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800)

2022-08-12 10:07 作者:历史很好玩儿 围观:

秋瑾曾判鲁迅死刑:投降满虏 卖友求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历史很好玩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800)1

秋瑾与鲁迅

国人对近代反清女豪秋瑾之名并不陌生,不过对于她那“秋风秋雨秋煞人”的英姿从何而来,又从何而落,却未必十分清楚。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过杭州学者郑云山教授的《秋瑾》一书,堪称中国大陆学者关于秋瑾的第一本专著,稍后,此类著述渐次增多。而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于秋瑾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她为推翻清政府而从事的革命活动,至于她在日本的活动以及多方的人际关系究竟如何,却涉猎无多,其中当与日文资料的搜集与研读之困难密切相关。在秋瑾血染古轩亭口(亦即鲁迅名作《药》中的“丁字街”)百年之际,日本学者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一书中译本的发行仪式在秋瑾故里隆重举行,该书中译本的问世,堪称中日学术文化交流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它也足以表明,中外学者关于秋瑾的研究并非已经无话可说了。

《秋瑾——竞雄女侠传》有助于弥补我们秋瑾研究中的诸多缺憾

自秋瑾遇难伊始,即便是在清朝君主专制主义的掌控之下,就不乏有心人收集关于秋瑾的生平与文稿资料,勾画其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程。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战事频仍,而且政局多变,连秋瑾的坟墓都屡遭掘迁,先后竟达十次之多,国人却并未淡忘这位出色的近代革命先驱,有关史实的考订与梳理,文集的增篇与诠释,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赓续不绝。无论是在秋瑾的祖国,还是在她曾经留学过的日本,无论是在祖国的大陆,还是在香港和台湾,都有关于她的文集与研究成果出版,而且都拥有一批慕名而索的读者。小野和子、石田米子等日本学者在叙述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或辛亥革命史时,也少不了要把秋瑾作为重要的个案来分析。美国学者玛丽·巴科斯·兰金的《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中国早期革命激进知识分子》(哈佛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堪称欧美学界研究中国辛亥革命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虽不是以研究某个具体人物为主,但也把秋瑾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在全书正文235页中,与秋瑾直接有关的篇幅大约共有16页,占全书正文的1/15。

对秋瑾研究投入最多、著述也最多的,无疑仍属我国的文史研究者,其中不乏数十年如一日的锲而不舍者,新近加盟的后继者则不满足于对已有文本的校勘与解读,而是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另辟蹊径,关于女权主义与秋瑾的角色冲突、“秋案”发生后的社会舆论与官方态度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都是近年来颇具新意也不乏深入争辩的园地。但相对来说,我国学者基于语言的障碍,对秋瑾旅日资料的挖掘与运用还着力不多。玛丽·巴科斯·兰金的《1902-1911年上海和浙江的中国早期革命激进知识分子》一书对日文资料也鲜有关注,乃至对秋瑾在日留学与反清革命的活动叙述甚简,总共不足一页的篇幅。而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留日生涯乃秋瑾义无反顾走向反清革命的重要一环,丰富而复杂的人际交往亦曾编织她的鲜活人生,如果不能认真地清理其革命思想之源与流,简单化的文本分析与人云亦云的话语套路就只能将研究者嵌定为文本之奴隶,顶多是展开解读的想象,随意加减历史。日本学者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一书的问世,则有助于我们明了上述缺憾,尽量弥补。

作者将日文与中文资料互相对照,对秋瑾在日活动作了比较详细的爬梳,可望弥补国内学者的研究弱项

《秋瑾——竞雄女侠传》把秋瑾的一生放在中日两国的国情演化与中日关系的时代背景下来叙述,更容易使读者把握传主反清革命思想的成因与革命活动的具体内容,还通过运用大量的中、日文献资料,从秋瑾的诞生到密谋反清,对她的一生作了系统的描述。与一般学术论著不同的是,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文学读物,阅读起来并不干涩;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这又是一本可信度较高的传记作品,不是信口开河,漫天演绎,而是一边叙述,一边拷问旧说,交代资料来源,不乏学术参考价值。在充斥我国书肆报摊的人物传记作品中,如此严谨的叙述似不多见。作者还在悉心搜集的基础上,将日文与中文资料互相对照,把秋瑾是如何去日本留学的,又是如何在日本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都作了比较详细的爬梳,可望弥补国内学者的研究弱项。

例如,关于秋瑾到底是去美国还是去日本留学的犹豫过程(PP125-128)、秋瑾在北京永定门车站与子女依依惜别的场景(PP134-135),赴日轮船上发生的生动故事(PP134-138)、抵达日本之后的生活安排、与浙籍和湘籍留学生的频繁交往、服部繁子与下田歌子等在秋瑾入学问题上的照顾(PP149-150)、秋瑾与反清干将宋教仁等人的会面情状、谈话内容(PP163-165),等等,作者都有翔实的交代。

首次披露了秋瑾与鲁迅留日时在一些问题上的冲突等易为国内学界忌讳的细节

作者还从资料出发,首次披露某些易为国内学界所忌讳的细节。作者根据日本报刊的资料记载,细述革命文豪陈天华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杀和宋教仁、秋瑾等组织追悼活动的经过,云:

翌日(12月9日),留学生们公推秋瑾为召集人,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会上,她宣布判处反对集体回国的周树人(鲁迅)和许寿裳等人“死刑”,还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大声喝道:

“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800)2

提起民国时候的绍兴,有三个人总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周恩来、秋瑾与鲁迅。

周总理是一代伟人,鲁迅是一代“民族魂”,能够与这两位人物并在一起被时人并称为绍兴三杰,足见秋瑾在人民心中的份量。

早年间谈起秋瑾,周恩来曾难掩钦佩之情地说:“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三从四德’这种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驱者’”。

显然靠前人的只言片语很难描绘出秋瑾的伟大,秋瑾之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像是挂在门楣上的葫芦,只观其高大上,却不知其真善美。

那么秋瑾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1875年浙江绍兴生人。

得益于官宦世家出身,秋瑾从小得以接受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好诗、词、赋。她生就顽童性格,打小全无半点女娃脂粉气,性格飞扬,尤好弓马击剑,常以游侠宗师为平生向往。

显然这样的女娃娃生在讲究三从四德的封建官宦家庭,注定格格不入。

1896年,秋瑾被许配给秋家世交后代王廷钧为妻,不幸的是,王家同样是一个封建等级森严,受三纲五常熏陶的官宦世家,因此秋瑾嫁过去后事事遵夫之命是从,活的并不开心。

1897年6月,秋瑾生下长子王沅德。1901年,秋瑾生下女儿王灿芝。

值得一提的是,秋瑾的一生虽光芒万丈,但她的生命却如白虹贯日般转瞬即逝,反倒是她的一对子女继承了母亲的遗志,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历久弥坚地焕发出光彩。

“金鳞遇水便化龙,岂是藩篱笼中物。”

由于秋瑾拥有一颗超脱世俗的心,加之性子飞扬,崇尚女权与自由,在封建家庭里与丈夫王廷钧相处地越发格格不入,终于于1904年不欢而散。

1904年7月,秋瑾远渡重洋前往日本留学,此行既是追求女权与自由,也是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寻出路,一代巾帼的壮阔人生就此展开。

由于秋瑾性格好强,做事犀利,思维超前,为人道义,全然不像一位女娇娥,很快就团结了诸如周树人、宋教仁、陶成章、黄兴、陈撷芬、刘道一等一大帮同道中人。他们一起展望民族未来,冲破教条桎梏,倡女权,搞革命。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的声望极隆,无数能人志士对她推崇备至尊其为女中花木兰、穆桂英。

彼时秋瑾参加的组织就有洪门、三合会等,这些组织无一不是名震海内外的存在,然而他们皆奉秋瑾为高级幕僚。

1905年秋瑾回国在徐锡麟的介绍下加入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由黄兴邀请加入同盟会,此时秋瑾心志初显。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当时她为自己准备搞革命喊出的口号。

1906年,秋瑾有感国内时局内忧外患,毅然回国组织革命工作。

1907年,秋瑾与光复会同仁拟于7月6日起义,奈何终因泄密与仓促起事被清军镇压。

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此时同盟会同仁通知他先离开绍兴暂避锋芒,然而此时的秋瑾早已做好了以一腔热血泼洒醒数万万同胞的觉悟,拒不离开绍兴,大义凛然地留守在大通学堂,等着清军上门来抓。

革命总是要流血的,正是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成就了秋瑾的伟大。

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英年32岁。

秋瑾的子女去哪了?

众所周知,秋瑾就义时曾留下一对子女,那就是王沅德、王灿芝兄妹。

生而为人,作为秋瑾的子女,王氏兄妹何其幸甚,然而为人子女,这恰恰又是他们的不幸。

秋瑾就义那一年,哥哥王沅德10岁,而王灿芝也还仅仅只是个懵懵懂懂的6岁女娃娃。

雪上加霜的是,秋瑾去世仅两年,他的丈夫王廷钧便因忧思过多撒手人寰,这样一来王氏兄妹一下子就成为了别的孩子眼中没了爹妈的可怜人。

但是相比来说,哥哥王沅德的成长轨迹远比妹妹王灿芝要幸运得多。

王家虽没了主心骨,但是总的家业还在,加之王沅德是王家的长房长孙,因此颇得祖母疼爱,他除了没有爹娘疼爱,仍旧是十里八乡的人们艳羡的富家大少爷。

因为打小没了爹妈,因此王沅德小小年纪便已当家,1909年那年父亲去世,年仅12岁的王沅德亲自至绍兴将母亲秋瑾的灵柩迎回湖南湘潭与父亲合葬。

后来王沅德一直在祖母的疼爱与悉心栽培下成长,直到长大成材。

同比之下,妹妹王灿芝的童年则显得辛酸曲折得多。

众所周知,封建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王灿芝打小就不招祖母疼爱。

比如1903年秋瑾带着子女随夫赴京任职时,因为婆婆重男轻女的缘故,只得把女儿灿芝和奶妈一起养在别院。

后来,婆婆不习惯京城生活,执意回乡,秋瑾无奈只能带着儿子沅德一起回到湘潭,把女儿灿芝留给了丈夫,丈夫又把她交由女仆照顾。

1904年,秋瑾东渡日本之前,沅德跟着祖母,而灿芝只能在百般无奈之下托付给了朋友抚养,投在谢家继室门下。此时的王灿芝年仅3岁,小小年纪便已寄人篱下。

可怜的是在谢家王灿芝生活的并不好,由于打小离开母亲她整日哭泣,加之谢家子女众多,谢老太太又照顾不暇,身子又营养不良,因此王灿芝总是被人讥讽嘲侮。

成年之后的王灿芝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总是抑郁难平地说:“那时我是衣衫褴褛,头长虱子,吃饭也是饱一顿饥一顿的,弄得面黄肌瘦,一副活招人厌的样子,他家人都讨厌我。”

王灿芝在谢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07年母亲秋瑾去世。

秋瑾去世后,原本由她和谢家维持的关系便断了,王灿芝在一位邓姓仆人的带领下回到了湘潭王家。

回到王家对王灿芝来说,一如新生之幼苗久旱逢甘霖,生活从此不一样,虽然她的祖母时常无端打骂她,但因为哥哥王沅德疼爱庇护的缘故,她得以健康地长大并在私塾接受蒙学教育。

与哥哥不同,王灿芝的性格全然秉持了她的母亲秋瑾,跳脱飞扬,游侠好勇,据说在家里时,她时常和哥哥练武强身。

15岁那年,王灿芝从别人那里听闻了母亲秋瑾的死状,从此发誓奋发习武,假以时日手刃杀母仇人。

15岁的年龄,恰是校园青春曼妙,豆蔻年华的大好时光,而此时的王灿芝却全然无半点胭脂气,竟习得一身的太极内家拳、八卦掌、形意拳功夫,平时又好仗剑而行,远远一看英姿飒爽,锐气逼人。

1920年,19岁的王灿芝不满祖辈媒妁之言定下的娃娃亲,偷偷离开王家,跑到了上海,就读竞雄女学,她的哥哥王沅德早年曾就读于正风大学,从此这一对兄妹的人生开始释放出别样的颜色。

秋瑾

将门无犬子

令人称颂的是,秋瑾的后代并未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沦,他们都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活出了旁人眼里夺目的人生。这对双璧后来可谓是各有千秋,各亮一边。

我们先说王沅德。

所谓将门无犬子,拥有秋瑾这样伟大母亲的光辉照耀,王沅德打小就秉持了母亲遗志,同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促成母亲未竟的事业。

14岁那年,王沅德加入同盟会。

1918年从上海正风大学毕业后被聘任为《江声日报》的经理。能够作为一报主办,王沅德的文笔功夫自然不会太差,所交之人,也多是鸿儒有志之士。

除此之外,王家在湘潭是顶大的家族,由于几世积累,至王沅德这一辈时,已成一方富强。

作为王家的独苗,光王沅德经营的产业就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遍布武汉、长沙、湘潭等地,其中比较大规模的企业有湘潭电灯公司、湘潭十六总棉纱油盐号、湘潭膏盐矿公司等。

作为资本家,王沅德经营有方且取之有道;作为一代女侠的后人,他又十分同情底层百姓与革命志士,总是乐善好施,加以接济。

在湘潭一带,每逢年节,百姓们总是不愁无米过冬的,因为当地有王沅德这一尊活菩萨在。

每到年关,王沅德总会让手下的产业开仓济民,散米、散盐、散棉衣,因此那个年代的湘潭在王家主持商业秩序时,乞丐是极少的,饿死冻死人的事更是不常见。

除此之外,王沅德除了对一方乡亲与百姓好,他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同样心怀热枕,对革命党人与我地下党同志一直襄助良多。

比如革命党闹革命经费不济,王沅德总是很乐意拿出钱襄助同仁的革命事业。

有时候我湘潭地下党成员被逮捕收押,也多是由他出面斡旋营救。

一句话,王沅德既是革命党同仁,也是我党的朋友,他对党和人民是有恩情在的。

难能可贵的是,王沅德有一颗区别于封建地主的开明与觉悟之心,尤其是在我党搞土地革命时期,王沅德可谓是从善如流,把所有名下额外占有的土地都捐了出来。

1951年时,他又把所有的田产与私宅无条件交给了党和人民,接受国家的监督,成为了一位令周恩来也敬仰的良心资本家。

一代奇女王灿芝

说完了哥哥我们再来说说妹妹王灿芝。

与哥哥大手笔的风格与资本家身份不同,妹妹王灿芝因为女儿身的缘故,因此并未得到太多王家的荫庇,但是反而在后来的苦难生活中翩翩起舞,活出了别具色彩的传奇人生。

1920年王灿芝来到上海后,她一边念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拜各方师艺,苦学武术功夫,同时胸怀游侠心志,决心要找到自己的杀母仇人。

王灿芝读书时,是让上海滩的很多地痞流氓也胆颤心惊的狠角色,不仅因为她能打、敢想敢干,关键是她母亲秋瑾的名头不小,因此她总是受到一些前辈高人的暗中荫庇,比如典型的就有杀手之王王亚樵与一代宗师杜心武。

可惜的是王灿芝多方打听最终却未能探得仇人消息,因此肄业后只能留在上海。

后来在秋瑾的好友徐自华的推荐下,王灿芝当了上海竞雄女学的校长。

年纪轻轻便能担任一校之长,除了王灿芝本人秉持了母亲秋瑾的秉性让不少前辈高人赏识之外,更是因为这所学校当初恰恰就是为纪念她的母亲秋瑾而创办的。

秋瑾,字竞雄,由秋瑾的女儿当校长,从象征意义上来说,是极好的。

原本王灿芝想秉持母亲遗志,发奋图强把竞雄女学做成大学,然而纵使胸中有万道丘壑仍难挡时事多艰。

在1928年,王灿芝仅上任校长一年之后,蒋介石就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整个上海陷入白色恐怖,学校的教学秩序在恐怖政权的威胁下彻底坍塌,竞雄女学名存实亡,王灿芝只能抱憾离职,回到故乡湘潭找自己的哥哥王沅德。

同年,在哥哥王沅德的指引与支持下,王灿芝带着几千大洋开始远渡重洋赴美留学。

赴美之时她就怀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志向,决心把美国人的先进思想与技术学精学透后再带回来报效祖国。

初抵美国时她就发现美国人对于航空十分重视,同时对中国未来的航空事业十分鄙夷,因此仅在一个念头之间好强的王灿芝就下定决心不学别的,就搞航空。

她曾在文章中这样记道:“余以孤露余生,飘零身世, 虽欲继先母未竞之志,而顾 力有未能,惟常怀报国之心, 斯念不懈,继迺决心学习航空,俾他日贡献祖国,亦令西人知吾国女子犹能如此, 可见男子之英勇矣。”

字里行间她对祖国的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航空报考,条件苛刻,美国还没有过女子报考的记录,一是因为女子性情柔弱,不适应于需要机敏灵活应变的飞行事业,二是因为女人天生体质就比大多数男人要弱一大截。

然而这一切对于打小就练武的女中花木兰王灿芝来说,丝毫不是事儿,在她的努力下几乎毫无悬念地就通过了考核来到美国纽约大学学习飞机制造与航空知识。

留学期间她又系统地学习了飞机驾驶学、气象学、无线电学、飞机工程学、航空教育学等学科,只要是一切先进可用之课程,她都不遗余力去学,争取以后带回国内。

由于打小便被百炼成钢,使得王灿芝在留学期间得以突破重重艰难困苦,她的造诣极高,加上为人豪爽慷慨,颇得不少航空界高人的青睐与栽培,很快就成为了一位集众技于一身的东方奇女子,人人提起她无不点头称赞。

她是不可一世的外国航空界人士口中的“东方女飞将”,也是中国第一个学习航空知识与飞机驾驶的女学员,更是中国第一个懂得飞机制造的妇女,她的传奇绝非三言两语可一以概之。

1930年5月,王灿芝学成归国,被聘任为国民党南京航空署教员。

然而国民党人鼠目寸光,仅仅一个普通的科员天天坐冷板凳的身份显然不能发挥出王灿芝的才华与能量,因此迫不得已王灿芝只能请求改任航天教育工作,从此这份工作一干就是近20年,直到新中国成立。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王灿芝的悉心培养与教育,使得我中国空军面对日本敌机的挑衅与叫嚣也有了迎敌之力,大大地捍卫了祖国的制空权,这对整个抗日战争的胜利来说是功不可没的。

1931年春,王灿芝通过朋友的消息终于探得了杀母仇人贵福的所在,于是她准备提枪只身北上为母报仇,不料计划还未实行。

九一八事变爆发,在国仇家恨面前,王灿芝只能强行按耐住私仇,把主要精力与心思放到祖国的空军教育与航空事业上。

她能够把个人私仇与民族大义区分开,仅从这一点看王灿芝便是一位值得人称颂的奇女子,所谓“铁肩担道义”莫过于此。

没想到王灿芝的杀母之仇一按就是14年,直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她才得以再有手刃仇人的机会。

然而就在王灿芝正欲提枪北上时却被告知她的杀母仇人贵福早已老死。闻此消息,王灿芝悲愤难平,未能手刃杀母仇人不说,还让他逍遥法外在安乐中死去,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无异于夺人格之痛。

但祸不及家人,尽管王灿芝对贵福有千仇万恨,但她很清楚这份恨从此也只能埋藏在心里烂掉消化掉,是没有找贵福的家人下手的道理的,否则她又与那杀人放火是非不分的恶棍何异?

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于王灿芝是鉴湖女侠秋瑾之女,加上她本人于家国大义有功,又是一位有道德有觉悟的模范妇女,因此我党并未追究其曾为国民党效职一事,反而还给她安排了工作,按照对待烈士子女的规制与办法安置。

1953年1月,王灿芝移居台湾享受余年。

不美中的完满

从王沅德、王灿芝兄妹的人生轨迹来看,尽管鉴湖女侠秋瑾英年早逝。

但是她一代女侠所散发出的光芒一直照耀着她的子女,使得他们能够认清道路,并从母亲的光芒里,汲取精华,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为祖国与人民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能量。

鉴湖女侠一家可谓是两代英豪!

可惜的是,命运似乎给鉴湖女侠一家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秋瑾32岁英年早逝,她的儿子王沅德与女儿王灿芝也都同样英年早逝。

1955年5月,正在参与国内建设的王沅德不幸脑溢血去世,年仅58岁。

12年后,命运何其相似,66岁的王灿芝亦突发脑溢血,死于台湾家中。

他们兄妹都曾是对国家与人民有过大功之人,然而结局却如此仓促悲惨,着实令人抑郁难平,抱憾苍天不公。

也许生命的长度,并非衡量一个人一生份量的标准,而是应该像王沅德、王灿芝兄妹这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并发挥出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朝闻道夕死可矣,从这点来看,他们的人生比大多数人都要完满。

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竞雄女侠秋瑾观后感800)3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解放军报开设“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通过回望英烈故事缅怀英雄品质、感受民族历史、感奋民族精神,营造纪念、敬仰、学习民族英烈的社会氛围,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秋瑾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巾帼英雄”——秋瑾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她从小崇拜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创作的《鹧鸪天》抒发了她立志为国牺牲的心声——“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5年,秋瑾回国加入光复会。同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为有效组织武装起义的力量,秋瑾整顿光复会组织,联络会党势力,组织“光复军”。她将光复会会员分成16级,以“黄祸源溯浙江潮,为我中原汉族豪,不使满胡留片甲,轩辕依旧是天骄”这首七绝诗中的前16字分别作为16级的表记。她还秘密编制《光复军军制》,将光复军全军分为8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8字分别作为各军的表记。

她与徐锡麟联系,制定了皖浙起义计划,“以安庆为重点,以绍兴为中枢”。大通学堂成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烈士灵柩定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20世纪50年代迁葬杭州鸡笼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现西泠桥畔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新华社杭州4月6日电 记者俞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