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那个她的美文

2021-12-24 18:12 作者:admin 围观:

1982年3月,湖南长沙板仓,工作人员在修缮一座故居时,意外地在墙缝里发现了一个油纸包。缓缓打开,人们发现被严密包裹的是一叠泛黄的手稿。

这些手稿记述了什么内容?出自谁人之手?它的主人为何要将它们藏在墙缝中?

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些手稿是革命烈士杨开慧在五十多年前留下的日记和信札。遗憾的是,她深深牵挂的爱人毛泽东始终没能见到这些浸满了绵长思念和对革命成功无限期望的文字。

1901年,杨开慧出生在湖南长沙板仓,胸怀救国救民抱负的父亲杨昌济在她不满三岁时就已远渡重洋。旅居国外的他,惦记着女儿到了入学年龄,专门写信嘱咐妻子一定要送女儿去读书。当时的板仓,还没有女孩子上学读书的先例,杨开慧成了当地学校第一个女学生。

1913年,杨昌济留学归来,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合并于一师,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杨昌济就成为了他的老师。

1918年6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已经从湖南一师毕业的毛泽东也来到了北京。

10月,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被安排在图书馆当助理员,同时旁听北大课程。在此期间,毛泽东经常往来于恩师杨昌济的家。这一年,杨开慧17岁,在她一颗懵懂的少女心里已经悄然泛起爱的涟漪。

杨开慧在《六岁到二十八岁自述》手稿中曾这样写道: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虽然爱他,但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

回到湖南长沙后,毛泽东任书记的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经过革命斗争考验的杨开慧成为团组织中最早的女青年团员之一。

在《六岁到二十八岁自述》中,杨开慧这样表述自己对结婚仪式的看法:“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并且我认为,有心去求爱,是容易而且必然失掉真挚神圣的不可思议的最高级最美丽无上的爱的!”

1927年初,为了筹备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携杨开慧及家人来到武汉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在杨开慧的协助下,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武汉,他们迎来了第三个孩子毛岸龙。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挑起了一副全新的担子,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决定将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回长沙板仓。他们未曾料到,这次离别竟是永别,再没有等来团聚的日子。

1930年10月24日,国民党反动派踢开了杨开慧家的大门。随后,杨开慧被捕的消息被刊登在《大公报》上。

敌人要杨开慧写一个和毛泽东脱离关系的声明,这样可以保住她的生命。面对反动派的劝降,杨开慧坚决地拒绝了,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在杨开慧的手稿中,有一封1929年写给堂弟杨开明的信,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倘若真的失掉一个母亲,或者更加一个父亲,那不是一个叔父的爱,可以抵得住的,必须得你们各方面的爱护,方能在温暖的春天里自然地生长,而不至受那狂风骤雨的侵袭!”

1930年11月14日,长沙的天气异常阴冷。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杨开慧在这里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风华正茂的29岁,倒在了她挚爱的故乡土地上。

一个多月后,毛泽东从报纸上得悉了杨开慧牺牲的噩耗,当即给亲人写信痛曰:“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以三个儿子的名义为杨开慧写下碑文:“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

在杨开慧牺牲后的第19个年头,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杨开慧 “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的期盼,终得实现。

栏目主编:顾万全文字编辑:杨蓉题图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苏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