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徐志摩经典语录生日

2023-01-29 04:30 作者:李满 围观:

名人抓周趣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李满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徐志摩经典语录生日1

1898年冬日,浙江硖石徐府来了一个和尚,法号志恢。

这日,正好是后来的诗人徐志摩的一周岁生日。这也是志恢和尚被请到徐府的原因所在,徐父徐申如想在这特别的日子让老和尚给自己的独子看看命数。

徐母在一屋子人,包括徐父、徐老太爷、徐老太太的注视下将一岁的徐志摩抱到了志恢和尚跟前。

志恢和尚笑着从徐母手中接过孩子,他认真端详着这个胖乎乎的孩子,他先是看了看他那双聪慧灵动的眼眸,继而又摘下他的小瓜帽摸了摸他的头,然后他抱着孩子闭上了眼。

整个过程里,徐家大厅都极其肃静。

当一个家族的命根子被放在一个可以预言其一生的人手里时,谁会不紧张呢?

此时最不安的是徐母,她不自主地看了徐父一眼,眼神里似乎有一丝后悔把孩子交给和尚的意思。而徐父的神情也有些紧张,他和夫人一样,怕听见一些不好的评判。

良久后,志恢和尚猛地睁开眼。他看了看周围,见大家都极其凝重时才知道自己的举动有点像卖关子。于是,他朗声大笑了几声后道:“人中龙凤,麒麟之子,这孩子将来一定是要名扬天下的。”

听到这话后徐家整个大厅的气氛才骤然缓和下来,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徐父此时已是喜出望外的神色。

就在这时,奶妈把抓周用的红漆木盘捧出来了。

只见,这个木盘里有笔,有铜钱,有梳子,有小玩具如竹蜻蜓等,还有算盘,书本,尺子,胭脂等等。这些都是用来抓周的物件,每一个都有相应的代表意义。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周岁时抓取的东西,和未来的职业、命数有一定的关系。

这也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抓周抓了胭脂后其父贾政大怒的原因,因为胭脂代表的酒色之徒。所以,因为这次抓周,衔玉出生的贾宝玉一下子在贾父心中自云端被打入泥里。

由此可知,对于这次抓周,徐府也分外重视。作为商人的徐父一心想让儿子成为读书人,所以,他打心眼里希望儿子抓笔。而徐母则希望他继承家里的产业做个商人,所以她特意嘱咐奶妈把算盘放在了比较容易抓取的位置。

比较佛系的当只有徐老太太,她疼爱孙子,不管他将来成为什么人,都无妨,只要平安快乐,就都无所谓了。

红漆木盘被放到徐志摩面前后,他挥舞着胖乎乎的小手在半空划拉着却半天什么也不抓。

徐父在一旁急了道:“抓只笔吧,咱们徐家几代人还没出过一个读书做官的。”

徐母在一旁笑着道:“我倒愿意他殷实地守住家业就好。”徐父回头看向徐母:“还教他管酱缸啊?”

正说话间,徐志摩小手一扒拉,竟从盘子里抓住了一只竹蜻蜓。

徐志摩把竹蜻蜓抓在手中后,志恢和尚脸色突然一变,但马上他就作揖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徐父转头看向奶妈:“你没事摆个竹蜻蜓干什么?”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只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找到解释说:“这不就是青云直上,一飞冲天的意思嘛!”众人听罢,便都又开怀畅笑起来。

只志恢和尚眼角略过一丝疑虑,但因为大伙都在注视着玩竹蜻蜓的徐志摩,所以他的神色没人察觉到。

实际上,蜻蜓在古代的寓意和象征是春闺秋怨,它通常是诗人写进诗里借物抒情的存在,因为“蜻”又与“情”同音,所以它又指代情。

志恢和尚奉行佛教“看破不说破”的理念,并未言语什么,但很显然,当时的他已经察觉到了什么:这孩子日后很可能为情所困。

宿命般地,徐志摩成年后一直与包办婚姻里的妻子张幼仪感情不睦,1921年,已经结婚多年的他在英国爱上16少女林徽因,他不顾一切为之离婚后,林徽因却投入了梁思成的怀抱。

之后在孤独和失意里待了多年后,他又遇到了让他倾心的有夫之妇陆小曼。两人不顾一切结合后,他们却并收获真正的幸福:她为与他结婚堕胎导致无法生育,两地分居的他们还时常因为经济问题争吵。

徐志摩1931年遭遇飞机失事身亡,也直接或间接与陆小曼和林徽因这两个女人有关:他是在与陆小曼争吵后负气乘飞机北上,北上的目的之一是去听林徽因的讲座。

可以说,徐志摩周岁时抓的那只竹蜻蜓,多多少少被应验了。

相比徐志摩,以下这几位名人的抓周也都完全应验了。

1911年10月20日,是后来的大学者钱钟书一岁生日。这一天,他的家人将他抱到了摆放好的抓周木盘前,他左看看又看看,最后毫不犹豫地抓起了一本书。

钱钟书抓到书后,全家高兴不已,此后,他们竟就此给他改名为了“钱钟书”。

钱钟书与妻子杨绛

而后来的钱钟书也完全如抓周时那般,一辈子钟爱书本,留学归国后他成了我国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写下了长篇小说《围城》,之后他又写了《谈艺录》、《管锥编》等,解决了很多学术问题。他一生读书无数,仅读书笔记,就装了五大麻袋。

在钱钟书抓周前4年,即1907年,有一位和秉性有些相似的周岁男孩也被安排了抓周。

此人正是民国文人邵洵美,那天,他的家人端来一只盛满各种东西的盘子,有红帽子(官)、金镯子(财)、小喇叭(艺)等,对这花花绿绿的一切,他都没兴趣,却伸手抓了支狼毫笔。祖母说:“唉,小黑是个拿笔杆子的命!”

邵洵美

果不其然,邵洵美最终竟真成了一个玩笔杆子的,而且还玩儿得非常转。写诗,他是新月派诗人;作文,他是著名散文家;搞翻译、办出版,成了成了出版家、翻译家。

和邵洵美一样在抓周这日抓了笔的文人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位极其特殊者,他就是也叶剑英的次子叶选宁少将。

所不同的是,抓周的孩子多半是右手抓物,可叶选宁却是左手抓物,他抓的和邵洵美一样是一支毛笔。

最初,叶选宁的人生似乎和笔没太大关系,他成年后学的是无线电电子工程专业,他多从事的工作也一直偏理科类。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1970年,他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时,不幸被机器轧断右臂;后来医生把断臂接上,但从此右臂功能全无。

叶选宁

后来,重新站起来的他竟开始用左手练字,不久,他依靠苦练练就了一手刚劲潇洒的左手行书,之后,他还多次举办过《叶选宁习字展》,获得了外界很好的评价。在一次书展中,他不无感慨地写道, “(我)1岁抓周抓了支毛笔。”

一岁时左手抓笔,最后成了左手行书大师,这样的抓周被应验,究竟是命运还是巧合,大概谁也说不清楚了。

同样说不清楚的还有一位民国名医的抓周,她就是语言学家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一周岁时,家里让她“抓周”,她抓的是一把尺。

杨步伟与赵元任

对于这把尺子的寓意,杨步伟自己的解释是:这意味着她我将来做人要正直,或预言会‘量这个、量那个、量体温、量脉搏什么的’。

而这些,则毫无疑问地,也都被应验了。

作为一种传统习俗的抓周,一直被认为是预卜婴儿前途或者命运的一种方式。

封建大家庭出身的作家张爱玲也曾在一岁时被抱去抓过周,与以上几位名人不同的是,她抓取的物件比较特殊。

1921年9月30日这天,是张爱玲的周岁生日。

根据张爱玲自己的著作《小团圆》的记载,抓周那天,她先是抓了笔和棉花胭脂,然后又放下。最终,她竟然抓了一个小金锭(钱币),抓住后,她便将它牢牢抓住怎么也不肯松手,俨然一副招财进宝的福娃样。

张爱玲当时的这个举动把身边人逗得开怀大笑,他们纷纷道:“这孩子以后一定是个会抓钱的主儿,你看她抓着金锭那样儿!”

谁也想不到,这话竟一语成谶。张爱玲早早成名后便成了一个可以靠作品吃饭的女作家,她虽然曾因动荡拮据过,但死时仍给好友宋淇夫妇留下了270万的遗产和无数作品的版权。

相当有意思的是,除了以上这些名人,历史上抓周被应验的还有很多。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儿子李治就因为在抓周时胡乱抓笔写了个“敕”字的轮廓,后来竟就此被册封为新太子,成为了大唐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开创了又一个大唐盛世。

再比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他在抓周时抓的是两样东西,一支毛笔,一个金钗。这一笔一钗,竟注定了他一生与诗词结缘,为情所困。

这种种,是命还是巧合?还是心理暗示的结果?答案,恐怕将永远没有定论了。

  

徐志摩经典语录生日2

(彼得)

撰文|青陌读史

1925年3月19日,是张幼仪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这天,还不到三岁的幼子彼得因病在德国去世。

虽然在此之前,张幼仪已经得知孩子的病情无法彻底医治,难逃一死。可当这一天真正降临的时候,张幼仪还是感到震惊,他欲哭无泪,更别提行动、饮食了。

彼得是张幼仪和前夫徐志摩的次子,这个孩子不比哥哥,他从娘胎里就不被父亲喜欢,甚至当父亲得知他的到来后,第一反应竟然是:“把孩子打掉!”

听到这五个字后,张幼仪简直无法接受,因为在她看来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才会冒险去打掉胎儿。

于是,张幼仪说了一句:“我听说打胎会死人!

哪知徐志摩竟然冷血地回应了一句:“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而死去呢,难道人家都不坐火车了!”说完这句话徐志摩不耐烦地转过脸去。

徐志摩的态度让张幼仪深感绝望,她始终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竟然让徐志摩如此反感和厌恶。

其实张幼仪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这段“包办婚姻”,从一开始她就不是徐志摩想要的妻子,而是徐家父母想要的儿媳妇。

这个孩子不但不得父亲的喜欢,还让母亲吃尽了苦头。此时的张幼仪身居异乡,丈夫对自己又冷冰冰,她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孤独无助。

就在张幼仪告诉徐志摩自己怀孕后不久,徐志摩正式和她提出离婚,但遭到了张幼仪的拒绝。

虽然此时张幼仪已经感觉到丈夫有了“新的伴侣”,但她觉得自己可以接纳丈夫纳妾,但无法接受离婚。

可她没想到丈夫绝情到这个地步,竟然不辞而别。徐志摩走后,因为情绪和孕期反应,张幼仪的情绪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

最消极的时候,她想过结束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的生命。她想:“干脆自己从世界上消失,结束这段悲剧就算了!

她甚至想过多种死法,可以栽到池塘里淹死,也可以一头撞死在阳台上,或者关上门窗用煤气自杀。

人在绝望的时候,“死”似乎是走出绝望最好的方法,那会的张幼仪在绝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她感觉生命在沉沦,在向死亡慢慢行走。

但最终张幼仪想起了《孝经》里的那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古训,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在婚姻中不幸的女儿,往往娘家是最好的依靠,张幼仪就受到了来自娘家人的恩惠。没几日后她的二哥写信来说“万勿打胎,兄愿收养”。

有了二哥这八个字,张幼仪就在秋天的一个早晨离开了独居数月的沙士顿,一路颠簸地赶往巴黎。

在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那条船上,张幼仪此生第一次做了违背徐志摩要求的决定,那就是:把孩子留下。

张幼仪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既然徐志摩可以不辞而别,那自己凭什么当贤妻呢,还有就是她不愿意像徐志摩丢弃自己那样,丢弃自己的孩子。

到了巴黎后,张幼仪的二哥表示自己愿意收养这个孩子,起初张幼仪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可和二哥生活了一个星期后,张幼仪就深刻地体会到不管二哥的心意有多好,他都没有办法独立照顾自己的孩子。

那会张幼仪的二哥还是单身,研究哲学的他每天就是埋头做学问,自己尚且照顾不好,如何照顾一个婴儿呢?

可是身为孕妇的张幼仪又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手里仅剩下一点买菜的钱。这时,她决定写信给徐志摩的父母。

很快徐家二老邮寄来了一张200元的支票,并承诺说以后会按月寄钱,并表示很高兴她能照顾自己和孩子。

张幼仪对这样的赞扬并不感动,因为她所处的境地完全是徐志摩逼迫的,是他们的儿子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而她不得不独立。

虽然手里有了钱,但问题又来了,二哥根本不知道如何照顾孕妇,甚至还需要张幼仪做饭,随着孩子月份的增大,她越来越疲惫。

思前想后,二哥将张幼仪送到了在巴黎大学深造的刘文岛夫妇,并撒谎说:“徐志摩去游历了,所以让张幼仪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刘文岛夫妇人很好,并同意张幼仪免费入住,在这里张幼仪生活了四个月,离开的时候肚子里的胎儿已经八个月了。

越是到怀孕最后,张幼仪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必须和家人待在一起,于是她就跟随前来探望自己的七弟一起去了柏林。

1922年2月24日,张幼仪独自一人在医院生下了次子,取名为“彼德”。

那会的她是多么的孤独,七弟也没有来看她一眼,原因是他固执地认为产妇的房间不是男人该去的地方。

不过当医生将儿子抱到张幼仪眼前时,她差点哭了,因为孩子的性别不是她喜欢的,她一直盼望着可以生一个按照中模子刻出来的女儿,而不是徐志摩的翻版。

生产之后,张幼仪的恶露非常厉害,身体的不舒服和情绪的低落让她做了一个决定,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她就要求出院。

不过,到了出院那天张幼仪却很茫然和害怕,她根本不晓得如何在柏林照顾这个孩子,去哪里买被子、奶瓶、小床....

于是张幼仪询问医生:“是否可以把孩子留在医院一段时间?

医生皱着眉头说:“孩子很健康,不需要留在医院!”张幼仪猜想他们是怕自己抛弃孩子,所以才提出这样的质疑。

张幼仪用并不流利的发文说道:“虽然孩子健康,但自己没有办法照顾他,只留一段时间就好!”

从张幼仪怀孕到生产,她一直都没有徐志摩的消息,但当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住处后,终于有了徐志摩的音讯,那是一封信。I

在信中,徐志摩这样写道:“自有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在心中,徐志摩只字未提他不辞而别的事情,也只为提孩子的事情。

不久后,张幼仪终于见到了徐志摩,谈及离婚的事情时,张幼仪本意是想告诉自己父母后再签字。

可徐志摩一听就着急了:“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有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就要回国了,你非得现在离婚不可!

张幼仪心想,原来你是为了林徽因而离婚,还谈什么理想,简直是笑话,再拖下去显然没有意义,张幼仪终于在那份离婚协议书,艰难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离婚后徐志摩欢呼雀跃,破天荒地对张幼仪露出了笑脸,随后他们还一起去医院看望了彼得。

当时,徐志摩笑意盈盈地看着小彼得,可自始至终都没有过问一句,张幼仪要如何独自养活这个孩子。

徐志摩飞回国内寻找林徽因时后,张幼仪开始了“单亲妈妈”的生活,徐父每个月会邮寄200美元,另外还有一个叫朵拉的女子,一直帮助张幼仪照顾彼得。

朵拉四十岁左右,是张幼仪二哥的朋友,单身的她甘愿无条件地照顾彼得,并和张幼仪他们同住。

朵拉视彼得为己出,每天带他去公园、教他说德语,小小的彼得长得非常漂亮,很讨人喜欢,尤其是对音乐很敏感。

有时候朵拉哭闹,张幼仪和朵拉就会打开留声机,他就会停止哭闹专心听,如果彼得不是后来夭折,长大后说不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

彼得最初发病还不满周岁,当时他腹泻得厉害,呼吸也很困难。张幼仪和朵拉带着彼得来到了一个名叫海斯的医生处就诊。

起初,海斯医生也查不出病因,大概到了彼得一岁半的时候,海斯医生才发现,彼得的小肠里有条寄生虫,原因大概是他喝了不新鲜的牛奶而导致感染的。

因为虫子在小肠和皮肤中间,海斯医生根本无法将它取出,就推荐张幼仪带着孩子去瑞士治疗,可昂贵的医疗费让张幼仪束手无策。

最后她只好求助彼得爷爷、奶奶,可张幼仪没想到徐父回信说,他们也无可奈何,因为手里的钱压根不够送彼得去瑞士看病的。

徐家是当地镇的首富,他们为何不愿意出钱给彼得看病,这是张幼仪想不通的,后来张幼仪分析,大概是因为那会她和徐志摩已经离婚,而且他们也没有见过彼得,所以对这个孙子没有丝毫的感情。

为此,张幼仪晚年时还说:“若是他们见到过彼得,说不定事情有转机!”可见对于徐家父母不出钱的行为,张幼仪心里是不舒服的。

到了1924年冬天,彼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睡不安宁、不用力没法呼吸,渐渐地连汤都喝不下,身体也瘦得很快。

有一次,因为肚子疼得厉害,突然他尖叫了一声,然后用小手抓着肚子对母亲说:“妈咪彼得痛痛!”那一刻,张幼仪泪如雨下,心都碎了。

虽然张幼仪和朵拉立即将彼得送到了海斯那里,可病魔还是夺走了这个年幼、从未享受过父爱的孩子。

1925年3月19日,在距离三周岁生日一个月的时候,彼得病逝了,张幼仪和朵拉难过到不知如何是好。

张幼仪忍痛将彼得火化,还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葬礼。就在彼得去世后的一个星期,那个只见过孩子一面的父亲出现了。

张幼仪晚年回忆说,若是知道徐志摩会来,就不急于将孩子火化,让他的父亲看看他,后来彼得葬回了国内,而徐志摩遇难后,就葬在了这个他未尽到一点点责任的儿子身旁。

当徐志摩看到彼得的骨灰坛子后,掉下来眼泪,不知是自责还是真的出于真心。但其实,徐志摩来德国是为了躲避国内的风声。

原来,追求林徽因不成的徐志摩,又好友王庚的妻子陆小曼,一时间徐志摩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王庚甚至要扬言要杀了他。

正好这会彼得去世,徐志摩就以送别儿子为由,来躲避风头。这期间,徐志摩曾带张幼仪去意大利散心。

徐志摩整整避了五个月的风头,在接到友人的电报,说王庚已经决定不杀他且同意和陆小曼离婚的消息后,他才欢呼雀跃地回到了国内。

张幼仪则继续留在了国外并定居柏林,在经历了离婚、丧子之痛后,这个被婚姻抛弃的女子终于决定改变自己。

之后的张幼仪,一路逆袭成为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女强人,而他唯一的儿子阿欢也在她的抚养下成才了。

最可惜的就是彼得,他可以说是父母不幸婚姻的牺牲品,如果不是徐志摩抛弃张幼仪,也许徐家父母肯慷慨解囊,或许彼得会不会夭折。

只可惜,这一切都只能是设想了.......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徐志摩经典语录生日3

推荐:春社:箫鼓追随狂欢日,古人比你更开放

文/笔谈

【作者简介】笔谈,像世俗之人一样做着与世俗一样的事儿,却与世俗格格不入。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离不弃。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他是一个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诗意的人,生活是诗,感情是诗,文字是诗。可能你只知道他的《再别康桥》,却不知道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可能你没有读过他的诗,却知道他这个人。

沈钧儒是他的表叔,金庸是他的姑表弟,琼瑶是他的表外甥女。徐志摩,小时候有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他的头,预言将来此人必成大器,因此在赴美求学之前,父亲给他改名徐志摩。

1915年,他毕业于浙江一中,考入上海理工。同年十月,家庭操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如果不是他,可能没有人记得张幼仪,但也正是他,成就了另外一位不离不弃的张幼仪。对见到自己照片就开始唾弃自己的徐志摩,张幼仪生活很苦,他在履行夫妻责任,而她却成天在担惊受怕。

正如他所说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记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而张幼仪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了徐志摩,她如何能离开呢?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对啊,他就是唯一不想出现在这里接我的人。我是那么卑微,那么的不堪一击。这就是张幼仪,她对徐志摩有浓烈的爱,而却感觉不到他一点施舍的爱,如果有,也可能少的极其可怜。

最彻底的伤害,最有力的成长,就在张幼仪有两个身孕的时候,已经和林徽因遁入爱河的徐志摩提出了离婚。徐志摩大她四岁,将她对爱情美好憧憬的梦一点点的撕碎破裂。

小时候哥哥们的宠爱和丈夫对自己轻蔑无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他对她毫无感情,甚至嫌弃,所以直至他遇见林徽因的时候才会不顾一切,义无反顾。

或许在她的世界,守着这样一个人,只要他在身边就好,无怨无悔。

可是最终,她还是在离婚书上签了字,该放逐的鸟儿就应该让他振翅高飞,不要囚禁在自己的笼子里,哪怕自己身怀六甲。

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

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

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

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

跌倒了,在伤病中爬起来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

是啊,我总是一个人,你从来不曾来过,

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是时候了。好好地做个女人。

穿裙子。扎辫子。

不和别人吵架。不翘课。不说脏话。

一日三餐一个不能少。

11点之前睡觉…其实这些,我做不到。

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就这样,两人离婚了,那个时候的张幼仪坚持着将徐志摩的儿子彼得,连一句剩下的生活该怎么延续的安慰也没有。她不责怪他,谁叫在这个不巧逢的时间遇上了呢。

对了,他离婚了,他挣脱了束缚,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所爱。在离婚前,他就和林徽因已经相爱,可能也正是因为婚外情让他爱的格外炙热。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

1920年秋天一个雾气蒙蒙的下午,在这浪漫的康河边上,一个清瘦飘逸戴着眼镜高挑的年轻男子,走进了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林长民的家,他就是到英国不久的年方24岁的徐志摩。刚刚摆脱了政坛困扰林长民,很喜欢和青年人结交,相貌俊朗、风神潇散、才情四溢的徐志摩成了林长民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下午茶的谈论也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

这时,总会一个娇美玲珑梳着长长小辫的女孩,象一只欢快的小鹿来回的为客人们端送茶点。她春山般的双眉,秋水般的眼睛,幽兰般的静谧,桃花般的梨涡。悄悄地走进了徐志摩心间。

他见她百般欢喜,心生爱慕,像他这样的人,遇上了,怎会不欢喜?怎会不爱?

他说爱你的时候,是无心之过,别轻易感动。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也就是这样两个人,在爱河里不能自拔。

可就在这时,1921年10月14日,林长民悄悄把刚读完中学的林徽因带回国了。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

……

回来后,她已嫁给了梁思成,而徐志摩的诗,已经再别康桥。

1924年,北京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到北京。5月8日是泰戈尔64岁生日,在协和医学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剧中,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此时徐志摩正幻想与林徽因重温旧情,他想尽一切办法接近林徽因。当时,陆小曼也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不过,当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都不知道,爱神正向他俩走来。

两人结婚了,在胡适和梁启超的见证下。婚礼很简单,没有那么繁琐,他们没有那么多钱。这个时候已归于生活的平淡,而徐志摩的收入却已跟不上陆小曼的开销。尽管他比任何人都要努力。

而陆小曼在牌桌前,在舞场霓虹里,悄悄送走了时光。这段时光并不完美。而一个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怎会屈服呢?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人到北京去开辟一个新天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

飞机因大雾影响,机长又未休息好,最终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

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离开。

她的灵堂上,只有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

《人间四月天》,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了,如果说是林徽因杀了徐志摩,不如说是徐志摩再已无四月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个“艳阳”,又是谁的谁呢?

推荐:

沈眉庄原型班婕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图说丨元宵节,成都府南河畔梅花争艳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