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对旧眼镜留恋的美文

2021-12-31 04:46 作者:福言文苑 围观:
透过那双眼睛

第四届巴西电影展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

Aos Olhos de Ernesto

评论 / 张福言

透过那双眼睛

我们有必要超越肉眼所能见到的视觉范畴——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我们的内心之眼,用我们的全身心来看事物。

—— [意大利 ] 欧内斯托 • 巴赞 (Ernesto Bazan)

一开始看片名,以为是通过一个老人的眼睛,来透析南美巴西的社会人生和世事浮沉。没想到主角却是个几近失明的老人,他什么也看不见,连收到的信都无法辨认。

故事变得有趣了起来。

透过那双眼睛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海报

一双眼前是一片浑茫的眼睛,究竟能看到的是什么?或者说,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究竟想让观众看到些什么?

导演实际上就是用片名设置了一个看起来类似于悖论的命题或故事,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但又不是用逻辑推理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让主人公和观众在黑暗的摸索中,如何去寻找光明。

我以为,这就是影片的主题。

透过那双眼睛

巴西电影展开幕式

东西方关于老人题材的电影很多,总是围绕在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关爱与友谊的获得或失去等为主线来叙说,作为对人性的一种思考,这是生命走到末端的时候,必然陷入的窘迫。和文化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学问题,永远值得社会的镜头去关注。

早年谢晋拍过的《老人与狗》,算是中国最早关注社会底层或者老人题材的影片之一,曾经是那么地揪人心肺。随着情节让观众跟着邢老汉的命运起落而欣慰和黯然神伤,其实是一部悲剧。

透过那双眼睛

电影《老人与狗》海报

我在一篇《边缘》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关注苦难,其实比关注美好和幸福,更需要良知和勇气。” 的确,现实生活中,很多老人的境遇,让人不敢或者不忍直视。

相对而言,《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不算是一部描绘社会底层或关注苦难的影片,老人只是不愿和儿子同住,固守在自己生活记忆和精神世界中,哪怕孑然一身。

因为那是他自己的天地。这是无数的老人呈现出来的心态和固执,反之。又构成了一个难以融合、如何养老的社会问题。

透过那双眼睛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剧照

像欧内斯托这样的老人并不少见,生活中面临着这种处境的老年族群,每个国家和城市都有。如何让影片在这种人们已经木然、见惯的普通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这对编剧和导演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和考量。

透过那双眼睛

导演 安娜·路易莎·阿兹维多

导演安娜·路易莎·阿兹维也是该片的编剧,她让主人公的眼睛处于失明状态,不仅仅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借助这个意像,反映老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限制,想探讨在这种限制下,他如何来处理身边的问题、如何做社交,包括他失去了写信的能力,他难以和朋友做交流。

如果不是因为失明,欧内斯托其实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和生活品味的老人,会听黑胶、爱读诗集、讲究生活的仪式感。所以影片给人的情调并不低俗,也不凄楚和悲凉,甚至还有些温馨和优雅。

问题是他失明了,世界的许多色彩在他眼前消失了,白天与黑夜对他来说,其实都一样。所以他的窗帘从不拉开。

既然是一个近乎失明的老人,就不可能去大量地展现外部世界的社会与景象,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和两三个主要人物间展开,这就隐喻着一种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两个不同的天地,影片中的几个人物,便成了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焦点与联系。

而这当中,影片中写信和读信的情节,便成了最关键的人物联系和感情线索,成了外部与内部两个世界之间的通道,贯穿始终。

要在单调或狭小的场景中,在片长123分钟的时间里,始终抓得住观众,并逐渐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一些细腻的描绘外。如老人与女孩之间猫鼠游戏般的试探与了解。信件作为一种信物,在人物之间逐渐的升华,最终成了走向爱的途径和天地。

我不是基督徒,但我感觉到,从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来信,犹如一封封福音书,给老人带来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爱的复苏。有着极强的隐喻和象征性。也为影片的结尾预先做了铺设。

当碧亚出现的时候,我很担心影片又落入那种老少之间邂逅相识,又建立忘年之交的老套路,这是很多老年题材影片惯用的手法,包括获得奥斯卡奖的《天堂电影院》。

透过那双眼睛

《天堂电影院》海报

当然,《天堂电影院》之所以获奖,也不仅仅是那种老少之间的忘年之交如何感人,那些被删剪掉的电影胶片,是一种生命之爱的体现,如同欧内斯托的信件一样,最后成了老人艾费多留给了主人公的一份珍贵礼物,成了影片中核心要素。当初被删去的接吻镜头都被接在一起,看到这些珍贵的镜头,也是一种爱的升华和象征,让主人公多多和观众理解了生命的一切。

电影往往把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物件,巧妙地渗入了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属性,如老人送给女孩的诗集,其实也在打开她内心的美和善,还有那圣母像下压着的钞票,其实就是一种金钱和信仰之间的选择,直抵人的良心和灵魂。在善恶之间,是否经得住考验。

正是因此,碧亚这个女孩也在发生着变化,找回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成了一个爱的信使,在老人和昔日的恋人之间,搭起了一座爱的桥梁。同时也让她自己的生命获得了净化和新生。

透过那双眼睛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剧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理论”。一些从小被绑着不能转身的囚犯面朝洞壁坐在一个山洞里。洞口有一堆火在洞壁上照出一些往来木偶的影子。这些囚徒一直以为影子是现实的事物,直到某个囚徒解脱了束缚,转身看到火光下的木偶,才知道以前看到的只是影子。当他走出洞口,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事万物,才知道那些木偶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摹本。最后他看到了太阳,明白一切都是借着太阳的光才能看见的。太阳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这是一种哲学比喻,人们如何认识真实的世界和阳光,需要走出久居的洞穴。

某种意义上,欧内斯托就像一个被困在洞穴里的人,他的居所也成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洞穴,那间连儿子都不许打开的书房,成了他封闭自己、没有阳光的象征空间。

碧亚并不是像某些评论说的,“ 女主角的眼睛是明镜,是窗口,透过它,正如我们通过电影或其他媒介看到并参与着正在发生、正在改变的一切。” 甚至连他们参加的激进组织集会,都认为“ 是对社会议题的巧妙融合。通过诗歌集会来反对恐吓、反对种族歧视,通过人类的守望互助来讥讽政府承诺过却无法兑现的养老保障,借助信中叙述来剖析婚姻本质。”

这是一种误导,把影片从人性和生命本体的层面上,拉回到社会政治层面来认知,就偏离和降低了作品的真正价值。

女孩其实是一个多重性的角色,她既是一个代表着外部世界的社会角色,又是一个进入老人内在世界的家人般角色,这种双重性,使她自然承担起了老人和外部沟通的纽带,成了老人和年轻时恋人之间一个爱的信使。正像欧内斯托说的。当你在盼望和等待着那从遥远的地方寄来的信件时,当你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一遍遍地读着那充满人性和深情的字句时,那种欣慰和美妙,是现在的很多人难以理喻的。

正是通过这些信件的代写中,他们彼此的心灵和情感靠近了,人性中的善与爱,不仅呈现在信纸上,也成了他们心中的共鸣,互相开导、又互相支持着,开始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走出了他们生活中都有的洞穴。

透过那双眼睛

《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宣传画

这时候,眼睛的视觉模糊其实已不重要,就像一位正好也叫欧内斯托的意大利摄影家说的:“ 我们有必要超越肉眼所能见到的视觉范畴——我们必须学会运用我们的内心之眼,用我们的全身心来看事物。” (见《摄影的智慧 》英国刘易斯·布莱克威尔(Lewis Blackwell)编著)

欧内斯托超越了自己的失明,用自己的内心之眼,用全身心来看事物和生活。这就是影片的真谛与价值。

影片的结局也很美,欧内斯托昔日的恋人,片中一直未出现的露西娅,老人心目中的女神,在最后出现了,她就像上帝派来的接引者,指引着主人公灵魂的皈依,相互搀扶着,走向了他们最后的归宿。

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影片为什么叫《透过欧内斯托的眼睛》,老实说,这正是影片透过老人内心的眼睛,甚至也是透过导演和镜头的眼睛,让观众看到的真正意蕴。

在眼睛看不到的时候,你也能感觉到爱和阳光的存在……

透过那双眼睛

透过那双眼睛
透过那双眼睛

巴西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主管柯丽莎在开幕式上致辞

透过那双眼睛

影片结束后导演和演员通过视频连线和观众交流互动

透过那双眼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