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少儿故事的书籍有哪些

2022-10-30 21:39 作者:门框先生的花园 围观:

给小朋友的书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门框先生的花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少儿故事的书籍有哪些1

by门框

在连续输了一周之后,终于有些心疼,决定把周末下午的时光交给书,想读而始终读不完的那些书,电子书单也积累了百八十本了。刚巧前天,久不联系的表妹发来微信,言简意赅,问有什么天天(她的小孩)可以读的书?考虑到对“天天”一下没反应过来,以为是指每天,因此就推荐了顾衡,一个各种经商赔钱的家伙,终于找到了包赚不赔的买卖:给人讲好书,计划是每周一本,一年一季,如今在某平台已经开到了第二季。虽然这人没啥正形,至少在微信里那是出口成“脏”,但真不妨碍别人学富五车,分析问题,头头是道,经得起逻辑推敲,即使不能都说服我,但肯定能启发见识。表妹操心内容不适合天天,我一边说涉及的观念和历史,需要你想办法解释,一边顺手推荐了熊逸讲唐诗。

推荐熊逸这个,倒不是因为它好,而只是觉得孩子读点唐诗准没错,于是加了句评语,作者挺火,但内容一般,没往深里说。实际上按照我的想法,熊逸先生对于诗歌的认识有问题,对于诗歌的发展也缺乏了解。比如他讲诗歌必须拉开审美距离,进而推论“诗的语言,一定要和日常语言泾渭分明”之类,我觉得前者是对的,后者就是胡扯了,因为依照他的说法,能得出“现代诗无效”的结论,这个是不是胆儿太肥了?比如“她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着/在城里的街上或是农村都是一样。/我不会丢失,也不会被风刮跑。”(韩东《忆母》)这种出自日常经验,又用家常话写出来的东西,不叫诗?再比如李白的“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又怎么说?

所以为了弥补小孩被带偏的可能,我又推荐了韩东的诗歌和毛姆的小说。关于前者,如果当代汉语诗歌只推荐一个的话,我当然推荐他,从各种审美口味来说,无论传统的、当代的,都可以算精品;实际上在我内心的排名里,即使古往今来,韩东也算第一流的诗人。至于毛姆,还说什么呢?偶像级别的小说家,特别好读,没有特别深刻和污秽的东西,只是后来有些犹疑,貌似写了些不伦的爱情,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毕竟文学是窥探人生的玩意儿。其实我脑袋里还冒出了秘鲁人略萨,新近结识的大作家,可惜少儿不宜。然后是杨绛和博尔赫斯。推荐杨绛的理由很简单:干净,既要学习好的文字,又要五讲四美,简直不做他想,当初儿子小学时,我也是这么推荐的;至于阿根廷人,一个一辈子都泡在图书馆的家伙,对于好书之人而言,想想就心向往之。

接着开个玩笑,说“一套博尔赫斯,一套契科夫,一套唐诗宋词,逼格一下就上去了,够她读一年”了,不过也多少是真心话,假设一个喜欢阅读的小姑娘,肯埋头苦读这几种,怎不令其他父母羡慕?即使立志当个作家,我猜也够了。后来表妹讲起关于天天的想象力的小故事,语音里明显地洋洋得意,我脑袋里立马想起来《在树上的男爵》,说读卡尔维诺啊,人可以一辈子生活在树上,多好!顺便提了下阿加莎·克里斯蒂,其实我也想说西默浓的,可是明显比利时人没有英国人思想纯洁。其实我这人读书太少,特别是没读过几本正经文学,突然被要求推荐小朋友的读物,着实尴尬,况且人家早读过了《小王子》、《哈利波特》之类,就更觉得更不好说了,搜肠刮肚,既要品质有保障,又要内容把关,也是挺为难自己的。不过每听见有小朋友酷爱读书,都是颇为羡慕的,毕竟咱家那位啊,呵呵。


少儿故事的书籍有哪些2

很多童话陪伴了我们的年少时光,那一个个奇幻生动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有时也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探索的种子。

像《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豌豆公主》等等,很多人小时候就倒背如流了。

有的家长认为有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话根本不适合孩子看,觉得“少儿不宜”,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担心里面的价值观对孩子不好。

一位妈妈说自己从不给孩子看那些所谓的经典童话,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很多妈妈表示自己也这样。

为什么呢?妈妈们举例说道:

在《小美人鱼的故事》里,人鱼公主为了成全他人,不惜伤害自己,最后还把自己变成了空气,真正的奉献不应该有比如悲惨的结局;

那些“公主”故事一般都讲王子拯救了公主,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现实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没有谁拯救谁,能拯救自己的应该只有自己;

在《蝙蝠的故事》中,蝙蝠看见鸟类赢了就说自己是鸟,看见兽类占了上风就说自己是兽,最后鸟类和兽类都抛弃了它,既然鸟不能在鸟群里、兽不能在兽群中,那么人就会把蝙蝠的做法反过来用,便会在鸟中标榜自己是兽,在兽中假装自己是鸟,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岂不更糟……

另一方面,有些细节描写不适合小孩子看。

某学校向四年级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其中包括《一千零一夜》,一个家长认为这本书“少儿不宜”,便向老师反映了,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人觉得家长太敏感,有点“草木皆兵”了,而有人说书中确实有些描述比较成人化。

比如在《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不小心吃了王后的毒苹果,有的版本写水晶棺晃动震出了苹果,有的版本是白雪公主被王子的真爱之吻唤醒了。一位妈妈买的是后者,在给孩子讲解时觉得不妥,便临时改编成了小矮人把毒苹果抠出来了。

还有在《格林童话·灰姑娘》一篇中,灰姑娘的姐姐为了穿上水晶鞋获得王子的青睐,把自己的脚给砍了,那个场面不能细想。

在上图中的故事里,一只公鸡说“我那么多老婆,主人却连一个老婆也管不住”,然后男主人就开始动粗,文中还说“之后两人和好如初,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有人说这男主人的行为就是家暴,怎么能写得如此云淡风轻,这样的东西就不能给孩子看。

那怎么办?

家长能认真翻阅孩子的读物,能思考什么书更适合孩子阅读,能为孩子的阅读把关,这是一种很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也不是说不管的家长就没有责任感,个人的想法不同而已,但可以说,家长们担心也无可厚非。

要么想办法解决。家长可以买青少年版本,也就是删减或者改编版,或者在孩子阅读之后和他们交流一下,或者干脆换成别的书籍。

要么放宽心。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他们往往不会把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家长没必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三观引导啊。大家觉得呢?

在大人眼里,有些童话里的情节确实不够“好”,你觉得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吗?欢迎分享您的看法呀。

少儿故事的书籍有哪些3

又到了亲子学堂荐书时间了,和孩子一起读好书,享受温馨的共读时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在博物馆里,藏着艺术、人文和好奇心。无论你是否常带孩子去博物馆,都不妨看看这些书,会让孩子爱上逛博物馆。

《去博物馆》

作者:黄乐 著,孙艺萌 绘

推荐年龄:5-10岁

博物馆对孩子来说是有“魔力”的,将珍贵的藏品和历史,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讲给他们听,这种“魔力”才能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带孩子逛博物馆,可以从这本书中找些方法。本书没有直述晦涩的知识,而是以作者和女儿去博物馆的经历为线索,串联起知识素材,讲解了中国故宫和日本值得参观的博物馆。

在这本书中,孩子可以了解到10个博物馆建筑、110件珍宝藏品。书中插画将中国古典融入西方艺术,比实物照片更具有艺术感,用有温度的方式给孩子展示博物馆,让文物不再冷冰冰。

《如果这样就好了》

作者:歪歪兔童书馆 著/绘

推荐年龄:3-8岁

关于博物馆里神秘的文物,这本书为孩子打开了不一样的“视”界。如果给兵马俑换身衣服,你会给他们穿什么?如果给维纳斯加上翅膀,看上去会怎么样?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写实的图画和严谨详实的资料,让孩子去解读国宝。同时,还用了童趣活泼的描述和涂鸦、拼贴、折纸、立体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让孩子放飞创意,在了解国宝时,还能突破想象。

《我在博物馆吃艺术》

作者:[德]克里斯蒂娜·齐格勒

推荐年龄:6-10岁

很喜欢这本书的推荐语“孩子可以不是艺术家,但一定要尝尝博物馆的味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这本书用有趣的故事,搭起了孩子走进博物馆的小桥梁。

“什么是博物馆?”、“你知道博物馆仓库是如何管理的?”,当孩子听到这些问题时,可能不会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但如果你给孩子讲一个发生在博物馆里的冒险故事,他一定会被你吸引。

《我在博物馆吃艺术》是一本故事书,讲述了一只小飞蛾的博物馆之旅。当第一次离开家的小飞蛾遇到潜入博物馆的窃贼,勇敢的它凭借自己的智慧、爱和勇气,团结博物馆里的“害虫”,救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这本书作者曾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文物修复师,围绕整个故事,她穿插了很多与艺术和博物馆有关的有趣知识,比如博物馆里的东西到底有多值钱,人类是怎么保护它们的?等等。

《女王与奇妙博物馆》

作者:[英]詹姆斯·弗朗西斯·威尔金斯 著/绘, 邢培健 译

推荐年龄:3-6岁

这是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划出品的一套书,从绘本名字看,“女王”、“奇妙博物馆”,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已拉满了大家对这部书的好奇。

这套书共三册,讲述女王在博物馆里的奇遇,故事幽默有趣,富有启发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然,认识恐龙、动物,了解自然历史。另外,书中的人物、地点与现实有趣对应,孩子在看了这套书后,就像逛了一趟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

作者:[美国] 杰奎琳·普莱斯·韦茨曼 著, [美国]罗宾·普莱斯·格拉瑟 绘

推荐年龄:3-6岁

怎样带小孩逛美术馆?怎样给孩子讲艺术品?我们当然不能照本宣科给孩子读,应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用眼睛去看。

《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是《儿童艺术启蒙无字书》中的一册。这套书共三册,通过红、黄、绿气球带孩子欣赏美国国家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和大都会博物馆,介绍了40余件珍藏艺术品,50余座城市经典建筑,70余位世界艺术家。

这是本无字书,充满戏剧感和张力的画面,可以丰富孩子艺术感知。此外,这本书将艺术作品和日常生活场景结合,让孩子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有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