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探索中国观后感(探索发现观后感)

2022-08-26 17:56 作者:牟季雨 围观:

突破陈规,与时俱进——纪录片《中国》观后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牟季雨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探索中国观后感(探索发现观后感)1

突破陈规 与时俱进——纪录片《中国》观后感

湖南卫视大型政论节目纪录片《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轰动。它“致敬中华文明,开启有机生活。”备受人们关注,引起人们思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关心国家的命运和老百姓的疾苦,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能够突破陈规,与时俱进;他们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备,因此他们对历史,对人民作出有益的贡献。

纪录片《中国》描述的荀况,就是先秦时代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突破陈规,与时俱进”,是他的显著特点。当时,儒家与法家的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儒家学者不入秦”,是儒家遵循的原则,但是,荀况勇于突破它,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严明法制,言而有信,奖励军功,重视耕战,迅速掘起。横扫六合,席卷天下,吞并八方。其他六国先后被它攻陷。战争频发,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在此情况下,荀况忧心忡忡。但是他没有置身事外,袖手旁观,而是突破陈规,深入到秦国去作实地考察,了解秦国崛起强大的原因。他看到了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严明法制,是有用的,是秦国崛起强大的原因。另一方面,严刑峻法,苛政猛如虎,也有巨大的隐患,潜伏着巨大的危险。所以,必须严明法制,同时必须施行仁政,礼乐治国。因此,他的认识,逐渐趋于成熟完备,遵循这样的原则,国家就发展强大,违背这些原则,国家就危险。果然,后来的秦国,二世而亡。所以,荀况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突破陈规,与时俱进”。毛泽东也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对辩证法运用自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迎刃而解。他能够突破陈规,与时俱进,以指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通过第一次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180师遭受了重大损失。毛泽东先后把几个军长调到北京,分析了解战争新形势新特点。当时,美军换了统帅,李奇微逐渐明了我军的战法特点和后勤供应,改变了他们的战法,战场出现了新的形势。于是我们必须突破陈规,与时俱进,作出新的部署,为此毛泽东改用了新的战法,并调坑道战专家陈赓到朝鲜参与指挥,这样就产生了“上甘岭”战役这样彪炳史册的辉煌战例。这是突破陈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邓小平也是与时俱进的模范,文革结束之后,他主持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适时地将工作重心,由“以抓阶级斗争为刚,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运用辩证法也是他的工作特点。既抓物质文明建设,又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指导思想,保证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取得成功。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要随时铭记在心,指导我们的行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纪录片《中国》描述的那些思想家,他们提出的那些著名的思想,那些成功的经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探索中国观后感(探索发现观后感)2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题:九霄逐梦再问天——神舟十三号发射目击记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于嘉

“升起来啦”“太震撼啦”……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

远远望去,火箭吐着焰舌、加速升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银灰色烟迹。眼前,黑河倒映着冲天的火光,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有的人打着手电筒,兴奋地说着、笑着;有的遥望天边,似乎在努力搜寻飞船踪迹;还有的翻看手机,回味刚刚记录下的震撼瞬间。

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迈出中国人探索浩渺太空中的又一步,把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他辗转数千公里,早早守候在发射场附近,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对神舟飞天的自豪和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神舟就从我家附近飞天,我们特别骄傲,比过节还欢喜。”她说。

乌尼尔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她与部分中国航天员的合影。这是她受邀参加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表彰活动时拍摄的,她倍感自豪。“三位航天员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我们牧民都为他们加油!”她满怀信心地说。

此次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带人们追星逐梦,并让人们接触新的探索发现。“能看到航天员拍摄的太空美景”“能体验太空上的别样春节”……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

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肖浩泽是天文迷。他曾现场观看过神舟十二号发射,震撼的场面令他久久难忘。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肖浩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在发射场外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公安局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参与安保工作。民警们除了设卡检查、巡逻执勤外,还深入牧民家,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该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说。

夜愈深,观众渐渐散去。黑色天幕与皎洁月光映衬下,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

探索中国观后感(探索发现观后感)3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有哪些国宝?它们为何被称为国宝?背后有着怎样的寓意?与当时民众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种联系?……国宝,是国之重器,是国之象征,也是了解华夏文明的钥匙;一旦破解了与国宝有关的种种秘密,对孩子而言既习得了有价值的科普知识,也无形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神龙寻宝队》就是旨在揭开国宝神秘面纱的童书,虽为儿童文学作品,却将国宝的诸多知识在故事中巧妙地得以呈现:10岁女生岳小萌在博古通今的大山爷爷引领下,到深山考古,却不一小心闯入嘲风召唤国宝的守护法阵,国宝消失得无影无踪。两个小伙伴只好穿越到古代,充分发挥智慧,将国宝一一找回。

在紧凑而有趣的情节之下,与国宝有关的知识一一罗列,国宝背后的历史徐徐拉开,给人一种沉醉而新奇的阅读体验。例如,人面鱼纹陶器并不是仰韶时期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盆,而是一个棺材盖子,寄托着成人对于逝者的哀思。

作者谷清平擅长将丰富的历史知识蕴于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中,在满足孩子探索欲与好奇心的同时,使其一步步走进历史的深处,产生参与文明诞生与发展的难得体验。书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按照历史时间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代表华夏文明的文物,即把国宝与历史、与当时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国宝成为了解华夏文明密码、中国社会赓续迭代的工具。从这种角度看,《神龙寻宝队》与其说是主人公岳小萌在大山爷爷引领之下的寻宝经历,不如说是在故事中完成对华夏文化的历史溯源与全面体认。

进入历史的情境,小读者们与主人公一起探险,向大山爷爷学习考古知识,也全面感受到了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像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所言,《神龙寻宝队》是一堂听得懂的考古科普课,也是一套看得见的中国简史。这是一群孩子的探索发现之旅,也是一代孩子的文明寻根之旅。

在青少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实之下,寻根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抹不掉的因子,是我们达成身份识别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能否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对能否将华夏文明发展的进程熟稔于心,都直接影响到家国情怀的孕育与生长,其往往也是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应该说,《神龙寻宝队》由于以故事为驱动,在引领孩子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典籍浩淼如烟,但很多故事往往没有充分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尤其是无法帮助孩子爱上历史阅读。而谷清平长期关注儿童历史写作,很了解孩子的阅读趣味,有意以穿越的形式让更多孩子回到历史的现场,最大限度还原当时历史文化的原貌,与国宝有关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书中的许多章节后附有“你知道吗?”栏目,增加了孩子的阅读体验。例如,什么是文物学、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鹰是什么鹰、地震来临之前有哪些预兆、龙的九子名字及特点、仰韶文学的墓葬类型、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有哪些等。有了这些知识的牵引,再结合一波三折、惊险刺激的故事,孩子很容易爱上中华传统文化,一窥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乃至遥想华夏文明的未来。

以历史穿越为形式,以探险寻宝为主线,孩子慢慢感受到了历史的妙处,进而读得懂、读得投入、读得入迷。当孩子有机会身临其境般回到古代,近距离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些国宝的来龙去脉,悠久的华夏文明便一点点沉淀于心,并对华夏文明为何经久不衰、自己身上的民族密码等有着更好的认知,努力去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神龙寻宝队》名为寻宝,实为寻根,成功地为孩子创造了文化溯源的时机,也为其上了一堂极有价值的德育课。寻根之旅困难重重,也意义非凡,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践行这次美丽的成长之约。(张贵勇)

作者:张贵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