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听写大赛观后感(汉字听写大会的观后感)

2022-08-26 18:57 作者:大洋网 围观:

汉字听写成为开学第一课,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洋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听写大赛观后感(汉字听写大会的观后感)1

光明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韩业庭)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期热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许多中小学不约而同将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暑假作业”。开学之初,很多学校又以“汉字听写”的形式上了开学第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开课先验收“听写作业”

日前,记者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初二四班上了一堂语文课。语文老师王老师先是回顾暑假前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汉字听写大会”,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坐在后排的一位高个儿男生说:看汉字听写大会认识了不少小学霸,深深为他们的表现所折服。同时,跟随节目也认识了不少的陌生的汉字,了解了不少汉字故事。

为实际验收同学们的暑假作业,王老师又以“汉字听写”的形式作了一个小测验,还有两个同学被要求上黑板听写。王老师一字一顿地念:“攒动、功亏一篑、怯懦、高屋建瓴、因地制宜……“,同学们一笔一划的写,整个课堂一时间恍然变成了汉听大会的节目现场。王老师告诉记者,她今天听写的这些词汇是从汉听大会近三期的考题中选出来的,而它们全部都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在汉听复赛中出现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考题也出自初中二年级的陶渊明散文《五柳先生传》中。

觉得大会难,是因阅读量不够

对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一些成人批评汉听考题偏难怪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一线教书半辈子的王老师坦言:“那是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够,“她进一步表示,”今天我们同学自己能站在讲台上去讲课,是课前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查询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把作者理解透了,才能在上面讲得出来。“我有一个学生,她以前喜欢看流行的言情小说,看过《简爱》之后,一下子觉得以前读的那些小说不值一文,时间都浪费了,这就是经典的价值。而今他的变化也很明显,无论是文字的表达,思想的深度,言辞的犀利,都比以前好得多。”

王老师表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升华了学生们对于母语的情感,同时,也是一门生动的汉字教育的有声教材,对于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有裨益。

“汉听”模式渐成社会文化现象

2014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7月13日播出以来,由汉字节目引发的母语传承、汉字教育等成为焦点话题。很多学校、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模拟汉字听写,比拼汉字功力,传承汉字文化。一股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汉字学习热、文化传承热,正在兴起。

由于汉听大会成人体验团中,媒体记者团的听写表现不佳。就有报社专门组织了汉字听写大赛,督促编辑记者学习和掌握更多汉字。湖南台老牌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近期也以成语听写为主题,制作了一期节目,现场测评嘉宾的汉字水平。还有不少社区把举办汉字听写大赛当作活跃社区文化生活的“热门项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的汉字热、听写热,是社会对于汉字传承的共鸣,也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生动写照。

听写大赛观后感(汉字听写大会的观后感)2

编者按:

近日,广西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暨讲故事比赛结果揭晓:我市选手在中学组演讲比赛、小学组讲故事比赛中均获一等奖,这是我市历届参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获奖的两名学生将作为广西区代表队成员参加今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比赛。可喜可贺!

为此,本报刊发两篇获奖佳作,并附加简短点评,以飨广大师生读者。

【小学组讲故事一等奖】

点名风波

市二中小学部一(3)班 劳薇洋

阅读课上,我们看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本。其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小框题吸引了我。在这我想给大家讲个发生在我们班上的小故事。

开学第一天的班会课上,黄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负责班里的点名。我拿着点名册开心地跑到讲台上,点着点着,三个字跃然纸上:劳迺迺……我心想:“这俩字儿没见过呢,不认识,怎么办呢?先试试,不是有个‘西’字吗?”于是我大声念道:“劳西西……”咦?没人答应。我犹豫了,“不是劳西西?”我又看了看,有个走之底,加个“由”字,哦,我知道了,于是我大声地念道:“劳迪迪……”还是没人答应,这时,同学们都在小声地议论起来了。我着急了,把这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大声地问道:“这是谁的名字?”话音刚落,一男同学怯生生地站起来,说:“那是我的名字。”“那我喊了你两遍你怎么都不答应呢?”“那、那你念的不是我的名字呀。”那个同学显得很无辜。我有点不好意思了,小声对他说:“同学,对不起,能不能把你的名字给大家念一遍?”只见那位男同学满脸通红,咬了咬嘴唇,半天才小声说:“我,我叫劳迺迺。”“哈哈哈哈……”全班爆笑,好久都停不下来。

这时黄老师走到我身边微笑地对大家说:“同学们,走之底加个西,不念西也不念迪,念Nai,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汉字很有趣呢?大家有没有好办法和更多的汉字做好朋友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查字典”、“问爸爸妈妈”、“看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黄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式把最美的方块字传承下去。”

听了老师的话,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 (指导老师黄双红)

点评:

第二十三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主题为“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虽博大而深广,但它从来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或为人处世中的时时处处。

若在论“中华文化”,我认为它最根本、最具象的体现就在中国汉字。这几年,在央视或一些省台,汉语或中华诗词比赛节目兴起,引起更多国人对于汉字的关注。

《点名风波》切中读书教育活动主题,选材好,角度小而巧,用小故事说出了大道理,而且富有童趣;加之劳薇洋小朋友登台时,会讲故事,表情丰富而自然,天真可爱。故获评委一致好评和高分。 (点评人:韦 佐)

【中学组演讲一等奖】

别让孝心成为等待

市实验高中高二(1)班 黄艳梅

大家好!演讲前我想先解释一个关键词“色难”,色,就是脸色;难,就是困难。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做到的孝。这是孔子对孝道的一种解释,也是我的切身体会。

下面,我将围绕“孝道”的话题说说我的感受。我演讲的题目是:《别让孝心成为等待》

什么是“孝”?很多人都以为能供养父母就是“孝”。我也曾这么想。但看看那些宠物狗,吃得比你我都精细,这是对狗尽孝吗?所以孔子告诉我们,“有养”而“不敬”,就跟养“犬马”一样。他认为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做到的孝,也就是“色难”。可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不仅仅是强调孝行,更注重的是孝心,是平和的态度,精神的安慰。

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有个弟弟,因为学习不自觉,常被我爸唠叨。 有一天,爸爸又开始数落弟弟的不是。弟弟竟然一拍桌子冲爸爸狂吼:“你再说,信不信我一刀捅死你!”

听到这儿,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真是不孝之子!

其实,细想想,我们和我弟也许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别。在被父母唠叨时,很多人都不能做到心平气和,更别说是和颜悦色了。有的是心里不爽,有的还顶撞父母,甚至是长时间与父母斗气,把父母气得彻夜流泪,心痛到无法呼吸。

说到斗气,我特别想以自己的切身之痛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和父母斗气,否则你将和我一样,痛悔一生。

中考前,我和妈妈闹别扭,我性子倔,怎么也不肯低头认错。不久,妈妈生病住院,我以学习忙为由一直不去看望。当我接到病危电话赶回老家时,妈妈已经不行了,她就静静地躺着,再也不会醒来。爸爸说是直肠癌夺去了妈妈的生命。

我呆呆地站着,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眼泪一下子冲出了眼眶。想着母亲没能等到看我最后一面的绝望的眼神,我真想狠狠地抽自己一个耳光。来不及说的一声“对不起”,成了我心中永远的伤痛!

过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是别人口中的“邻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但母亲的突然离去,才让我明白,孝顺父母,绝不只是成绩好。我开始学会珍惜亲情,关心父亲。

过去,我连妈妈最喜欢吃的一道菜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我发现爸爸每天半夜都要起来喝杯水,所以,无论多忙,每晚睡觉前我都会给他水杯倒满开水。过去,我会跟妈妈顶撞,现在我学会了聆听。我还发现了一个能避免与爸爸争吵的好办法,就是不管他说什么,先笑着回答“是”。

笑着跟父母说话,心平气和地听父母唠叨,让父母省心、顺心、开心,就是我想说的“孝心”,这是一种精神的赡养,在生活已经温饱的今天,它甚至比物质的供养更重要。

很多同学都希望先考大学,找份好工作,等将来有了钱再孝顺父母。但别忘了,有些事,我们不能等待;有些人,等不了我们,一旦失去,“百度”也找不回来了。北大女神王帆的一句名言:“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但对一些人来说陪父母变老都是一种奢望。就像我。

不知大家是否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位母亲对他的孩子说:“等你大学毕业了,妈妈就享福了。”……但是,她等了一辈子,也只等到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可是,她还能等到那一天吗?就算真有凤凰涅槃,她重生了,恐怕也只能听到另一个稚嫩的声音:“太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

都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在这里,我想跟所有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说一句:别让孝心成为等待,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指导老师郝桂岚)

点评:

在全市中学组比赛征文中,有众多学生就以《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为题写演讲稿。有不少学生写成了“读后感”,多为复述、罗列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曾经辉煌史,虽铺天盖地、纵横捭阖、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但让人感觉大而无当,空洞无物。

演讲还是要通过故事讲道理。讲身边人的故事,最好是讲自己的故事。虽然,我们不希望出现这么一篇讲稿,毕竟,它在讲述一个椎心泣血的故事。

都说“百善孝为先”,孝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具体体现。本文以切身经历,讲述了自己曾经的“不孝”,继而通过自省,走上了“孝”道,并发出了“别让孝心成为等待”的悔恨的呼声,让人震撼、感慨、感动。 (点评人:韦 佐)

听写大赛观后感(汉字听写大会的观后感)3

12月4日10时45分,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生态新城分校图书室,三年级(4)班学生孙圣宇利用下课间隙,借阅了一本课外读物《科学漫画书》。

记者看到,和孙圣宇一样,在图书室借书的,有10多名同学。“利用下课时间,前来借书的同学挺多的。有时由于人数较多,都来不及登记。”图书室管理员杨木英说。

最是书香能致远。分校校长李梅清介绍,近年来,学校着力倡导学生“时时都是读书时,处处都是读书地,人人都是读书人”。如今,广大学生喜欢阅读、勤于阅读,校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

今年6月,分校在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市首批“书香校园”特色学校。获得这一荣誉的,全市仅有26所。

分校执行校长朱小花说,建设“书香校园”,塑造美好心灵。学校获得“书香校园”殊荣着实不易。“全校866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就有406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学校守正创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营造阅读氛围

11时25分,第四节课下课铃声响起,上午放学时间已到,学校广播随之响起。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凉州词》《春夜喜雨》《题西林壁》等一首首古诗词在广播中传出。传入耳中的,除了诗句,还有译文。

教务处主任阴雪梅告诉记者,倡导阅读,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学校十分重视环境熏陶,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漫步学校文化长廊,一根根方型木柱上,悬挂着一块块长条形木板,上面刻着一句句经典诗词。

时时可阅读,处处能阅读。学校还精心设计墙体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飘满书香;设计道路文化,在路石上刻上经典成语,让学生边走路边识记成语。

走进班级,几乎与后墙“比肩”的图书柜很是养眼。长达4.8米的柜面上,各类图书整齐摆放,方便学生随时都能借阅。

完备的硬件设施为学生阅读创造了条件。“每周的阅读课,我们都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有时候会围绕一个主题,让他们进行讨论。”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是三年级(4)班班主任的林琼说。

办好读书节,书香溢校园。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学校会开展持续一个多月的读书节活动。

读书节期间,学校安排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汉字听写大赛、古诗词填写大赛、读后感征文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并评选表彰一批“阅读之星”和“书香班级”。

“阅读考级”,也是打造“书香校园”的好抓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考级活动,采用每周一次自主考级和每月一次电脑室统一考级相结合的考级形式,每月公布学生考级情况,表扬激励积极参与考级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阴雪梅告诉记者。

培养阅读习惯

走进学校图书室,排列有序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书籍。一墙之隔的书吧宽敞明亮,六年级(2)班学生李晶晶和同学们一起,正安静地阅读。喜欢阅读的她,还不时地做着笔记。“名篇名著,推理小说,我都喜欢。”李晶晶说。

让杨木英一直引以为豪的是,作为一所普通小学,图书室和书吧面积可不小,达376平方米。而藏书5万多册,生均62册。“学校每学期都安排专款,用于添置图书,近两年就新增图书10845册。”

杨木英介绍,学校藏书共分为22大类,内容涉及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医药和卫生健康等多个方面,这也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借阅需求。

固化阅读时间,保证阅读实效。学校专门制定了《晨诵午读实施细则》:上午课前(20分钟)朗朗读,主要读必背古诗;下午课前(20分钟)默默读,主要读部编版语文教材配套书目;晚上睡前(20分钟)美美读,自由读自己喜欢的书目,拓宽阅读面。

《规则》有了,如何落实?

副校长詹兴斌告诉记者,为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学校特地把“朗朗读”和“默默读”列入教学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了压力,才有动力。教务处还会根据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方案,从图书角建设、班级书香文化、阅读考级、阅读主题活动、经典诵读等方面,对语文学科老师和班主任进行专项量化考核。

在学校操场的醒目位置,立着一块宣传牌,上面印着十个大字:诵中华经典,做博学少年。

眼下,学校正准备一年一度的元旦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们在诵读过程中,主动接受经典古诗文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教育。”詹兴斌说,学校还利用“每周一诗”及“朗诵台”等常态活动,实现经典篇目真正意义上的“日积月累”。

发挥阅读功能

写家乡巨变,颂祖国强盛。

12月3日,学校举行四年级学生现场作文比赛。本次比赛要求学生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主题,写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反映身边发生的变化,从而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林琼说。

当然,比赛结果并没有让老师失望。一篇篇作文主题突出、时代感强,引经据典、叙述生动,让人眼前一亮,深深地打动了评委老师的心。

“现场作文比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也让我们看到了打造‘书香校园’取得的积极成效。”李梅清一脸兴奋。

四年级(3)班学生吴紫菡热爱阅读,这次作文比赛还获得三等奖。她说,阅读不仅让自己增强了文学素养,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通过阅读《手工》,我学会了折叠千纸鹤、扇子,制作书签、风铃。”吴紫菡介绍,悬挂于家中卧室的一串风铃,就是她自己照着书学做的。

心润阅读,笔情墨趣。学校还开设阅读与写作社团,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指导,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

翻阅每月一期的校刊《三叶花》,上面刊登着学生的优秀习作、阅读感言和好书推荐。六年级(2)班学生张发权平时喜欢阅读,每期的《三叶花》都不忘收集珍藏。

“父母都在外地经营小吃。除了帮爷爷奶奶做些家务外,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阅读上。”张发权说,阅读时,他有随时做笔记的习惯。比如看到好词佳句,就会及时摘抄到笔记本上。写作文时,也会经常选用平时摘抄的词句。

阵阵书香润泽分校校园,热爱阅读奠定成长基石。

在朱小花眼里,阅读给人力量、智慧和方向。“我们将以三明总校制办学体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总校三明学院附属小学‘书香校园’建设的深厚底蕴,通过两校深度融合,把附小优秀的‘阅读理念’‘阅读机制’,引领辐射到生态新城分校,让分校时时处处洋溢书香。”她告诉记者。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远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