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宁波院士的故事有哪些

2022-10-27 08:19 作者:中国新闻网 围观:

循迹宁波“院士基因”:孕育121位院士 传承科学之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宁波院士的故事有哪些1

位于宁波慈城的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 徐晓东供图

中新网宁波12月27日电(记者 李典)巍峨四明山下,“一门双院士”的传奇在晓云深处上演。同四年前的胞弟马余刚一样,从这里走出去的马余强成功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传来,寂寥的小山村一下子沸腾起来。

马余强等科学家的入选,让“院士之乡”的浙江宁波院士数量增至121人,位居中国同类城市之首。童第周、贝时璋、谈家桢、郑哲敏……这座滨海城市究竟有何种基因,孕育出一批批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内部场景 徐晓东供图

藏身于余姚四明山脚的晓云村,是马余强、马余刚的诞生和成长地。溪水缓缓流过,时间仿佛在冬日的村庄放慢了脚步。马余刚昔日同窗徐志先曾回忆,淳朴坚韧、勤奋好学的品格是兄弟二人取得如此成绩的关键因子。

的确,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策展人、总设计师徐晓东看来,这些品格形成的背后,则是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地域特征,将坚韧不屈、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刻在了城市基因之中。

2020年,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在宁波慈城启动建设,担任总设计师的徐晓东自此与这位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有了“神交”。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谈老一次出国时,看到国外的实验设备比国内先进得多,他掏出了自己身上所有的外汇,买下这台旧的实验设备带回了国。”徐晓东回忆道。

这样一位执牛耳者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写满了不易,但他追求真理和热爱国家的韧劲,让徐晓东直言“陷入谈老的精神世界中久久不能自拔”。

回望历史长河,这股韧劲无不体现在中国“克隆”技术鼻祖童第周、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石油地质学家翁文波、中国爆炸力学开拓者郑哲敏等一代代甬籍科学家身上。

再看外因,其一,当地重视教育的风气谓之关键。“对那时的农村孩子还说,走出山村的唯一途径就是考上大学。”马余刚就读的余姚市第八中学的班主任程建明受访时曾如是说。

郑哲敏寄语青年学子 王礼立供图

当地重视教育的印迹处处可循。位于余姚泗门镇的科举文化博物馆内,700多件文物、文献实物展示出科举制度浸入浙东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在余姚一地,有据可查的进士就达六百位之多。

其二,甬籍科学家之间颇兴“传帮带”之风气。从各个领域的拓荒者到新一代科学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为人师者无声的传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宁波大学成立之初,两院院士郑哲敏专程从北京赶回宁波,为这一学校的力学建设提供了诸多支持。师从郑哲敏的甬籍科学家王礼立告诉记者,“宁波大学的力学以传承中国科技大学的爆炸/冲击动力学为特色,而中国科技大学的爆炸力学专业正是由钱学森和郑哲敏开创建立和发展的。”

“郑先生学问好,做人光明磊落。只要遇到任何学科上的问题,我们都会向他请教,他从来都是知无不答。”郑哲敏还曾来到宁波大学作“做人 做事 做学问”的专题讲座,用亲身经历勉励学子。受恩师影响,今年87岁的王礼立至今仍在爆炸力学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郑哲敏(右)和王礼立 王礼立供图

一代代科学家的传承之中,政府层面的支持也不容忽视。负责探望慰问甬籍院士的工作20余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秘书长施英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对甬籍院士实行了‘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每年寄送宁波当地的报纸,主动汇报家乡发展情况,并知悉院士的各类需求。”

1999年,施英一行人去北京探访了郑哲敏,这位75岁的老人仍挂念着家乡的点点滴滴。同年,郑哲敏和其他32位甬籍院士回到了宁波,在月湖种下了一片银杏林。

2021年的宁波月湖院士林,由院士们亲手栽种的银杏树已颗颗挺拔。冬日和暖的阳光穿过银杏枝桠,缓缓地洒向了在树下闲聊的三两游人。(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宁波院士的故事有哪些2

风采展示现场。 记者 崔引 摄

昨天,在宁波日报传媒大厦三楼报告厅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风采展示。围绕“把初心化为恒心、把使命化为行动”这一主题,在“六争攻坚”中承担重要职责、体现担当实绩的7名优秀干部和7个先进团队,讲述了他们的初心故事、奉献情怀和担当精神。

风采展示分为上篇 “一线担当践初心”、下篇“铁军协力担使命”。在尾声“众志成城争一流”中,参与展示的个人、团队再次回到台上,共同发起倡议,号召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动“六争攻坚”、加快宁波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中投入激情、体现才干、干出实绩。

一线担当践初心

今年以来,我市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一线调研、单位推荐等途径遴选出7名先进个人上台展示。第一个上场的优秀干部,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改变了很多宁波人的出行方式。他就是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徐金平。

徐金平在演讲中表示,担当就是主动干、敢于干、全力干,不违初心、不畏风险。“早一天开通,老百姓就能早一天受益。”今年6月30日,地铁3号线一期正式开通,比计划提前了近半年。

接着上场的优秀干部是宁波市投资促进中心综合调研部部长汪科。近年来,他共牵头引进内外资项目总投资达8.1亿元,服务过来自美国、德国、挪威、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客商。

汪科还带着团队,花了将近三个月时间绘制了宁波招商地图,根据不同客商的需求,解构出宁波细分领域的关联图谱。比方说,绿、黄、红就分别代表近、中、远期项目。这张版图上,哪些地方需要先进制造业,哪些地方有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一区一业”,一目了然,客商可以按图索骥。

这是为宁波招商工作设计的“个性化地图”,每年至少会更新一次。“我们出去招商都会装上一两本,给客商投资‘导航’。”

他还在现场透露,未来宁波人有望吃上本土养殖的三文鱼了。原来,挪威的一个三文鱼养殖项目来宁波选址,计划投资5个多亿。

“三文鱼我也是只会吃,不会养啊。我赶紧找到相关专家,学习有关三文鱼养殖、检验检疫方面的知识。3天时间,为挪威客商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挪威客商对汪科提供的报告非常认可,最终这个项目也落地宁波。

最后一个上场的优秀干部是宁波市应急局危险化学品和矿山安全监管处(行政审批处)副处长杨建飞。当有危化品泄漏事故发生的时候,除了抢险救援人员,杨建飞需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入到泄漏核心区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工作。有时候要钻进密闭的空间,比如说反应釜里,反应釜就像一个高压锅,存在着各种未知的危险。

当主持人问到,陪孩子旅游过多少个地方呢?杨建飞不好意思地说,几乎没有。

“儿子出生时我已到危化处工作,因为工作性质关系陪伴他的时间有限,暑假他想我陪他去旅游,但高温炎热天气恰是我们对危化企业最不放心的时候,原来答应陪他一起去一些地方的,只能爽约了。他有时会埋怨我,北京、苏州、上海迪士尼、北戴河这些地方都只有***妈和他的合影。但我相信他再长大一些后,他会理解老爸的。”

这时,现场VCR开始播放视频,一个小男孩在视频里埋怨爸爸没有陪他旅游,但他表示理解爸爸。“爸爸,你的工作很重要,我支持你。”在视频的最后,小男孩还展示了一件礼品——按摩仪,要送给颈椎不舒服的爸爸。这个小男孩就是杨建飞的儿子“空空”。

由于“空空”正在上学,没能来到现场。当主持人把“空空”委托送来的按摩仪交给杨建飞时,这个看起来阳刚味十足的汉子一下子眼眶湿润了。

铁军协力担使命

在推动“六争攻坚”,宁波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各地各单位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一线蹲点“破难”,在基层一线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铁军团队。

第一个上场的是市公安局“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专班,他们的事迹先后6次得到省委书记车俊,8次得到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批示肯定。

在现场,市公安局“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专班负责人、出入境管理局局长徐益平和他的团队带来了一份初心记忆礼物——一封感谢信。

这是一封瑞典籍老太太写给车俊书记的感谢信。去年,年过七旬的张女士要在北仑办理居留证,考虑到她年事已高、腿脚不方便,北仑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主动送证上门,让张女士非常意外和感动。

“老太太在信上这样写道,虽然事情很小,但这种态度、服务的升级,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温暖。”徐益平说,这几句话既是老太太的感慨,也是对公安部门最多跑一次工作的肯定。

为了让市民办事更方便,市公安局还推出了一个神器——阿拉警察APP。2017年9月29日正式上线,迭代升级到3.0版,目前已经拥有粉丝446万名,共有212个公安服务事项。

随后,刚刚获评浙江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的杭州湾新区投资合作局招商团队上场了。他们带着一条芯片,是杭州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首家投产企业——宁波群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的产品。

引进这个项目可谓是“虎口夺食”。杭州湾新区招商团队在获得信息时,这个项目团队已经和盐城、天门等地开展了商务洽谈,并且快签约了。为了抢占时间,杭州湾新区招商团队三个月内五赴深圳,专门组建了由10多个部门组成的“微信工作群”,24小时无缝对接,了解对方项目团队最关心的项目融资、环保等难点、痛点,精准对接、提前落实、逐一攻破,最终把这个项目夺了过来。

市科协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团队的秘书长施英带来了一本旧旧的笔记本。他们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寻访宁波籍院士。当时电脑用得不多,只能靠笔记,这上面记录的是他们从1999年开始寻访到的宁波籍院士,这本本子也见证了这个团队的初心。

市科协院士服务和咨询中心副主任周天威表示,他们对院士们的衣服、鞋帽码数,甚至三围都了如指掌,可能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那么清楚。截至目前,他们组织了500多期院士专家宁波行,邀请了700多位海内外院士、1500多位高层次专家来宁波考察对接。

最后一组上台展示的是海曙区望春街道“百雁争先”社区工作者团队。来自清风社区的社工阎旭霞分享了一张画。这张画她保存了四年,是社区一名单身妈妈画的。“我自学过心理学,一看就知道这位妈妈很焦虑、抑郁,我们及时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

后来,这名单亲妈妈告诉阎旭霞,如果不是他们这些社工的出现,她可能已经做出极端的事情了。这件事对阎旭霞触动很大。此后,针对年轻人居多的特点,清风社区开办了亲子阅读营、纸飞机童书馆、古筝社、瑜伽社等,2018年赢得了宁波市品质社区荣誉称号。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勇祖轩

宁波院士的故事有哪些3

6月29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发布讣告称,我国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6月29日3时24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我国又痛失一名杰出院士。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现,孙忠良1936年8月26日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留校任教。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3年至今担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学科负责人,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什么是毫米波?它其实就是一种电磁波,通常将30~300GHz的频域(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称为毫米波,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比如,带宽极宽、波束窄、传播受气候的影响要小得多、毫米波元器件的尺寸小,毫米波系统小型化更容易等。但是毫米波也有缺点,主要是大气中传播衰减严重,对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高。

毫米波技术如今已广泛应用于雷达、制导、通信、遥感、仪器仪表等领域。作为我国毫米波技术领域的专家,孙忠良解决了该领域中的一系列难题。他曾完成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系列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了许多有影响的重大成果;他提出的体效应谐波模式振荡器的工作原理,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接受和推广,介质谐振器基波稳频谐波输出集成震荡器、三毫米谐波功率合成电路、毫米波分谐波注入锁定等技术,突破八毫米混合集成前端的电磁理论、电路设计和结构工艺等关键。

1991年,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经国家计委批准在东南大学成立。作为毫米波研究领域唯一一支“国家队”的领头人,孙忠良带领同事们在毫米波电路和网络、毫米波传输和辐射、毫米波系统和应用、新型毫米波器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先后承担6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专著近十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孙忠良和同事们注重解决经济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他们利用低噪声放大技术和锁相源技术,研制成先进的小型卫星云图接收机。这种卫星云图接收机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靠,接收天线直径由3米缩短到06米后,仍可清晰地收到GMS-4气象卫星发来的云图。他们还为熊猫集团研制了通信设备样机;为上海天文台的氢原子钟,研制了倍频器和混频组件;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射电望远镜,研制了分频数字锁相电路等。

为了推动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发展,孙忠良从未停止过开拓创新的脚步。“对毫米波资源,人类还处于开发阶段,还有更多的工作在等待着科技工作者去探索完成。”2009年,接受东南大学报采访时,孙忠良这样说。

值得一提的是,毫米波技术跟时下很火的5G也有关系。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是可用的大量频谱带宽。以往,基于sub 6GHz频段的4G LTE蜂窝系统可以使用的最大带宽是100MHz,数据速率不超过1Gbps。而在毫米波频段,移动应用可以使用的最大带宽是400MHz,数据速率高达10Gbps甚至更多。可以说,毫米波技术研究对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新闻+】

2019年逝世的宁波籍院士:

3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沈自尹逝世,原籍浙江镇海;

6月29日,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逝世,原籍浙江鄞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