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怎样形容优美的散文诗

2023-03-29 09:32 作者:老谢语文堂 围观:

散文专题训练-引用古诗词的表达效果,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谢语文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怎样形容优美的散文诗1

散文专题训练----引用古诗词的表达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消散的乡愁

黄怡琳

乡愁是无法被摧毁的,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它的存在代表着我们的灵魂有归处。即使那归处是水中月、镜中花,是可望而不可即、随时变化甚至同时存在多处的。

曾几何时,我时常思考,乡愁是否是有所寄托的、有形的物象呢?它是否能被摧毁?那时的我,每当因接触到与老家有关的一切而惆怅时,就会思考起这个问题。

六岁那年,我离开高州的奶奶家,去到佛山的爸妈身边。那时的我,对于高州,只有口音的嫌恶。小学是普通话教学,但是孩子们日常交流时常使用粤语,高州与佛山相距较远,两者的粤语口音不一样。幼小的我在听力上感觉不到,但土生土长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口音是敏感的,他们轻易就能感受到,那也许细微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巨大的差异,然后开口嘲笑我。骤然来到陌生的环境,白天里想融入学校环境的我常常不敢开口,最后只能用普通话回应他人的粤语对话,仿佛这样就能减少那种自认为是乡巴佬的自卑感。那时的我,唯一能接近乡愁的感情,大概就是晚上睡觉时对于声音环境的陌生罢了。我常常会因为开窗听不见熟悉的虫鸣而难以入睡,半夜惊醒后,也会在夜视中摸黑上厕所,而想念老家那静悄悄照明的月光。哪怕刚从梦境中苏醒,我也不会茫然,能清楚地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归处。

后来,过了几年,我春节回家,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人、事、物,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熟悉的一切。我被浓浓的乡音包围着,就仿佛在被安心包裹着,喧闹的鞭炮声也因久违的熟悉而多了一份亲切,餐桌上独有样式的籺,吃一口,尽是故乡的味道。我回到了儿时起最熟悉的一切,并感到如鱼得水。但有一些还是改变了,其实不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也不用“鬓毛衰”,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村里没有见过我的小孩儿,好奇地问我为何姓氏跟他们相同,但口音听着却像外地人。那一瞬间的我,仿佛在被两个空间的人都无意识地识别出并排斥了,而我的归处却不知道在哪里。于是,明明处在家乡,明明随眼所见都是熟悉的一切,却仍旧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使我惆怅,使我对我的归处茫然。

再后来,我又远离了佛山,在广州求学。都说广佛同城,广佛线地铁的存在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地理位置之近,更何况我一直想去广州上学,按理说,我应该兴高采烈,过得风生水起。但不知是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很多个或众人喧闹或独处安静的夜晚,我也似乎懂得了纳兰性德词里的意味:“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会不自觉地由身边看似无关的事物联想到佛山的一切,以及老家那有虫声相伴的月夜。

但也不是所有引发联想的事物都毫无关联。班内同学自我介绍时,我全程神游,只记住了一些好看辨识度高的女同学和班内少有的几个男同学的大致模样。军训期间中秋举办晚会,以班级为单位聚集,我们在宿舍楼下集合,等待大队伍去操场观看精心准备的节目。我百无聊赖地站在班级队伍末尾,望着黑幽幽的草丛发呆,直到被身后那悄声却仍旧能被我精确识别且捕捉到的乡音拉回到现实。听到熟悉乡音的感觉,就好像短暂上岸的鱼又回到了令它安心的水里,尽管也因回想起家乡而惆怅,但又好像因为知道有归处而欣慰。大抵是被我无意识看了许久不好意思,那位同班同学结束手机通话后又腼腆地和我打了招呼:“你好呀,班内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发现了,班内只有我俩都是高州人呢。”不知为何,我感觉心好像因为暂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而变得沉稳,回了句:“真好呀,能在广州这里碰见老乡。”然后我们又相视一笑,一起跟随队伍观看中秋晚会。那一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毕竟,它也是高州那一轮静悄悄的月。

人是极难永远都不离开家乡的,乡愁似乎也是难以避免的。说要摧毁乡愁,使乡愁消散,是痴心妄想的。乡愁永不会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因为乡愁非“愁”,它意味着一个人灵魂旅程的过去,意味着灵魂有归处,尽管那归处可能随时变化甚至同时有多处。于我而言,乡愁,也一直在给予远方的我以力量,成为我感悟文学作品之美的养料,让我获得慰藉。

席慕蓉写独属于她自身的《乡愁》时,就写出了不同时期对乡愁的认识与那复杂难以表味的情感。全诗短小精巧,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乡愁的永恒,写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全诗意境深幽,比喻新异,语言贴切自然、朴素优美。

乡愁也可以蕴涵更多的含义,即成为有关母亲、故乡的综合性的情感,乡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事变化,想必其中情感的浓淡也一定有所变化。但是,母亲、故乡,永远是一种不可割舍的关系。

乡愁永不消散,也不应该被摧毁,乡愁非愁,它承载了一个人的起,点,传承了家族的特质,又将这些美好转化为人前进的动力。它的存在,能给予游子以力量,感觉心有归处,有所期盼,永不迷失家的方向,让一颗远在异乡的心灵在文学作品里获得共鸣。幸而有乡愁,离家远行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1.文章多处引用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荷花雨

乔秀清

荷花盛开的季节,风儿轻轻吹,荷花频频摇,荷叶翩翩舞。伴随着沉闷的雷声,雨,由缓到急,由小到大,噼里啪啦地落下来。雨滴打在荷叶上,像万斛珍珠撒落,跳跃着,滚动着,带着淡淡的荷香,这就是冀中平原上的荷花雨。家乡夏季的荷花雨比起南方的芭蕉雨,别有一番韵味。

是的,我喜欢桃花雨的浪漫,“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我喜欢杏花雨的缠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喜欢清明雨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更喜欢荷花雨的神韵,蕴含着一种热烈的美、磅礴的美、神奇的美!这些年走南闯北,我曾泛舟于白洋淀、衡水湖、武汉的东湖和南戴河海滨,幸遇那里的荷花雨,但我最初见到荷花雨是在我的家乡,那景象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外婆家往北几十米的村边有一个好大的清水塘,每年夏季,清水塘的荷花开了,粉的、红的、白的,仰天绽放,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犹如亭亭玉立的仙女,让人流连忘返。每次到外婆家,总是要住上几日,我便跟着表哥玩,自然要到清水塘边观赏荷花。

记得那年夏天,冀中平原天旱不雨,白天火球似的太阳烤得大地发烫,我们这些光着腚到处跑的男孩子,小脚丫儿被烫得火烧火燎的,巴不得跳进清水塘扎几个猛子才过瘾呢。烈日下,村里的大人和孩子都无精打采,猫儿狗儿躲在阴凉处眯着眼睛打盹儿,地里的庄稼都晒蔫了,绿色的蝈蝈趴在高粱或苞谷的叶子上嘶哑地鸣叫着。这当儿,我们都盼着一场荷花雨,把太阳浇得湿漉漉的,把大地灌得雨淋淋的,把庄稼洗得绿油油的。人和庄稼都应该像雨中荷花那么鲜活,那么精神。

“明儿我带你去外婆家。”母亲对我说。“太好啦!我要跟表哥去清水塘游泳。”我高兴得直蹦高儿。

翌日清晨,我跟随母亲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到达外婆家所在的谷家左村。村西北角那个清水塘,荷花开得正艳,那迷人的花色仿佛使我进入瑶池仙境。中午,随便扒拉了几口饭,我便跟表哥去清水塘游泳了。

说实在话,我只会狗刨和仰游,比旱鸭子强不了多少。看到清水塘东隅那一片美丽的荷花,我独自游了过去,想采几朵荷花献给我的母亲。我知道母亲喜欢荷花,眼瞅着她画过荷花,那么专注,那么细致。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她画的荷花雍容典雅,一点也不俗气。可是,我不知道那是深水区,没采到荷花,却沉入水底,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的水。谢天谢地,表哥把我救上岸,肚子里的水还没完全吐出来,就听到几声响雷,瓢泼大雨倾泻而下。雨滴落在水面,清水塘荡起一个又一个圆圈儿,雨洗荷花更娇艳,荷叶上的雨滴晶莹剔透,荷香在雨中弥漫开来。嗬,这突如其来的荷花雨,把表哥和我都浇成了落汤鸡。

回到家,母亲没有责怪我俩,反而安慰说:“没有荷花绽放,就没有醉人芳香,没有风风雨雨,就没有七色彩虹。你们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

我盼望表哥早日成家,娶个漂亮媳妇,没承想,他毅然参军,去了首都北京。母亲时常提醒父亲给表哥写信,问寒问暖,鼓励他不断进步。每年母亲都会给表哥寄去花生红枣之类的土特产,让他感受家乡亲人的深情厚谊。听说表哥在部队入了党,又立了功,我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那年,表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父亲把一块进口手表赠送给表哥,母亲叮嘱他的话没完没了。抗战时期我的父母都是村里的干部,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送往抗日前线,而今表哥穿上绿军装,他们怎能不高兴!

或许是受到表哥的影响,1964年冬季,正在读高中的我也报名参军了。离开家乡前,母亲到五里外的东黄城商店精心挑选了一个搪瓷洗脸盆,盆内有荷花金鱼的图案,煞是好看。

我带上母亲送给我的洗脸盆,从繁华闹市到崇山峻岭,从长城脚下到黄河之滨,辗转千里。每天早晨和黄昏,透过一盆清水,凝视着洗脸盆里的荷花,我都想起慈祥的母亲。身在军营,思念悠悠,每天我都能嗅到醉人的荷花香。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和表哥每次见面,都会谈起母亲,彼此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点点滴滴,打湿了漫长的岁月和绿色的军衣……

荷花亭亭玉立,或笑脸盛开,或含苞待放。望荷怀乡,见荷思母。母亲离开我多年了,我觉得她像一轮明月高悬在我的心间,她的爱如荷花雨般沐浴着我的全身,也洗涤着我的灵魂。

2.请简要分析文中第二段引用古诗词名句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

老街坐落在镇江西北隅的云台山麓。镇江有名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云台山名气不大。但这不要紧,老街就那么不卑不亢地坦然于南山北水之间,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看的事多了,也就把一切看得很淡。“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前几年,一位很有点名气的文化人来这里走了一遭,说了这么两句话。他究竟说的是人看街,还是街看人呢?搞不大清楚,大概都有那么点意思吧,因为老街确实是很老了

老街的名字叫西津渡街。西津渡自然是江边的渡口,又叫金陵津渡,和扬州的瓜洲渡隔江相望。这一说人们便不由得肃然起敬了,因为就在这隔江相望中,曾“望”出了不少传之千古的好诗。例如唐代诗人张祜的这一首《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张祜是很有才气的,这首《题金陵渡》写得凄清冷丽,几乎无可匹敌。当时他住在渡口一个叫小山楼的旅馆里,遥望江北,牵挂着明天能不能过江,或许还想到了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不然又“愁”从何来呢?

张祜住过的小山楼现在已无可寻觅,但古渡口的石阶犹在,只是上面已不见水渍和苔痕。岁月早已把大江的风涛留在深深的淤泥下,留在唐诗宋词的幽怨和叹息中。沿着石阶一级级走上去,脚步的回声凝重而悠远,如同踩着一段依稀的残梦。好在上面还有一座待渡亭,那么就小憩片刻吧。

走进待渡亭,摩挲着清代画家周镐的汉白玉石刻《西津古渡图》,我突然有一种朦朦胧胧的亲切感,仿佛故地重游,一切都似曾相识。难道说,我上辈子曾来过这里,对这里早已熟门熟路?或者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潜藏着一份“待渡情结”?

我想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戏曲中的长亭,想到了朔风羌笛中的阳关和长安郊外的灞桥。但与之相比,这里的待渡亭似乎有着更为峻厉的生命体验和更为舒展的审美空间。因为前者只是单向的送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该说的话已经说过了,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挥挥手飘然上路。而后者就不那么简单了,旅人面对的是滔滔大江。在那个时代,旅人能不能上路,什么时候上路都是不确定因素,因此便有了待渡的焦虑、期盼、惆怅和想象。这时候,天空中的一缕浮云,江面上的一片白帆,或何处飞来的几许笛声,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诗心。心旌摇动,览物伤情,一出口便是好诗。相反,若一切都那么顺畅舒坦,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对峙和望穿秋水的等待,生命体验难免浮泛,诗也随之走向平庸。当然,这时候的诗大抵不会有什么惊天豪语,却一句句都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且看王昌龄的这一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写得何等真挚朴实。大概渡船已经泊在岸边,艄公正在解缆催促,只能这样叮嘱几句了。但就是这洗尽铅华的寥寥数句,却胜过了多少浮皮潦草的应景之作!

这是送行者的心情。

那么旅人呢?他上了船,却把心思留在岸边。风涛一路,青衫飘然,那沾衣欲湿的也不知是浪沫还是泪水。到了对岸,仍禁不住要回望江南。江南,却只有青山满目,那座他和友人盘桓待渡的小亭子已看不到了,放达中便有了几分惆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那种一步三回头的依恋可以想见。

西津古渡见惯了太多的送往迎来,也收拾了卷册琳琅的绝妙好词。渡口的石阶上熙来攘往,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张祜、杜牧走过去了;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辛弃疾走过去了……

公元13世纪末期,一个意大利人踏着这里的石阶走上来,他叫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已经在中国游历了不少地方,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官,算得上是中国通了。后来他在震惊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介绍镇江:“他们靠经营工商业谋生,广有财富……”

这位洋人来自地中海畔的水城威尼斯,那里是欧洲商业文化的摇篮,他是以一个商人的目光来审视镇江的,话也说得不错。当然,这中间似乎少了点历史的诗情。

走出待渡亭,踏着青石板向老街的深处走去,两旁多半是雕花窗棂的两层楼房,很有些古意。当年的那些茶楼酒肆、店铺馆栈犹依稀在目。这里地处交通要津,商旅繁荣带来了百业兴旺,这是历史上镇江经济的底气所在。街道两旁的里弄口,那吉瑞里、长安里、南星巷的名称就刻在古老的砖石上,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遗物。里弄两边延伸着民宅,宁静而雅致。这里横可通四邻,竖可通街面,前可登云山,后可达长江边,一如镇江人的性格那般畅达平稳。多数里弄都有一方深井,几个老人坐在石井栏上,对着收音机听扬州评话,那种自足平和的生活情调实在令人心折。是的,镇江西邻南京,北望扬州,但它既没有南京那样的金陵王气、六朝金粉,也没有扬州那样歌吹入云的浮华和喧嚣。镇江是平朴而本分的,这里的人们长于经商,却又从不把金钱看得很重,每天有的是听书喝茶的时间。过年时,他们则成群结队地骑着毛驴上金山寺烧香,那与其说是对命运的祈盼,还不如说是一种休闲娱乐。当然,战争来了,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城堞,弄出惊天动地的声响。至于平时爬上北固山,对着大江抒发忧国忧民感慨的,大都是些外地的游客。

但老街终于终结了,终结于那座东印度式的建筑群,那是当年的英国领事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镇江为商埠,老街一带沦为英租界,遂建领事馆于云台山麓。如果说,西津古渡是一部自足而滋润的镇江史话,那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则最后终结了这部史话。

走下英国领事馆的台阶,我突然想起元代诗人萨都剌在这里写的两句诗:

去客来天地老,潮生潮落古今愁。

萨都剌属于雄浑一派,诗的气象很大。西津渡街确实是“老”了,但诗人“愁”什么呢?我一时说不清楚。

起风了,远处的江涛声隐约可闻。老街在涛声中坦然静谧着,有如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取材于夏坚勇的同名散文)

3.作者引用张祜、王昌龄、王安石、萨都剌的诗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意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幕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有删改)

4.文章中恰当引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郁达夫既是一位游记大师,也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游记恰到好处地嵌入不少古今中外的诗词。请就文中第8段他引用的古诗分析其妙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叶

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怀,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5.文中第三段多次引用了古诗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①引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鬓毛衰”与“我的乡音早已改变了”作对比,潜移默化中“我”的口音听着像外地人,体现此时“我”内心的惆怅和对归处的茫然;

②引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来说明“我”去广州求学时的矛盾心情,实现求学梦想“我”应该高兴,但联想到佛山时又感到一种乡愁;

③引用席慕蓉的《乡愁》与“我”理解的乡愁作类比,丰富了乡愁的内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2.①内容上,三处引用诗句分别说明了桃花雨浪漫、杏花雨缠绵、清明雨忧伤的特点,与后文作者喜欢的“荷花雨”形成对比,突出荷花雨的神韵。②表达效果上,引用诗句凝练,增强文采,彰显文章底蕴。同时,增强句子的生动性,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3.①记录古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情趣,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将西津渡老街的古老和人们的“待渡情结”表现得具体、鲜活;②增加了典雅厚重的文化韵味;③寄寓思古之幽情,将作者岁月沧桑的感慨表达得含蓄蕴藉。

4.(1)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2)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5.①说明“泊”能感受大自然的静美,消除尘俗的烦恼,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②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怎样形容优美的散文诗2

那一刻,望着火车窗玻璃中映出的叶子面容,寒山灯火自她的面容遥遥流徙而过,灯火与眼眸叠现,悠悠放光,那难以言喻的美,令岛村心神荡漾。


书名 | 《雪国》

作者 | 川端康成


蕞近奇遇了这本书,用了3天的时间一字一句地读完。读过后,我在心底给自己打了一个问号,这本书我读过吗?总有一种模糊,朦胧,虚幻的感觉,拼命地想从中参悟出一些什么。但又无能为力,感觉什么也没有抓住……


“我在绞我的脑汁,绞到无汁可绞却不能放弃”,这句话现在用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再贴切不过了。


故事的内容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名来自东京有妻室和孩子的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店,在那里邂逅了当地艺伎驹子,并与之产生了感情纠葛。与此同时他又对一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一见倾心的故事。


简单说来就是她爱他,他又爱她的三角恋。岛村这个男主人公,在我看来还有一些渣男的属性,驹子的形象也不是很讨喜,在明知对方有家室和孩子的情况下,还往上贴。这个我真得不是很能接受,也不太理解。这可能就是川端作品的日式物哀之美吧!


相反,我却深深的被叶子这个凄清的少女所吸引,爱的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像极了我们结婚时所说的婚礼誓言那样:无论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爱着你,直到永远……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此书的喜爱。理由很简单:小说的文字美得叫人窒息,通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对雪,星星,银河,杉树等多方面描写。

突出那种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不愧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句句都写得美到人的心里。


1. 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却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


2. 杉树亭亭如盖,不把双手撑着背后的岩石,向后仰着身子,是望不见树梢的。而且树干挺拔,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


3.灯光从她的脸上闪烁而过,却没能将她的面孔照亮。那是远远的一点寒光,在她小小的眸子周围若明若暗的闪亮。当guniang的星眸同灯火重合叠印的一刹那顷,她的眼珠儿便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向晚的波浪之间。


放下书的那一刻,我觉得不管是否真的读懂它。这个版本的《雪国》都适合拿来读一读,翻译得太唯美了!当做风景散文来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怎样形容优美的散文诗3


昨夜喝了很多酒,回家都今天凌晨了,今早闹钟响时仍不想起来,在床上却怎么也再难入睡,东翻西转了一阵,只好起来,却不知不觉来到了阳台。阳台上的那盆茉莉开得正炽,植株顶上一朵最大的花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在它面前放低身体,亲切而又温馨地嗅着它那独有特质的芳香之后,不禁泪流满面地感动起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这盆花是上周末妻子和我去菜市场门口的那家小花店买的。一同买回来的还有一盆开得如火如荼的紫红色的三角梅。我们一同把它们种在曾经种过红苕、种过黄牡丹的花盆中。种的时候,妻说要把土敲细,还要深翻,我觉得差不多了,她却把玩具夺过去,轰轰烈烈、三下五除二地差点把花盆翻了个底底朝天,那夸张有力的动作,简直和平日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判若二人。我们翻好土,又把弟弟从老家带来的油枯撒作底肥,再覆土浇水,种好之后,妻子又内行老练地给我强调道:“茉莉花喜阳光喜水,你三天给它浇一次,还要浇透,三角梅喜阳光耐旱,一周浇一次水即可!记住哈,这样花花儿才开得好!”我心里记住了,嘴上却说:“它要是不好好开花,老子们天天给它浇开水!”

这一周里,我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阳台上的那两盆花。三角梅一阵茂盛地开放之后,却一日一日地凋零了,与刚买回来的那花满枝头的盛况有了很大差别!我顿时想起三角梅带给我的美好回忆来……

我在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都工作了十年以上,那里都是三角梅的天堂。我曾在攀枝花见过三角梅红、黄、白、紫色的花儿开在同一株上的奇葩!但真真令我记忆鲜活灿烂的还是我在攀枝花铁路医院办公室工作时养的那盆红焰欲滴的三角梅。那是我刚进机关,刚从现场到办公室,才20多岁,正在和妻热恋,心情美好,办公室窗台上却有一盆半死不活的三角梅靠近我的办公桌,老实说,我一个乡野村夫,虽然已进城六年多了,却一点点浅薄的养花常识都没有,但却养成了一个喝茶的习惯,后来那盆三角梅开得花枝乱颤,真的是我的无心插柳行为:我每天把喝剩的茶连同水,不管冷热,一股脑儿地灌进那个巨大的花盆中,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那个春天,那盆三角梅火一样烧红了整个医院,从院长到会计,又从一楼的医生到二、三、四楼的护士,都慕名来观瞻,“开得好好的!蒋委员长喜欢,大大的喜欢!喜欢!”连那个精神病医生老杨也来看了,大加赞赏地说,把我也乐开了花!现在相信“人红花旺”这句名言了吧,接下来,我工作顺利,结了婚,分了房,一切都那么美好如愿。于是,我文思如泉涌,写了一首盛赞三角梅的散文诗,在国内多家报纸发表。

与三角梅比,这盆茉莉花倒是开得正经,每天都可以让我采几朵,湿润一下我这颗近更年期的干燥得快要冒烟的脾气!试想,新雨之后的早晨,清新空气里弥漫着茉莉那馥郁的芬芳,心情能不好吗?顿时,我才明白妻子为什么不顾我的反对要买这两盆鲜花的良苦用心了……今年以来,我总是这样那样的不顺,不是父母生病,就是亲戚出事,不是儿子考学伤脑筋,就是工作劳累,写作放下了,阅读减少了,还常常失眠,喝酒易醉,感觉自己都要快爆炸了!看完《人民的名义》后,我真羡那个孙连成说的话:“李达康,不用连降三级,我辞职!”但我哪里敢啊!幽默的是孙连成并未辞职,只是去了少年宫,当了辅导员!有人说,他哪敢辞职啊,辞了职他吃什么?我也是,辞了职是去喝西昌的风,还是到攀枝花吃太阳呢!没有坚强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想都不敢想,幽默一下也就罢了。

因了种种的不顺,我哪里还有心情侍弄花花草草呢?男人倒霉吧,老婆也开始讨厌起来,倒点茶叶在花盆里作有机肥料,她要批我招来蚊虫;和她出去散步吧,不小心随地吐了口痰,她要说我没素质;闷得慌,把爱唱的歌改两句歌词,加了句“***的”来哼吧,她说你一个文人咋个满口的脏话?她一回家,不问问老公的苦也罢了,还责怪我不打扫卫生,把洗碗布拿去擦了地,抹了桌子,衣服乱挂,不穿睡衣,不整理床铺,枕头上不搭枕巾……怕她责怪和不高兴,知道她要从西昌回成都了,赶紧把房间收拾一下,地拖一下,再把花草浇一下,她还不满意的话,只要她开口一责备,我立即态度诚恳地认错,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唉,感觉我是这个家的下人,或者是来接受监督改造的坏人一样,只有老老实实,不能乱说乱动,否则就要被教育、被帮助。有时,我真想把这个老不醒事,不知道揣摩老公心思,不会看老公脸色,不晓得拍老公马屁的哈婆娘抓过来,按在沙发上使劲捶一顿,捶得她娃鼻青脸肿、喊天叫地的,见了我就害怕!但又不忍心,老婆不是拿来打的,是拿来疼的!这时候吧,对老婆虽然恨得牙痒,还得难受地忍着,感觉就像豆腐掉在灰里头,打不得,拍不得!郁闷得死的心都有了。但我知道妻子是为我好。我们把阳台上那些残花败草清掉,购了铜钱草、薄荷和三角梅、茉莉花来,暗旧的阳台顿时有了生机,尤其这盆日日开花的茉莉,让我心情愉快!老实说,我是特别喜欢茉莉的,它承载过我苦涩的情感,我在来成都的三个住处都种过茉莉,最好的是在兴元楼盘十二楼阳台上的那盆茉莉花,不但开得多,开得久,朵儿大,而且花朵儿颜色正宗!我永远都记得,那年,我在多元集团工作的一个中秋之夜,我接待完一个外局领导后独自回家,那时妻和儿子都在西昌,空荡荡的家,月光洒满阳台,洒满盛开的茉莉花,一进门,一阵奇香随了夜风浸入我的心脾!

多么美好的一刻啊!

绝美的月光,绝美的花朵,绝美的芳香!那一刻,我坐在地板上幸福得泪流满面!

后来,几经迁徙,那盆茉莉花也消亡了,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到现在这个居所后,有好几次妻都要买茉莉,我都阻挡说:算了吧,这个品种太娇贵了,不好养!但那天妻坚持要买时,我却十二分地赞同!果然,花犹人也,因为有缘,所以我们相逢在茫茫人海,又在人海茫茫中相亲相爱,彼此成为了感情!开花就是对感情的回报!花有香,如同人之有情!

好一个初夏的早晨,好一刻雨后的清新,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