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有哪些安慰人的故事

2022-10-30 21:41 作者:光明网 围观:

新奇职业|“把别人的梦境画出来”,治愈了不少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安慰人的故事1

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实习生 陈雪稳

从简单的“线稿”,到精细加工,再到上色,潜意识中光怪陆离的梦境,在张芸(化名)的笔下逐渐具象成一幅画。

张芸为客户绘制的梦境。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 供图

29岁的张芸来自湖北武汉,从事绘梦师工作已有两三年。在这之前,她在设计行业工作,甲方喋喋不休的要求,反反复复修改作品的痛苦,让她压力很大。

渴望摆脱工作束缚的她突发奇想,想尝试把别人的梦境画出来。2020年,她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绘梦信息。一个多月后,她接到了第一个绘梦订单。这让她感到惊奇,并由此进入了冷门小众的绘梦市场。于是,她开始了两年多的绘梦之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新的职业不断涌现。据公开报道,去年12月,一份“冷门新职业”观察报告盘点了包括绘梦师、多肉寄养师、游戏捏脸师等十个职业,新奇、好玩是这些职业的关键词。

在张芸看来,做好绘梦师并不简单。梦境复杂多样,客户要求不同,她要锤炼不同风格的绘画技巧,还要和客户反复沟通,摸清符合客户梦境的画面。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她也感受到绘梦师给客户带来的安慰。曾有一个女孩找她画梦,希望画中人物都有长长的头发。张芸发现,这个订单的地址是肿瘤医院。也有失去亲人、失去宠物的人找她画梦。在她看来,绘梦,更多的是在治愈内心有遗憾的人。

以下是张芸的自述:

“锁定想象”

我是艺术生, 201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设计行业。当时作为乙方,总是要根据甲方提出的要求,反反复复修改作品,那段时间我工作压力很大。

我想找一个相对自由的工作。在剖析了设计市场,细化市场需求后,我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把梦境画出来?

张芸为客户绘制的梦境。

后来我发现网上真有人想把自己的梦画下来。于是我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想接绘梦的单子。一个多月后,我接到了第一单,这单竟然挣了520元,我很惊奇,原来这样也可以赚钱。

但其实订单并不多,每个月大概只有两三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说,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的心理需求。其实,想把自己的梦画出来的人,经济条件往往比较好。我的定价基本在500-2000元之间,价格的高低主要是看绘制的内容。但相比我接的商业插画订单,这个价格并不高。

为客户绘梦前期,最重要的是摸清客户对梦境的想象,我把这个叫做“锁定想象”。一般情况下,客户先发来关于梦境的文字描述,我和对方把细节确认清楚后,再次梳理对梦境的描述,然后根据这个描述去构图。

在画作的构思方面,往往我和客户对梦境的想象差别很大,所以需要反复沟通确认。在“锁定想象”的过程中,引导式提问很重要。很多客户不太会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求,需要一步步引导、确认。

在确认的过程中,我还会给对方发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图片作为参考图。客户也会提出自己想要的风格,比如宫崎骏风格、油画风格,或者是一些大师的绘画风格。在几次沟通磨合中,我就基本摸清了客户的需求。

画出一个初步的“线稿”后,我发对方确认,客户觉得没问题了,我再在“线稿”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加工,画完后进行上色,上色后再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微调。

由于梦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画过最长的一次是一个半月。那位客户对于梦境的描述像电影一样,还有各种曲折的情节。客户要求梦境中的所有元素都要有,所以画到最后,那张图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

张芸为客户绘制的梦境。

绘画有不同的方向,比如场景绘画、人像设计等。不同的客户也偏爱不同的风格,有些人喜欢可爱风,有人喜欢炫酷风,甚至还有的客户梦里是怪兽打金刚之类的场景。

要做一个好的绘梦师,我就要掌握不同类型的画风,因为没有人能确定下一个客户想要什么风格。

有一次,我前期没有明确对方想要的风格,以为客户想要那种很壮观的场景,所以把整个画面画得很宏伟。但画出来给客户看,并不是对方想要的样子。

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我希望只要接了单,就要画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画。于是我就反复和客户沟通,还在网上找了30多张图片,供对方参考,最后他选了一张最贴近他梦境的图。最终我画出了得到客户认可的梦境。

在绘梦方面,我的优势是学习能力强。只要我看过的图,基本上都能模仿出画风。这种能力源于一个做电影场景绘画的亲戚,我曾经向他学了一个月。场景绘画的需求不确定性很大,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场景,那段时间我学习了不同风格的绘画。

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更好更快地摸清客户对于梦境的想象,我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优秀的作品赏析,每天大概看600多张图片,逐一分析画作的优点和缺点,我也经常看杂志、动画片、电影作品,有时还去看展,都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自己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更好理解、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且我有很多做插画、原画设计的朋友,如果我遇到比较困难的,就向朋友们请教,他们会给我很多意见。

这几年,绘梦的需求在增加,但整体来说还是不多,绘梦师也不多。我做了两年多了,只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一个同行。

目前我也是兼职做。之所以做绘梦师,就是为了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我喜欢有个性的、生动的人,喜欢挑战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绘梦师是让我生活得更开心的工作,倒没想过以此来赚很多钱。

“治愈有遗憾的人”

大部分想绘梦的人,都是内心有遗憾、想治愈自己的人。

张芸为客户绘制的梦境。

我给自己制定的业务板块之一就是治愈方向。很少有人做了一个梦,就想把它画下来。大部分找我画梦的,都是涉及很多年没有梦见过的,或者失去很久、比较美好、曾有遗憾的事情,他们通过梦境进行自我治愈。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客户找我画梦,对方要求梦里的人物都要有一头长头发。在交易平台上,我看到对方的收货地址是肿瘤医院。我不知道她是否因为生了病而做了这个梦,或者是有其他什么故事,但涉及到客户的隐私,如果对方不主动说,我也不会主动问。

我将整幅画设计为类似九寨沟的场景,高高的山、碧绿的水,小女孩乌黑长发及地,在发尾编了一束辫子。我原本想在头发上加一朵向日葵,但是和整体色调不搭,于是换了一朵小小的牵牛花。

按照正常的排单时间,这个订单是比较晚才会着手画的,但我提前画了这幅画,而且完成得很快,大概两天就交给她了,因为我担心万一真如我所想的那样,她得了肿瘤,如果画得慢了,这个女孩可能就看不到这幅画了。

有时,为了让画里梦境中的人物产生互动,我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小巧思。我记得我作为绘梦师画的第一幅画,是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在湖上泛舟,当时客户要求孩子最好是白白胖胖的,因为她没有小孩。

于是我画了一个碧蓝色的湖泊,船上一家三口,一个小孩拿着冰激凌要喂给妈妈吃。加了这个亲子互动的小细节,她看后也觉得很暖心。

一些失去宠物,或者失去亲人的人也会找我画梦。在符合客户要求的同时,我会增添宠物喜欢的玩具或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让整个画面幽默一点。比如,如果宠物是一条柯基,我就会画柯基胖胖的屁股对着主人、咧开嘴巴大笑的模样。如果是失去亲人,我会给亲人加上天使翅膀,我想通过这幅画表达,即使亲人离开了,他们也一直守护着我们。

相伴已久的亲人去世,难过是无法避免的,但失去是一件需要接受的事情,所以我不希望我的画是死气沉沉的,渲染离别的痛苦。我希望通过我对画的一些调整,让客户想起亲人曾带给自己的温暖,有力量接受事实。

找我画梦的人大多都有这种心理需求,我也想通过绘梦来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缺,弥补对方的遗憾。在这方面,我内心似乎有一种责任感。

一个好的场景或者是画作中的正向能量可以抵消负面情绪。我的画被客户打印出来挂在墙上,他们每天看到这幅画时,也会感到开心和温暖吧。

来源: 澎湃新闻

有哪些安慰人的故事2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舟山日报记者昨走访东极老渔民后代,从一些老物件中探寻那些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块有故事的方砖 一只救了3人的药罐

被救英军战俘赠给严亚君爷爷的方砖

郑贤昌指向当年救游客的海域

当年给3个获救生病英军煎药的药罐

普陀区东极镇庙子湖岛村民严亚君的家里,珍藏着一块灰色的方砖。这块方砖距今已有80年历史,是她爷爷流传下来的“宝贝”。

灰色的方砖上有三个红圈,最中间自上而下标有5行英文,依稀能辨认出“PAVAGES”“PONT”“MAXENCE”等单词。“这是我爷爷当年救英军的时候,对方赠送给他的礼物。一共有2块,还有一块我大哥收藏着。”严亚君对记者说。

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极渔民被“轰”的一声巨响,唤出了家门。映入眼帘的是逐渐下沉的轮船以及漂浮在海面上的人。“有人落海了,不救怎么行!”淳朴的东极渔民,本着善良勇敢的赤子之心,不分国籍和种族,将危难中的英国军人救上岸,缔造了中英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

昨天,记者先后踏上东极青浜岛、庙子湖岛,走访老渔民后代,从他们珍藏的一些老物件中探寻那些与“里斯本丸”营救事件有关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块灰色方砖的故事

在东极,跟当年英国军人所送的灰色方砖有缘的,除严亚君一家外,还有陈瑞菊一家。

“我当时还没有出生,救人的故事是小时候听我父母讲的。”昨天上午10时许,在青浜岛瑞菊面馆,老板娘陈瑞菊娓娓讲述当年的故事。

当时,陈瑞菊的父母不过二三十岁。一开始,远远看到海里漂着珍贵的布匹,她的父亲邱阿伟便摇着小船去打捞,母亲则抱着襁褓里的哥哥在岸边观望。

船慢慢划近,邱阿伟发现有不少落水的人。这些人都是白皮肤、高鼻梁,以前从未见过。3名落水的英军看到了船,用尽力气游了过来,双手紧紧抓住船舷。他们看上去不过20出头的样子,非常年轻,邱阿伟当即决定救人。

就这样,3名英军住进了邱阿伟的草屋。怕他们着凉,邱阿伟和妻子拿来干草和柴铺在地上。随后,烧了番薯饭和鱼、乌贼等海鲜给他们吃。又冷又饿的英军,不会用筷子,便用手扒饭,很快每人吃下了2碗饭。看他们还没吃饱,邱阿伟夫妻笑着让他们接着吃。3名英军看了看站在一旁的一家四口,却慢慢放下了碗,指指肚子示意已经饱了。邱阿伟的心里清楚,他们是觉得自己一家并不富裕,不忍心吃掉太多食物。

第二天,日军登上青浜岛,挨家挨户进行搜查。为了不连累邱阿伟一家,3名英军选择跟随军官主动集合。离别前,其中一名英军朝着邱阿伟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随即红了眼眶。邱阿伟清楚,他是在说自己可能活不久了。3名英军出门前,齐齐跪了下来,向他们的救命恩人致谢。一名英军还拿出一块方砖赠送给了邱阿伟。

“这块砖我们本来一直藏着,搬了几次家后,就找不到了。”说到此处,陈瑞菊连呼“太可惜了”。

陈瑞菊的海鲜面店已经开了9年。每当游客问起街上随处可见的“小孩洞”字样,她总会一遍遍讲起当年的故事。“我是救过英军战俘的老渔民后代。”每次谈及,她都倍感自豪。

一只药罐的故事

位于东极庙子湖岛上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里,展出了当年遗留下来的部分物件,其中有一件是给3个获救生病英军煎药的药罐。66岁的翁茂良从小听着这个故事长大,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的爷爷翁阿川。

“不光是我,整个青浜岛上的人几乎都知道当年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面对记者,翁茂良将自己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娓娓道来。

日军开始登岛搜查英军战俘后,翁阿川决定将住在自己家里的3名英军战俘藏起来。藏到哪里呢?大家聚在一起商量,有人提议将他们藏到岛北边的小孩洞里。这处山洞是岛上的几个小孩在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的,洞口很小,从外头看难以察觉,里面却别有洞天。翁阿川自告奋勇,立刻带着这3人躲到了小孩洞。

尽管大家细心照顾,但这3人还是生病发烧了。“躲在小孩洞的几天里,奶奶和姑姑经常去那里给他们送饭送药。”翁茂良说,这个药罐就是当年煎药时用的。这3人最终幸运地躲过了日军的搜查,后来几经辗转送到了重庆,最终成功回到了英国。

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在讲来不过短短几句话,但当时的渔民们,在救人时都冒着极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可能惹来杀身之祸。没有别的理由,这群淳朴的东极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都是一条条命,看见了总要救。

在危难之际,东极渔民身上迸发出的人性之光,拯救了英军战俘。而获救的英军战俘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没解放的时候,他们就请我爷爷去香港,还邀请他定居在那。”翁茂良说,爷爷在那里待了半个月,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

在几十年时间里,因为“里斯本丸”号救援而延伸出来的中英人民之间的故事一直没有断过:2005年6月23日,应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的邀请,5名勇救英军战俘的普陀东极老渔民赴港进行访问。2005年8月,“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英军幸存者、家属和遇难者家属来到舟山,重新见到了当年参与救助的老渔民……因为这场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及家属与舟山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

三面锦旗的故事

80年过去了,参与“里斯本丸”号救援的渔民已全部离世。但这段印刻着大爱的故事,并未随之沉寂,而是在岛上代代相传,并影响着现在的人们。

今年68岁的郑贤昌当了很多年船老大,2016年上岸开起了民宿。在他的民宿里,有一个特别的装饰,那就是三面锦旗。这既是他英勇救人的见证,也是东极渔民勇敢善良精神的传承。

30多年前3月的一天,海上雾气弥漫。两船发生相撞,船上1人当场身亡,剩下7人在海面上漂浮,等待救援。由于浓雾不散,过往的船只以及搜寻的渔政船等都没能发现。

漂了七八个小时,天色即将转暗,生存希望越来越渺茫,7人正心灰意冷之际,结束作业回来的郑贤昌发现了他们。

赶快救人!郑贤昌没有犹豫,马上调转船头,迅速扔下缆绳,一边喊话安抚。7人上船后,有人紧紧抱着郑贤昌的大腿,激动得落泪。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郑贤昌不止一次从大海里夺回鲜活的生命。

2016年,采完贝壳开船回来的郑贤昌远远看到一对夫妻站在礁石上拍照,丈夫在前,妻子在后。等船再靠近一些时,望过去已经没了男子的身影,郑贤昌起初以为男子走到了背面,仔细一想不对,他立马让船老大加快速度,朝礁石方向驶去。靠近一看,男子被海浪裹挟着一次又一次撞向礁石。郑贤昌拉了根绳子一个猛子潜入海中,将男子拉上岸来,随后立刻对其进行急救,终于把人救了回来。

“海里救人,时间很要紧的,慢一点说不定就没救了。”2017年,郑贤昌在自家民宿前,发现海面上一艘皮划艇翻了,3名学生落水。他来不及穿鞋就一路跑下去救人。

大海变幻莫测,水性再好的人下海救人,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在一次次跳下大海的瞬间,他在想些什么?这名朴实的渔家汉子笑着说:“我的亲人们当年也参与了救援英军,他们在救人时也都冒着风险,但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我也一样。一条生命在眼前,总归要救。要是想多了,就不会下去救了。”

纪念馆里的新故事

走进位于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二楼的“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率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幸存者和救人渔民紧紧相拥的雕像。

纪念馆以图文形式介绍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同时展出了当年遗留下来的部分物件。给英军战俘送饭的饭桶、取暖用的铜壶……这些带着时代痕迹的展品,无一不显露出当年东极渔民为了拯救英军战俘所付出的努力。

“‘里斯本丸’事件虽然东极人都知道,但外面还有很多人不清楚,我们想把这个历史故事展示出来,让更多人来了解。”东极镇文化站站长梁银娣向记者介绍了建馆初衷。

2005年,东极镇开始谋划建设纪念馆,并于2009年5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

“镇里确定要建馆后,我就挨个拜访当年参与救援的渔民后人,请他们把当年救人的老物件捐赠给博物馆。他们都很配合。”梁银娣说,纪念馆开放后,前来参观的游客、社会团体等络绎不绝。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游客最喜欢的东极文化景点。

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今,“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念馆已接待游客几十万人次。在梁银娣看来,这个纪念馆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展示,也是东极渔民勇敢善良精神发扬、传承的载体以及中英友谊的见证。

当天,记者在纪念馆里见到了东极镇政府工作人员李辉,作为纪念馆青蓝讲解员,他正为游客讲述当年的救援故事。李辉说:“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扛起铭记历史、宣讲历史的责任,向更多游客讲述当年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东极渔民的勇敢、善良和大爱以及中英人民间深厚的情谊。同时,要号召村民牢记历史,将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发扬。”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有哪些安慰人的故事3

新华社沈阳9月15日电(记者徐扬、王炳坤、赵洪南)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主人公是70多年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小伙子们,他们长眠在异国他乡。

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8年迎回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今年9月16日,第九批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也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护送覆盖着国旗的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至棺椁摆放区。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英魂归故里,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人们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里?

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找到亲人。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由此开始……

等着你——思念是一种深深的情感

“17岁去参军,20岁就牺牲了,只剩下一张照片,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82岁的吴奎俤一说起哥哥吴雄奎,就情不自禁地看向窗外。

吴雄奎,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3营7连战士,1953年7月6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从此,吴家少了一口男丁,留下了一张用手帕包裹着的泛黄照片。照片上,吴雄奎军姿笔挺,面容青涩,瘦小的身躯外套着一件宽大的军装,身后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烈士吴雄奎生前照片。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想念时,身在福建省闽侯县农村老家的吴奎俤就会拿出照片看看,跟哥哥说一会儿话:“哥呀,老家的橄榄熟了一年又一年,你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70多年过去了,多少亲人还在盼着远赴战场的小伙子回家。

老家在河南新蔡的展志忠于1948年2月参军,1953年牺牲在朝鲜半岛。那一年,他33岁,任志愿军第73师218团副班长。

“母亲从来不提我父亲的事,我知道,她一提心里就会难受。”展志忠的大儿子展超明说。

父亲离家的时候,展超明还是个懵懂孩童,如今79岁的他已拄着拐杖,满头白发。

展志忠牺牲后,母亲独自一人将展超明兄弟二人带大。2005年,母亲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临终前,她喃喃地留下一句话:“什么时候能找到你爸,让他入土为安!”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已连续8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让吴奎俤、展超明们的期盼有了希望。

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

“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十几万,回国的几百个,几百个中又让你找到了,是幸运中的幸运!”吴雄奎的侄子吴玉成回忆起当时的寻亲经历,仍不禁这样感慨。

从韩国归来的825位志愿军烈士均为无名英雄,如何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这不仅是广大烈属和健在老兵的迫切愿望,也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从烈士遗物中发现的个人印章,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的亲属。

为确保结果科学、准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破解一系列难题,采用DNA检测的技术手段,使得烈士遗骸DNA与亲人比对一致。

2020年,随第七批烈士遗骸回国的遗物中,就有9枚烈士印章,其中包括刻有“吴雄奎”三个字的印章。2021年,通过DNA比对,吴雄奎烈士终于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后与家人“相见”。

“哥,你总算回来了,咱们家也团圆了。”吴奎俤再次拿出那张不知看了多少回的黑白照片说,“终于找到你,我们一颗心放下了,你也可以安息了!”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来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烈士英名墙前,抚摸着爷爷展志忠的名字,许久许久。

这年夏天,烈士展志忠与亲人的DNA比对成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盼着爷爷魂归故里。”53岁的展保成手捧白布包裹的家乡泥土,慢慢打开,撒在英名墙前,跪下,给爷爷磕头。

3月5日,展志忠的孙子展保成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英名墙前祭祀自己的爷爷展志忠烈士。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那一刻,几十年的思念化作泪水,模糊了双眼。“爷爷终于找到了,奶奶的心愿也了却了。”展保成哭着说。

目前,已有吴雄奎、展志忠、陈曾吉、方洪有、侯永信、冉绪碧、许玉忠、周少武、林水实、梁佰有10位烈士成功“找到”了亲人。

守护你——最可爱的人

“如今,一批又一批志愿军英烈回到祖国的大地上安息,有的战友还找到了亲人,这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92岁抗美援朝老兵程茂友说。

对于72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忘记。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国家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向志愿军老兵颁发纪念章。坐落在辽宁省丹东市英华山上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经翻修改造后,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参观者络绎不绝。

找寻英雄,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勇毅前行。

志愿军战士陈曾吉牺牲时年仅20岁。陈曾吉烈士遗骸2014年归国后,其身份和亲属关系,在3年前得以确认。

如今,每逢清明节或者7月1日陈曾吉烈士的牺牲日,陈曾吉烈士的侄女陈美善都会从郑州出发,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献上一捧黄菊、倒上一杯来自家乡的米酒,陈美善总会在烈士英名墙上的陈曾吉名字前坐上半天。

“这么多年,终于把大伯盼回了家,我要替我父亲我奶奶他们,好好看看他、陪陪他,让他不再孤单。”陈美善说。

近两年,《长津湖》《狙击手》等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火爆大银幕,许多青少年走进影院,“穿越时空”去看看最可爱的人,去了解动人的故事。

英雄归国,带回的不只是他们的遗骨,还有他们不灭的精神。因电影《长津湖》而阅读了多本抗美援朝相关历史书籍的大学生刘明浩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每逢佳节,吴玉成家中都会为大伯吴雄奎摆上一副碗筷。吴玉成12岁的儿子吴炎熹说:“从小就听我爸爸讲,家里有位英雄。我不会忘记他,我永远记得他。”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