鞭赶赴漕邑。许国的大夫大臣纷纷拦阻指责,许穆夫人仍坚持要亲自去挽救自己的国家。

《载驰》这首诗就是许穆夫人不顾众怒,独自赶到了卫国。她一边行走山岗、漫步郊野,一边陷入不知该向谁求救的迷茫之中。

在危难中,许穆夫人快速成长,她心中遗传于母亲宣姜、姨妈文姜的强悍天性突然被唤醒。她一改以往小鸟伊人、思乡忧愁的形象,成为了一名勇敢果决的统帅。回到卫国后,许穆夫人马上投入到救国的行动中,她一面招兵组织反击的队伍,一面向齐国求援。也许看在她的母亲宣姜曾是齐国的公主,也许被勇敢的许穆夫人舍弃家庭奋勇救国所感动,齐桓公出兵救援卫国,并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卫国竟在被亡国以后短短几年重新复国。

《载驰》救国的壮举,让许穆夫人一战成名,成为了《诗经》里最勇敢的女性,最忠贞的女英雄。


从《泉水》远嫁许国,到《竹竿》苦思家乡,最后到《载驰》回乡救国,《诗经》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鲜活、生动地女英雄形象。

她可以

作小鸟伊人,悔远离家乡。

她也可以

作救世英雄,挽亡国狂澜。


诗经的背后感人故事有哪些2

(一) 历史长河中的美丽鹅卵石

在《 诗经》里,诗歌大多都是歌者独自咏唱的,而《卷耳》的架构却比较独特,它描绘的是一对被遥远空间隔绝的恋人,在同一时间里各自用歌声来表达对爱的痴迷、对爱人无尽绵长的思念,如果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虽然双方咏唱的歌词不一样,但抒发的却是彼此同样炙热、深邃、真挚的感情。



通观此诗,从酒具金罍(léi)和兕觥、马这些东西,我们可以认定,此诗中的夫妻二人应属于当时的贵族阶层,因为在哪个年代这些东西都不是寻常百姓能有的。

诗中的女子“采卷耳”有何用呢?我想,她也许是为了打发漫长的等待时光、又或许是有别的用途,但这已不得而知,这里我们只需了解菜卷耳这个事情即可。

在历史的长河中,故事的真像就像我们在河滩上捡起的一枚美丽光滑的鹅卵石,无论如何考证,都无法在脑海中恢复它原来的样子,也许《卷耳》就是这样一枚美丽的鹅卵石吧。


(一)愿作卷耳,解我相思


以我的理解,采卷耳的用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外形,因为卷耳籽外形似枣核儿,布满小刺,因此人或者牛、马经过卷耳植株,皆能挂上卷耳籽,被带到很远的地方。所以,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丈夫出门时,只说很快就回。可这一走也好几个月了,也不曾给家里稍过信,珍儿这些日子可是担心极了。

时间就这么悄悄的过去,这日珍儿蹲在路边采着卷耳菜,可心里却全都是丈夫的影子,一上午过去了,也没见竹筐装满。

“唉!”她叹了口气,秀眉轻瞥,起身把筐丢在路边,走到树下休息去了。看着手里青青的卷耳,她魂不守舍的脸上,挂着一抹令人揪心的哀思。

这种哀思象极了“生怕离怀别苦”的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因为哀愁,所以慵懒,因为心已被填满,所以外物丝毫难以萦系于心。


珍儿陷入了对往昔美好的回忆中,她回忆起丈夫曾为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场景,那时她画好妆容,调皮地问丈夫“画眉深浅入时无?”

她又回忆起,曾经在早春的园林中,丈夫为她折得一枝“春欲放”,花未全开,“犹带彤霞晓露痕”的样子,她将其抢过来,“云鬓斜簪”,偏要“教郎比并看”!

现在她有些悔恨了,悔恨当初丈夫在家时自己总跟他闹别扭,悔恨自己当初支持他去为那虚无缥缈的功名而远证。

此刻,她只愿自己化作一颗小小的卷耳籽,跟随着丈夫的脚步一起远行,管他什么山高路远、烽火狼烟,只要他在身边就好。


(二)我心依旧,天长地久


珍儿之所以选择在大道边采卷耳,其实是希冀丈夫远征回来时,她能够第一时间迎接他,抑或是遇到某一熟人好打听到与丈夫有关的一切消息。

其实她内心也明白,这份希冀很渺茫,但有希冀总比没有要好吧。

她就坐在大道边痴痴地等待,望着来去匆匆面带疲惫的行人,想着她千里之外的丈夫,是否也如此地匆匆?

这些在她面前匆匆走过的旅者,是否也有一位和她一样在千里之外翘首盼君归的心情焦虑的妻子呢?

你看,他们走得时如此的匆匆,就像落日归巢的鸟儿,难道就为了早些见到那分别已久的爱人?那她的丈夫呢,是否也正匆匆地行进在归途之中?


太阳悄悄合上了眼睛,行人早已散尽,珍儿仍在驻足翘望,她久久地凝望着丈夫离开的方向,却只能看到一派平林漠漠。

傍晚的风,轻轻拨动着她的头发,月光拉长了她消瘦的身影,自丈夫离开那日起,这样的翘望便已日复一日地重复,美丽而宝贵的青春年华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翘望中慢慢消磨......

(三)陟彼高岗,只为望乡


而千里之外,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间,一匹身上布满划痕渗着血珠的瘦马正驮着一位男子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艰难地行进。

空山无语,落木萧疏,寒涧沥雪,鸟倦归巢,一切都是那样的静谧,只有马蹄与岩石碰撞的“嗒嗒”声在山谷间孤独地回响……


对于这次远征,男子心里其实是极不情愿的。但为了家族的荣誉地位,为了给妻儿更好的生活,所以,他响应国家征召,告别妻子,远离家乡,开始了漫长的征途。

这日黄昏,男子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极目眺望他来时的方向,神情有些哀伤。

夕阳将他俊朗的五官映成了金色,一阵山风掀起他身后血色斗篷,从背后望去,活像一位神兵天将,威武至极。

仆从端着一壶酒来到男子身边,恭敬的说道:

“大人,您在这站了很久了,山顶风大,回去歇息吧。”

男子接过酒壶喝了一口,回道:

“我没事,让我再看会儿吧,你去把我的酒都分给弟兄们吧,再多给马喂些干草,赶了一天的路大家都累了。”

“好的,大人!”

仆从转身离去,男子始终望着来时的方向,眼睛里的哀思似乎更浓了......

他知道,主人放弃大道走山顶的小路,不是为了欣赏山顶壮美的景色,而是为了能够在遥远的距离之外看到自己家乡,和那大道旁长久伫立着的爱人。

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一路上跋山涉水,路途艰险,此一去尚不知何时才能归矣......


(四)班马萧萧,谁谓我忧?


那匹瘦瘦的马儿承载着男子,一次次地沿着山间小道向高处前进,越走越远,越攀越高,在男子心里,山每增高一寸,仿佛他离爱人就又近了一尺。

多少次树枝划破了它的身体,多少次岩石蹭伤了它的四蹄,它都不曾顾惜。也许在这千军万马的远征队伍里,只有那匹瘦瘦的马儿才能明了主人为何如此的忧伤吧。


终于,就算们登上再高的山,也望不见家乡的楼宇、山峦,更毋必说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的爱人了。现在唯一能映入眼帘的,只能是天地相接处茫茫一片的游气尘埃。

即便如此,男子依然执着的攀登着, 也许只有不断登上新的山顶,他才能在那片茫茫游埃里寻找到一份心灵的蔚藉。

因为他确切地知道,在那片白茫茫的深处,在那天地交接的地方,有他心爱的人儿与他同样在苦苦的遥望。

也许是这种长途跋涉的疲累,还不足以让他摆脱这份思念的痛苦吧,他需要这样一次次无休止的攀爬,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他忧愁哀伤的心灵,获得短暂的平静。

远征、跋涉、攀登、遥望、醉而入梦、这一切成了他征途中不可剥离的生存常态。


(五)酒入愁肠,何以解忧?

翻越了重重关山,这一行人 ,终于就要抵达遥远的边关了。男子独自端着铜酒杯坐在山顶,再一次眺望来时的方向。

此刻,他有一种来自四面八方的,汹涌的孤独感铺面而来。这种孤独不是离群索居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寂寞,而是他精神上的无所寄托。

这种孤独,既使身居闹市也依然如独坐广袤之野、无何有之乡的寂寥,这感觉叫人快要窒息。


他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回想起自己一次次地攀登,一次次地喝醉,一次次地醒来后无法抑制的孤独。

终于,他的生命和身体再也无法承受这种灵魂逐渐枯萎的疼痛了……,他仰天长叹:“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是一种被思念紧紧缠绕却无力摆脱的痛楚,是他凝聚了全部的精神能量从心底里发出的悲凉的长叹!

醉眼朦胧中,他仿佛看到在千万里之外的古道边,一位女子掩面悲泣,这悲泣声穿透茫茫云蔼,与这长叹声交织在一起,回荡于这高山峡谷之间,是那样沧桑哀婉.....

而此时的山,已不仅仅是山,还是一种凭借;此时的马,已不仅仅是马,还是一种陪伴;此时的酒,已不仅仅是酒,更是一种成全!


原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jiē)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 陟(zhì)彼崔嵬(wéi),我马虺(huī)(tuí)。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陟(zhì)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sì)(gōng),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矣。

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攀上高高的山岗,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卷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静有致、连续铺展开来的中国山水画卷,只是画面意境萧索,沉郁悲凉,并似有陶埙伴着竹箫的悲吟,在空旷寂寥的古道关山间浅浅地回荡。

这一如泣如诉的悲吟,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厚重迷雾,正在我们现代人的耳边回响,洗涤着我们被物欲的尘霾所玷染的、日渐迷失的心灵。

诗经的背后感人故事有哪些3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自古以来描写母爱的感人诗歌不胜枚举,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黄景仁的“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每读一遍都令人感慨万千,每读一遍都令人想起母亲的爱。

在这些诗人之前,还有一篇描写母爱最早的名篇,就是《诗经.小雅》中的这篇《蓼莪》,被清代的著名学者方如润在《诗经原始》中称为“千古孝思绝作”。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诗经》中有许多字现在都很少用到,因此这首诗歌的名字许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其中的几句名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却是耳熟能详,也是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名句。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的父母亲,为了生我养我受尽劳苦。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蔚,牡蒿。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蒿。可怜的父母亲,为了生我养我积劳成疾。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缸的耻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还不如早些死去的好。沒了父亲,我依靠谁?沒了母亲,我仰赖谁? 出门在外,心怀忧伤;踏进家门,魂不守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双亲,生养了我,抚慰我、养育我、拉扯我、教育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无论出去还是回来都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的恩德,但父母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我独何害。”南山巍峨,风在呼呼地吹着。人们都可以幸福地赡养父母,为何只有我不可以。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南山艰险,风在迅疾地刮着。人们没有不幸福的,只有我不能终养父母。

《蓼莪》写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唱出自己的心声,这位孝子因为父母早逝,无法赡养而痛彻心扉地唱出了这首诗,邻居们听到以后都为之感动,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唱了出去,后来,负责采集诗歌的官吏来到这里,听到了这首感人的诗歌,便将它记录了下来,流传到了后世。

晋朝的学者王裒,每次读到這首诗,总是泪流满面。他的学生为了不让老师伤怀,就不讲蓼莪这首诗了! 这首诗歌距今已经有2500年,但是每每读到其中的句子,还是会令人感动,父母年老,而自己却庸庸碌碌,无法报道他们的恩情,这种悔恨和愧疚深深地打动着无数人,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对父母之爱的体验都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