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曹丕有什么少的故事

2022-10-30 21:38 作者:人月半 围观:

处女座曹丕的奇葩理论,自认被孙权侮辱,在位7年,3次征东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月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曹丕有什么少的故事1

曹丕是个处女座,他有一句名言:孙权侮辱了我,此事绝不能忍。

故事还得从刘备称帝的那一年说起……

221年,刘备称帝。但刘备对关羽被杀一事,感到羞耻,久久扔不能忘怀,毕竟才过了1年多,于是决定亲自统兵讨伐孙权。

孙权派使者向蜀汉求和,刘备不同意。于是,孙权派使者向魏国称臣,奏章言辞谦卑,还把曾被关羽俘虏的于禁归还。

用脚丫子想也知道,这是孙权要倾全力应对蜀汉,不能腹背受敌。群臣都表示祝贺,曹丕也很高兴。但不是所有人都不明白其中的关系。

刘晔就马上向曹丕点明了孙权的意图,并建议我们应大举进兵,直接渡江袭击孙权。曹丕表示:人家投降称臣,我们却讨伐他,会使归附我们的人离心。于是接受孙权投降,还派人去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曹丕剧照

曹丕很高兴,自认是江东的君主,开始向东吴讨要象牙、犀角、孔雀等珍贵特产。孙权大臣不想给,但孙权认为现在正和刘备征战,不能再得罪魏国,于是同意了曹丕的要求。

曹丕很满意,决定册封吴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万户侯,孙权以孙登年幼为由拒绝,并派人入朝致谢,再次进贡特产。曹丕更加高兴了。

222年,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大败刘备。为了巩固魏国和江东的主仆关系,曹丕再次派人要求吴王送儿子作为人质到魏国。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不止一次。

在孙权送于禁回来的时候,曹丕问护军,孙权是不是诚心臣服,护军拍胸脯保证绝对诚心归附。护军回来一说,孙权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并对天发誓会派儿子去魏国做人质。

结果,曹丕几次催促孙权派儿子过来做人质,孙权都回绝了。曹丕怒了,合着你当初感动的热泪盈眶,指天发誓,不是要送人质给我。

作为魏国皇帝怎能受此大辱,孙权你侮辱了我,此事绝不能忍。于是曹丕决定派大军讨伐孙权。刘晔的劝谏也不听。

孙权剧照

222年,曹丕继位的第三年,9月,距刘备和孙权的夷陵之战仅过了一个月,曹丕写下两百余字的《伐吴诏》"…孙权小丑,凭江悖暴,因有外心。凶顽有性,故奋武锐,顺天行诛。…"

曹丕从许昌出发,亲自领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军队,南征孙权。曹真、夏侯尚、张郃等将攻打江陵(荆州),曹丕坐镇宛城。

孙权派遣孙盛率一万人拒守江陵中州,作为外援。张郃率兵进攻孙盛,孙盛无法抵挡,马上退兵,张郃驻军州上,使朱然与外援断绝。

孙权又派遣潘璋、杨粲等将解围,但依然失败。魏军诸路均大捷,几乎快要攻下江陵。 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然获胜,曹丕胜利在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竟然赶上了大瘟疫,曹丕不得不下令诸军全部退回。这一战,虽收获不大, 但孙权重新遣使称臣,贡献了许多明珠,大象和鹦鹉等珍宝。曹丕很满意。

魏吴江陵之战

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吴王孙权和蜀汉恢复了交往,吴王经常派陆逊捎话给诸葛亮,两国使者往来不断。

曹丕知道后,气的差点吐血。孙权刚刚认输,又和刘备的儿子刘禅搞到了一起。孙权你侮辱我,此事绝不能忍。

224年,曹丕再次想大举发兵讨伐吴国。侍中辛毗建议休养生息,过十年再用兵。曹丕大骂:照你的意思,他侮辱了我,我要忍十年,把敌人留给孙子喽。不用劝我,此事绝不能忍。

于是,曹丕留司马懿镇守许昌,组织水军,亲自乘龙舟挥师进入淮河,再次讨伐孙权。但此时,吴军早有准备,沿江布满了战舰。魏军又正赶上长江水大涨。

曹丕乘坐的龙舟,遇到了风暴,上下颠簸,几乎快翻了。曹丕问群臣,孙权会来吗,群臣都说会来,但是曹丕停留了许多天,孙权也没来,没办法只能班师了。

曹丕剧照

225年,曹丕想用兵船再去征伐孙权,让群臣讨论此事。宫正(即御史中丞)鲍勋建议,皇帝屡次征伐都没有成功,是因为吴蜀唇齿相依,加上山水的阻隔,所以难以攻下。

上次龙舟飘荡,皇上都差点翻船了,我们都吓破了胆。现在又兴师远征,日费千金,国内虚耗,这是不可取的。曹丕非常愤怒,孙权侮辱了我,此事绝不能忍,于是下令把鲍勋降职。

8月,曹丕再次令水军进入淮河,准备征伐孙权。尚书蒋济上表说水路很难通行,曹丕不听。10月份,曹丕检阅军队,魏军将士10万余人,旌旗飘荡数百里,大有跨过长江的意思。

孙权心想,曹丕,你丫是处女座啊,于是,布置军队严阵以待。

当时天气寒冷,江边结冰,战船无法入江。曹丕眼望波涛汹涌的长江,叹息,难道孙权侮辱了我,此事能忍吗。看来上天注定要分割大江南北啊。于是下令撤军。

孙权部下孙韶趁机派了500敢死队,夜里袭击了曹丕。曹丕的副车和羽盖都被抢了。魏军战船数千艘因冰河阻滞无法前进,蒋济掘开了四五条水道,曹丕及魏军的战船才及时走掉。

曹丕剧照

226年,正月,曹丕回到了洛阳。曹丕对蒋济说,我差点要把一半的船在湖里烧掉,要不是你掘开水路,我们就回不来了。还有你说水路难走通,是对的。

看来今后讨伐孙权的计划,要好好地思考,认真的讨论。孙权侮辱了我,此事。。还是先忍了吧。

这一忍,就没有了结果。因为这年5月底,曹丕病逝了。

说起来,也是奇怪,曹丕在位7年,是这段历史时期真正的主角。因为这段时间,诸葛亮没有北伐,司马懿几乎没有作为。但是,这7年,曹丕竟3次征伐孙权,简直奇葩。

曹丕有什么少的故事2

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曹丕凭什么在“龙争虎斗”中胜出?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曹丕的印象是相当不好的。

其一,曹丕的父亲是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里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奸雄,是违背儒家正统的纲常伦理的奸臣。“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曹操的路子不正,顺带曹操的继承人曹丕也就带上了“奸邪”的影子。

其二,曹丕在争取魏王世子的过程中,手段不那么光明正大。曹丕在争夺世子过程中,遇到的最强大对手是曹植。为了对付曹植,曹丕的策略显得非常猥琐。一个就是手段就是每逢曹操出征、远行就跪地痛哭,让曹操感觉忠厚、孝顺;

二一个手段就是努力寻找曹植的不是,并设法揭发。例如重金购买杨修为曹植所写的“答教十条”。曹植这种做法的确涉嫌作弊,但曹丕的做法也未免让人感觉有点鸡鸣狗盗的味道。

其三,曹丕对待曾经与他争夺世子的弟弟过于残忍。曹丕顺利立为世子,并且攥取了汉室的帝位之后,对待曾经的骨肉同胞是异常残忍的。例如威逼曹植“七步成诗”,后来又设法谋害了曹植。这给人的感觉是太过于缺乏胜利者的豁达和宽容了,更莫说对手是自己的骨肉至亲。

但这些恶劣印象仅仅是来自小说《三国演义》的,历史上真实的曹丕难道真的就那么不堪吗?他在“龙争虎斗”的夺嫡之争中,真的仅仅是依靠阴谋取胜的吗?真相远不是小说所写,更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了解真实的曹丕,不但有助于我们揭开历史真相,对于今天立志成才、成功的人们,或许也会有很多启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人的曹丕是有许多缺点的。

曹丕最为突出的确定是没有一个单项才能是领先于他的竞争者的。曹丕当时面临的竞争者并非曹植一个人。例如曹彰,勇力过人,曹操对他极为赏识,经常在众将面前夸赞他的“黄须儿”如何勇猛善战。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曹操需要的是一个一统山河的大事业的继承人,而不是在众多儿子中选择一个能征惯战的武将,所以武力第一并非绝对强力的加分项。例如,楚汉争霸中的项羽,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终究是匹夫之勇,而无雄才伟略匹配其强悍战斗力,所以最终落败。

但武力也不是能够忽略的。毕竟曹操当时所处的是一个冷兵器时代,一个战火纷争,需要在刀斧丛中生存下去,在烈火、屠杀与死亡中寻求出路、实践政治抱负的时代,一个武力值高的人,会拥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和斗争的筹码,也更容易获得那帮“虎狼之师”手下的拥戴。

关于曹彰,《三国演义》是定义为将才的。因为曹操曾经问过曹彰的志向,曹彰回答:“好为将”,也就是喜欢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领。但我们就此就能认定这是曹彰的真实想法,或者是曹彰能力的真实评估吗?毕竟当时面临夺嫡之争,曹彰的这个答案是不是含有韬光隐晦的策略在内呢?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之后,曹彰曾经带领军队以吊丧为名问责曹丕,可见在内心深处,曹彰的志向并不是真正停留在“为将”的层面,而且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证明曹彰就缺乏帅才乃至帝才。

其次就是曹冲。曹冲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曹冲大约是五六岁的样子。古希腊的阿基米德虽然早已在曹冲之前的400多年左右发现了浮力定律,但这个科学规律当时尚未传入中国。而曹冲这样一个幼儿,能够想到用排水法测量出大象的重量,可见其智商是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人的。而且他自幼心底善良,所以史书评价曹冲“聪明仁爱”。

曹操也对这个年幼但天赋非凡的儿子喜爱异常,并且多次在群臣面前表示了想让曹冲继承自己事业的意愿。立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事,曹操本人也是一个以处事细密见长的人,倘若不是万分喜欢、心思笃定,曹操断然不会公开表达这个想法。

如果曹冲顺利地长大,事情正常地发展,估计夺嫡争储之事就与曹彰、曹植、曹丕都没有多大的关系了,而且中国的科学史上也极有可能会增加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可惜,曹冲在13岁的时候就病逝了,对于曹操的其他儿子们,一个实力悬殊的竞争对手被老天爷消灭了。历史不能假设,曹冲的病逝,对于曹操、曹魏集团的损失可以估量,但对历史进程造成什么样的损失,却是无法评估的。

曹操一生总共生育了25个儿子,曹昂在征讨张绣的时候战死,曹熊、曹冲、曹矩、曹上、曹京、曹棘早亡,曹茂一直与曹操不和,在特别重视孝道的三国时期,曹茂立储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排除掉这7个,其余剩下的包括曹丕在内的18个儿子按道理说都是具备争夺储位,并且继承王位的可能。年龄大小并不是最大的障碍,历史上废长立幼的事比比皆是。

在18个儿子里,曹植无疑是曹丕的夺嫡之路上最强有力的对手了。曹植的第一个优势是才华横溢,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谢灵运对曹植的赞美有夸张的成分,但绝非虚言。在“建安七子”的排名里,“三曹”居前,虽说曹植在“三曹”里排第三,但更多地是父子兄弟的伦理纲常起主导作用,而非单论才华。

清朝的王士祯曾经评价曹植:“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唯独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代表作《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虽历经数千年岁月,依旧文采飞扬,字字飘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植创作那篇名扬天下的《铜雀台赋》的时候,仅仅19岁。

曹丕是文学评论家,曹植则是诗人兼文学家。在才思和机敏练达上,曹植也是胜过曹丕的。曹植可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曹操出于考察的目的,经常询问一些公务方面的问题,曹植也能对答如流,剖理分析,头头是道。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把曹植的捷才归功于杨修的“小聪明”,说是杨修事先“猜题”,然后为曹植准备好标准答案。小说可以这样写,但事实上杨修要做到对曹操“了若指掌”几乎是一个不可能事件。曹操既然是出于考察儿子才能的目的,自然不会询问一些常规性的问题,越是出其不意,越是超越常规,就越是能考验出儿子的应变能力、知识储备和处事手段。

另外,曹操身为掌管当时整个曹魏集团经济、政务、军事、外交、司法等诸多领域最高权力的“当家人”,他所面对的事物即便用“千头万绪”一词也是不足形容的,更何况还有很多的突发、偶发情况。而且,曹操的智谋、胸襟、眼光和境界,也绝非杨修可以望其项背的。不在一个能量级上的人,是很难做到“了如指掌”的。所以,即便杨修是曹操的贴身秘书,他也做不到百分百地能“猜题”就中。唯一的解释,就是曹植不但文学才华过人,其处置政务的能力也是不凡的。

曹植还非常接近曹操的性格。曹植喜宴饮、好歌舞,曹操也是如此;曹植襟怀坦荡、性情率真,其实曹操从骨子里也是这样的人。后世评价曹操奸诈、虚伪、歹毒,从他一生作为看,并非他的本性,这既有适应当时惨烈斗争的需要,也有以“正统”自居的史官“渲染”的原因。

古代的帝王将相乃至寻常百姓,寻找接班人的时候,常常会寻找和自己非常像的人,很多传位诏书不是都惯常写着“深肖朕躬”的字眼么。曹植的真性情与曹操的高度相似,这在储位的选择中是具有极大的权重的。

从武力讲,曹丕不是曹彰的对手;从文采和性情讲,曹丕不是曹植的对手。在“文武”两个领域,曹丕在曹操的儿子里都不出彩。智商上,曹丕当然不及曹冲。甚至在所有的儿子里,曹操都曾经质疑过曹丕的能力和品行。

曹操对曹丕的正面评价的史料极少,目前仅有一条记录。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时候,曹操任命邴原担任五官长史(相当于五官中郎将的秘书长),给邴原下令说:“子弱不才,惧其难正,贪欲相屈,以匡励之。虽云利贤,能不恧恧!”

这或许有点自谦的意思,但也隐藏着曹操对曹丕的真实看法。在曹操眼里,他认为曹丕能力弱、气质文弱,最担心的是曹丕为人贪婪,所以担心曹丕难以走上正路。曹丕的贪婪是有历史证据的,例如钟繇有一块玉玦,曹丕曾经让曹植托人向钟繇索取。又曾经向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没有答应,曹丕为此给曹洪记下了仇。还曾经接受请托,要求管理官员任命的毛玠任命一个不合乎要求的亲属做官。

曹丕的“弱”还表现在器量狭小,眦睚必报,凡是后来曾经反对自己成为世子,以及支持过他的对手的人,后来都遭到曹丕的严厉清算和血腥报复。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文采、武功、能力、人品等方面,几乎“一无是处”的人,最终却在激烈的斗争中胜出,成为魏王,进而成为魏文帝。难道曹丕的成功仅仅是运气好,或者是其他的竞争者开启了“自败”模式吗?

今天的一些文史学家通过分析曹植的诗词,认为曹植至始至终是忠于汉室的。而且曹植也敏锐地意识到不论谁成为魏王的继承人,将来面临的一个势在必行的任务就是取而代之,颠覆汉室。这显然违背了曹植的政治道德,所以曹植在夺嫡最为激烈的时候选择了放弃,以狂饮无度、行止失措让自己自动失去曹操的信赖。(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观点,本文对此不置可否。)

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没有原因的,而且所有的成功也不能单纯归结于运气。曹丕的身上还是有许多其他的竞争者所不具备的优势的。

第一个优势,曹丕爱好广泛。曹丕能够在人才济济的三国时期名列“建安七子”,虽说风头盖不过曹操和曹植,但也绝非泛泛之辈,有着文学家、文学评论家名号的曹丕,文才应该是过关的,毋庸赘述。曹丕擅长骑射,曾经在《自叙》里称自己:“弓不虚弯,所中必洞”;曹丕的剑术也了得,曾经和当时名气很大的武士邓展比试,二人不分伯仲;曹丕还会舞双戟,双戟舞动,自身就如同钢铁铸造的房子一般,毫无破绽;曹丕还有单刀破双刀的技艺……可能在武力上比不过曹彰,但也不是平庸之辈。

曹丕还擅长擒拿、弹棋等游戏,可以说爱好是相当广泛的。单项技能不是顶点的,但每一个项目里又不是最差的,更何况他涉猎的范围,远比曹彰单纯强调武力、曹植单纯依赖文采,要宽博得多。从今天的领导人才培育的角度讲,一个优秀的领导人并不一定是某一个领域最顶点的人才,但必须有宽博深厚的知识面,至少什么都应该懂一点。从这一点上说,曹丕就更具备一个合格领导者的特点。

从另一个层面说,曹彰和曹植都是“走偏”的,而曹丕是文武兼备的,也就是说能力的“平衡性”非常好。按照“木桶理论”,决定一个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高的木板,而是最低的木板。这种“平衡性”让曹丕拥有了比曹彰和曹植更大的“容积”。

第二个优势,曹丕善于结交,有很好的人缘。夺嫡期间的曹丕,非常善于笼络人才。他相对曹植的刚直,相比浑厚一些。曹植是清高傲气的,所以也是相当挑剔的,所以他身边聚拢的人都是一些当时所谓的“名士”,而一般人曹植很难放在眼里,这就导致了他社交圈的狭隘,也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而曹丕则有点“海纳百川”的气度,哪怕这种气度是他伪装出来的,但至少让很多人都认为曹丕为人宽厚,容易相处。作为一个最高权力的继承人,人们对他是否能够容人是相当在意的。

第三个优势,曹丕非常善于隐忍。曹操征讨高干的时候,留曹丕守邺城。曹丕爱好狩猎,所以也就“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曹丕的老师崔琰就写信劝谏,希望曹丕能够克制自己的爱好,以履行好本职工作为要。曹丕立即烧掉了打猎用的服装,回归工作岗位。“能够克制一切欲望,才能深明大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律的人是可怕的”。

曹丕的隐忍还表现在处于不利局势的时候能够把持自己。在曹冲、曹植的立储呼声或者动向非常鲜明的时候,曹丕自然也失望、沮丧、彷徨、压抑过。在他的《杂诗二首》《善哉行》《丹霞蔽日行》《永思赋》等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感伤情调。但曹丕并未因此放松自我约束或者自暴自弃、自乱阵脚,他依然顽强地保持低调、忍耐、坚持,谨小慎微地做好每一件事,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没有因为自己的过失和疏忽授人以柄。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讨论;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曹丕有什么少的故事3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路豪强尽显各自风采。一代枭雄曹操趁势而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一连串的东征西讨的之后,虽不能一统中国,但已经无人能与其争锋。曹操到了晚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了,该选谁来继承自己的大业呢?

当时曹操面前有四个人能继承,分别是曹熊、曹彰、曹丕、曹植。在这四人中,曹熊年龄太小,他最先被排除;曹彰则喜欢领军打仗,对继承父亲的大业,没有兴趣。好了,排除曹熊和曹彰后,只剩下曹植和曹丕。

曹丕和曹植影视形象

1.曹丕的优势。曹丕是最后的赢家,大哥曹昂死后,他就成了曹操的嫡长子。古代继承大业的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立子以长”。大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而且当时也有经验教训,“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2.曹植的优势。曹植在文学上的造诣让曹操宠爱不已,而曹操本人也就是个文学家,两人可谓“臭味相投”。所以说,曹植最大的优势就是父亲曹操喜爱,单凭这一点他就能领先曹丕不少。

两人有点分析完了,接下来就看两人的交战了,这意味着谁能最后取得胜利。举个例子,两人在送父亲出征时,表现差距明显。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正在城门口送行。曹植出口成章,恨不得把最优美的辞藻都用在父亲的这次出征上。被拍马屁,谁都喜欢,曹操也不例外。

眼看曹植要赢了,一旁曹丕的谋士告诉他,“王当行,流涕可也!”曹操上了马,曹丕立即痛哭流涕,摆出了一副生死离别的场景。曹丕“演的”很真实,在场的大臣都被感动了,这一回合曹丕赢了。

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植比较直接,史书也记载了这点,“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也就是说,曹植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一次曹植跟门口在一起喝酒,结果喝大了,他乘车来到邺宫司马门时,竟然大声让门卫开门让他从这里出去。要知道,当时司马门只有曹操才能从这里出去,果然曹操知道后,将曹植狠狠地训斥一顿。

反观曹丕这边,在谋士的建议下谨小慎微,而且还特别善于做曹操身边人的工作,“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太子”。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曹植为何最终败给了曹丕了,他演戏的本领没有学到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