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父与子 读后感800字(父与子屠格涅夫读后感800字)

2022-06-02 00:49 作者:纤云涵月 围观: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父与子——世间永恒的人伦关系;《父与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不朽的长篇巨著。乍一听,你还以为屠格涅夫要在这部小说里,告诉你如何对待父子关系,其实不然。当你去认真读了它,读懂它,似乎又发觉它讲的的确是父与子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父”与“子”!

1 故事梗概

两个大学生朋友——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学成归来。在阿尔卡季家作客的半个月里,崇尚“虚无主义”的两个年轻人,思想言论与他们的父辈格格不入,尤其是巴扎罗夫激进地否认一切,彻底激怒了阿尔卡季的伯父巴维尔。

两个人奔赴省城,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28岁的贵族寡妇奥金佐娃。他们应邀来到她的乡下庄园做客,在那里度过了十五天。巴扎罗夫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奥金佐娃,甚至和他的好朋友阿尔卡季成了一对情敌。

然而,当巴扎罗夫向这个勾起他情欲的女人表白心迹时,奥金佐娃却“怕”了!起初交往她只是出于对这个“有勇气对什么都不相信的人”的好奇,但如今面对这个未来县级医生,她则是完全“瞧不起”了。

巴扎罗夫带着失望,留下自尊,又和阿尔卡季一起回到自己偏远的乡村之家。为了这一天,他的父母双亲热切地期盼了三年之久。然而,巴扎罗夫在家中只呆了三天,就十分苦恼了,他对父母的絮叨和温情感到极不耐烦,他要从这局促简陋的家境里迅速逃离。

于是,他们又一起奔向阿尔卡季家。途中,他们不由自主地折返到奥金佐娃家中,然而奥金佐娃冷若冰霜的态度,让他们只得作了短暂的逗留,便又回到了马里因诺。

在阿尔卡季家中,巴扎罗夫潜心研究他的医学实验。但是,阿尔卡季的心却是那么地跳动不安,他魂不守舍,独自一人又来到了奥金佐娃家中。拒绝了巴扎罗夫的奥金佐娃,这一次竟对阿尔卡季敞开了怀抱。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郁闷总得排遣,除非找不到对象。巴扎罗夫这时又渐渐喜欢上了另一个女人——阿尔卡季父亲的姘头菲尼奇卡,他和她在花园中幽会,甚至强行吻了她,而这一幕竟被巴维尔看见了。为了维护贵族的尊严和利益,巴维尔要求和巴扎罗夫决斗。可是,他却被巴扎罗夫射出去的子弹击伤了小腿。

巴扎罗夫出于本能,“救死扶伤”之后,迅即逃离了。他同样来到了奥金佐娃家中,尽管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见阿尔卡季。阿尔卡季这时却已修正了他在爱情对象选择上的偏差,他转而爱上了奥金佐娃的妹妹卡嘉。

然而,当奥金佐娃和巴扎罗夫散步的时候,自以为是的她,还认为阿尔卡季会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并准备接受这份爱。结果,无意中听到他们对话的阿尔卡季随后便给她送去一张纸条,表明自己是要向她妹妹求婚。

巴扎罗夫最终又回到了他的家乡,回到了他可怜的父母亲身边。当工作的狂热从他身上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寂寞惆怅和烦燥煎熬的负面情绪。父母双亲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他,可他却变得越来越忧郁。慢慢地,他也想从他自我封闭的那个圈子中跳出来,他开始像父亲一样救治病人。但是,在给一个因患伤寒病而死去的村民操刀解剖尸体时,他却将自己割伤了,因此感染了病症。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弥留之际,巴扎罗夫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让父亲派人去请奥金佐娃。那个女人来了,带着一个医生。然而,当这个一直爱着自己,如今已不可救治的年轻人,映入她迷离的眼帘时,她并没有表露出丝毫的伤感,唯有害怕。

巴扎罗夫死了。对于整个俄罗斯来说,这只是消失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然而,对于他年迈力衰的父母亲来说,却是彻底浇灭了他们的殷殷希望,摧毁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此后能做的,便是常常行尸走肉般,来到儿子的坟茔前痛哭流涕。

而那些地主呢,他们仍然在享受他们贵族的生活。阿尔卡季娶了卡嘉,他的父亲尼古拉娶了菲尼奇卡,他子承了父业。他的伯父巴维尔远赴德国。而奥金佐娃呢,不相信爱情的她,最后嫁给了一个性格类似于巴扎罗夫,但却有希望成为俄国未来的政治家的年轻人。

2 父子亲情

作为19世纪俄国文坛与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的三巨头之一,屠格涅夫的小说有着鲜明的另类特征。

他的小说抓住时代的脉搏,在有限的空间维度和不长的时间跨度下,以家庭环境和亲情刻画为切入点,聚焦封建农奴制下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的矛盾斗争,又以爱情描写作为另一条主线,穿插进诗意的渲染和点拨,而男主人公的结局又多以悲剧收尾。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前夜》如是。贵族少女叶琳娜的父母,希望为她物色一个上流社会大有前途的贵族青年为夫。然而,叶琳娜自由恋爱,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追求进步的平民知识分子英萨罗夫,而年轻的丈夫却死在了回国途中。尽管她此后继承了丈夫的事业,但她孑然孤苦的命运,自是让她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饱受折磨。

《父与子》仍然如是。整部小说情节仅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展开,两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在交织中融合,又在交织中斗争。最终在巴扎罗夫家族,朝思暮想终于把儿子迎接回家的老两口,到头来才发现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只因子辈,没有像他们父辈所希望的那样,在命运面前选择妥协。

当子辈和父辈的“代沟”在社会变革中一旦形成,这种裂痕就很难弥合。

尼古拉跟到彼得堡,为上大学的儿子做了三年陪读。阿尔卡季一个冬季没回来,他就想得要命。他跑了老远,等了大半天,才把儿子接到,而回到家的儿子,又受到了主仆的热忱欢迎。

巴扎罗夫的父母亲虽也拥有一些田产,包括二十二个农奴,但是论家业显然不能和阿尔卡季的父亲相比,甚至可以用寒酸来形容。夫妇俩好不容易把儿子盼回家,尽最大可能地款待他和他的朋友,拳拳之心溢于言表。然而,巴扎罗夫从父母那儿感受到的并不是温暖,而是莫名的厌烦和不安。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同样是“爱”,尼古拉对儿子的爱,和老巴扎罗夫对儿子的爱,两个父辈是一样的多;然而巴扎罗夫对父母的爱,则比阿尔卡季对父亲的爱,显然少了许多。

同样是“希望”,尼古拉希望儿子继承家族的事业,老巴扎罗夫则希望儿子能在医学领域兑现他的才华。然而,最终前者实现了,后者却没能实现。

亘古不变的父子关系,在每个家族或者说家庭中,却会生发出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3 父子“斗争”

当父辈的“希望”同子辈的“感觉”相冲突,斗争就在所难免,甚至要付出沉痛的代价。

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这两个年轻人,一开始有着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他们倡导“虚无主义”,他们“否认一切”,他们痛斥贵族“坏蛋”,他们直戳“官吏贪污贿赂”“司法审判不公”等社会问题。他们不相信“原则”,他们认为一切都取决于“感觉”。

于是,他们两人和阿尔卡季的父亲、伯父辩驳,争得面红耳赤。作为贵族老爷的兄弟俩,把传统看成神圣、把原则当作秩序,但却被他们的后辈认为是老古董、落伍者。一股进步的力量和一股保守的势力,就这样在儿辈和父辈之间,对立斗争了起来。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巴维尔,这个退伍军人,年轻时为了追求P公爵夫人,而搞得自毁前程。他一生都活在初恋情人的阴影下,而当P公爵夫人的死讯传到他耳中时,他失去了回忆,意味着也就失去了一切。尽管后来他不得已回到乡村,精神上已是行尸走肉,但却仍然爱好打扮,十分注重形象。

阿尔卡季的母亲早死,父亲尼古拉在他求学归来的前一年,勾搭上了女管家年轻漂亮的女儿。当阿尔卡季回家后,他已经有了一个七八个月大的婴儿妹妹。父亲对这件事情一直讳莫如深,当然在他们年轻人面前,他也难以启齿。

但是,年轻人的思想分明是进步开放的。他们都积极接受了这个事实。阿尔卡季认为父亲不必感到害羞,而应该光明正大地和菲尼奇卡结婚。与之不同的是,巴扎罗夫连结婚这种形式都毫不在乎,甚至大加嘲笑。他的这种“虚无”已经超脱了一切。

作为贵族阶层的代表人物,巴维尔当然要竭力去维护自身阶层的尊严,去守护自身阶层的利益。他怎么瞧贫穷自负的巴扎罗夫都不顺眼,对于他在言语和行为上的一再冒犯,巴维尔更是要设法去制止他、教训他。直到巴扎罗夫“调戏”他弟弟的女人被他撞见时,一切矛盾便像火药遇见火星儿一样集中爆发,于是,一场决斗就不可避免了。

阿尔卡季意识到巴扎罗夫惹恼了他的伯父,后来甚至替伯父辩护,劝巴扎罗夫对巴维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两个朋友的立场,如同他们本身的阶层一样,渐渐自然而然地分化了开来。实际上,他们并不是一伙人,他们怎么可能是一伙人呢?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新旧两股势力,一旦斗争起来,就如同铁石碰撞一样,必然要火花四溅,不可收拾。这场决斗,虽以年轻的巴扎罗夫获胜而收场,但是巴维尔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因为巴扎罗夫也妥协了,以随即开溜的方式。

对美女的渴望与追求,永远是年轻男子的本能。奥金佐娃这个年轻的寡妇,因继承了与她一起生活了六年而死去的丈夫的遗产,而变得十分富有。阿尔卡季和巴扎罗夫,一开始都被她深深吸引。甚至,阿尔卡季在和卡嘉相处的时候,内心仍然在嫉妒着正在与奥金佐娃交谈的巴扎罗夫。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言明深信“感觉”的朋友,后来却都被他们的感觉出卖了。巴扎罗夫凭着感觉向奥金佐娃求爱,结果他失败了,被对方抛弃了。阿尔卡季第二次到奥金佐娃家,终于发现他的感觉出了偏差,自己所要找的、所喜欢的那个女人,不是奥金佐娃,正是她的妹妹卡嘉。

而当奥金佐娃发觉自己所要寻找的,不是贫穷且看不到前途的巴扎罗夫,正是阿尔卡季这样的贵族少爷时,她又被她的高傲和自负欺骗了。

也许奥金佐娃后来会明白:那个唯一真正爱她的人,不是她死去的前夫,也不是阿尔卡季,更不是后来她所嫁给的那个年轻的法学家,而是走向死亡的巴扎罗夫。但是,她也并不后悔,因为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也不会真正爱上巴扎罗夫。

巴扎罗夫曾经在阿尔卡季面前嘲笑巴维尔将自己一辈子的生命作为赌注,押在一个女人的爱情上面,而一旦赌输就灰心丧气,自甘堕落,这种人算不得男子汉,甚至也算不上好色之徒。然而,这个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最终还是没能摆脱爱欲的束缚,他的死与其说是死在了伤寒感染上,倒不如说是被爱的牢笼禁锢窒息而死。

屠格涅夫《父与子》:父与子的“斗争”,时代特征下永恒的话题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变革,而父辈与子辈的人伦关系,却永恒不变。但是在这不变的现实关系运行中,又难免会产生志向、学业、事业、感情等诸多方面的矛盾,难免会产生“代沟”。

“爱”和“被爱”、“希望”和“被希望”,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而父子间的斗争在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尽管这种斗争的形式或许会变,但是实质却永恒不变。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一个东西。”套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