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风景房子的诗歌或散文

2023-03-29 09:54 作者:真言贞语 围观:

张刚散文丨窗外的风景,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真言贞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风景房子的诗歌或散文1

窗外的风景

文/张刚


故乡大约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嫌它穷,嫌它苦,离开了它的时候又想惦念它的苦,惦念它的穷。

而这惦念又格外来得深沉,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写故乡的诗词赋兴多如牛毛,但主调调只有一个,那就是凄苦。这些词赋,都叫“游子吟”,从来没有“游子唱”。我感觉在怀乡的诗句中,把这“吟”解释成西北方言中的“呻唤”更准确一些。

我也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好运,记忆中从没出现一轮银月下脖戴银环,手持钢叉的少年。自从有记忆起,故乡便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长年就这样悲凉着,啊!这就是我几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小时候的故乡,风景如此不堪,生活更是那样的单调而枯燥。那时贫苦,孩子们长到七八岁还光着腚,炕上没席,身上没被,是寻常见惯的穷光阴。

穷土穷土,穷了土就多。前些年,乡村道路,是遍地的灰土,一脚下去灰土会灌进鞋碗碗里,孩子们一腚滚进灰土,那土会淹没半个屁股,要是在夏天,经过太阳毒晒,这灰土会变得烫热,烙得屁股生疼,但习惯了之后又会觉得是那样的温暖。

笑声,打闹声,便混合着袅袅炊烟,在村庄上空飘散……

土里爬滚的岁月其实很短暂,在肚子日复一日的空叫声中,身子骨却拨杆似的疯长,伙伴们扑打着身上的灰土,很快就进入了少年季节,心思重了,农活就重了,瞌睡也重了。

繁重的农活虽累得掉皮掉肉,但那是给自家划拉光阴,还期待着来年的丰收。但是,到秋末冬初,棉袄要加身的时节,农人也得不到将养,乡上摊派的修建水平梯田任务,赶在土地上冻前传达到了各家各户。

这一年我也加入了建设“水平梯田”的大军,这是真正的修理地球,我们去修理的,是半山腰老李家的五六墒坡地。

老李家是一个大家族,解放前的时候,方圆几十里的几个山头,基本上都是他们家的。解放后地重新分给了贫下中农,但是老李家坟头那一圈茂盛的柏树,仍显赫地说明过去的繁华。

做“水平梯田”,我这十来岁的年龄,只能按小工算,但出的力一点也不比大工少,先把耕地的肥土,铲出一层来,用推车推到一边,翻出肥土下的陈年老土,在地里剖开一个断面,再一层层把陈土从高处运到低处,高低找平,再重新把肥土铺在上面。

这是良心活的做法,做水平梯田纯粹是义务出工没有一分钱的酬劳,大伙儿谁也不愿意这样仔细地去干,好多生产队都是直接把肥土陈土搅到一起,从高处的土往低处推,或者直接打个新埂,一大块陡地,变成两小块平地,干活的人轻松,种地的主人可就苦了,肥土全埋在了下面,三五年都收不着粮食。

义务出工修水平梯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要是掌握不住深浅,那必定累死。那些从农业生产队走过来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要想度过这繁重的时光,不光要学会磨洋工,还得有“调料”,而“调料”,便是搭伙中的婆娘媳妇。

在我们组里搭伙的,是邻村一个婆娘,同样是长年滚在土里,但人家脸上就是光鲜干净,但偏偏就是这个女人,说起荤腥来,比男人还生猛,其实西北的男人,干活可能比较舍得下力,但嘴皮子是比较笨的,再加上干这些集体活时人多眼多,想乘机下手占得儿便宜的机会也少,于是便成了女人嘴皮子的天下。

首次出工不知深浅,不到半天劲就使光了,又渴又饥只想早些回家歇着,可看这些老男人大婆娘在那里磨洋工,我心里憋了一肚子气,这下找到发泄的理由了,我抡起手中的铁锨,抡圆了,呼的一声,一锨背呼扇在了那婆娘熟透滚圆的屁股蛋上,“啪!”的一声肉响,顿时满山坡的人笑得更欢实了。

农闲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放驴。放牧图,本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田园诗画,但驴性子野,到处乱跑,更会跑到别人家的苜蓿地里偷吃,因此也很操心。放驴也是个枯燥活,唯一的乐趣,就是习惯性地在胳膊窝里夹着一本书,有时躺在山坡上,有时坐在树荫下低头看看书,抬头看看山。偶尔扫一眼不远处的驴,一天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队里有个叫金缠的人,脚很大,走路时脚底下扑扑沓沓,成天笑着,见了谁都是笑着。见了我放驴时还夹本书,便会说:“老爷!纱帽翅子闪着呢!”

有一次,邻居家修建房屋,我照例去出工,挽起了裤脚去和泥,露出了结实有力的小腿肚,金缠也在,开玩笑说,好一块结实的腿肚子,能馋死女人!

直到若干年后上了大学,读书多了,才明白后生壮实的腿肚子能馋死女人的含义,但那时我已离开故乡好多年了。

现在日复一日老去,便时常回乡,回乡总要经过修理地球处,看那水平梯田,地埂上倔硬的旱苇蓬蓬如野,山风劲吹,几千年来,如钢丝般的回响。

【作者简介】张刚(男),甘肃通渭鸡川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山东齐鲁晚报高级记者,现供职于山东管理学院。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曾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十大杰出青年,2017年当选为十九大党代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著有《底层行走》《乡书何处》等。

关于风景房子的诗歌或散文2

[诗歌方阵]

誓 言

——献给建党101周年

张 骞


“七·一”是党的生日

每当这一时刻,面对鲜艳的党旗

心中的信念,由此坚定地升起


每当这个时候

那一句句经典的话语

时常在我们的耳旁回荡

镰刀锤子,代表我们的工人阶级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每当这个时候

那一句句振奋人心的誓言

让我们热血沸腾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仁人志士

峥嵘驰骋,如滔滔长江黄河

奔流不息在祖国的大地


在党的生日之际

我们以融汇在

华夏文明的疆土大地而骄傲

我们为奉献着

祖国的文化事业而倍感自豪


推开黎明的窗,曙光照耀正道

回首百年路程,征途无惧风雨




党啊,你诞生于南湖的红船

犹如东方的朝阳

穿云破雾,喷薄而出


火炬和稻穗,高举着你

奔腾的江河,吟唱着你

所有的丛林,在翩翩起舞

所有的山脉,在穿越天地

历史因你,翻开崭新的一页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共产主义火种,洒遍神州大地




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暴动的长缨

井冈山头的号角,长征路上的战歌

铁血抗战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

党啊,你高擎镰刀与铁锤

锻造出一面金光闪烁的五星红旗


天安门的城楼上,高高升起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五星红旗

成为普天之下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中华民族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

才有了新中国不朽的伟大业绩

铁锤锻造出阳光灿烂的金穗

镰刀收割着广阔的幸福天地

农民的脚步,铿锵地奔向小康

工人的双手,托起了高层林立

绿色的军营里,回荡嘹亮的军歌

千家万户的窗口,阑珊着祥和的光芒

万水千山的眼波,流盼着美好的憧憬

这就是我们今天和谐美丽的生命家园


城市,日新月异

乡村,繁花似锦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

民族复兴的梦想,亮丽长城内外

“嫦娥” 与“玉兔”

欢唱在月亮之上

“复兴号”中国的高铁

坐地日行八万里




“墨子号”量子卫星

巡天遥守祖国的太空

一幅幅中国特色的壮丽美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

葳蕤了勃勃的生机


你有力的臂膀

托起了旭日东升的太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宣言

伴随着“长征号”火箭,腾飞蓝天


十四亿中国人民璀璨的梦境

汇成一支奋进的旋律

在中华的大地上,鼓劲向前

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春光不负天


《满庭芳·七一感怀》

马国泰


建党兴邦,劈波斩浪,武装夺取南昌。撼天惊地,革命有方向。万里长征北上,驱倭寇、倒蒋擒狼。红旗舞,民族解放,万众庆吉祥。

辉煌新世纪,人民富裕,和睦安康。看天问追星,母舰出航。超长货轮下海,神舟展、组体连舱。迎生日,举国欢乐,华夏凯歌扬。




献给军垦人的歌

小 波


繁星依旧亮着

那是军垦人战天斗地的马灯

满天纤云微抹

那是拓荒者舞动的身影


我亲爱的战友啊

走过的晨露,轻轻地挥挥手

轻柔的风,妩媚春天的温馨

我的战友们,此刻雨过天晴

一行行脚印,感受天地的清新

翠绿的树,为沧桑的面颜美容

火树银花的一片天哟

照亮你前行的岁月,不再孤单




雪莲花撩动想念的眼神,醉卧千年

沉默的天山雪域啊

用一泓清泉迎来春的光影

那是你用生命的守望

换来千里绿洲的风、雅、颂


我亲爱的战友啊

你们在一个叫地窝子的地方

生根发芽,守望一生的风景

手中的枪和砍土曼

连接跨世纪的炊烟



苇草曾是你温暖的被窝

至今还在述说往日的回忆

痛是对幸福的一种深深的思念

匆匆的流水里,播撒心中的祝愿


愿我们的子孙们

在我们用灵魂种下的根系中

享受阳光雨露,沁润心田

让老一辈的军垦父老乡亲们

眼中再没有失望的泪水




[散文方阵]

求学路上的心路历程

(散文连载之二)

苏雅婷

进入初一班之后,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我们宿舍每周还有例行,其目的就是让我们这些刚脱离父母怀抱的小朋友们,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学会对生活的自理能力。

每周的例会,时间不长,仅10分钟。生活老师都要总结本周卫生情况和出现的生活细节问题。生活老师两周带我们出门一次去小购物,去周边超市或商店采购生活必需的用品。有时,班主任也是一个月带我们出去一次进行购物活动。




记得有一次外出购物,班主任在集合的时候,告诫我们,不要一出来只知道如何花钱乱买东西,要用心去想一想,自己在家吃什么?父母为了我们上学又吃的是什么?出来除了买一些生活的必需品之外,与读书相关联的必要的课外书籍,你们可以多买一两本的。

听到这话,我不禁鼻子一酸。是啊,出门在外,父母为了我们的学习,即便自己过得再不如意,总想把自己最好的条件提供给我们,而我们除了读书之外,又不在父母身边,连起码的家务活都搭上手的人,外出了能大手大脚花父母的心血钱吗?一想到这些,我每次外出与同学们购物,总先看看商品的价位,以及这个月的消费预算是否超资,尽量做到能节约一点是一点,从不敢随心所欲去大手大脚地购物。因为我清楚: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起早贪黑无怨无悔地干活挣钱的不易与艰难。



有一次,学校举办了“三大步励志教育”活动。我们每天早、中、晚上课时,全班起立,都要大声朗读《励志信》之类的好文章,从心灵上让我们从小有立志向上的方向与信心。后来我知道,这套校园管理体系,据说是从内地有教学经验的好学校借鉴引进而来的“泊来品”,对我们刚初一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很是受用。

每年到了冬至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这些初中生们,先后都学会了包饺子、包粽子。除了读书要用功用心之外,生活自理能力也通过借此动手做事的过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至于那天一踏上社会后,除了死读书读死书之外,生活动手能力差,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立足啊?现实中,这种例子还少吗?




所以说,班上只要搞这些有益的活动,我每次都会积极参加,从不会找什么借口不去。我觉得,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细微见著,自然会有更多的生活积淀。走上社会后,就早懂一些生存技能,不至于给养育我们的父母再添烦恼。

一想到这些,我动手的乐趣就倍增。每次搞活动,我一吃到自己包的饺子或包的粽子时,都觉得格外好吃,吃得也格外的香。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劳动成果的分享啊!

而令大家每年最期待的活动,就是在“五一”劳动节班上开展的“烧烤”活动。到了那一天,大家都自觉地去校园里找一块合适的地方,捡一些掉落的树枝,去食堂里领蔬菜、肉和调料,拿上老师准备好的烧烤架,用上学校给的环保炭,大家都以如火如荼的热情开始“烧烤”起来。那种烟熏火燎的柴火气,真如妈妈给我们做饭时的那种感觉一样,那是一种乡愁的感觉,一种母爱的温度。



在那一时刻的活动中,校园里被我们的“烧烤”活动弄得烟雾缭绕,让人感到学校除了认真学习之外,也不是铁板一块,那种“烟火人间”就在我们身旁。有时,有路过的老师们,都会被我们热情递上去的几串羊肉品味几口,吃了之后,也会对我们的厨艺大加赞赏一番之后,抹抹嘴上的油才满意地离去。而我们这些“小厨师”们都会觉得很开心很快乐。

有一回,学校曾带我们去过“笑厨”产品的生产基地,在那里感受到了浓浓的加工生产线。还去了昌吉州美术馆,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让我们从小拓宽了学习的视野,用心感受社会大舞台大课堂的学无止境。

在学校,晚上规定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宿舍不允许用电灯,这是一条班级的考核纪律。一经发现要扣分,每月总结时最终所得分数要与班里量化分挂钩。所以,同学们也知道这种利害关系,尽量做好点,不给班级丢脸拖后腿。

学校之所以出台这一规定,管理者知道,学习如带兵,要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主要是让我们学习了一天的学生们,早点休息,第二天才能有充沛的精力,专心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去。



然而,还是有不少的同学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想着点子,突破重重阻力与障碍,私下备好手电筒夜战课本。这种状态与精神,只有在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走过来的学子们都会感同身受。那个时候,经常有“舍友”打着手电筒背英语单词,曾有一个同学打着电筒背英语单词,背着背着就睡过去了,到了第二天早上,手电筒的光还在亮着,我们以为她背了一晚上,结果发现人睡着了,却没关手电筒。从那之后,我们会提醒她,睡前要关掉手电筒,她的这一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了一场。

我们这些小伎俩,自以为聪明,其实,学校怎么会不知道呢?有时,我们也会经常遭到学校的突击检查。每次检查完之后,都能看到被查出来的手电筒,一桶一桶的被收走。当我们一回到宿舍时,也能看到我们的枕头、被褥,被那些所谓的突击检查人员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当学生的自然不敢吭气,他们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职能部门一样,像包大人一样“铁面无私”。



每一周,令人最期待的时光,还是属于那近半小时的所谓的“信息培训”课。其实,就是让我们自由玩一下电脑的时间。这个时候的我们,借此放松一下自己平时绷得太紧的那根学习神经,可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什么的。就是为了调节一下大家紧张的学习气氛,减少一些学习上的精神压力。

在学校里,带去的手机是统一上交的,有事都用的是学校统一的座机打电话。座机依旧还是那种老式的模样,打电话时还要用电话卡。每天早晨,起床是伴随着校园晨曲的音乐起床的,一般会放十分钟。最先放的是冲锋号,之后会放80、90年代的歌。最常放的是《水手》、《最美的期待》、《天亮了》。每周,生活老师都会安排宿舍的同学去干一些公共值日活动,值日活动的范围还挺广泛的:有大厅、走廊、澡堂、厕所、水房等……。上课期间,如果老师检查卫生发现有不合格的地方,我们还要被罚,必须立马回去干值日,直到检查者认为达到了合格的标准才算过关。




检查的标准也很高:镜子擦得要很干净,水房台子上不能有一根头发,地要拖得干净没有污渍等等……。那个时候,大家最不愿意干的就是去冲刷厕所。因为要用一盆盆的水去冲,对我们才十三四岁的学生们来说,的确也是够累的活。后来,有个水枪之后才还好一点,没那么累了。有的时候,冲不掉的东西还得用铲子去铲。厕所垃圾桶里的纸,要倒在一个大的垃圾桶里去,之后和扫拖出来的垃圾一起,倒在宿舍后面的垃圾箱里。

每周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上完课后,可以去买一桶泡面一根火腿肠在宿舍吃,吃完后,按照规定时间去澡堂洗澡。夏天洗澡还好,冬天洗完澡再回到宿舍时,头发都已经结冰了。还有的是,差不多过几周,我们就要洗一次床单、被套。每到洗床单、被套的时候,早晨的我们,每个宿舍会把八个人的床单被套打包,派两个人送去洗衣房。中午的时候,大家一起去洗衣房认领。然后,晾在后面的院子里。最难的是冬天洗衣服,因为热水有限,大部分我们都是用冷水洗衣服。每次洗完后,手都被冻得很痛,马上会冲到宿舍,把手塞进暖气片里去暖和暖和。




冬天,一到下雪天,学校都要安排同学们出去扫雪。扫雪的工具有推雪板,铁锹等。昌吉在天山之北,比南疆要湿润得多,下雪自然要冷得多,冬天下雪的日子也比较常见。因为我是从南疆的阿拉尔去的,从小生活在军垦新城的阿拉尔,阿拉尔地处塔克拉玛大沙漠的北缘,属沙漠季风性干旱气候,植物靠人工滴灌作业。一年四季,能见到老天下一两场雨或一两场雪,就会令人格外的兴奋。冬天,除了干冷,很难见到下雪之天的。

而到了北疆这一学校,冬天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由于这里的下雪天,与南疆三四月份刮沙尘的天气一样频繁、正常。而对我这个从小生活南疆在的小女孩来说,自然有一个慢慢成长适应的时段啊。最让我头大的是,我们不仅要扫学校的雪,连同学校周边的街道也要去扫,的确出乎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了。但作为学生,谁敢提出来说个“不”字?



记得有一次,周六下午补课的时候,雪下得好大啊!我们一下午没上课,都在扫雪。一开始扫雪还挺好玩,后面便觉得没多少意思了。周天的时候,本想睡个懒觉,结果一下雪,广播通知,要求我们去卫生区扫雪。然后,我们不得不离开温暖的被窝,迎接到寒风中去。半天扫下来,人都累得都直不起腰来。而且,初中三年,在昌吉的三个冬天,我一生难忘的扫雪记忆就在这里。

每逢节日,学校会举行“三独”比赛——独唱,独舞,独奏。一般这种活动,我们班少有人报。但初一那一年刚来读书,像邪了门似的,破天荒地有三个人报名,并且一个独舞,一个独唱,一个独奏,居然全齐了。独唱的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学霸,维吾尔族。歌名我记得叫什么《失落沙洲》。表演独奏的是一个塔塔尔族姑娘,乐器为手风琴。表演独舞的是我本人,跳的傣族舞。这一下,我们班的参赛居然都成功地过了初赛。




记得初赛那天,我好忐忑不安。在跳了一段之后,听到老师们在窃窃私语些什么,之后被老师喊停,说可以了,让我到旁边去等待结果。那个时候的我,一直心想,是不是没过?才跳了那么一小段,没过关有点把脸丢大了。我的那么多年的舞蹈也白学了……。在我胡思乱想了许久之后,其中一个老师念出了合格人的名字。当我一听到有我的名字,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后面几天,老师带着我去租服装。那服装主色调是绿色,还挺好看。正式登台的那天,心里有些紧张,毕竟这是第一次一个人登台表演。伴随鼓点,我开始起舞,在一圈又一圈的旋转以后,表演结束。最后我还获得了个二等奖,其他两位同学也获得了三等奖。

在这次的表演中,我见识到了一个舞蹈奇才。因为他,原定的一个一等奖变成了两个名额。后来听说,他已经在上海开了一个个人的舞蹈工作室,并且经常辗转各地演出。我想,他一定是非常热爱舞蹈,才会一直坚持下去。




每逢节日,我们都自己动手,在班里布置节日气氛。同学们都吃着学校发的瓜子、花生糖和水果等,听着很“嗨”的歌曲,玩老掉牙的游戏。现在看来,那么枯燥无味的游戏,在那种少年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度过了很多难忘有趣的时光,也让我们足够尽兴了一回啊。


(——未完待续)





奇特的沙枣花

李再康


昨天,新疆阿克苏的友人,发来几张近日拍摄的沙枣花照片,勾起了我对这奇特的木本花儿的回忆。

沙枣,落叶乔木,特别耐盐碱。上世纪60年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的一团、二团、六团,到处可见沙枣树。因为这几个团场的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含量大,不太抗盐碱的新疆银白杨、钻天杨都不易成活。因此,条田林带,道路两旁和房前屋后,只能种一些沙枣树。

当然,第一师的其他团场也种了不少的沙枣树。由于沙枣树的二年生侧枝长,有很多坚硬的刺儿,这沙枣刺能把你的胶底鞋扎透。因而果农们把沙枣树宻植在果园四周,既是防风林带,又是防闲人、牲畜进入的篱笆墙。



沙枣树、胡杨树、白杨树,曾被文人墨客写入颂扬新疆的诗文和歌曲中。曾经彩色纪录影片《军垦战歌》的插曲中,就有《送你一束沙枣花》的唱词:“我们热情的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还有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其中就有“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这一句歌词。

沙枣花是奇特之花,它香味奇特。如果你把它放在鼻子下面嗅它,那香味刺鼻,让人真有点受不了。可你也说不清楚,它的香气究竟属于哪一类?当年一些上海女知青,第一次见到沙枣花时,喜欢摘一枝放到鼻子下面闻闻,“哇,这香气太妖艳了,有点恶香!”。如果这种“恶香”一旦搭上春风,它就乘风而去,香飘十里,沁人肺腑。

由于沙枣花这奇特之香的脾气,所以,每年4月25日左右,第一师的各团场的原野上,总会飘逸着一股沁人的沙枣花香味。特别是日出之前和晴朗的深夜,沙枣花香飘十里,绝不是夸张之词的。

那年早晨,天刚刚放亮,我带着航播水稻为飞机导航的“信号队”在地里干活。忽然,远处飘来了一股沁人肺腑的沙枣花香味。呵,沙枣开花啦!于是我默默记住了这个日子••••••1983年4月27日。






还有一次,记得是刚过了“五一”吧,通知我去师部开会,要求北京时间上午10点钟前必须赶到会场。我看了一下出发的时间,是早晨7点钟。这个时间段,在南疆西部是天边刚发出亮光的时候。我坐上车子出发,走着走着,一股非常好闻的清香,忽然飘入车内。我当然知道,这是清晨飘进车内的那一沙枣的香味。于是,我们有意放慢了车速,边走边尽情地闻它一会。那天,我们的车经过了沙井子垦区三个团场和阿克苏市郊的几个乡村,一路上,我们是闻着沙枣花的香气进阿克苏市内的。

“五·一”劳动节前后,正是阿克苏、阿拉尔沙枣花盛开的时节。所以,有人给沙枣花冠上了一个“五一花”的美名。此时,在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各团场的大地上,这个季节,沙枣花香气随风飘荡。天空中,农用飞机低空穿梭撒播水稻种子,地面上,拖拉机在整地播种棉花。勤劳淳朴的农场职工,他们闻着花香忙春耕,不分昼夜在春播,虽然辛苦,倒也其乐融融。

沙枣树开的是金黄色的小花朵,这朵朵小花连成串,无数花串镶在绿叶中,构成的是一幅“绿叶藏金花”的美丽画卷。



沙枣花散发的香味,有点近似于桂花。为什么沙枣花能香飘十里?一是它有一股特别的浓香,你信吗?同样是几百亩的成片的向日葵,它就不能“香飘十里”。因为向日葵没什么香味,不能飘逸十里;二是兵团人用它在“条田”四周,营造防风林带,产生了花香的集聚效应 ,可谓是“花多势众”吧!一条二十多亩地的沙枣林,一夜间同时开放,你说能不香吗?

沙枣花飘来的香味,曾给到过新疆的朋友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有位内地的朋友告诉我,他说海南的木棉,云南的缅桂,西藏的格桑花,江南的油菜花,中原的牡丹花,都没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唯有新疆五月里盛开的沙枣花,让他难以忘怀。

沙枣树既然开了花,那当然也会结果。它的果实就叫沙枣,其大小和形状,与市场上卖的吐鲁番“无核白”鲜食葡萄的颗粒差不多大。沙枣成熟后是甜的,要是它的尾端黑亮晶莹剔透,那便是沙枣中“上品”,甜得很哪!



成熟的沙枣,果肉是粉状的。在当年粮食定粮的岁月里,一到九月份,三五成群的上海知青,唱着歌儿采沙枣,晚上用洗脸盆煮了填肚子。改革开放后,粮食不定量了,连队规定职工“业余时间打沙枣”,当作喂猪的饲料。

沙枣树材质紧密,纹理美观,是做家具面板的上好材料。

新疆五月盛开的沙枣花,激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回忆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一时半会都说不完••••••。

关于风景房子的诗歌或散文3

老街 老巷 老屋

文/张启荣

暑假的一个阴雨天,闲来无事,在书橱乱翻。猛地发现一个相袋,信手打开,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下子映入了眼帘。瞬间,我不由得抚今追昔,鉴往知来,感慨万端……

这些老照片是二十多年前旧村改造时拍下的,现在却成了永恒的纪念。你看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磕磕绊绊的老街、老巷,那一座座低矮破旧的老屋,一时间,犹如在时光的隧道里穿越。顿感时光悠悠,岁月匆匆,一切尽在不言中。感今怀昔,物换星移,沧海桑田,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眨眼间。

还清楚地记得,那历经风雨,老气横秋的老街,七高八低,石头瓦块,时而上坡,时而下坡,即使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走在上面,也必须谨慎慢行。它却目睹了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一条条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李家巷、高家巷,王家胡同、孙家胡同……有名的,无名的,幽深绵长,杂草丛生。悠悠然然,静守在时光的深处,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过去,曾经的曾经。以它刚毅坚卓的风骨,承载着多少代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至如今,每当和发小拉起那年那月的那街那巷,当时的那情那景,亦真亦幻,历久弥新,一幅幅泛黄的画卷在眼前浮现,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在心中徜徉。言语间,流露出的是恋恋不舍的真情实感。叹只叹,老街、老巷在岁月中黯然流逝,不复当年。

那时候,没有娱乐活动场所,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大街小巷便是孩子们天然的娱乐场。儿时吃得简单,玩得更简单,一块石膏模子(生产日用陶瓷的模具)划划线,几块石子,几块砖头,一玩就是大半天。怡情悦性,以至乐而忘返。三五成群的少男少女,青涩单纯,天真烂漫,在大街上,欢蹦乱跳,追逐打闹,酣嬉狂欢,胜过迪士尼,不输游乐场,因为这里有孩子们多彩的生活,遥不可及的梦想。

那时,农村没有电,街头巷尾更无路灯可言,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却依然是孩子们快乐的天堂。那满街欢快的叫喊声、喧闹声,足以打破夜晚的寂静,冲向浩瀚的星空。倘若天空挂上月亮,大街小巷便成了孩子们戏耍的世界,欢乐的海洋。皎洁的月光下,你一群,我一伙,跳房子、捉迷藏、占山为王……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游戏,孩子们玩得兴致盎然,趣味无穷。既培养了他们的聪明与机智,又锻炼了勇敢和胆量。

夏日的夜晚,家家户户基本上没有蚊帐,更没有风扇,大街便成了人们的避暑“山庄”。太阳还未落山,大人小孩便抱着苫子拎着席,铺在地上,乘风纳凉。有的坐在那里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就聊那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有的静静地躺在那里,仰望天空,数着星星,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看流星穿越夜空。身心愉悦,倍感舒爽。那时候大街上纳凉的画面,现在看来绝对是夏季一道靓丽的风景。

充满古朴气息的老屋,高低不同,各式各样,静静地守在大街小巷的两旁。茅室蓬户,蠖屈蜗潜,伸手便可触到屋檐。由于时代的变迁,那些老屋,不知经历了多少场风风雨雨,岁月变迁,往日的风光已不再现,像一位位历经艰辛的老人,已到风蚀残年。满目疮痍的老墙和屋顶瓦楞间,斑斑驳驳的青苔,把老屋装扮得更加天老地荒。

饱经风霜的老屋,多少年来,为人们遮蔽风雨,阻挡风寒。它是多少代人心灵的港湾,成长的摇篮。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寻到爱的渊源。老屋虽然又窄又小,世世代代却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以至子孙满堂。经过了数百年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传承和一段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社会精英。

老屋、老街、老巷,风霜雪雨,历尽人世沧桑。虽然没有柏油公路的宽敞明亮,没有高楼大厦的巍巍雄壮,它却承载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像一本书,字里行间,可圈可点,蕴藏着真情无限;它似一个故事,情节曲折,峰回路转,让人感慨万千。

当要和老街、老巷、老屋说声再见的时候,心中百感交集,难以言表;万分感慨,不可言宣。它多么像一个热恋多年的情人,难舍难分,以至恒久眷恋。

【作者简介】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中国乡村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临沂市书协会员、临沂高新区作协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罗庄区作协会员、罗庄区书协理事、罗庄区文史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