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西南方向的美文

2021-12-26 09:24 作者:世界义乌v 围观:

“乔木阴阴几百年,虬楼盘绕势参天。入林深处闻啼鸟,舌巧音清簧管弦。”

“一曲溪流澈底清,鱼肥堪钓亦堪烹。沧浪歌罢多佳趣,濯足终须让濯缨。”

中华美文丨金花散文:楂林古韵

吟诵这两首源自《楂林骆氏宗谱》的楂林村景诗,就像欣赏一轴徐徐展开的斑斓山水画卷:群山连绵云雾缭绕,雕花楼房依山而建,清冽云溪鱼欢虾跳,鸟语蝉鸣花落芬芳……

虽说如今无法考证《楂林骆氏宗谱》中的楂林八景诗创作于何朝何代,但我们仍可从字里行间感知到,几百或上千年前楂林村落的地理环境和乡土风貌。

中华美文丨金花散文:楂林古韵

千年古镇楂林,在距义乌城区40余里的东北方向。说起楂林,最绕不开的就是村前流水淙淙的云溪。

缘水溯源,九都十都的溪流在距楂林上游两里地的朝塘汇合,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楂林,在下游两里的钱宅和八都鸽溪汇合。据称,史上这一带经常洪水肆虐,泛滥成灾,古人认为有蛟龙在作怪,这条龙隐于云而潜于水,故先人把上游叫云溪,下游称龙溪。

南宋年间,楂林祖先文起公路过云溪时,被这条瑞气氤氲、灵气充溢的小溪吸引。再观云溪后不远处的伏龙山,山峦起伏,树木蓊郁,谷岭交错,自成风格,断定此处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不久便举家搬迁于此。自此,骆氏后裔就在云溪边繁衍生息。

而这条终年潺潺不息的云溪,便如山村的血液和动脉,伴着村民度过悠悠岁月,见证着古村的久远历史和沧桑巨变。

时过境迁,骆氏后裔人丁不断繁衍,加上客姓大量移居,住宅建筑扩大,到明代后期,达到鼎盛期。后因清兵追击南明残部,途经楂林,村庄毁坏惨重。至清康熙乾隆年间,楂林再度兴起,村中建庭院千间,诸家骆氏名门望族门前立有旗杆和拴马石,家管千石,财产颇丰。但因战乱,楂林一村秋山门前千柱落地,一批精雕细刻的明清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后清和民国期间,楂林三度兴起,当年村内古建筑有三祠、九厅、二庙、一堂、一阁、一亭等。

虽说岁月的磨蚀、战火的摧残及意外的毁坏,使得楂林留下来的古建越来越少,但楂林的古韵、古风仍可从不少地方显现出来。比如,元代,官方曾在楂林设龙祈驿,驿站备有马匹、过山笼,至今官道遗迹仍依稀可见;虽经千年时光磨砺,村里仍尚存一些年代不一的古宅、古祠、古庙;甚而说,在楂林的青山绿水间,还绵延着古老传统的乡土风情。

说起楂林的风土人情,不能不提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楂林集市。楂林逢农历三六九集市,每逢市日,天未亮,八都、九都、十都及诸暨南部山区的山民们拉着杉木毛竹、竹木制品,挑着山珍野味、竹笋茶叶、谷米豆麦、豆腐皮,赶着牛、羊、猪崽等,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形成十分繁荣和热闹的集市景观。

中华美文丨金花散文:楂林古韵

而每每这天,若摆摊或赶集的客人来到自家,楂林的家庭主妇们就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若客人没空来家,主妇们则会捧着饭菜送到集市上。倘若碰到当晚回不了家的客人,乡民们宁愿自己打地铺,也会让出家里仅有的一张床给客人睡。这种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待人秉性,已深深烙刻在乡民们的血脉中,默默传承,历久弥新。

楂林乡民勤劳聪明,会动脑子,做头粳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没钱买茶点,村妇们就用早籼米制作头粳饼和头粳面招待客人。头粳经济实惠,不用任何添加剂,看起来晶莹透亮,闻起来纯正米香,口感比粉干润滑,且烧省时,煮炒皆可。只要收藏得当,头粳可久放不坏,所以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仍在传承。

中华美文丨金花散文:楂林古韵

楂林的民俗风物,从当年商业繁荣的老街可见一斑。遥望当年,漫步楂林街头,商市繁华,大小商铺店号林立,行人熙熙攘攘;火腿坊、酒坊、南北杂货、客栈、中药房、染坊、马行等一应俱全;茶馆、饭馆、副食店、糕饼店、小吃店等遍布街面,原先的村落一度成了商贸繁荣、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义北重镇。岁月更替,作为山货集散地的重镇现虽已不复存在,但楂林依然沿袭着三六九集市的习俗。

如今的楂林正在开展整村有机更新。不久,一个崭新靓丽的现代化新农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楂林在变,云溪在变,家园在变,乡民在变……但我们相信,做头粳面、捞豆腐皮、烧高粱酒、切麻糖等传统制作技艺,不会在楂林失传,只会变得越来越精湛。

我们也相信,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为国奋战的坚勇大队战士以及国际主义战士坂本寅吉等,会永远鲜活地驻扎在人们心中,代代为人传颂;诸义东革命历史纪念馆、楂林抗日碉堡及烈士陵园,乃至北山村的联络站、大畈的会师亭、里西岗村的红色古道等革命印记,会永远鲜艳如初,活力四射。

我们更相信,楂林村的红色文化、乡俗文化,在与红峰村古越文化、杜门村禅文化、道人峰茶桑文化、灯塔村书院文化的交融、浸润中,将描绘出一幅更为动人、璀璨的文化愿景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