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魏晋时期的名士故事有哪些

2022-11-03 11:56 作者:颜渊山庄 围观:

魏晋诗人辑录32位大全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颜渊山庄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魏晋时期的名士故事有哪些1


1.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174篇诗文

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1篇诗文

3.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61篇诗文


4.陈寿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1篇诗文


5.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19篇诗文


6.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67篇诗文


7.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126篇诗文

8.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21篇诗文


9.刘桢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26篇诗文


10.张翰


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父亲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吴郡吴县(今苏州)人。生卒年不详,葬于芦墟二十九都南役圩。张翰性格放纵不拘,时人比之为阮籍,号“江东步兵”。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方兴,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为由辞官而归。► 1篇诗文


11.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初仕刘表,后归曹操。► 34篇诗文


12.邯郸淳


邯郸淳(约132—221)【一作邯郸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 1篇诗文


13.潘岳


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1篇诗文


14.干宝


干宝,生卒年不详,东晋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字令升。著述颇丰,主要有《周易注》、《五气变化论》、《论妖怪》 、《论山徙》、《司徒仪》、《周官礼注》、《晋记》、《干子》、《春秋序论》、《百志诗》、《搜神记》等。其祖父干统,三国时为东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干莹,曾仕吴,任立节都尉,迁居海盐。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为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 1篇诗文


15.向秀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庄子》,“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世说新语·文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1篇诗文


16.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10篇诗文


17.傅玄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4篇诗文


18.徐干


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5篇诗文

19.刘琨


刘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晋朝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后累迁至并州刺史。永嘉之乱后,刘琨据守晋阳近十年,抵御前赵。315年,刘琨任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并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并与之结为兄弟,后驻军征北小城。318年,刘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杀害。刘琨善文学,通音律,其诗多描写边塞生活。《隋书·经籍志》有《刘琨集》9卷,又有《别集》12卷。明人张溥辑为《刘中山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5篇诗文


20.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8篇诗文


21.张华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张华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6篇诗文


22.张载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 90篇诗文


23.石崇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10篇诗文


24.吴隐之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鄄城人,生于东晋后期。曾任中书侍郎,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 1篇诗文

25.繁钦


繁钦(?-218)字休伯,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写诗、赋、文章知名于世。► 8篇诗文

26.西晋·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1篇诗文


27.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医药学家.汉族,今丹阳郡(今江苏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葛稚川移居图轴》元王蒙绘,故宫博物院藏。《人物图·葛仙吐火图》明郭诩绘,上海博物馆藏。► 5篇诗文


28.皇甫谧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1-2] 。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0篇诗文

29.支遁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 1篇诗文

30.李康


李康(生卒年不详),字萧远,三国魏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性耿介,不合流俗。曾作《游山九吟》(今佚),魏明帝十分欣赏,起用为寻阳长,后封陧阳侯。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运命论》,载《文选》。文中竭力宣扬天命论,但文笔流丽,其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等句,颇著名。事见《文选》李善注引《集林》。► 1篇诗文

31.薛寘


薛寘,北魏平远将军,广读典籍,喜好文章,20岁就依赖父祖的政绩被朝廷起用为奉朝请,他还撰写了《西京记》2卷,文章杂记20余卷。先后做过北魏尚书吏部郎,清河郡和广平郡二郡守。► 1篇诗文


32.肃


张肃,字君矫,张松的兄长,蜀郡乃至益州世家大族,益州别驾从事,刘璋的部下。长得很伟岸,气度威严。曾奉命出使结交曹操,被辟为丞相府椽,拜广汉太守。后来,他发现弟弟张松密谋卖主,联络刘备,害怕牵连自己,于是告发,张松因此被杀。刘备入蜀后曾效命于帐下,后弃用。► 2篇诗文

魏晋时期的名士故事有哪些2

相传东晋道医葛洪有个弟子叫黄野人,这位黄野人很有意思,师父葛洪去世之后,他便独自隐居在罗浮山一带。

时间久了,渐渐无人识得他的面貌,于是人们便将在罗浮山遇到的各种奇怪的人和事,都算到黄野人的头上。

有樵夫在山岩间遇到一个浑身长毛的野人,野人长啸数声而去,余音响振林木,人们说这一定是黄野人;

又有采药者,在山中遇到一个披着蓑衣的美少年,腰间插着一把斧头,气质悠然一点儿也不像普通山民,人们也说,这大概是黄野人。

总之,因为黄野人遁迹山林,没法出来、也不会出来反驳,人们便将遇到的各种奇怪的、不奇怪的事儿都算到他头上,甚至今天遇到了一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大蝴蝶,都能算到黄野人身上。

有两首诗也算在了黄野人头上,一首与梅花相关,有人说宋朝时还见到了黄野人,他说:

云意不知沧海,春光欲上翠微。

人间一堕千劫,犹爱梅花未归。

天上的云不认识沧海,苍山葱翠,春光依旧,纵然已在人间游历千年,但我还是爱那梅花,舍不得归去。

写这首诗的人,到底是不是黄野人并不重要。

他们的人生向往,都在那红尘外、山水间,道是无情,却又因怜爱岭头年年盛开的梅花,迟迟不肯归去。

南宋 传马远 梅溪放艇图

梅花不仅开在枝头,还盛开在桓伊的笛声里。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东晋名士。历史上真正文武双全的人不多,桓伊就是其中一个。

从小桓伊就很喜欢吹笛,十岁随父亲宦游时就曾“观梅吹笛”,令众人叹服。

他还能自己作曲,闲来无事就拿着笛子琢磨,他的笛声,被称为“江左第一”。

这样一个音乐天才,另一个身份却是东晋名将,他参加过许多战斗,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战争——淝水之战,得胜后被封永修县侯、右军将军。

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却又天生敏感容易与人共情,每每听人清歌,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感叹“奈何、奈何”!

宰相谢安说,桓子野可谓是一往有深情。

今人多将“一往深情”用来比喻爱情,但其实最初这个成语说的是桓伊对音乐的喜爱与深情。

清 石涛 渊明诗意册

有一天桓伊将军乘车经过建康(今江苏南京)青溪码头时,遇上了恰巧乘船经过的王徽之。

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他为人最是洒脱不羁,曾经在下雪天乘船一夜去找好友戴安道,天明时到了戴安道的门前,却又不进而返,只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戴?”

王徽之并不认识桓伊,但他久闻桓伊“江左第一”的笛圣美名,便让人喊住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王徽之的要求提的率性,桓伊答应得也爽快,并没有摆将军架子,下车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众人都听得如痴如醉。

桓伊吹得那首曲子是《梅花三弄》,据说是桓伊由汉朝古曲《梅花落》改编而成。

一曲梅花吹完,桓伊收起笛子,上车就走,“客主未交一言”,吹笛人和邀请吹笛的人都没有再多言半句。

虽然不知道桓伊心中的梅花是什么样,也不知道他笛声中的梅花是如何动听,但光听故事,就足以让人陶醉不已。

在整个魏晋史上,都没有比这首《梅花三弄》更动听的音乐了。

南宋 杨补之 四梅图 局部

他们为何如此钟情于梅花?南朝诗人鲍照说: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庭院中有很多花草树木,但君子却偏偏只对梅花赞许感叹,为何会独独对梅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而那些只会在春风中摇荡妩媚的草木,在寒风凛冽时只能随风凋零。

鲍照当然不只是在赞美梅花,梅花代表的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土,其他杂树则暗示那些无节操的士大夫。

鲍照出身于南朝宋,家境贫困,虽然饱读诗书,但少年时就不得不开始农耕养家。

他没有因此甘于平庸,先是向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被拒绝后又再次献诗言志。

有人劝他,你出身贫贱,不要轻易地忤逆权贵,万一惹得他们不高兴怎么办?

鲍照却毫不畏惧,他说大丈夫岂能终日碌碌与燕雀为伍?于是坚持献诗,临川王读到他的诗后很赞赏,便任命他为临川王国侍郎。

有人求隐,如陶渊明;有人求仕,如鲍照。并不能简单地说谁高谁低,关键还是要看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坚持了什么,呈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对于鲍照来说,他不惧权贵,追求理想,他要做“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的梅花,而不是寒风一起就凋零的杂树,他求仁得仁,便足够了。

南宋 马麟 层林冰俏图 局部

但要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梅花最出名的诗,那一定少不了陆凯的《赠范晔诗》。

陆凯是鲜卑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贵族,他有一位好友范晔,是南朝刘宋的官员,也是《后汉书》的作者。

当时北魏和刘宋处于对峙状态,他们二人也不能像普通朋友那样尽情交游,更多地是通过信件交流,互相诉说对人生和时世的感慨。

501年陆凯率兵路过梅岭时,正值岭上梅花盛开,美不胜收。陆凯想起了远在陇山的挚友范晔,便折了一枝梅花放在信中,差人带给范晔。

范晔拆开信件,便看见一枝梅花,花虽凋谢,香韵犹在,还有陆凯送给他的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陆凯说,我也没有什么其他好东西带给你,姑且赠你一枝梅花,将这江南的春天与你共享。

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尽在这枝梅花中。

从此梅花又多了一个别号“一枝春”,“寄梅”也常被用来表达对远方亲朋好友的思念和问候。

一朵梅花,说不尽的人生道不尽的人情,但总有那么一瞬间,能令你会心一笑。

魏晋时期的名士故事有哪些3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末晋初的七个名士,他们分别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那时他们主要活动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经常聚于竹林下饮酒纵歌,因而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崇尚虚无,轻视礼法,惊世骇俗,放荡不羁,不问时事,自我放逐。竹林七贤的做派是魏晋风度的典型风范,用唯物史观来看待竹林七贤,除了个人特质,他们是时代的产物。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之际,社会动荡,司马氏和曹氏家族争夺政权斗争异常残酷,民不聊生,文人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们采取另一种活法,消极避世,自我放逐。比如司马氏夺权后,山涛去做了官,还向司马氏推荐好朋友阮籍去朝廷做官,阮籍给山涛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引经据典,言语决绝。又如阮籍的母亲去世了,他当时正在和别人下棋,对方因此不好意思继续和阮籍玩棋作乐,阮籍却强留别人决一胜负,棋下完了才饮酒痛哭。刘伶纵情豪饮,经常赤身裸体呆在家里,别人都把他当疯子,他说他是把天当房子,屋当裤子。朝廷征召他,来征召的特使到村口,他赤身裸体奔跑于村中。

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中国文人中的影响很大,有的文人是天生的放任,有的是受影响或者仿效。总而言之,他们的行为方式在后来中国的文人雅士中常常见到,尤其在国家分裂动荡时代。以前我也敬仰魏晋风度,羡慕民国时期大师们的另类做派。比如齐白石不喜欢蒋介石,蒋介石携宋美龄去拜访他,他看见蒋介石到他院子里了,他从窗子里探出头来对蒋介石说:齐白石不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第一次去看望齐白石,他一言不发,周恩来走后,他才说:周恩来,角色!(意思是一个人才)。个人觉得,人应该有独立性,也当有别样的情怀,但人不管有多大本事,不应该自视清高,有意装疯卖傻。当自己觉得社会与你不相容时,你可以像亚当斯密写《国富论》,像马克思写《资本论》,或者像顾准在计划时代坚持市场理论那样,寻找你认为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不管能否真的解决你不满的社会问题,但毕竟为人类成就了一种学说或者思想。文化人不能成为“烂人”而标新立异,或者时代的怨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