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人在外打拼的美文

2021-12-24 16:56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文/邓训晶

当代散文||大凉山的支教路

凉山州会理市的关河小学,自从同事小黄去那里支教,它就旖旎地走进了我的视线,牵着我的眼眸。于是我们就计划着相约去看她,酝酿了两年终于成行。今年五一节,小黄的老公要去探亲,我们几个“铁哥们”就一起去会理看望她。

车开了好久好久,越过了崇山峻岭,越过了梯田层层,越过了花藤缠绕的一个个农家,整整13个小时,我们才到了目的地——关河小学。

打开紧闭的校门,刚才的阵雨把空旷的校园,淋得湿漉漉的。偌大的一个学校只有为了迎接我们的小黄,其余老师都因五一放假回家了。看看围墙外高耸的群山和空无一人的校园,再看看被紫外线晒黑了的小黄,我问她寂寞、孤独吗?她却笑笑说,习惯了。她抬手指着雨后的那道彩虹,有它的陪伴,它美丽着我的心情。

两年前,小黄说真的要去支教时,我非常吃惊,且不说她娇小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就是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也离不开她。可当我看见她坚定的眼神时,没有劝她考虑,而是坚决支持了她的行动。因为我们平时聊天,说到大凉山里缺老师,小黄就多次表示想去支教,去教那里的孩子,只是我没有想到她真有这个决心。难能可贵的是,她同为老师的老公也非常支持她的选择。我们调侃说,两个共产党员真有觉悟。虽是玩笑话,却也是我们的真心话。佩戴着党徽的小两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小黄还被任命为支教组的组长,两年前那火热的八月,开启了她任重而道远的支教之路。

我们来到关河小学的那天晚上,就听小黄如数家珍地跟我们讲述那些让她感动,让她难忘的事。

因为大凉山是彝族集聚地,山高路远,学生的家差不多都在大山里,离学校很远,所有学生都吃住在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她说,一年级的孩子都住校,早晨抹着睡意朦胧的眼睛出早操,那样子既可爱也让人心疼。她决心像父母那样,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

她刚到关河小学就教的是六年级。开始,那些从大山里来的孩子,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陌生的她。小黄是20多年的语文老师,对课堂课本的驾驭能力是得心应手的,但她仍然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可效果却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她开始用心琢磨了,这些彝族孩子接触外面的人少,对她这个支教老师的课堂风格,可能不熟悉。于是她去听本地老师的课,虚心请教;去跟学生交流,一有时间就泡在教室里,听孩子们讲自己家里村里的故事。她用赏识教育法,不吝赞美。她用语言去播种,用粉笔去耕耘,用汗水去滋润,用心血去浇灌,恨不得把自己的所知全部交给学生。课堂上,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聚精会神地望着她,她仿佛看到了大凉山的希望,看到了大凉山的明天,做一个托起明天太阳的人,她无比自豪。

当代散文||大凉山的支教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春天里播下的一粒种子,秋天收获了一片金黄。一年后,她所教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分别那一天,孩子们舍不得她,围着她不回家。她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挥泪告别。孩子们带着她的嘱托,去书写自己的人生。她做到了:为师者,人魂之匠也。

紧接着她又接了一个全校学生最多的三年级班。有一次她去家访,那陡峭的山路,不光盘旋弯曲,还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不敢往下看,那万丈深渊不见底,车开在这样的路上,令人双腿发软胆战心惊。她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这里的学生求学之路的不易,更是把全部的热情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课堂上,她带领孩子们穿行在诗歌名句的花园,徜徉在灵动散章的江河里,去仰视高山之巍峨,去体味大海之广阔,去领悟古迹之悠悠。丰富多彩的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让他们看到大凉山之外的斑斓世界。于是,孩子们的作文里就有了高山的险峻,大海的汹涌,大漠的孤烟,还有那渐行渐远的驼铃……她聆听到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发出的,如同天籁般的声音。

生活上,她细心照顾孩子们。教他们洗衣叠被,整理个人卫生;饭堂里,与孩子们一起吃饭,了解饭菜可不可口。她对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疼爱有加,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时时牵挂着她的心。在她的眼里,学生的事没有小事,事事必亲力亲为。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夜自习后,小黄查完了寝室,看见孩子们都躺进被窝里了,为他们掖好被角后,才疲惫地回去休息。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有个学生突然生病了。她翻身起来,就往学生寝室跑去,在几个学生的帮助下,背起生病的孩子到医院去,还好医院就在学校附近。打针吃药,折腾了半晚,才带他回到寝室。等她回到自己的寝室时,已经月落星沉,雄鸡报晓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小黄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当代散文||大凉山的支教路

她已经完全取得了孩子们的信赖和爱戴。大山里有漫山遍野的野花,孩子们返校时,会在路边摘一把花儿,插到小黄办公桌上的瓶子里,满室生香;有的孩子会把自己摘的野果,捧一捧悄悄放到小黄办公桌上;孩子们有自己好玩好吃的,都喜欢送给黄老师;每到彝族年,好多学生请她去过节,庆祝他们的节日。

还有一次,一个彝族小男孩,把黄老师拉到一边,从书包里掏出一盒小糍粑给她。这个孩子家里是建档立卡户,父亲去世了,妈妈在外打工,周末回舅舅家。这盒小糍粑要两元钱才能买到,小黄心疼得想到,不知孩子存了多久的钱,才买来一盒。捧着这一盒小糍粑,就像捧着孩子一颗滚烫的心;这哪是一盒小糍粑,分明就是孩子的一片真情。她把这份情留在心底,留在她支教的记忆里。这些淳朴可爱的孩子,一次次震撼着她的心灵,这是她支教路上的力量源泉。

兢兢业业的小黄,不仅学生喜欢她,很多家长成了她的朋友,跟她交流孩子的成长;很多同事喜欢她做事认真,说她是最能吃苦耐劳的“女汉子”。

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去年冬天,婆婆身患重病,为了不让小黄牵挂,她老公里里外外操持,双方父母和女儿的一切事情都包干打理。跟她报喜不报忧,让她安心在大凉山支教,教好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临近期末,她接到婆婆突然去世的电话,连夜赶回家,她很自责没有照顾好老人。我们安慰她,人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人会理解她的。婆婆后事一料理完,她又马上赶回学校。其实离寒假只有几天时间了,看着她疲惫的样子,我们说课都上完了,就是期末考试,山高路远的,请几天假不用回去了,你该好好休息一下。她只说了一句,放不下她的学生。就这样她不顾十多个小时的车程颠簸,赶回学校去组织学生期末考试。小黄从来没有豪言壮语,但春蚕一生都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小黄铭记总书记的教诲。漫漫支教路上,她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没有辜负共产党员的初心,没有辜负胸前那一枚鲜红的党徽。因为,从举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她的人生奉献给了桃李。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邓训晶,女,四川省作协会员,隆昌市作协副主席。有近1000篇散文随笔诗歌在《解放军报》《四川文学》《五月风》《金山》《中国建设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天津日报》《美国明州时报》《印华日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当代散文||大凉山的支教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