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影视基地观后感(闯关东影视基地观后感)

2022-08-26 18:06 作者:齐鲁壹点 围观:

红色经典|读《苦菜花》有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影视基地观后感(闯关东影视基地观后感)1

浩然正气,源于信念;红色基因,植根心中。传承红色精神,是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使命,而阅读红色书籍,是我们领悟先辈们红色精神的一种重要途径。在众多红色书籍中,《苦菜花》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苦菜花》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的烽火在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燃烧,王官庄的仁义嫂一家和村民们枪决恶霸地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人物的就是仁义嫂。在丈夫闯关东后,仁义嫂含辛茹苦地独自拉扯着五个孩子,而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在家国大义面前,仁义嫂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悉心的照顾住在她家的战士。仁义嫂被捕后,敌人严刑拷打不能使她屈服,她冒着生命危险把敌人引到雷区挨炸,保卫了兵工厂的安全。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仁义嫂就像一粒苦菜花种子,扎根土壤,历经沧桑却斗志更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浇灌下最终开出了熠熠生辉的金色花朵,弥散出动人心魄的清芬。正是有千千万万的像仁义嫂一样的革命先辈的付出,才有了如今的盛世山河。

而我们作为少先队员,更应像队歌唱的那样,积极做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将红色精神厚植心中,令红色基因永续传承。我们要向革命先辈们学习,将爱国贯彻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对质疑抹黑革命先辈的言论要旗帜鲜明的反对,任何有损国家形象的行为坚决不做,严于律己,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一定要懂得“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不辜负先辈们的殷切期望,不做温室里的娇花。让我们做一朵朴实的苦菜花,向下扎根,向上开花,默默努力,无惧风霜,为祖国的画板,献上一抹鲜亮的颜色。(青岛西海岸新区海王路小学 503班杜文峰 指导教师:丁蕾)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影视基地观后感(闯关东影视基地观后感)2

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当下,文登区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提供了不竭动力。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中共威海市文登区委宣传部共同推出“乡村振兴,文化铸魂”系列融媒报道,聚焦文登乡村文化振兴,挖掘特色文化符号,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记录文化建设对文登乡村振兴的凝神聚力、赋能铸魂作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华栋 于佳霖 王震 田佳玉

在威海市文登区宋村镇山东村,一直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山东村村民。近日记者深入山东村采访,发现这里不仅村容整洁、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这里的村民也都把自己当做“龙的传人”;该村不仅用“李龙文化”的精髓——忠孝仁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还将李龙王的故事传说,演变创作成了小品、相声、拉洋片、歌舞、快板等多种艺术作品对外输出,通过一年60多场的送戏下乡活动,感染了更多的人。

以山会、文化节为契机,营造乡村新风尚

山东村因在回龙山的东面而得名,一直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秃尾巴老李传说传承人房德平告诉记者,李龙王俗称秃尾巴老李、李龙爷、李老爷等,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人物。据传有一天,回龙山下一个郭姓妇人在河岸边汲水,有感而孕却三年没有生产,一天夜里雷雨交加,妇人生下了一条小龙。小龙天生会腾云驾雾,每天晚上都来喝奶。妇人丈夫姓李,对此很恼火,一天夜里挥起菜刀向小龙砍去,砍中了它的尾巴,小龙负痛飞走,小龙便是李龙王,郭姓妇人便是李龙王的母亲李龙母。李龙王恋母情深,其母死后,将龙母坟迁至回龙山上,每年三月初二,人们就会逛李龙文化山会,该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李龙王的神话传说发源于文登,后在“闯关东”的大潮中,在东三省也家喻户晓。在京、冀、豫、皖、苏等地也广为流传,有关李龙王的民俗活动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兴盛不已,并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山东村为了传承好李龙文化,自2007年开始,每年农历三月初二,在李龙母的诞辰之日,山东村会在回龙山举办盛大的山会,蒸制大饽饽,制做猪头、鸡、鲤鱼等民俗“十大碗”,为李龙母亲庆贺寿辰,向神龙祈求出海平安。“我们的山会一共三天,来参加山会的游客非常多,每天平均六七万人。”山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乐清说。而且今年,农历六月初八那天是李龙王的生日,山东村还举办了第一届李龙民俗文化节,家家户户蒸“大饽饽”为李龙爷过生日,国内外许多游客前来祈拜。

在办山会期间,山东村为弘扬李龙王对母亲的孝道,专门在村里的小广场摆设百米长寿宴,周边村里的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这里享用。“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摆设百米长寿宴,让年轻人为老年人服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村民更深地了解李龙文化,也让子孙后代留下仁孝的印记。”林乐清告诉记者。

据村民们讲,每年山东村都会举行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等模范人物评选。周怀花是山东村孝老爱亲模范人物,周怀花的丈夫从2009年起,因车祸导致身体残疾、卧床不起,周怀花每天帮助丈夫吃饭、洗脸、换尿布,日复一日。

林乐清告诉记者,这种事迹在山东村有很多,村民都把自己当成“龙的传人”,崇信尚义,尊礼重孝,鲜有治安或刑事案件,是一个和睦融洽、和谐尚美的“大家庭”。村民也很注重回龙山的植被保护和环境优化,山东村也因此获得“国家级生态环保村”。

李龙“传人”建艺术团,一年下乡演出60多场

“春雷一声响连天,四海翻滚巨浪掀;李龙文化数代传,永记心中回龙山......”送戏下乡的舞台上,昌阳艺术团的演员歌声嘹亮,正在表演拉洋片。

昌阳艺术团是由山东村村民组建而成,共有三十人,他们将李龙王的故事、文化,演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文艺作品,有小品、相声、拉洋片、歌舞、快板等多种艺术形式。“我们编排了很多作品,其中小品就有20多个,无论婆媳故事还是邻里故事,我们都是以李龙王的忠孝仁义作为出发点,希望通过艺术作品感染更多的人,传递真善美。”林乐清说。

拉洋片是众多作品中的其中一个,是由房德平写的《龙山传》改编而成,房德平作为传承人,酷爱研究李龙王的故事。“我觉得李龙王的故事,传到我这里已经是十八代了,一直没有太多的文字记载和精彩的文艺作品,所以我就写了龙山传,分别是:李龙王显世、李龙王寻父、李龙王学艺、李龙王斩蛟。”房德平介绍,很多人对李龙王的了解浮于表面,改编成文艺作品后,四里八乡村民都喜闻乐见,能感染更多人。

据了解,每年通过送戏下乡活动,昌阳艺术团去到各个村里进行演出,一场演出大约会表演30个节目,一年演出场次可达60场。林乐清介绍,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李龙文化的忠孝仁义传递到更多的村庄,希望每个村里都能感受李龙文化的滋养,将忠孝仁义付诸于行动。

李龙文化辐射带动,文登乡村“好行成风”

民风民俗是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响当当的地域品牌。山东村所在的宋村镇党委书记徐海程介绍,为传承李龙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宋村镇以山东村为出发点,在各村开展向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和身边凡人善举学习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借助李龙文化山会、李龙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全面展示宋村镇的特色亮点、民俗文化、投资优势等内容,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的文化振兴道路。

好土壤才能长出好苗子,记者在文登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文登持续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扬正气”主题活动,推出了一批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价值的先进典型人物和集体。截至目前,文登区入选中国好人10人,省、市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268人。先后涌现出以李玉坤、吕明玉为代表助人为乐典型,以隋玉涛、于建友为代表的敬业奉献典型,以宋爱玲为代表的孝老爱亲典型,以王文水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典型等一大批先进人物。现如今的文登形成了好人有好报、善有善报的正向效应和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尊崇好人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影视基地观后感(闯关东影视基地观后感)3

文/石志新

每次收看央视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总会被一些求助者的故事深深感动,印象最深的那一期是,一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女孩被拐卖,结婚二十多年来,从当年的四川彝族女孩马海五子(实际叫马海五支莫),已成为人妇,自己生的女儿潘丽也二十多岁了。二十几年来,她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山歌,时常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找一个无人的地方唱山歌,唱到不会唱的时候就流泪。

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偷偷唱山歌,她说怕忘了自己家乡的山歌,将来有一天找到自己的家后,不会唱山歌了,不会说家乡话了,家乡人会说她忘本了。在马海五子心里,山歌就是她的“家乡话”,山歌就是她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她记不清自己马海五支莫的名字,也记不准自己村字的名字,但却很难忘却儿时唱过的家乡山歌调子。

好在女儿潘丽,通过《等着我》这个栏目,最终找到母亲马海五支莫的家人,当电视上看到从四川老家赶到栏目录制现场的母亲及弟弟妹妹,与马海五支莫相拥而泣的镜头时,现场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之感动,尤其是她听到两个身着彝族盛装的妹妹唱起儿时她熟悉的山歌时,那种“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浓浓的情结,作为游子,无论你走多远,家乡的种种元素都会深深根植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磨灭不了,尽管岁月流逝,却带不走你心中的家乡情结。

在外地打拼的甘肃人,饿了的时候总想找一家兰州拉面馆,品尝一下家乡拉面的味道;陕西游子看到羊肉泡馍,浓浓的思乡情就会油然而生;互不相识的四川老乡,因为一口浓浓的川音,会在异地他乡瞬间由陌生到相识;闯关东的山东人,多少年以后也总是回忆“煎饼卷大葱”的那种生活方式······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特有的美食,每个对方也有每个地方特有的乡音,每个人都有他脑海中家乡特有的元素,尽管你少小离开家乡已很久很久,但父母及亲人的模样、家乡的老宅子、老宅子中的那盘石磨、儿时母亲做的那道你喜欢吃的家乡菜、村口的那口老井、村头的那棵老槐树等,却是你终生抹不去的记忆,这或许就是家乡情结。

试想,如果没有对祖国的恋恋不舍,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余光中先生,断然写不出那首充满浓浓思乡情的名诗《乡愁》;祖籍内蒙古的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如果不是因为被曾为军人的父亲带着母亲到台湾后,四十多年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经常听父母念叨家乡草原生活的情景,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思乡情绪,也写不出那首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祖籍广东惠阳的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叶培英,如果没有海外生活的那段经历,没有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绝不会用真情唱响那首让全球华人华侨共鸣的《我爱你,中国》;正因为离开家乡太久,晚年格外缅怀故乡的唐代诗人贺知章,才写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千古名句。

家乡情结是深深凝聚在一个人心头的“爱”,因此,人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各种世界级的体育赛场上,当中国队员或团队夺冠,五星红旗升冉冉起来的时候,现场及电视机前那些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那种喜极而泣的心情;更不难理解,2015年3月的也门大撤侨行动中,当饱受它国战乱之苦的也门华人华侨,看到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护卫舰临沂舰停靠也门港口亚丁时,那种举着小红旗欢呼雀跃、登上祖国大陆亲吻土地的场景了。久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走大街上看到黑头发,黄皮肤,说着中文的人时,走进一家餐馆看见有人用筷子时,偶然发现一个有方块汉字的地方时,那种兴奋的心情,绝不是国内普通“老乡见老乡”的那种激动,那是因为,中文、筷子、方块汉字等这些都是代表炎黄子孙的符号,看到这些,家乡情结,中国情结,马上就会涌上心头:我们都是“中国人”。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情就有爱,爱有小爱和大爱之分,爱一个人,爱自己的小家是小爱,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是一种大爱,中华民族一家亲,愿每一个人,尤其是他乡游子,海外赤子都有一颗浓浓爱家乡爱祖国的“家乡情结”。 (2019、7、29)

壹点号 石志新(笔名一泓清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