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关于赞美康巴地区的散文

2023-03-29 09:21 作者:封面新闻 围观:

散文|潘鸣:意料之外的风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封面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赞美康巴地区的散文1

潘鸣(德阳)

闲暇与同事喝茶,听他聊起刚刚结束的一次旅行“奇遇”。

他利用年休,兴冲冲邀了几位好友携家人自驾前往高原藏区。那片神奇的土地太有魅力了:辽阔深蓝的天空,羊群般游弋的云朵,澄澈明朗的空气与阳光,豪放、野媚的康巴汉子和卓玛姑娘,还有盛开着格桑花的大草原星空下浪漫的帐篷露营。这一切,令他们心驰神往。

殊不料,美好的旅程因一场意外嘎然而止。行至半途,突遇堵车,车流雍塞如不见首尾的长龙。继而坏消息传来:前方山体严重滑坡毁断了公路,预计数日后才可抢通。

绮丽的憧憬瞬间化为破灭的肥皂泡,一行人心绪陡然从沸点跌至冰点。无奈,只有就近从高速公路出口挪移下来,踅上一条乡村公路悻悻前行,一个个无比沮丧。

正迷茫踌躇中,忽觉眼前一亮。无意之间,他们居然遁入一片“桃花源”——那是一座藏身于起伏丘峦中的自然村庄。

茂林修竹掩映着白墙青瓦的院舍;清浅的小河在农家门前蜿蜒流淌;粼粼波光下,隐约可见斑斓的卵石和倏忽的鱼影;村中十分安静,偶尔几声鸡鸣狗吠,回音传得很远;坡坎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庄稼和瓜果正当成熟时节,色彩如画盘一般丰富盈灵。

一行人顿时惊呆了,按耐不住内心的狂喜。稳稳神,确定不是梦境,赶紧寻了一家宽敞的院子,向主人求情在此包租几日,纯朴的村人慨然笑纳。

接下来几天,几家老小每日里或坡上采果,或溪中戏水,或林边纳凉,或闲庭静读,或捉对弈棋,各得其所。三餐饮食,粗茶淡饭,土产鸡黍,任由品尝。如此,美美地享受了一番意想之外的田原村野逍遥遊,神仙般地陶醉而归。

这故事让我颇为感慨。细细想来,人生之中,类似的情形真还不少:一个人,本来选择了一个方向,既定了一个目标,绘制了一幅蓝图,兴致勃勃、雄心满满往前赶。谁知一个偶然的原因,一次突发的意外,某个环节出了岔,事势走向断了链,一切就随之迥异。之后展现在面前的,悄然变换成为与你初衷截然相悖、令你始料不及的另一番景象。

少年青春多梦季,选择理想学业,填报高考志愿,谁没有一份天马行空的美思妙想?待到尘埃落定时,阴差阳错,多少人不遂初心啊!

曾一念向北,奋力想考进京城某所轩昂的名牌学府的,辗转做了南国一座幽宁书院的书生;梦想贵为音乐殿堂娇子的,最终成了体育科班的高材;一心要学文科,立志做个风流文人雅士的,后来磨砺成严谨不苟的理工男……

尽管人生道路风云突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仓皇失措,自乱方寸。经历一时的阵痛和迷茫后,他们重抬望眼,寻觅定位新的奋斗目标,挖掘迸发出原来连自己都未知的潜力和激情。

一段岁月之后回眸,不少人已欣欣然耕播出丰硕的成果。

初恋季节,心仪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觉得千般万般都是好,前世修来的姻缘,今生不二的鸳鸯。正一往情深时,“我爱的人”却道一声珍重,毅然决然地“飞走了”。

那一段日子,真是天陷地塌,感觉世界末日来临,此生怕是再也走不出那人的影子。后来,时光稀释了痛苦,理智重归于灵魂。把视野拓开,仼心胸豁达,才发现自己失去了一枝花朵,转身却面对一座花园。

一次天意的萍水相逢,“爱我的人”姗然降临。真正的缘分到了,爱恋之花灿烂开放,最终瓜熟蒂落,修成甜美的正果。

步入职场,原本立志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以豪抒一番“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壮怀激烈;却由于先天秉性局限和机缘不逢,最终爬上专注业务的艰辛“阶梯”。凭借兢兢业业的打拼,原来谋求的带光环的“职务”,变成了节节踏实攀升的“职称”。虽没有为官者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迈和一言九鼎、拥戴者众的荣耀,但上班时精工术业,下班后自由萧洒。

富有谈不上,小康足有余。寻常百姓,和美人家,可安享明月清风,尽品天伦之乐。避开了仕途的逼仄拥挤,也毋需忧虑官场水深风乍。“圈子”皂白难分,更不用担心一不留神踩踏了“红线"而深陷泥潭。平安是福,不亦乐乎?

人一辈子,会有很多初始的理想和愿景难以如意实现,预定目标无法抵达。必要的坚持和固守当然应该,否则人就成为无根的水中浮萍和没有自我的墙头草。

但是,当面临的障碍和变故成为“不可抗力”时,就应当果断因势顺变。撞了南墙都不回头,那不是执着,而是执迷。

有一句著名的西方哲言: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说得极是。

曾令你魂牵梦绕,痴心向往的那一道风景不能到达,固然是憾事。但世界如此博大,穹宇浩渺无垠,涵纳着无限的美好,隐藏着无尽的可能。

必要时,毅然放下一怀旧念,及时改变行走方向,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洒脱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随遇而安,随遇而为,随遇而乐。

那么,一道道意想之外、独具魅力的美丽风景,就会朝着你扑面而来。

【作者简介】

潘鸣,业余文学爱好者。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德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在《四川文学》《四川日报》《青年作家》《华西都市报》《德阳日报》和多家新媒体平台刊发散文、小说多篇。

【“浣花溪”专栏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文学随笔、散文、散文诗、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00字,标题注明“浣花溪”。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择优刊发到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上。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关于赞美康巴地区的散文2



读,是一种高贵的坚持
阅读,具有一种持久的力量
阅读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精神成长
更丰满着一个城市的灵魂
影响着一个地区的气质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
甘孜不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更是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书香的芬芳
一直在这片土地飘散
动听的歌谣
亘古便在这方天地流传
近日
甘孜州委宣传部、甘孜州文联
甘孜日报社、甘孜州图书馆
联合推出文化类朗读栏目
全新改版升级的“康巴♪悦读”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悦读旨在通过对广大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的诵读、录音制作,对音乐、图片、文字的整合与重塑,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在移动端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互动栏目。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州内外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欢迎读者踊跃投稿,分享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2021年,“康巴·悦读”栏目正式改版升级~~

在这里,我们将用最温暖的文字,最动情的诵读,带你聆听、带你畅想~~~


每周,“康巴·悦读”,用动听的声音叫醒你的耳朵!



“康巴•悦读”第一百一十九期,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聆听陈钦宜的原创作品凌晨康定



戳音频,暖心文章与动听声音更配哦^^


凌晨康定


陈钦宜


绚丽的街灯照亮夹在山间的城市,它随细长的河流诉说着这里的久远,喧闹后的深夜有优雅的静,也有夏夜三伏高原的凉。一天的节奏逐渐放慢,有人脱下疲惫,有人还要继续揣着生活,凌晨的康定有人在梦里,有人还在餐馆里,他们借着夜的魅力谈尽生活的苦,吐尽工作的难,却怎么也品不出爆炒的夜宵是咸还是淡。时而堆积的啤酒空瓶碰撞出叮当声划破夜的静,它似深夜里的伴奏,催促晚归的人们早回家。夜行的出租车沿着河道走走停停,或许他刚在车里眯了一小会儿便揉揉双眼感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啊,不就是为了碎银几两。

凌晨还在盯着电脑屏幕的双眼不会忘记遥望远山,它已在星空下沉睡,山的轮廓屹立在暗夜里,它们像忠诚的卫士带给城市满满的安全感,但他们依然忙碌的敲打着键盘只为早点看城市两旁陨落进山间的星辰幽静中透着的神秘。海拔略高的新城被雾笼罩仿佛与天相接,云雾缭绕,一抹尘烟般的仙境又将人带回梦境。有时在落雨漫舞的夜,城市哭得像个孩子没有片刻停留,夜雨冲刷走白天的喧闹,让顶着外套的夜归人在湿漉漉的街上奔跑,浸湿了裤脚,微微泛红的天空落下如帘的雨幕,心中的她(他)总在这时变成纠结的念,茶夫马帮的雕塑也在这风起雨飞的夜晚重现茶马古道上旧时的繁荣,让人沉迷;有时白雪覆盖的夜里藏着深深浅浅的脚印加深了夜的深沉,雪覆盖了凌晨的康定绽放出淡淡的忧思,全年的时光仿佛被这一片白色凝结,七零八落的雪花落在岳钟琪将军雕塑的铠甲上,他威武豪迈的神采是雪夜里的温暖。
耳畔依旧回荡着电流声,脑海里已种下杂碎,深夜的寂静有一丝落寞,当树爬上月光,酒把人喝光,时光耗尽工作,晚归的人们总感叹夜的匆忙;当绵羊数着还未熄灯的房子,失眠的人又憎恨夜的漫长,唯有街灯下的 河流把这一切当作平常,凌晨的康定总让人读到散发着诗性的孤独。只待微风轻拂,吹开深夜的浓墨,宣告夜的落幕,无论抛洒在黑夜里的是欢乐还是忧伤,他们都会准时清扫,人们早已习惯伴随着隔山呐喊的晨练声翻开新的一页,住在这里的每 一个人都将继续怀揣梦想拖着疲惫热爱生活。


本期作者

陈钦宜,女,藏族,供职于甘孜州康定市委宣传部。甘孜州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甘孜日报》《贡嘎山》等报刊。现供职于康定市委宣传部。


本期朗读者

毛莉泓 ,雅江木雅姑娘。我坚信只有不断跳出舒适区,才能成长为优于过去的自己。





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
一杯清茶,翻开手中手卷
打开耳机聆听
看亲情如灯
在岁月长河中照亮
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直至我们潸然泪下
听人生棋局落子
在无常生活中执一颗平常心
看云卷云舒
花开花落
在家中 在办公室 在公交车上
在任意一地
让我们用声音
把康巴留在心底

邀您一起悦读

如果你爱好写作
如果你喜欢诵读
快快报名
让我们一起用声音讲述故事
传递美文

投稿要求

读者可以只投文字稿(包含原创文章和读后感),也可以自己录音将文字稿与声音稿一起投出。稿件要求原创,内容不限,原创文章字数要求1000字以内,读后感要求在500字以内。投稿时除了“录音+文字”之外,请附上“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电话+微信)+生活照”。


报名邮箱:838475644@qq.com;

706521424@qq.com


<以上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甘孜日报所有>

本文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报删除,电话:0836-2835060


康巴·悦读丨老楼

编辑:毛莉泓

责编:唐闯

审核:黄良富


关于赞美康巴地区的散文3


· 一 生 一 定 要 去 一 次 藏 地 ·


你的肉身,抵达过藏地吗?


大雪纷飞中的布达拉宫,神圣又纯净;冰雪覆盖下的冈仁波齐,让人肃然起敬;日照金山的卡瓦博格,承载着对美好的祝福……


在去藏地之前,对于它的想象,我还停留在一幅幅美丽的景色里。直到我的肉身踏上那片土地,才深觉景色背后的人往往比景色更具吸引力。

图2|李佳 ©


每一个没有去藏地的人,都对它充满想象。但每一个去过藏地的人,都说自己对它一无所知。


今夏伊始,我们又一次走进藏地,这一次我们深入青藏高原的腹地,从羌塘草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从生命禁区雪线到喜马拉雅雨林深处,从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到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我们看到人在土地上守望,也创造快乐,我们看到人与自然相博弈,却也交融。


直到最后,我们更加坚信,诚实和极净的美,永远是这世间的亮光。

图1.2|weilin ©



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见到藏域手艺人时,正值雨季。


山野连绵起伏,蒙着一层绿意,吃草的高山绵羊星点般散落着。


从远古时代,羊毛便被藏族人编织成一张张温暖的藏毯。白天,他们在藏毯上喝酥油茶,招待客人。夜晚,便成了睡觉的床。

图|王泽强、王五之 ©


从小随着父辈移居国外的格桑扎西老人告诉我,家中一直铺着藏毯,那柔软的触感,古老的图案,让他们即使远隔重洋,也仿佛走在故土的路上。


但三十多前,他回到家乡时,却发现藏毯手艺濒临绝境,传统优质的手工藏毯正被粗糙的工业品所代替,手艺人也纷纷另寻他业。


心痛不已的他成立了“喀瓦坚”,藏语中意为“雪域”,召集了当地的手艺人。他们日复一日地筛毛、梳绒、纺纱、染色,编织、平剪,延续着诚实的手艺,真实地生活着。



每一次寻访手艺人时,总会想问,传统的美是否依然适用当下的生活?但在藏人的生活里,似乎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格桑扎西老人笑着说道:“好的地毯,你进门应该对它合十说一声扎西德勒。累了一天回来,脱鞋踩上去,它会给你按摩。它把你的心提高了,让你出门时没有阴雨,看到阳光。”

图|王泽强 ©


藏人祖先走过的路,世代生活的高原山川,饱含祝福的花朵……都被编织在藏毯里,让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如有根的草木。


真正的美,都是有根的。诚实的手艺,根植在日常的土壤里,能将每个人联结在一起。

图|王五之 ©



第一次见到扎巴大哥时,是在香格里拉,他的第一座“尼仓”——阿若康巴·南索达庄园。


那天他明明很忙,但一听说有远道的客人来了,这位爽朗的康巴汉子马上走了过来,留着络腮胡子的他,张开双臂,高呼“阿若康巴”。


原来,“阿若康巴”在藏语里意为“朋友,来吧”。“尼仓”,则是茶马古道上马帮们歇脚的客栈。从前,扎巴的父亲是马帮的向导。


16岁时,他随父亲回到故乡香格里拉。而后几十年的光阴里,他做过喇嘛,修过行,下过海,当过公务员,开过餐馆酒吧。但冥冥中,马帮的驼铃又召唤他回到这里。


他想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建起一座座“尼仓”,再现茶马古道上的荣耀。

图3|之华采访扎巴格丹


初入庄园,穿过长长的藏式大道,仿佛将我们引进一趟时间之旅,重回昨日的茶马古道。就着温暖的壁炉旁,吃着藏式火锅,卸下一路奔波的辛苦。


抬头望见墙上的唐卡,那是扎巴大哥的收藏。旁边还有他建的唐卡中心,专门请了老师来教授。一笔一画,虔诚地描绘着信仰。


佛本无言,迷惑的是众生的心。在这之前,常常觉得信仰很遥远,以为想遇见真正的生活,就要逃离当下的生活。


但在阿若康巴,才明白信仰便是一颗极净的心,专注在当下里。



很多人都说,一生必须有一次藏地之旅,方能不虚此生。


但这条路,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有的人是孤独的骑行,是318国道上的翻山越岭。有的人是“嗒、嗒、哧……”,是三步一磕头的朝圣路。


但对五之来说,这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旅行。

图|李佳 ©


出身于艺术世家的她,二十岁时从北京抵达西藏,“我回归到自己原生的状态,就像野性的呼唤,是归属感。”从此,藏地再也没有离开过她的生命。


作为摄影师,她用相机拍下高原的辽阔,藏人的笑容。作为艺术家,她与团队策划藏地博物馆,收藏文化的记忆。


作为环境保护者,她参与项目,为藏地打造第一座零废弃社区。作为设计师,她成立设计师联盟,帮助当地的牧人们,以手应心,研发藏地文创产品。


就像这条牦牛绒围巾,是五之与迦入的设计师伙伴一起设计的。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牧人们采集牦牛绒,经过梳绒、纺纱、染色、纺织,变成一条条温暖厚实的围巾。


藏地的阳光明亮,照在被风吹动的围巾上,镀上一层祥和的光,恰如走向藏地的极净之路。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高原的风,生猛地刮过脸颊。蓝天之下,孩童红扑扑的脸上笑开了花。生命本身,何尝不就是一场旅行?借由一次次的出发,一步步抵达心净之地

图|李佳 ©


唯有当我们抵达了藏地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旅程的结束。相反,这是极净之路的另一种开始……


今日伊始,我们将为藏地美学开启一个特别的栏目:


【 物道藏地美学 · 极净之路 】


每周四一期一会,请随我们一起走上这条极净之路,深度挖掘藏地非遗手艺、文创、建筑空间,完成一次中国藏地生活美学的极致呈现。


深信诚实和极净的美,将是这世间的亮光,为生活赋予极净的力量。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拍摄:王泽强、王五之、李佳,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