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兰州的旧故事有哪些

2022-10-28 13:43 作者:兰州新闻网 围观:

人报甘头条|兰州“三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兰州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兰州的旧故事有哪些1

一个城市的标志,为最具鲜明特色者,或自然风景、或人文踪迹、或绝味吃食。在兰州5个年头的工作、生活之后,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绝,即一套书,一本杂志,一碗面。

所谓“绝”者,即独特,独步,冠绝,独此一份儿,独门绝活,绝无仅有,即顶级,极致,绝伦,同类中的顶尖儿,能够让人触而难忘,甚至回味无穷,永留心间。

一套书:文溯阁《四库全书》

兰州南有五泉山、北有白塔山,黄河蜿蜒、穿城而过。九州台属白塔群山的一座高台,海拔2000米左右,其形峭拔,直上如台,传说为大禹溯黄河而上、寻求大水泛滥之因,治水成功之后在此封天下九州。登上九州台,南向俯看阳光下的黄河,金波涌动,荡漾东去,令人神清气爽,心胸廓然。一座藏书馆阁背靠九州主峰,蓝瓦飞檐,稳坐于九州台的翠色之间,存世三部半的《四库全书》,一部就安然静卧其中。

清代乾隆帝开四库馆,令名家广搜经史子集,精校入编,历10年而成《四库全书》。初缮写4部,分贮圆明园文源阁、大内文渊阁、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文溯阁,后续抄3部,分贮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文源、文汇、文宗三阁之书,毁于八国联军、太平天国军之手,化为灰烬,文澜阁之书部分散佚、称为半部。如今,文津阁之书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渊阁之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溯阁之书藏于兰州九州台。

文溯阁《四库全书》囊括书籍3474种、6144函、36315册,为清代以前学术总汇、典籍渊薮,堪称文化瑰宝。

沈阳文溯阁《四库全书》何以移身兰州?民国年间,战乱频发,文溯阁《四库全书》曾于1915年始运存故宫保和殿10年,之后回归沈阳。新中国之初,其又播迁黑龙江省4年余,再归沈阳。1966年,鉴于当时国际形势,文化部拨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当年10月运至甘肃,栖身于兰州郊区永登县鲁土司衙门内妙因寺庙4年零8个月,后又在兰州近郊榆中县一个小山村——木林沟,甘肃省为之专修书库,自1971年6月至2005年7月,文溯阁《四库全书》一直存放于此。因兰州一带气候干燥,温度适宜,历经半世纪余,书籍没有发现潮湿、发霉和长毛现象,也无污染或人为损坏,原有的黄斑也未扩散,且还有所淡化。2000年前后,甘肃省决定立项修建文溯阁《四库全书》专藏书库,经过论证,选址九州台,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于2005年7月8日落成并投入使用,书籍全部装入新制作的香樟木书箱。

清乾隆帝在《文溯阁记》中说,文溯之名,契合《诗经》“所谓遡涧求本之义”。《诗经·秦风·蒹葭》有“溯回从之”之句,笔者在甘肃省工作5年间,每每听到文化届人士谈论,甘肃为伏羲氏与秦人发祥地,文溯阁《四库全书》溯黄河而至其上游,有如“溯回”,最终落脚于历史文化悠久的陇原大地,文溯阁之书可谓得其所哉!

《四库全书》收录了自先秦至乾隆时期,各方面知识和多种学术流派的经典著作,沿用隋唐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儒家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和诗文集等文献进行分类。乾隆认为“盖以古今数千年、宇宙数万里,其间所有之书虽夥,都不出四库之目也”,亲自将这部大丛书定名为《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为经纬,标四色喻四季。与另外两部半一样,文溯阁《四库全书》以绢为封面,经部书籍为青绿色、史部书籍为赤红色、子部书籍为白浅色、集部书籍为黑深色,乾隆曾赋诗释其义:“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封面四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经书居典籍之首,如同新春更始,史部著作繁盛,如盛夏之火,子部採取百家,有如秋收,集部文稿荟萃,好比冬藏。

煌煌典藏中,包有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思考、总结,蕴涵智慧和力量,构筑起中国人的知识世界,贡献了深邃的东方情怀。宋儒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巨制《四库全书》乃为重要载体。这部旷世典籍堪称领袖东方文明的典范之一,与长城、大运河一样为世界所瞩目,以其浩富卷帙,在规模上比同时代法国的《百科全书》,多出了40多倍。

虽然存世三部半,由于《四库全书》均为抄写,而且每部册数、卷数还有出入,因此,兰州文溯阁《四库全书》可以称为独此一份儿。

最近,在“中国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主要领导介绍,文溯阁《四库全书》之数字化已经告竣。

文化,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身份证。《四库全书》久历岁月磨洗,历经山川沐浴,已成中华民族的圣物之一,堪比日月经天,这部旷世典籍让中华大地熠熠生辉。

一本杂志:《读者》

兰州市区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路,名曰读者大道,作为记者,走南闯北,记忆中以一本杂志命名城市街道,实属稀见。现在,更具标志性的“《读者》印象街区”正在打造。

在数字化渗透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个角落的时代,碎片化阅读,视频化获取、快餐式吸收新知,无疑是广泛的现实。但是,踏着快节奏的生活,人们的精神需求,沉静潜心不可或缺,所谓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偶尔,或者时时,人各有异。来甘肃工作之前,《读者》之于我,只是偶尔谋面的朋友;在甘肃就职之后,它遂成为我过从甚密的挚友,不见则思念,基本每期细读。“为您甄选一段 有益有味的时光”,杂志的封底上常常会有一幅小画,还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对于杂志的形象与追求,比较贴切而中肯。

之所以钟情《读者》,就我个人而言,原因有如下几端——

文精。以其博采中外、汇聚精华,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启迪思想。文章的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知识趣味及社会热点并呈。名家名篇犹如繁星点点,散落在天幕。文章来源广泛,其所选文本的出处既有传统的载体,如书籍、杂志、报纸,也有新媒体包括社交媒体,如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古今中外,尽入视野。一册在手,在扩大阅读范围的同时,又省去我们许多查找一些时文的时间。这应该就是文摘类读物的价值所在,为其安身立命之本。

图美。设计讲究,插图精心。《读者》杂志负责人介绍,绝大多数插图为原创,选定文章之后,编辑将文章传送签约的美术工作者,请其据文画图,以期图文密切配合。在阅读文字间隙,让读者享受配图带来的美感与精神愉悦。封面封底,卷首卷尾,皆有精美配图。杂志社专门建有插图艺术馆,展示已经刊载的插图原件。扉页、插页之选图都注重美感,每期还有幽默漫画栏目。

栏目独具一格。计有文苑、人物、人生、生活、悦读、话题、文明、杂谈、意林、点滴等栏目,每个栏目配有意趣盎然的标识图画。从微观的修心修身,到中观的集体、组织、单位,再到家国情怀,以及环顾全球、放眼世界。杂志紧贴时代脉搏,辟有“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栏目,近来又设置原创文章栏目“读者故事”。

文章的选摘者,名署文尾,多为笔名,比如:慕紫、韵白、雨霏霏、玉春子、蝶恋花、十里香、易水寒、枫林晚、层林染、平林月、嘉林秀、羽惊林、千百度、意安心、思无邪、心望如一、荷叶田田、一叶知秋、秋水长天、白月秋楠、枫叶流丹、心香一瓣、飞鸿踏雪、大浪淘沙……呈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深涵俊美意境,富集传统文化元素。

《读者》被誉为国人的心灵读本,心灵按摩师。1981年创刊至今,《读者》累计发行数逾21亿册,月发行量最高时曾达1003万册,数字化阅读的当下,月发行量仍达500多万册,实属杂志领域的凤毛麟角。“读者”品牌连续19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读者》出版集团主要负责人刘永升说,其长盛不衰的“密码”是守正创新、精益求精。什么是精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谓也。《读者》每期13轮次编校,差错率定在万分之0.5,堪称精品。

《读者》之缕缕书香飘散在许多城市。繁华的上海外滩,一座百年的老建筑内,《读者》书店的西北元素、丝路文明与海派文化交融,国内已有各类“读者小站”20多家;《读者》走进港澳台,是内地在台湾发行的唯一杂志;《读者》已走向海外,发行海外版的同时,“读者小站·欧洲旗舰店”正在西班牙马德里建造,将为当地华侨华人、留学生,以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欧洲人,提供一个融合东西方风格的阅读空间。“读者小站”融汇公共阅读、文化体验、知识服务、艺术展览、文化讲座、文创产品销售、咖啡茶语于一体,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尚。

一位中学校长在给《读者》杂志来信中说,读《读者》的孩子不会变坏。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读者》为半月刊,每期72页,如若通读则日均阅读量近5页,就时间而言,较为奢侈,当然,对于选读的人,无所谓。美食也不能吃太多,内容如果再少而精些,也许会更受欢迎、更有市场。

一碗面:兰州牛肉面

让我们从精神大餐来到衣食住行的人间烟火。

丝绸古道驼铃声,黄河两岸面飘香。有生长于兰州者,早上、中午两顿都吃兰州牛肉面,兰州人聊天时经常会谈论哪一家牛肉面馆的面更好吃。“牛大”,这是兰州人对牛肉面的爱称,透露出诸多日常伴随的情愫。“扎碗牛大!”,兰州人如此说吃牛肉面。

每过几年,随着物价上涨,牛肉面也会涨一次价,但是,每次涨多少钱,需要兰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讨论决定。据统计,在全国各地,兰州牛肉面馆超过6万家,单单是兰州市就有牛肉面馆1200多家,每天卖出200万碗牛肉面。近日,“马子禄牛肉面”荣登甘肃老字号品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见这一碗面在兰州人生活中的位置及其影响力。

外地人到兰州,去牛肉面馆吃面,站在窗口递小票时,窗口内的小哥会问“吃什么?”客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心想,小票上打印得清清楚楚,就是一碗牛肉面嘛,紧接着,还会听到小哥在追问“吃什么?”原来,兰州牛肉面的面条分为毛细、细、三细、二细、二柱子、荞麦棱、韭叶、薄宽、大宽……食客需要明确告知,这样,现场拉面条的小哥才能准确满足你需求的面型。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兰州牛肉面色彩斑斓,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兰州牛肉面的标配是切碎的青蒜苗、白萝卜片、量足足的红色辣椒粉油、香菜叶等,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解释:“汤色清亮,萝卜片洁白,辣椒油鲜红,香菜蒜苗翠绿,面条柔滑透黄”。兰州人将辣椒粉油称为“辣子”,用于牛肉面的辣椒粉是过了油的,称为油泼辣子。一些外地游人起初会被那么多的辣椒粉吓着,是不是太辣?其实,远不像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辣椒的辣度,兰州牛肉面的辣是微辣,主要是提香。当你享用完这碗牛肉面,低头再看一下碗中的余汤,只见汤表层是悠悠转动的青红两色,这就应了中餐讲究的“色香味”之色,许多食客会忍不住“呼噜”“呼噜”喝上几口牛肉面汤,许多兰州人还要把汤喝完。传统的牛肉面汤很有营养,据说是牛骨头长达四五个小时熬制而成,并且按比例配有草果、花椒、干姜、桂皮、茴香等香料,据说讲究的老店对于熬汤的牛肉品质有特殊要求,还会加入牛脊髓,香料能有十几种。除了点上几碟自己喜欢的小菜,一碟切片牛肉和煮鸡蛋,也是牛肉面馆备有的标配品,兰州人称之为“肉蛋双飞”,想多吃点儿牛肉,还可以论斤现称,兰州牛肉口感细腻,品质上好,广受食客称赞。汤清者净,肉烂者香,面细者长。“清醺肥荷,自成馨逸,汤沈若金,一清到底”,兰州牛肉面也曾获得如此雅誉。

一些出差到外地的兰州人,常常忙里偷闲寻找兰州牛肉面馆,即便找到了,吃完了,也觉得没有地道的味道。

笔者行文至此,请读者诸公品品以上所述三物可配称“绝”?“三绝”在兰州当得起?

当然,兰州颇具特色的风物不止三绝,在兰州生活的居民或者来过兰州的游人都能够举出很多,比如,全国唯一黄河穿越市区的省会城市,一条河穿城而过,两山夹一河,东西狭长;百里黄河两岸风情线,百年黄河铁桥,黄河母亲雕像;兰州还被誉为小香港,晚间登上南面五泉山之制高点三台阁,北望兰州,万家灯火,通明璀璨,其中白塔山下之金城关,犹如一幅水墨画卷。

“强省会”理念如今深入兰州干部群众之心,强省会怎么强?经济强固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人文关气运,文化强也不可或缺。

兰州的旧故事有哪些2

这个故事是小时候听我爸讲的,我爸是听村里的张爷讲的。

张爷是个孤老头,从小就四处讨饭为生,讨饭最远都到过江苏徐州,从兰州到徐州,这么远的路程,一路风餐露宿,确实为了讨一口饭吃,也不容易。到解放后,才安定下来,生产队照顾,给了个看粮的岗位,一年到头住在生产队粮库的门房里。我爸那时候是生产队的保管员,晚上也要值班。张爷晚上在油灯下又是补衣服,又是纳鞋子,捻线织袜子,再就是絮絮叨叨给我爸讲一些在外面的见闻,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一则。

说是有一年,应该是还是大清朝时候。兰州最热闹的陕甘总督府门口,来了一个耍猴戏的河南人,就是前些年还能看到,用链子栓个猴子,在街上耍的那种,现在很少了。这个河南人一个不小心,猴子竟然跑了。蹭蹭蹭窜上了房顶,怎么也不下来。河南人又是吓唬,又是给点食物诱惑,这猴子就不吃这一套。河南人也没办法,猴戏也耍不成了,猴子也不要了,骂骂咧咧就走了。

从此这只猴子就逃出枷锁,赢得了自由。在兰州的城门楼子上安了家,现在这些城门都拆了,从留下来的照片看,那时候,这算是兰州城的最高建筑了。

这只猴子,饿了就从城门上下来,抢东西吃,看见小孩拿个饼子,窜过来,一把就夺走了,吓得孩子哇哇大哭。从卖酿皮子的摊子哪儿,抓了一把酿皮子就跑,边跑边吃。等摊主反应过来,拿个棍子追过来,猴子就窜到了房顶上....,就这样,这只猴子就成了街上的霸王,动不动还龇牙咧嘴的吓唬人。闹得一条街上不得安宁,影响大家做生意。

商户们被这猴子祸害的不行,就去找官府,总的要管一管吧。官府就派了几个兵勇全副武装去捉拿,猴子也不识字啊,也不会见了官府就俯首就擒,然后争取个自首坦白从宽什么的。估计那几个兵勇属于八旗兵,混饭吃的那种,缺乏训练,箭法也不行,没有百步穿杨的功力,反正闹腾了半天,猴子照样逍遥法外。

最后,官老爷一看,干脆悬赏吧,于是就贴了告示,上面写了,哪位好汉如收复了这只妖猴,赏银若干等等。

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这就来了好几拨好汉能人,有用网的,有用香蕉诱捕的,还有拿个棒子追打的...,好不热闹。结果呢,都是捉了个寂寞,猴子照样在街上祸害,这猴子估计以前在花果山待过,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基因啊。

这有一天,来了一个人,只见这人深目高鼻,一脸络腮胡子,穿的袍子也是花哨钥匙,最奇怪的是,在他肩膀上,站着一只硕大的老鹰。原来这是个来兰州做生意的西域人士,看了告示,就揭了下来,说我有办法捉到这只猴子。

到了约定捉猴子的这一天,街上看热闹老老少少,都来了一大群。这西域人士到了城门下,把那只站在肩膀的老鹰,拿在左手,用右手指了指在城门楼子上正在上蹿下跳的猴子。一放手,这鹰就飞到空中,盘旋而下,伸出利爪,直奔那只猴子而去,那猴子也是呲牙咧嘴,发出吱吱的叫声,在城楼上跳跃闪躲,伸出爪子和老鹰搏斗起来。几个回合下来,这鹰居然也拿这只猴子没有办法,看的大家是脖子酸疼,目瞪口呆。

这西域人士也有些着急,把手放到嘴里,打了几个口哨,看样子也是催促老鹰速战速决,这老鹰不但没有听从号令,居然忽闪着翅膀,飞走了。大家哄堂大笑。这鹰也是个怂货啊。有好事的人,跟着老鹰飞走的方向过去一看,这鹰居然落到了黄河边的细沙滩上,在哪儿打滚呢。真是啥时候了,还玩起了沙子。

这下西域人士也尴尬了,这玩了半辈子鹰,今天算是给鹰玩了一会。

正在这是,大家看见这鹰飞回来了,一个俯冲,直奔那猴子,猴子仰头,伸出爪子摆出一个防御的姿势,只见这鹰,身子几下抖动,就把在河滩粘上的细沙抖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细沙一下就迷住了猴子的眼睛,就在猴爪子挠眼睛的一刹那,老鹰抓住猴子,从城楼上扔了下来,猴子摔到地上,一命呜呼。

看热闹的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好聪明的鹰啊。我倒是觉得,此猴聪明过头,自觉居高处而临下,仗手脚敏捷而巧取豪夺,实则犯众怒,失去立地之本,与鹰搏则居高难下,无腾挪之处,虽看似耳聪目明,难免最终遭一击而涂地。世人当以此为戒啊。

兰州的旧故事有哪些3




清代的时候,金城黄河边的一座道观里,来了一个云游的老道,人们都叫他唐老道。


这老道人不太正经,整天只会喝酒吹牛,喝醉酒就来到离道观不远的卧桥街,与那些商户们斗嘴说大话。


卧桥街上有一个挑担卖卤肉的小贩,他的卤肉味道鲜美,人们很爱吃。唐老道不忌口,见了卤肉,就像一条小狗一样,嘴上流着哈喇子,紧紧尾随着卤肉摊子转来转去,一点也不顾出家人的体面。


卖卤肉的小贩虽说是小本生意人,赚不了几个钱,但他为人十分豪爽大方,对唐老道也有好感。小贩见唐老道在他的肉摊前,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的卤肉,一笑,大方地切下一块来,又拿菜刀切成肉丁,夹在一个小一点的锅盔里,递给唐老道。


唐老道一边嘴里推让着“不要,不要,怎么能白吃你的卤肉。”一边却伸出手来接住肉夹饼,快速放在嘴边,三下五除二,就将肉饼吃了个干干净净。


这个小贩姓郑,卧桥街上的人们,都叫他郑傻子。他这人其实一点也不傻,只是人不精明,一些耍小聪明、爱沾便宜的人,经常赖账不还他肉钱,他也不会过于计较。日久天长,人们觉得他做生意太糊涂,于是给他取了个绰号:郑傻子。


唐老道经常骗郑傻子的肉夹饼吃,可唐老道是个奇怪的人,他虽说常常白吃白拿郑傻子的肉夹饼,可他从不允许别人也学他,沾郑傻子的便宜。

卧桥街上有几家爱沾便宜的商户,伙计和掌柜的,经常吃郑傻子的卤肉,从不立马给钱,只说先让郑傻子把账记下来,等到年底再给钱。但每到年底,伙计会“忙得忘了还账”,掌柜的也往往会“记不清了”。找个借口赖账不还。


这个时候,唐老道就会打抱不平,上门替郑傻子要账。商户们怕丢脸,唐老道开了口,就装作恍然大悟似的,拍拍脑袋说,“嗨,你不说,我差点给忘了。”


也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看到唐老道要账,冷着脸说道,你不也骗傻子的卤肉又吃又喝吗?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没想到这句话,就会惹怒了平时嘻嘻哈哈的唐老道。

有个卧桥街上的小混混,也经常到郑傻子那里白吃卤肉。他是个占惯了便宜的人,就是欠了别人家的酒钱,蜡烛香油钱,也从不还人家,商户们知道这家伙是个二杆子,愣头青,也不敢招惹他。


这年年底,唐老道遇到了小混混,将他拦在街头,要卤肉钱。小混混怒了,顺手抄起身旁一家肉铺案板上的屠刀,向唐老道肚子上戳去。

没想到唐老道也有二下子,将小混混手中的刀夺了过来。这唐老道还真是个狠人,不像个出家人。他将小混混的一只手压在割肉的案板上,对小混混说,现在立马还钱,不然,我就剁下你的小指头来。


小混混也是个狠人,不甘示弱。对唐老道说,有胆你就剁下来,爷要是喊一声疼,算爷输。


没想到唐老道根本不吃小混混这一套,举起刀,咔嚓一下,竟然真的将小混混右手的小指头剁了下来。


这下小混混露出了原形,看到手指头被唐老道给剁了下来,又痛又害怕。拿着那根剁下来的手指头,坐在地下,爹呀娘呀地嚎啕大哭了起来。


卧桥街上看热闹的人一下子围了过来,弱者总是会赢得多数人的同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骂起了唐老道。说唐老道你这人真是太狠毒了,人家欠的是郑傻子的钱,又不是欠了你的钱。你干嘛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那唐老道却像个没事人似的,竟然解下挂在腰间的酒葫芦,一口一口地喝起了酒。对大伙儿说,这小混混再不还郑傻子的钱,就将他左手的手指头明天再剁下一根来。

肉铺的老板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见人们纷纷指责唐老道,他也开始起哄架秧子了。故意对唐老道说,亏你还是一个出家人,为何心肠这样硬。你在我肉铺前行凶,不怕影响我的生意吗?这就不和你计较了,我看这样吧,有本事的话,你现在把小混混的手指头给医好接上。我就替所有欠下郑傻子的人把钱给还了。


人们听了这话,心里都知道这个肉铺子的老板是在故意说风凉话,这世上哪有手指头被剁了下来,又给接上的呢?要知道那个时候,还没有后世这样高明的医术呢。


不料唐老道听了,收起了酒葫芦。对肉铺老板说,卧桥街上就数你心眼坏,最吝啬。没想到今天反倒装起好人,大方了起来。这可是你说的话,大伙儿作个见证,是他亲口说的话,我唐老道今天要是医好了小混混的手指头,他就替所有欠下郑傻子肉钱的人还钱,是也不是。


看热闹的人群说,我们都听见了。唐老道,你可别吹牛,要是医不好,我们可要把你这狠心的道人抓进官府去吃官司。


唐老道听了众人的话,双手举起来拍了一下。说道,好!若是医好,就让肉铺掌柜替所有人还钱。若是医不好,我唐老道情愿去吃官司。


只见唐老道从怀里面掏出一方黑布巾来,遮住了小混混的右手,开始装神弄鬼地念起咒语来。之后,又要了一碗清水,念了个“太上老君急急如敕令”的口诀。口中含水,喷在了小混混的右手上,又见他一下子揭去蒙在手上的黑布巾。果然,奇迹还真发生了。那个小混混右手上的小指头,竟然好好地长在手掌上,就像没有被剁断过似的。


围观的人群见了,一个个惊讶得沉默了下来。过了一阵,人群中忽然又爆发出哄然的叫好声。


这唐老道真是神了,莫不是神仙转世?即便是华佗再世,也不可能将斩断了的手指,一瞬间治好啊。


那小混混也是一脸惊讶的表情。他站起来,将右手的小指头活动了几下,说道,天啊!我的手指头好了。这唐老道,还真是一个活神仙啊!


那个肉铺的老板见了,此时却满头的大汗流了下来。他走到小混混的眼前,不相信似的,又亲手摸了摸那根他亲眼所见,被砍断的手指。不过现在人家的手指,依旧好好地长在右掌上,就连砍断的伤疤也没有留下。


唐老道笑呵呵的,又拿起酒葫芦,喝了口酒,对肉铺老板说,掌柜的,你可不能食言哪,大家欠下郑傻子的钱,一共是二十两银子。你是今天还呀,还是隔两天再还给人家。


看热闹的人说道,即然答应替大家还钱,你可不要改口又说没钱的话,就今天还给人家吧。


肉铺老板擦了擦头上的大汗,挤出了一张尴尬的笑脸,勉强说道,大丈夫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今天还就今天还,不就是二十两银子吗?老子有钱,不怕!


说完这话,肉铺老板哆哆嗦嗦地,取出案板下面的钱匣子,从钱匣子中哆哆嗦嗦地数了很久时间,才数够了钱,用麻绳从钱眼中穿过,串了好几十串,扔到唐老道眼前。说道,你拿去吧。二十两,一文也不少,你再仔细数一数。


唐老道爽快地一笑,说道,掌柜的果然是个说话算数的人。这样吧,我替郑傻子作主,少要你五两。刚才只是我随口说的一个钱数,有点说多了。


说完这话,唐老道又捡出几串铜钱,扔进了肉铺老板的钱匣子上。

大家见唐老道如此爽快,不由得众口一词地说,唐老道,你莫不是神仙下凡,真是一个有能耐有本事的人!


唐老道哈哈大笑着,提起铜钱,对众人说,明天到北园的茶园里,大家都来喝茶听戏,我作东,我请客。


凑热闹的人们听了,一个个喜上眉梢,说道,唐老道,那就破费你了。


过了几天,肉铺的老板正坐在椅子上打盹,听到耳边有人唤他,睁眼一瞧,不就是那个郑傻子吗?


“找我什么事?大家欠你的钱,我一人替他们还给你了。”


肉铺老板没好气地说道。


郑傻子笑呵呵地说道,我知道,我知道。我这人笨,算了一下大家欠我的钱,算了三天才算出来,他们总共欠我九两银子的肉钱,这是多出来的六两,还给你。


肉铺老板接了钱,不由得心中有点感动。说道,郑傻子,你真是个老实人,我算服了你了。


郑傻子不言语,停了一会儿,又说道,掌柜的,唐老道要我给你捎句话。


肉铺老板听到唐老道三个字,心中不由得紧缩了一下。说道,有什么话?你尽管直说,别吞吞吐吐的。


郑傻子说道,唐老道让我给你说,请你以后卖肉,不要再缺斤少两的,那样做没多大意思。


肉铺老板脸红了一下,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郑傻子转身要走,肉铺老板又叫住他,问道,唐老道呢?好多天没见他了。


郑傻子挑起担子说,他去了金城西头令居县的麒麟村,他说那里山清水秀,是一个隐居修行的好地方。


后来,这肉铺老板做生意,诚实了许多,和郑傻子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卧桥街的人,也很少再欠郑傻子的卤肉钱了。


只不过有一次,肉铺老板请郑傻子喝酒。两人喝到高兴处,肉铺老板疑惑重重地问郑傻子,唐老道那人,真会将砍断了的手指,一瞬间就接上去吗?


郑傻子看来是真的喝醉了酒,他摆了摆手,说道,人世间不会有那样的奇事。那是唐老道变得一个障眼法,是和那个小混混提前商量好了的。


肉铺老板听了,恍然大悟。苦笑着将杯中的酒一口气饮了个干干净净,叹了口气说道,这唐老道,真会戏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