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仙鹤草的美文

2022-02-19 03:10 作者:玉说历史 围观:

作者:张萍

那天下午我去中医院采访杜献琛教授时,他老人家还在“名医堂”为病人就诊。约好采访的时间是两点半,而他的门诊依然有络绎不绝的病人前往。直到三点钟。

才得空迎接我的来访。

每天我的工作就是这样子,只有三点过后病人才会少一些。”说这句话的时候,73岁的杜医生仿佛才从忙碌中回过神来,为自己“失约”半小时而面露歉意。很快,建位精神婴铄的老人就以受访者的角色接受采访。

1943年7月,杜献琛出身于黄陂木兰乡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是一位闻名乡里、悬壶济世的老中医。在他年幼时,祖父就教他背一些中医汤头歌诀,并带他上采药,这样的环境让他从小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稍大一些后,他就读一些古书,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逐渐地,他对古代文学也产生了兴趣,再来读祖父传下来的上百本医书,他没感到吃力,反而觉得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十几岁时,他就能像当年的祖父一样,背着药箱上山采中药,还能像模像样为乡里乡邻看病,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朴实的乡亲没有什么感谢他,就把自种的瓜果、鸡蛋送给他以表心意。接着那些沉甸甸的“礼物”,杜献琛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他的病人恢复了健康,难过的是他明白“这些礼物”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都是“奢侈品”他没办法拒绝这份心意。那时,他就立志成为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为更多的乡里乡亲治病。白天,他外出干农活,还兼当“赤脚医生”;夜晚他就煤油灯下苦攻中医著作,他明白中医是一门高深的学同,只有刻苦钻研才会一步步入门。杜献琛潜心钻研医学七八年,也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国家57号文件发放后,当地卫生部门要从民间招收一批医生上岗,杜献琛报了名,很顺利地在当卫生院当上了医生。1979年他参加了全省中医提高重点班的考试,那是一次严格的考试,500名考生中只录取60人。结果60人的名单上就有他的名字。他到湖北省中医提高班进行两年的培训后,以优异的成绩结业。1982年2月分配到黄陂中

医院工作。

从成为医生的那天起,杜献琛就不断地从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认真地作工作笔记。从实践过程中他一步一步领悟到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扎实的本领。短短三年时间,他凭着过硬的医术升为内科主任。1989年,他以第二主编第一主编会同名医张介眉合著《人体排出物异常症诊断治疗学》,此书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是中医发展史上第一部论述人体排出物在病理状态下作为诊疗疾病重要手段的专著。1994年,他又独立著述《内丹探秘》,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通俗易懂,旁征博引,阐明本义,对功理、功法多有发挥,使学者能从多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内丹术。

说起中医文化,从事一辈子中医的杜老说,中医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只要用心钻研,就会挖掘出很多物美价廉的宝物。在他的临床中,有很多只需几元钱的中草药,便可解决很多患者的痛苦。接着,他告诉我们这些中草药,很多就生长在我们的生活边。他说眩晕症是一个常见的病,发作时感到天旋地转,甚至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他的临床中有一味简单的药叫仙鹤草,只需60克家三瘦肉50克煎服,一个疗程6天便能治愈。还有一种中草药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天然的安眠药,它就是我们农家种的花生叶。这种花生叶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头痛,心悸健忘有很好的疗效。只需煎服、一日两次,服三天,便可得到控制。听杜医生讲到这里,我感叹这位博学多才的医生,他怎么就懂得这些天然宝物的价值呢?他说自己从小熟读四部经典、诸子百家掌握了理法方药、通晓辩证论治。在临床的过程中,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至微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刚开始,面对临床上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无能力解决时,他不是望而却步,就是推荐给西医治疗。后来,他通过系统学习了中药药理,将传统的四气五味,最便宜的草药,都是他临床多年研制的成果。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所有的病人买得起药,看费起病,花最少的钱能治好病。——我为这位德艺双馨的医者感叹!如今花几元钱治病,听起来就如同天方夜谭,而杜医生却能开出几元钱的药方帮你治好病,这不是梦,更不是传说。理对照学习,取得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突破。作为一名医生,他希望所有的病要得起药,看得起病,花最少的钱能治好病。--我为这位德艺双馨的医者感叹!秦今花几元钱治病听起来就如同天方夜谭,而杜医生却能开出几元钱的药方帮你治好病,这不是梦,更不是传说。

说到中医的操作与理论,杜医生说中医实际是人们在与疾病斗争中不断发现不断发展、不断总结,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而他,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古人的经验。而中医的传统理论,也是历代医学工作者究认识、总结的精华,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这些传统理论是朴实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他一生的从医中体会得非常深刻。他指着右边屏风上挂着的一面锦旗。告诉我这是去年12月份一位病人送来的,病人叫刘华生。他从4月份就开始发烧。体温在38.3-38.5C左右,三个月来先后在区医院、协和医院及北京治疗、做过了很多检查,用了很多药,均没有查出明显病因,也没有见到治疗效果。折腾了三个月,花费十多万,病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寻求中医治疗。他接诊后,研究了前面的治疗经过.阅读了以前的病历,仔细的辨证诊断为邪热困阻在半表半里,久而不去,便用小柴汤加减,重用柴胡,典药7副。病人服完药后复诊,发烧未退,头昏倦怠未减。他知道三个月的发烧想一下子痊愈是很难的,但在心里他明白,自己在辨证上不是非常准确。于是再仔细地为病人辨证,观其舌苔,白黄厚腻,小便短少。按照传统辩证,属湿溫,于是他再选用甘露消毒丹合三仁汤,取药7副。谁知刘华生服药后。第五天体温正常,头昏、头痛、倦怠等症状也随之好转。守方10期后,病情没有反复,体温也 正常了。历经三个月,刘华生跑遍了省内省外大医院,用了十几万元,体温没有得到控制,而他运用传统中医辨证论,让病人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治好了病,刘华生的全家喜极而泣,大喊杜医生为神医。他们想包个大红包感谢,被杜医生严厉制止。最后,以这面”白衣天使、医术精湛”的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说到这儿,杜医生告诉我们这个病例就说明了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辩证施治的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说身为医生,一定要对病人坦诚、真实。有些不确定的因数不能靠推理、揣摩随便写个处方来打发病人。更不能昧着良心收病人的红包、“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是他的座佑铭,做到这些他每天都睡得安稳、踏实。

两个小时的采访、我一直听杜医生滔滔不绝叙说临床史。他老人家神清气爽,吐词清晰,表达得非常流利,让人丝毫感觉不出眼前是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这位每天工作8小时的老医生,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忙碌时一天要接待70-80位患者,总是几分钟一个人,接二连三地诊断、把脉、开药方。最忙的时候,连喝一口茶的时间也没有。我问他,你就不能停下来休息一下?他回答说这些病人大部分是从乡镇坐车过来的,大多数的家庭经济都不宽裕,如果不抓紧时间为他们治疗,下班时间到了,他们又白白排了队。碰到他们没带足钱的情况下,他还得想办法修改药方。去掉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药,尽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得知去年他又完成了一部50多万字的著作《中西医结合内科证治》,我很吃惊。我问他,你工作那么忙.那有时写几十万的宏著呢?他说自己一不打麻将,二不爱外出,每天下班后吃完晚饭就和老伴外出散步半小时,回来就开始写作,通常要写到深夜十一二点。让人敬佩的是,杜老这么大的年纪,早在几年前就学会了电脑,所有的著作都是用电脑完成。他说任何时候都要与时俱进,趁自己还健康,就得抓紧时间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作全面的总结,让后来人学习与借鉴。他的这本书就是以西医病名为主线,再简要地介绍病因、临床表现与治疗。重点叙介的是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他根据每一种病例的发病特征,科学地选有效中药并说明中药现代药理;运用传统的辨证论治,拟定首选方剂。同时,利用现代研究及理法方药、再进行深入浅出的详细阐释。这本50多万字的书,他用了近五年的时间、整理材料,进行校对,再在电脑前一笔一划敲打而成。多少个深夜,他还在灯光下奋疾笔书,有时忙到凌晨一点,还没有休息说是意思,急得老伴一直吼他:你以为自己还是年轻人啊,这么大岁数,怎么还不会照顾自己呢?他只得放下来连声道歉打呵呵。他说老伴非常细心,知道他心脏不是很好,在他上班的时候都会抽空来医院看他,为他烧开水,提醒他喝茶,担心他忙碌过头面忘了照顾自己。

采访到最后,我又问他,你都退休十多年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地工作呢?他呵呵一笑:人活着还是做事舒服啊。我曾经有段时间尝试着不去工作,结果天天在家里转来转去,不知道做什么,感觉度日如年。一来到医院为病人治病,立刻就精神料撒。听到病人说病好了、舒服了之类的话,就感觉到无比高兴。这种成就感是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说到他的三个儿女,他非常欣慰。大儿子杜金成是留美博士。现任美国北德克斯华人教授。二女儿继承了他的事业,和他同在一个医院工作,是妇产科的一名优秀大夫。小女儿在湖南长沙工作,是一家外企的高级白领,待遇非常不错。在杜金成为父亲写的《挖掘杏林宝藏,探索中西医结合》这篇文章里,我读

到了他的心声。“在我幼年的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是分享乡邻为感谢父亲治好病给家里送来的自产瓜果和鸡蛋。”“《中西医结合内科证治》这本书结合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理念,是父亲对中西医融会贯通,毕生经验的总结。遗憾的是我大学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了更感兴趣的理工科。不过,父亲的求索精神、几乎影响了我们一家。哪怕是我到美国留学和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均是如此。”看到杜金成对父亲这番发自肺腑的评价,我由衷为这位医术高超的医生的一生深深感动。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崇尚梁启超说的“不可骄盈自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因此他的孩子都像他那样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个个都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

临近社医生下班时分,我当了最后的一名“患者”。因为我一直非常瘦,想让杜医生帮我看看,是不是脾胃不好,需要开几副中药作调理。他为我把了脉,很快作出验断:身体非常好,不需要吃中药。你的瘦不是病只需要多吃甜食、多吃面包、多牛奶、长胖一点不是问题。然后又笑着说瘦其实比胖好,瘦的人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小。末了,他告诉我饮食要清淡为主,不要经常吃大鱼大肉。他说自己一日三餐很简单:早上一杯燕麦和几片面包,中餐几个青菜捣碎加些肉末,配一碗米饭,晚餐则是一碗小米粥、一个馒头。平时很少去外面吃大餐,觉得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吃得安全、吃得舒适、吃得放心。聆听这位气色红润的老医生谈养生,谈正常的生活规律,谈宁静淡泊的生活,我明白了好的心态与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随后,老人家打开手机加我的微信,并用手机为我拍照及合影。看看这位老人玩手机时的娴熟动作,以及健步如飞的身影,我脑中很快地蹦出“时尚”“青春之类的字眼。觉得73岁的杜老真的与“老”字无关,是个永远青春的老人!那天的夕阳非常灿烂,红彤彤地照亮一整片天,像一串七彩的梦。心随思绪-起飞,我在电脑前敲下“碧血丹心谱杏林”这行字,我想它概括的就是杜献琛的一生!

碧血丹心谱杏林

碧血丹心谱杏林

碧血丹心谱杏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