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孝的诗歌(关于孝的诗歌短一点)

2022-10-27 08:16 作者:刺猬读书 围观:

清明以孝为先,读十首古诗,悟深刻的人生态度,又流露家文化精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刺猬读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孝的诗歌1

寒食之后,便是清明。今天是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不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对于清明是极为重视的,一来要祭奠先人,缅怀逝者,二来立足于现在,寓意家庭和睦,又是当下人肩负着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重任。在古代文人笔下,他们用诗词寄托情思,多重心绪融于文字之中,细品后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清明节之际,我们欣赏十首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感受清明节的古风古韵,也是一种雅致之事,相信你会感慨我国文化之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更爱我们的伟大祖国。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有“八节”对于人们的生活极为重要,其中清明节位列其中。相传,清明节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有记载了,节日习俗起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就开始效仿,延续数千年,成为一个我国民间最为重要的民俗。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大禹治水之后,人们便用“清明”之语,庆祝水患消除,天下太平。众所周知,清明节要扫墓,而这一举措其实来源于寒食,而寒食则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到了唐玄宗时期下令“寒食上墓”,不过寒食与清明在唐朝已经不再清晰划分了。

到了北宋时期,清明节便取代了寒食,人们在清明便盛行扫墓了,延续至今。据记载,古代清明扫墓,孩子们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会安装竹笛,经风一吹,犹如筝声,据说风筝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有一部伟大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作者张择端展现出清明时节,人们在汴河两岸繁忙的景象,这部画作是记录我国清明文化的伟大作品。另外,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踏青、荡秋千、踢蹴鞠等等,一系列民俗活动,让清明这个庄重又严肃的节日富含情趣。

清明时节,温度适中,万物生长,是繁育的好时机,因此古代诗人会将自然的美好写入诗中,寄托自己对自然的热爱。诗人描写色彩纷呈的自然景观,象征着精神复苏,将满心春光写得生机盎然,也是预示着人情、人性在景物中回归自然。再有,清明之日,诗人写外出踏青,一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生命的欣赏,另一方面寓意着生命复苏,呼吁世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体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部分诗篇还反映出诗人对生与死的思考,触碰到富有哲理的生命问题。

当然,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踏青时触景生情是在所难免的,温馨与痛苦情感,在诗中溢于言表。他们忆兄弟,念亲人,相思之情与特定景物之间融于一体,各种情感的累加,让清明节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节日那么简单,诗人的情感让节日增加人情味与文化底蕴,蕴藉深厚,能够打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另外,清明节还有一个作用,可以让古代文人内心得到休息,让他们忘却烦恼和忧愁,走出家门看大自然景色,心灵上得到短暂释然。为什么一个清明节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为了生存,文人的一身才华用在仕途上,报效国家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在谋求入仕的道路上努力和挣扎。有的文人仕途顺畅,而有的诗人则因为时代问题等等外在因素,无法为国效力,精神上紧张,压抑得喘不过来气,在此种遭遇的情况下,他们在清明节走出家门,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世俗忘到脑后,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短暂的释放,让心灵得到寄托,让身体得到放松。所以,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在清明节这个特殊日子,既有浓重的相思之情,也有诗人放开心扉,让心灵融于自然的觉悟,同时释放压力与压抑,并展望美好的未来。

再有,在古诗人关于清明节的诗中,体现出浓重的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常年身在异乡的诗人,回到家乡为逝者扫墓,体现的是孝道,归乡又体现出我国“家文化”的概念,让中国的孝道文化与民族性格衔接在一起,增加民族的凝聚力的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传承祖国文化,让独具特色的文化一直传承下去,保持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

今天,清明节之际,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十首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体会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感悟诗人的孝道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相信你会膜拜我国传统文化,坚信自己可以向下一代做好传承。

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 高启

新烟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上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雨醉京华。

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清明日

[唐] 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阊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二绝·其一

[宋] 陈与义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 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

满目繁华。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

[宋] 刘克庄

挟弹飞觥迹已陈,赏心事去负芳辰。

数经风雨花尤厄,试说关山柳亦颦。

人到苍皤方觉老,天无红绿不成春。

近来未有池塘梦,谁道先生意尚新。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

[唐] 刘长卿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人都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愁如客何。

关于孝的诗歌2

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自古后母和继子便是天敌,能和睦共处的少之又少。

不过唐朝却有一位诗人,以侍奉继母至孝而闻名于世。

此人就是丘为,生卒年、字、号,均是不详,但是关于他的“孝”却是千年流传。

无论是《唐才子传》还是《新唐书》,关于他的记载,必有一句“事继母孝”,可见他一定是极其孝顺继母的。

曾经以为86岁的贺知章应该是唐朝难得的高寿诗人了,后来看了丘为的资料,才发现这位无名的诗人才是唐朝最长寿的诗人,享年96岁,别说是古代,就是在现代也算是顶高寿的了。

虽然他这一生就留下了13首诗,但比很多诗人幸运的是,他有一首诗成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名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全诗如下: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首诗是他在拜访隐居西山的好友时所写的。

从诗题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并没有遇到好友,就像的《寻隐者不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反而是自得其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旷达的胸怀和幽雅的隐逸情趣。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不遇却比相遇更满足的淡然心态,显得这首诗别有韵味。

诗歌开头四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栖身之所。

一座茅草屋坐落在高高的山顶之上,从山下往上走,足足要走三十里。

轻轻地扣响柴门,却没有回应,向屋内望去,只有寥落的的桌案和茶几。

前面两句极写隐者住处之高,表现了其远离尘世之心。

而后两句“无僮仆”、“无僮仆”则是体现了隐者的清幽生活。

短短四句,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者形象便跃然纸上。

接着的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对隐者行踪的猜测。

他到底去了哪儿呢?

也许是驾着柴车出游了,也许是到碧溪上垂钓去了。

远道而来,却无法相见,空负了一片敬仰之意,诗人的心中不可能不失望。

“巾柴车”、“钓秋水”说的都是隐者闲适雅趣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也是诗人所羡慕向往的。

接下来的四句是环境描写,诗人寻友不遇的失望之情已被这清幽之境给治愈了。

青色的小草在新雨的洗礼下,显得苍翠欲滴,漫山的苍松,在晚风的吹拂下,呼呼作响。

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如斯美景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的呢?

诗人原本因为访友不遇,而十分怅惘,但是看到这样的美景也觉得不虚此行。

最后的四句描写的便是诗人的心声,也是全诗的主旨。

虽然无法和隐者交流,但是他已经悟到了那清静之理。

想通的诗人便趁兴而归,不再纠结于和隐者的相聚。

就像《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猷,他在一个雪夜里想起好友戴安道,便登舟往访,只是到了好友的门口便返回。

当时的人都不理解,而他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其实很多时候,古人访友并不在意是否真的能见到友人,他们在意的是那份闲情雅致,这样的闲情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具备的。

这也是为何我们现代人写不出这种诗句的原因吧,毕竟没有那份心境。

整首诗看似是在写隐者,其实也是在写自己,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世俗、悠然自乐的隐逸生活的追求。

比较新鲜的是诗人是以“不遇”来表现这种心境,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也许这也是此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一大原因吧。

不知你觉得这首诗为何能入选《唐诗三百首》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于孝的诗歌3

原创组诗五首

鹧鸪天•孝道高倡今古传

——敬赏著名词曲作家焦随东老首长佳作《天下孝为先》

文/王宇法

孝道高倡今古传,

荣尊父母赤心欢。

知恩必报千年训,

负义常留百载残。

君仰德,子登贤。

普天之下闪斑斓。

亿家儿女爹娘孝,

定让神州处处丹。

(注:系词林正韵,2019年2月21日于郑州。)

如梦令•莫失彩虹悠梦

——有感《光明日报》所登“去靠近正能的人”

文/王宇法

静海亦来潮涌,

碧宇倏然云动。

变幻若人生,

难免苦来寒冻。

惊悚,

心恸,

莫失彩虹悠梦。

(注:按词林正韵,2018年2月20日于郑州。)

古风•他日放怀滕王阁

——敬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词曲作家焦随东词作有感

文/王宇法

君赋悠扬天籁歌,

吾心清亮知会多。

曦光照水漾清漪,

玉露乘风润佳禾。

惊梦幻,不蹉跎,

仙翁点化有传说。

眼前迷翳渐开散,

他日放怀滕王阁。

(2018年2月18日晚于武昌至郑州之列车上。)

鹧鸪天•写尽沧桑献亿民

——致敬著名词曲作家焦随东老首长

文/王宇法

卓立文坛四海闻,

笔锋墨点化虹云。

雅言清韵江山透,

丽赋妍词穹宇芬。

心执着,意真淳。

弘扬正义著诗魂。

胸如宇宙乾坤拥,

写尽沧桑献亿民。

(注:系词林正韵,2019年1月12日于武汉。)

采桑子•共享清弦之唱吟

——敬赏著名词曲作家焦随东老首长之佳作•《琴台会知音》

文/王宇法

高山流水瑶琴抚,

试觅知音。

幸遇知音,

共享清弦之唱吟。

白云黄鹤长空会,

情厚缘深。

珍惜缘深,

悟解人间万顷森。

(注:平水韵下平十二侵,2019年1月14日夜于郑州。)

【作者简介】王宇法(男),笔名:发发,湖北浠水人,原济南军区54集团军驻豫防空旅副团职军官,多次立功受奖,在全军防空兵信息化作战理论研究上有一定贡献,8篇论文被《中国当代国防文库》收录,1篇获济南军区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被《中国当代国防文库》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连续5年获总参《通信战士》一等奖,获中国第十届“毛泽东颂”原创诗书画《第四届华语诗歌年度大奖》,是《军队特殊人才》岗位津贴获得者。军旅作家、诗人。现转业到郑州市公安局工作。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萧军研究会华语红色诗歌促进委员会副会长,河南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