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奇葩的遗言有哪些故事

2022-10-28 13:46 作者:简史微鉴 围观:

1976年,几个年轻人伪造周总理的遗言,惊动海内外,结果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简史微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奇葩的遗言有哪些故事1

1976年1月8日,一个举国悲痛的消息从北京传出:周总理在与病魔斗争了半年以后,最终还是没能熬过这一关,与世长辞!

由于周总理病倒以后,身体虚弱的连话都说不出来,因此他都没有留下像样的遗愿,匆匆离开了人世间。

当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路百姓无不发自内心的悼念周总理,但也因周总理没有留下遗愿,而感到万分的难过!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在千里之外的杭州,竟然突然出现了周总理的遗言,开始快速传播。

那是1976年的2月底,在周总理去世一个月以后,人们就在杭州街头,发现了一份所谓的“总理遗言”。

这份遗言因为表达的感情、说话的语气都很像周总理,所以大家信以为真,纷纷把这份遗言抄写了下来,甚至遗言还被翻译成了外文,发到了国际上。

十里长街送总理

结果,就在遗言迅速流传的时候,中央突然发出通知:周总理的遗言是他人伪造的,现在国家要全力寻找作案人!

那么是什么样的人如此胆大包天,伪造周总理的遗言呢?这份遗言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伪造者又将得到怎样的惩罚呢?

杭州工人小伙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敢相信,伪造周总理遗言的人叫做李君旭,当年他伪造遗言的时候,才年仅23岁,在汽修厂当工人!

李君旭

这让人们不禁好奇,一个23岁、工人出身的小伙子,怎么就能将周总理的语气模仿得如此逼真呢?那这就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了。

李君旭出生于1953年的杭州,他家很不一般,家庭条件特别优越。

李君旭的父母都是从英国海外留学回来的海归,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

父母在回国以后,父亲在浙江省第一医院担任院长,而母亲在浙江医科大学担任教授。

李君旭

由于父母知识水平很高,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厚望,李君旭家有弟兄四个人,李君旭作为年纪最小的那一个,自然受到了父母的额外关注。

从小到大,李君旭就让父母教着读书写字,父母还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书籍,供孩子阅读。李君旭在这种家庭教育下,从小就对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

他饱读诗书,博学多闻,又热爱写作,记录生活。当年李君旭的文章总是被当作范文,甚至还刊登在了杭州当地的报纸上,此外他本人非常爱好演讲,还获得过杭州市演讲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右二李君旭

著名的作家袁敏,曾经写下过小说《重返1976》,这位作家和李君旭是同班同学,二人是好哥们。

根据袁敏的回忆,李君旭身高一米八三,为人豁达开朗,散发着一种书生气质,大家相信他的未来非同寻常。

这样一位少年天才,理应在上完学以后,获得很好的发展,可是李君旭偏偏没有分配到自己想去的岗位,反而进了杭州汽轮厂里,当起来了技术工人。

李君旭

李君旭觉得自己的父母都是教授,是外国留学回来的高材生,可自己却是个普通工人,只能在厂子里拧钢丝,而自己的哥哥们也事业有成,比自己混得好,所以李君旭常常对此感到不满意,没少在厂子里抱怨。

文化人抱怨起来都不一样,他经常写一些文章或者诗歌,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在父母眼里,李君旭这样整天发牢骚,对工作挑三拣四的,一点都不脚踏实地,以为他结了婚就能改掉这些臭毛病。

李君旭

所以不久以后,在父母的操办下,李君旭和自己厂里的同事、又是自己同学的一位女子结了婚。

不过结了婚以后的李君旭还是没有改掉往日的作风,依旧没事写东西抱怨,最终他这个习惯给他引来了祸端。

狗肉火锅聚会

1976年2月25日,李君旭的同事吕建树从老家回来了,他带了一大块狗肉,回到厂子里以后,就找到了李君旭等人,说要请大家吃个狗肉火锅暖暖身子。

最高者为李君旭

当天的李君旭特别高兴,下了班就迫不及待,跟着同事们去了吕建树的家中,众人还带去了好酒,配合着狗肉一起吃。

围坐在暖洋洋的火锅前,众人高兴极了,毕竟好久没有聚在一起,痛痛快快吃火锅了。

李君旭在兴头上,就多喝了几杯酒。老话说“酒后误事”,李君旭在醉酒以后,就开始嘴跑火车。

周总理葬礼

他开始对时局高谈阔论,表达各种意见。在1976年1月11日,周总理去世以后,在北京的人们纷纷自发走上街头,送周总理最后一程,后来人们称为“十里长街送总理”。

周总理在弥留之际,只留下了三句遗言,归根到底就是:葬礼从简,骨灰撒掉。周总理离世这件事绝对是当时的头等新闻,所以李君旭开始谈论起这件事。

李君旭站起身,对周围的同事们说道:“我一生最敬爱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化作星火,点燃了我们的民众,我也愿意当一颗铺路的石子,用热血唤醒民众!”

周总理

李君旭的话说得慷慨激昂,鼓舞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大家趁着酒劲,也表达起心中的缅怀之情。

随后李君旭说道:“我认为周总理去世了以后,他肯定留下了什么遗言,来激励我们的后辈,而不是那么简单,我想模仿着一份周总理的遗嘱,以此明志,继承总理未竟的事业!”

吕建树也喝多了,他握着李君旭的手,说道:“兄弟,我支持你的想法,咱们写吧!”

看到有人支持自己,李君旭激动地点了点头,和在场的其他人七嘴八舌,商量起总理的遗嘱该怎么写。

周总理葬礼

原本这是大家在酒场上的胡话,很多人回到家以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可是唯独李君旭和吕建树没有忘,二人回到家中以后,立刻筹备起这件事。

李君旭回到家里,立刻翻阅起周总理的生平简历,他把和周总理有关的所有故事都读了一个遍,随后又找到报纸,从报纸上寻找周总理的原话,模仿周总理的说话语气。

对于原来写作基础就很强的李君旭而言,模仿别人写作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写得更像一点,他还参考了当年越南胡志明去世时所用的悼词,文章很快就写了出来。

假的遗嘱

1976年2月底,在杭州的街头突然出现了张贴的大字报,上面起的标题相当地吸引人,就叫周总理遗嘱。

不明真相的群众以为这是真的,纷纷来到报前,阅读起这篇文章。

结果这篇文章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不光杭州知道了,整个浙江都传遍了!随后这份所谓的“遗嘱”又传到了浙江临近几省,随后越传越广,成为了影响全国的政治事件。

送别周总理

这篇文章写的情真意切,以周总理的口吻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无数的民众读完以后,潸然泪下,感慨周总理一心为国的家国情怀。

随后大家纷纷抄写下了这篇文章,四处传阅,还有的人甚至把这篇文章给背了下来。

刚开始,杭州的有关领导也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他们怕这是谣言,想管一管;但是又害怕是真的,又不敢管,只能任由这篇文章越传越广。

送别周总理

这篇文章接着又传到了北京,北京的领导知道以后,都觉得很奇怪,尤其是一些和周总理有过交集,或者和他一起闹革命的老战友,大家都是半信半疑。

当时在空军效力的苏承业以为这份总理遗言是真的,抱着读了好几遍,因为内心太过激动,于是就坐车前往了北京,找自己的父亲苏振华来问问这件事。

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的苏振华将军,在见到女儿苏承业以后,摇了摇头,说道:“这件事可能是假的!虽然我也希望这份遗嘱是真的,可它确实不是!周总理去世时,什么话都没留下!”

苏振华

此时是周总理去世、毛主席病重,这件事处理起来相当棘手,一下子升级为了政治案件,而李君旭的命运,即将迎来转变。

“总理遗言”引是非

李君旭所写的这篇文章,分为了如下几个部分,第一是对毛主席、国家和人民所说的一些话;第二是对邓小平同志的信任和夸赞;第三部分是对妻子邓颖超所写的一些嘱托。引起巨大争议的地方,就是第二部分。

伪造遗言

在文章的开篇,李君旭是这样写的:主席、中央:自第二次手术以来,病情曾有短期稳定。从下半年开始,癌症已广泛扩散,虽然自觉尚好,但去见马克思的日子确实不太远了。我想有必要向主席、中央汇报一下近来的一些想法。患病期间,主席对我的亲切关怀,使我十分感动。主席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这些日子,主席在遵义会议时和我的谈话 总是历历在目,百感交集。不能为主席分担一些工作, 我万分难过。为 了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前途,主席一定要保重……

随后,李君旭还这样夸赞了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一年来,几方面工作都很好,特别是关于贯彻主席的三项指示,抓得比较坚决,这充分证明了主席判断的正确。要保持那么一股劲,要多请示主席,多关心同志,多承担责任。今后小平同志压力更大, 但只要路线正确,什么困难都会克服的!

邓小平同志

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关于我的后事,我向中央请示:一、将我的病情发展告诉全国人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测。二、追悼会主席不要参加,应务求简单,请小平同志致悼词。三、骨灰不要保存,撒掉。

李君旭没想到,文章中夸赞邓小平同志的话,却掀起了一场风波!

原来,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周总理去世以后,总理一职出现了空缺,这个位置由谁来继任,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更是中央极为关注的头等大事。

周总理

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突然来了一封总理遗嘱,还特别夸赞了邓小平同志,在百姓们看来,就相当于宣布接任者了,可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来,却有了针对邓小平同志的武器。

很多无辜的领导因这封遗嘱而遭了殃,在杭州的李君旭对此毫不知情,反而还沾沾自喜,以为大家都喜欢看他的书信。

1976年4月,中央查明周总理确实没有任何的遗嘱,随后就向全国发布通知:周总理遗嘱是被人伪造的,国家将彻查这件事,对伪造人员严惩不贷!

周总理

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国家要求群众上交誊抄的遗嘱,仅安徽一个省,就收上来了三万多份!

外国的一些驻华大使,还把遗嘱翻译成外文,介绍到了国外,据统计一共有130个国家宣传了“周总理遗嘱”,结果最后被告知是假的。

另一方面,中央派出的调查组顺藤摸瓜,从最先出现遗嘱的杭州查起,在1976年5月5日,找到了在厂子里上班的李君旭。

李君旭

由于本案关系重大,所以调查组带走了包括吕建树、李君旭的父母、哥哥、同事、同学等大批的人,牵扯范围极广。

在众人被捕以后,经过审问,李君旭和吕建树交代了书信是他们二人写的,和其他人无关,所以其他人很快被放回了家。

李君旭这种恶劣的行为,引起了很恶劣的反响,国家以反革命的罪名判处二人死刑,关在牢中等候发落,这一关,就是一年半。

李君旭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李君旭如坐针毡,他现在才了解到,自己随便写的一封信,不光影响到了自己和家人,更影响了很多无辜的人。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这个行为,无异于是在雷区上跳舞,疯狂踩雷!

李君旭自责不已,他每天睡不着觉,靠着安眠药度日,吃到后来,连安眠药都不管用了!李君旭日日夜夜不敢睡,一躺下就后悔、自责、害怕。

唐山大地震

被关在监狱的还有吕建树,二人由于罪名特殊,都是被分开关押在各自的屋里。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以后余震不断。在北京的监狱内,为了以免余震弄塌监狱,所以所有的犯人都被集中到一起,吕建树和李君旭再次相见。

李君旭此时由于睡不好觉而骨瘦如柴,还熬出了黑眼圈,吕建树安慰道:“兄弟,不管怎么样,都有我陪着你,你一定要顶住!”这让李君旭大为感动,所谓患难见真情,二人在日后也成为了至交。

邓小平

相见的时光总是短暂,监狱管理人员知道二人是特殊犯人,紧接着就把二人给拉开了,一关又是好久。

出狱后的故事

李君旭在牢中决定悔过,回想自己的二十多年,一直抱怨生活不如意,却从来没反思过自己,自己的家庭条件其实很不错了,可他却仍不知足,总是怨天尤人。

他决定学习马列精神,加强思想认识,在狱中认真悔过。说来也是神奇,自从看了这书以后,李君旭的失眠症状就好了,对这些伟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周总理、毛主席

李君旭被捕入狱以后,其实有关部门对怎么判处他存在很大的争议,虽然部分人认为他应该判处死刑,但有不少人觉得李君旭罪不至死,死刑太重了。

这件案子就这样被一直拖了下去,直到1978年,邓小平同志给出了答案。

邓小平同志上台以后,把拨乱反正作为一个重点。李君旭这个案件,作为1976年影响力最大的一起案件,应当作为典型事例。

邓小平

领导们一致认为,李君旭出于个人的原因,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罪不至死,宣布他和吕建树二人无罪释放!

当李君旭在这年11月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此时的他不再像过去一样张扬,而是低调沉稳了很多。

在出狱当天,吕建树非常的激动,拉着李君旭说道:“咱们是无罪的!感谢国家的伟大决定!”

邓小平

李君旭对邓小平同志充满感激,他下定决心,回去以后继续阅读列宁等人的作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回到老家的李君旭从此全心研究起马列的思想,过起了低调的生活。

由于在狱中吃了太多安眠药,药中的成分已经影响到了他的大脑,所以他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

邓小平

1988年,李君旭突然跌倒,去医院一查才发现脑子里得了一种重病,不久以后,他就下肢无法行走,智力也开始退化,甚至连父母都不认识了。

可是,唯独有一个人,他还念念不忘,这个人就是吕建树。

吕建树这些年经常来李君旭家里探访他,二人虽然不和当年一样热血沸腾,但如今沉稳老练,遇事更加冷静。

李君旭智力退化以后,妻子就和他离了婚,而李君旭的父母随后相继去世,这些年来,都是他的三个哥哥和吕建树负责照顾他的生活。

李君旭

2014年,在床上瘫了二十多年的李君旭去世,享年61岁。

其实回想他当年的做法,造成了很多麻烦,但当时的人都能理解他的行为。周总理长期以来一心为民,全力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位伟人突然去世,什么话都没留下,让人从心里接受不了。

只能说他当时的想法太不成熟,根本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如果他能多想一下,也许就不会遭受牢狱之灾了。

不过一个工人能伪造周总理遗嘱,蒙骗了那么多人,甚至惊动中央,恐怕今后也不会有第二人了!

奇葩的遗言有哪些故事2

预计阅读本文需要4分钟


民警局向检察院侦查员马罗佐夫报告:理发师奥列格·诺维科夫在邻村他哥哥伊戈尔·诺维科夫家自杀身亡……


大约四个月前,奥列格突然出现在村里。伊戈尔的邻居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天早晨,村里来了这么一位穿着浅色摩登西服的美男子。


他在伊戈尔家的房子旁边站住了,在门外的板凳上坐了下来,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才走进屋去。他一只手提着一个普通的旅行手提箱,另一只手拎着一个鸟笼,里面是一只金丝雀。


后来才得知,他无论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只金丝雀,以纪念他被水淹死的儿子。关于妻子,他什么也没有说过。


奥列格的哥哥伊戈尔和妻子曼芙蕾德住在宽敞的平房里,四周是绿荫如盖的花园。他是农庄的会计,妻子是畜牧工作者,家里生活富裕。

伊戈尔似乎欢迎奥列格的到来,从三间屋中给他腾出了一间,并分给了他一部分家具。


奥列格一来就被分配到日用品综合工厂当理发师。他的生活方式使年轻夫妇感到满意,他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穿得漂漂亮亮。


而干家务活时就穿旧工作服。奥列格喜欢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如果曼芙蕾德被工作耽搁,回来晚了,他就拿起水桶和抹布仔细地擦家具,拖地板。


但是,有时候奥列格也流露出某种无法解释的忧郁。每当这种时候,他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几个小时不出来。


有一次,一位女邻居透过窗户朝奥列格的房间看了一眼。看见他低着头坐在桌子旁边,一只手无力地垂着,另一只手搂着鸟笼,金丝雀惊慌地唧唧叫着在笼子里乱跳。


当女邻居把看到的情景告诉伊戈尔时,伊戈尔的心情显得很阴郁,并且不满地说:


“什么金丝雀!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他和我的曼芙蕾德在一起了……”

从那时候起,村子里的人就经常议论,仿佛伊戈尔因为妻子跟弟弟要好而吃醋。


……侦查员马罗佐夫和刑事侦查处的检验员来到伊戈尔家。伊戈尔迎接了他们。他说,他回家吃午饭时,去敲弟弟的门,对方没有回答,推开门一看,奥列格躺在地上,满身是血,他就立刻跑去给民警局打电话……


侦查员开始检查。房间像单身汉的房间一样,陈设很简单,奥列格穿着旧工作服躺在地上。厨刀的刀把露在他的胸膛外面,地上满是血。右腿的膝盖下面是压坏了的鸟笼,鸟笼里的金丝雀已经死了。


桌上放着一本《旅行家》杂志,封面上用铅笔写着:“我自愿离开人世……厌倦了。不要惊动任何人,不要归罪于任何人。”最后是签名。


找出了死者的信和笔记本,做了比较,无论是笔迹还是签名都像是他的。以后的鉴定也证实了这一点。


房间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双女式高跟鞋,鞋后跟的底是新换的。旁边的桶里放着几块剪剩的碎皮子……


曼芙蕾德说,她比丈夫早回家,确切地说,早到了一会儿,想赶快吃点东西然后去修鞋。奥列格在家休息,他知道曼芙蕾德的意图后说:“把鞋留下吧,我替你修理鞋后跟。”

他让曼芙蕾德从厨房拿来一把刀子,磨了磨,找了一块皮子。曼芙蕾德走的时候,奥列格正穿上工作服,准备干活。


离开伊戈尔家以前,检验员对马罗佐夫说:“看来,案件倒简单,是自杀……”


“不要急于下结论。”侦查员回答,“还得看鉴定……”


鉴定表明:刀把上有伊戈尔、他的妻子和死者的指纹。这并不奇怪,因为刀是厨刀,三个人都使用过。


但杂志的事变得复杂了。前已查明,遗嘱确实是死者临死前亲笔写的。但是,杂志封面上发现了伊戈尔“新留下的”指纹。


而他肯定地说,没有碰过杂志,只是看了弟弟临死前写的遗嘱。两天以后侦查员证实,奥列格是伊戈尔杀死的,而伊戈尔本人也承认了杀人罪。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伊戈尔回家吃午饭时,顺便走进了弟弟的房间,看见了妻子的鞋后,由于他那不能自制的性格,便醋意大发,开始指责奥列格。兄弟俩相互争吵了几句便打了起来……

伊戈尔因愤恨而失去了理智,抓起桌上的厨刀向弟弟捅去。奥列格抓住身旁的家具慢慢地倒在地上。


伊戈尔不忍目睹弟弟的惨状,便从屋里跑了出去。当他再回到屋里时,奥列格已经死了,他身旁的地上放着一本杂志,杂志的封面上是那个从一开始就把整个事情弄乱了的遗嘱。


很难说,是什么心理使死者采取了这一措施。但是,不管怎样,奥列格临死前给了哥哥唯一可以得救的机会,而伊戈尔也决定利用这一点,便拣起杂志放在桌上。


侦查员马罗佐夫说:


“人们问我,根据什么判断奥列格不是自杀而是他杀?大家知道,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几乎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的。”


“奥列格被认为是一个认真而又拘泥于细节的人。你们设想一下,这样一个讲究衣履的人,在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却穿着旧的工作服,这有可能吗?”


“未必。习惯,你们知道吗?这是顽固的东西。据说,人在临死前,其习惯甚至固执得近乎病态。”


“有这么一件事,当一个酷爱养花的人打算与生命告别的时候,他把花盆拾掇得更好看,给盆里的土施了肥,还给花浇了水……”

“那么装金丝雀的鸟笼呢?奥列格在自杀的时候难道会故意毁掉鸟笼,并杀死在儿子死后唯一使他得到安慰的小鸟吗?奥列格只是在哥哥刀子的突然袭击下,跌倒的时候膝盖才偶然压着了鸟笼,压死了心爱的小鸟……”


“如果从案件的罪行调查角度谈,那么,杂志封面上伊戈尔的指纹引起了我的注意。从笔迹写得那么歪歪扭扭来判断,死者是在书写十分不方便的情况下写的遗嘱,很可能是在地上写的。”


“那么,后来杂志又怎样突然出现在桌子上的呢?奥列格未必能把它放到桌上,他又何必要这样做呢?如果不是他,那么是谁把杂志放到桌上的呢?”


“当然,是伊戈尔!封面上的指纹就是他干这件事的证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以说是为了更使人相信,当时弟弟的心情很坏,他坐在桌旁写了遗嘱,然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合乎逻辑吗?显然,他正是这样盘算的。但是,他打错了主意……”


文章内容转载自《“幽灵”的踪迹》


感谢大家的支持,因为有你们对这篇文章的观感,才有持续不断更新的动力。谢谢!

奇葩的遗言有哪些故事3

莉莉,对不起,宝贝,我走了,我要永远离开你了......

这是一封写于1997年,

湖北黄石一男子周某鹏给女朋友的留下的遗书。

他写道

自己将去另一个世界......

周某鹏写给女友的遗书

这一切来得很突然?

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年,除了给女朋友写了遗书,

周某鹏还分别给

单位、父母、妹妹各写了一封。

关于离开的原因,他在遗书中说道

因为自己挪用了储户的171万余元

而已经无力偿还。

并说自己准备一死了之,

希望谁都不要找他。

时间越来越久远

在女朋友看来,

周某鹏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不过,警方却始终没有放弃对此案的侦查……

银行储蓄员炒股亏损动起了客户的脑筋

周某鹏1972年出生,1995年进入湖北黄石一家金融机构工作,担任储蓄员。

工作后不久,周某鹏就开始迷上赌博机,输了不少钱,父母也知晓,还为此帮他偿还了10多万元的赌债。但他还不死心,一心想着“赚快钱”,便开始“转战”股市。炒股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为了能在短时间里筹到更多本金,周某鹏动起了歪脑筋,把来单位办理存款业务的大额储户当成猎物。

1996年到1997年里面,周某鹏利用工作便利,竟对12名到单位存钱的储户资金开具“鸳鸯存单”。

“当时储户存款,要开具一式三联存单,一份给储户,另两份给单位入账,都是手写的。”据湖北省黄石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李闯介绍,为了获取三联存单,周某鹏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用熟人的名字先进行小额存款。

“他用熟人的名字先存款50元,把三联存单中的两份入账联填好上交,留下空白的那份储户一联。大额储户出现后,他就将该空白联按实际存款金额填写后交给对方。”李闯说,储户不知道的是,他们带着几十万存款过来,有的其实连户都没开,一分钱存款都没进去。

周某鹏用熟人名字存款50元

1997年12月14日,黄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接到该金融机构的报案,随机展开调查,可由于线索极少,警方一直没能证实周某鹏已经自杀,也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这位疑似“死亡”的储蓄员突然浮出水面

通过系统比对,民警发现,一个湖南籍男子“谢朋”与周某鹏高度相似。

根据谢朋的身份证信息,他湖南省临湘市人,1975年生。通过进行进一步调查,民警获悉,此人已结婚,有一对儿女,长期在广西崇左活动。

办案民警吴智鹏告诉记者,20多年来,警方也一直关注着周某鹏的父母,两位老人年事已高,而广西无亲戚,却多次到广西崇左长住的,这个情况十分异常。

警方分析,周某鹏可能已经“变身”谢朋,定居广西,他的父母或因想念儿子,或是帮着带孩子而多次去广西。

周某鹏自认身份已漂白大胆回家团聚

为了不打草惊蛇,民警继续围绕“谢朋”和周某鹏父母、家人展开调查,周某鹏父母已从黄石市内搬至鄂州花湖居住,而“谢朋”和妻子、孩子都在黄石出现过。

8月7日晚,经过周密部署,民警前往鄂州花湖,将自以为“风头已过”而潜逃回家看望父母、妻孩的周某鹏一举抓获。

面对民警,一开始,周某鹏还百般抵赖,“我叫谢朋,我不是你们要找的人!”而一旁的父亲则在沉默了很久后,透露事情:“他是我儿子”。最终,他不得不交待自己真实身份。

周某鹏被拘留

而周某鹏想不到的是,他的“变形记”已被大数据识破,一举一动都早在警方的掌握之中。

8月9日,黄石警方通报,周某鹏因涉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来源 楚天都市报、广州日报

留言爆料

欢迎广大网友爆料,无论是校园新鲜事、突发事、烦心事,还是好人好事、暖心事,欢迎文末留言,并附上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保护您的隐私,如有需要将化名采访。反映学生呼声,回应青年诉求,报道校园故事,传播教育好声音,中青网教育在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