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大新的美文

2021-12-26 09:32 作者:admin 围观:

上海是座初心之城、光荣之城,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红色基因也曾经深情流淌在上海的校园,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是初心能致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色校园足迹”栏目将挖掘与党史相关的学校红色历史、红色地标、爱国人士、校歌校训等蕴含育人价值的红色资源,呈现与上海校园相关的党史上一段段往事,展示今天学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与伟大精神的重要实践,讲述百年征程、初心不渝的上海校园故事。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2021年3B),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

1938年3月18日凌晨,日军从镇西南海桥港登陆,崇明沦陷,私立崇明中学被迫解散。1939年春,新河镇人黄淡曾、施馥桂两位先生鉴于当时民众需求,因陋就简,在镇上黄铸候老先生宅上大厅内办起“国英算专修馆”,这就是大新中学的前身。

1939年秋,学校办班地址迁至新河镇街北城隍庙前院,发展为初一、初二两个班,学生有60多名。日军侵占崇明后,学校师生拒用伪教育部规定的课本,而用开明和北新书店的版本。

学生在校史馆了解学校红色历史

1940年春,崇明抗日游击总部政训处在本校举办了民运训练班,学校有20多位学生,满怀爱国激情,报名参加训练学习,其中有8位学生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后来,政训处又派民运工作队的成员以学生身份插入补习班学习,开展革命活动。

1940年6月,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中共崇明工委北撤,中共江苏省委将龚定中调到崇明,担任中共崇明县临时工委书记。龚定中来到大新中学任教,遵照上级党组织指示的“隐蔽骨干,积蓄力量,长期埋伏,以待时机”十六字地下斗争方针,积极开展工作。

他提出将学校改为完全初中,定名为“私立崇明县大新中学”。“大新日新,自新新民”,含义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希望求学者懂得做人,懂得自省,懂得用自己的革命追求和进步来带动民众,达到使学校日新月异、社会日新月异的目的。

1940年的大新中学成为崇明岛上共产党留下的最后一个秘密联络点,而中共崇明党组织的重建,也就在大新中学开始了。中共崇明工委成员全部集中在大新中学,成为崇明县中共党员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地方,全县的抗日斗争领导工作就在这里开展。

1940年儿童节,学校中共地下党支部组织补习班学生出面,邀请新河镇工商界及各阶层著名人士,举行了一次抗日救亡大会。之后,组织“青抗团”“同乐会”等党的外围组织,秘密发展党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

同年8月,龚定中当选校长,不久,又聘请中共崇明县临时工委委员陈伯明、中共党员龚宝康到校任教,学生增加到100多人,并开设了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三个班级。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不断对学生开展进步思想教育,发动他们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又将“读书会”扩大到每个班级,所有同学都编入读书小组,每组10人左右,学习资料人手一册,学习的进步书刊有《政治经济学大纲》《大众哲学》《反杜林论》《阶级斗争分析论》等,文艺书籍有《西行漫记》《夏伯阳》《鲁迅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灌输进步思想中,又注意扩大和巩固“青抗会”“同乐会”等党的外围组织,在学生中秘密发展党员,并建立了大新男生支部、大新女生支部。这两个学生支部同崇明其他支部一起形成了党的地下工作网。

学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办了《黎明周刊》,宣传抗日和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有知识、忧国运的有志青年,扩充了学生党员队伍。

1941年2月,龚定中调往苏中四分区工作,龚宝康继任校长,中共崇明县临时工委陈伯明等,以教师身份在学校继续领导全县的革命斗争。1941年3月,学校党组织为支援苏北解放区,将教师党员斯简、龚晓明及蒋明、施振林等10多名进步学生,分批秘密送往苏北参加新四军,走上抗日前线。

1941年6月,作为中共崇明县临时工委活动基地的大新中学被汪伪政府发现,龚宝康被捕,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除两位未暴露身份的党员继续留校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外,其余党员全部疏散转移。1940年秋,城隍庙前院被汪伪军占驻,直到1946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将城隍庙前院整修竣工,才全部迁回。

学生在抗日民主纪念碑前进行主题队日活动

大新中学的创立和发展历史,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成为了培育抗日志士的摇篮,学校由此被誉为“抗日民主堡垒”。

传承红色基因,唱响“为成才更为成人”之歌

党课主讲人丨上海市崇明区大新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黄 新

大新中学创办伊始,便已融入了浓浓的红色基因。

1940年8月,龚定中受聘担任大新中学校长,将学校校名由“国英算专修馆”改名为“私立崇明县大新中学”,以“大新日新,自新新民”为校训。校训之义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办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表明了龚定中等领导者的办学初衷,就是希望求学者懂得做人,懂得自省,懂得用自己的革命追求和进步来带动民众,达到使学校日新月异、社会日新月异的目的。

在龚定中等中共崇明“临委”主要成员的领导下,大新中学践行着办学初衷。在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在师生中厚植共产主义信仰,深埋一颗颗红色种子。当年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忧国运的有志青年,为革命输送人才。

老师为学生介绍抗日民主堡垒纪念碑的红色历史

重温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代大新人。学校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前行,传承学校办学初衷,积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在新时期,根据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大新中学把“为成才更为成人”作为办学新理念,引领师生走“成人、成才、成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与“大新日新,自新新民”的校训是一脉相承的。“成人、成才、成事”,也就是说,教育要以人的生命需求为立足点,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校教育价值观聚焦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和谐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激活校园的文化使命、激活教师的职业创造、激活学生的智慧活动,最终实现“生命成长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实施。

我们认为,如果身为中学生,却荣辱不辨、是非不分、高尚与庸俗不识,从道德意义上说就是尚未成人。缺失了基本成人意识的学生,是很难具备强烈的学习激情和旺盛的成才欲望的,也就很难成为有用之材。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成人也是成才的关键。学校要将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将其培养成人,这在农村中学中显得更迫切、更重要。

红色记忆里沉淀着红色基因,红色基因里跳动着红色初心。传承红色基因,激活“成人”教育密码,唱响“为成才更为成人”之歌,帮学生把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好,为使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基。

今日大新中学:

夯实校内教育资源,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需凭借具体的教育载体。大新中学充分挖掘校内优势资源,用丰富的教育载体传承红色基因。

开发树文化资源,激荡奋进力量

“树文化”教育是大新中学近几年着力打造的“一校一品”项目。“树文化”教育是以校园树木为载体的学校生态环境及其精神为基础来丰富“为成才更为成人”的办学理念,从而培育具有生态意识和观念、拥有生态知识和技能、秉持生态智慧和素质及拥有踏实求索、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精神的生态人。

学校在树木中挖掘红色基因,在“树木”的文化视野中汲取“树人”的营养和智慧。

开展校园班级树认领“六个一”工程。每个班级领养校园内的一棵大树,作为班级树。

1.与班级树拍一张照片;

2.组一支护树团队(学生、任课教师、插班党员);

3.挂一块班级树铭牌(树名、班级、树的自然属性、树的人文意蕴、班级寄语);

4.建一份班级档案(介绍班级树的自然属性和人文性知识,记录班级树四季生长情况和围绕班级树开展的活动文字、照片);

5.许一个心愿(抒发自己梦想的寄语);

6.写一篇文章或书信(班级树养护经验谈、认领班级树中的好人好事、班级树精神的感悟、四年后的班级树和我们的班级)。

学校进行“红五月”歌咏比赛

开发树文化校本课程。挖掘学科课程中富有红色基因的“树文化”教育素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挖掘“树文化”教育内涵,凸显“树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汇编了《大新中学学科渗透“树文化”教育教案集》。开发和实施“古诗词中的‘树文化’”“散文作品中的‘树文化’”校本课程,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校园树木欣赏——大新中学“树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手册》,通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深对大新中学“树文化”教育的内涵的理解,培养生态人,“树木”与“树人”有机融合。

搭建民乐教育平台,涵养时代新人

2018年年底,学校以“零成本招生、零起点教学、零负担上课”的形式打造民乐教育项目,在着力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熏陶和洗礼。民乐合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曲目是学校树立方民乐团的拿手节目。拨动民乐悠悠之弦,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唱响“四史”奋进之歌。

聆听红色故事,激活红色基因

校园内的“抗日民主堡垒——中共大新中学地下党支部纪念碑”、校史陈列馆、22棵大树成长故事,都是大新中学校史上浓厚的红色记忆。

学校每年开展校史馆、抗日民主堡垒、校园大树和崇明区大树保护教育基地等“红色基因”小小讲解员选拔培训活动。

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日常的德育主题活动,参观、走访校园内几个教育基地,聆听学长、学姐们的精彩讲解,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帮助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发展,传播红色文化,使学生受到心灵震撼和精神激励,激发爱学校、爱家乡、爱国家的热情,使红色基因渐渐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图片由学校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