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说说对越战争(说说你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

2022-10-24 19:09 作者:新民周刊 围观:

从数量规模到质量效能 “大陆军”走进“强陆军”时代,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民周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说对越战争(说说你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1

中国陆军正在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平面作战型向立体突击型,由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全新的编制体制、崭新的作战力量,中国陆军正从“大陆军”时代走进“强陆军”时代。

撰稿|刘建春

今年4月27日,在国防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公布了一个重大消息,这就是陆军集团军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

通过这次番号调整,中国陆军人员规模又一次缩小。经过90年的发展,这支小米加步枪组建成的部队,已变成一支信息化、合成化部队。

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建军90周年前夕,一部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热播,该片用第七集和第八集的鸿篇巨制讲述了强军之路。

2015年12月31日下午4时,北京八一大楼内气氛庄严,国歌声中,仪仗礼兵护卫着鲜艳军旗,正步行进到主席台前。习近平举起军旗郑重授予陆军司令员李作成、政治委员刘雷。李作成和刘雷军容严整、精神抖擞,向习近平敬礼,从习近平手中接过军旗。全场官兵向军旗敬礼。

2016年“八一”前夕,习近平主席视察新组建的陆军领导机关,我国陆军转型的新纪元已经开启。

陆军司令员李作成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次军队改革,陆军变化非常大,成立了陆军领导机构。大幅压减了陆军规模,调整优化了结构布局,陆军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降到了50%以下。割肉瘦身是为了转型重塑,使我们这支体量最大的传统陆军,真正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

番号,在常人看来,只是一串普通数字,但对军人来说,意义却不一样,番号是一支部队的生命和象征,番号承载着光荣梦想,寄托着壮怀激烈,蕴含着奋斗牺牲。没有哪支部队不视番号为生命。因为番号,一场“官司”还曾打到周恩来总理那里。那是1952年秋天,广东惠阳,第四野战军奉命整编,原第四十四军、四十五军两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合编,强强联合,该用谁的番号?两个军的领导都希望能保留住自己的番号。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拍板:“四十四军选一个‘四’,四十五军选一个‘五’,就叫五十四军!”

番号的变迁,也反映了一支部队规模的变迁。

最初的人民军队力量是非常弱小的。南昌起义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能够掌握的部队人数不过2万余人。在赣南苏区,开始长征时,红一方面军出发时有86000人,过湘江后只剩下3万余人。走完长征到达陕北,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加起来也只有3万多人。建军起初十多年的时间内,陆军的规模一直在数万人上徘徊。

对于部队人数的切肤之痛,军队领导人比别人的体会更深。一段时间,建在深山里的兵工厂只能造简陋的轻武器,部队主要靠缴获敌人的装备武装自己。在残酷的战斗中,武器的劣势只能靠视死如归的勇气去弥补,拿血肉之躯去拼,军队指挥员做梦都想拥有一支庞大的部队,这样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规模达550万人,基本上都是陆军,1951年底曾达到历史上最高员额627万人,这之后经过历次裁减,在今年4月陆军调整番号前,陆军规模达到历史最低,调整番号后,在此基础上,又裁减了五个集团军。

这次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不只是数量上的减少、番号上的改变,更是对陆军机动作战部队的整体性重塑。从此,陆军集团军将与过去告别,完全脱离单一军种主导的特征,增加了多军种合成力量。

全新的编制体制、崭新的作战力量,中国陆军,正从“大陆军”时代走进“强陆军”时代。

打赢未来“营长的战争”

陆军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和领导的武装力量,最初,其只拥有最简陋的轻武器,米袋和子弹袋就是他们的后勤保障装备,机动作战,靠两条腿奔跑。即便指挥员有勇有谋,将士用命,部队有漂亮的战术穿插与分割,往往因为敌人有坦克、飞机、大炮,有各种轻重火力,即使在优势兵力将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也因为没有锋利的牙齿,常常无法将敌人全歼。显然,单一的步兵,数量再多也无法使得陆军战斗力飞跃,如今必须走信息化、合成化的道路。

合成营,军改后的热门词汇,诠释了未来陆军的发展方向。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战争就是营长和营长的战争,道出了体系作战的重要性。所谓合成营,就是将坦克、步兵、炮兵、工兵分队等多个陆军基础兵种聚合在一个营级作战单位,从而让营级作战单位直接达成步坦协同、步炮协同、破障开路等任务。崭新的合成营编组形式,从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的设计理念考虑,强化了部队多样化的作战功能,结构灵活,便于指挥,利于快速机动。

塞北某地,一场陆军合成营进攻作战演练正在加速推进,营属保障连开辟通路,通信排实施抗电磁干扰,突击炮抵近火力支援,远程炮兵打击和防空火力相互配合。与传统的单一兵种营相比,合成营集装甲步兵、炮兵、侦察兵、通信兵、工兵等诸多兵种于一体,达到了攥指成拳、聚合打击的效果。

合成营小而全,精干高效,适应信息化战争快节奏、高强度的特点,这种全新的陆军编组模式,将极大提升中国陆军的作战效能和指挥效能。中国陆军信息化建设试点,起于中部战区陆军第38集团军某红军团。这支由彭德怀创建的部队,如今从编写信息化部队训练与考核大纲开始,逐步探索出适合陆军部队信息化建设之路。近年来,各种信息化装备陆续列装陆军,装配新型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一键发射、百发百中;通过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指挥员对装备部署情况一目了然,指令可直达单车单兵。

中国陆军臂章上的图案是履带主动轮加一双伸展的翅膀,寓意传统陆军已插上机械化、信息化、立体化的翅膀。

既要飞得高,又要打得远

2016年8月中旬,一场陆空对抗演练在苏北某滨海地域展开。40℃的高温中,东部战区陆军某陆航旅运用新战法,克服高温对战机性能、装备运用等方面的不利影响,成功实施大机群低空隐蔽突防任务。该旅参谋长毕韶辉介绍说,他们因时而变、以变应变,根据“细化训练内容、创新组训模式、突出实战效用”的思路,借助高温条件下的演训活动研练新战法,努力提高战机在高温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近年来,陆军航空兵在新闻中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陆军航空兵是以武装直升机为主要装备的陆军主战兵种,因为其灵活机动、快速打击的特性而在自越南战争以来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备受关注。冷战结束后,以陆军航空兵为骨干,打造“飞行化陆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与大势。能否利用地面机动部队上空最低一层的作战空间,是战斗胜负的关键。在地面阵地战中,交战双方常常为某个高地的争夺,打得难解难分,而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就相当于一块移动的高地。

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于1986年在空军直升机大队的基础上成立。起初只有一个团,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扩编成7个作战团及若干训练单位,到2017年年初已发展到12个作战单位,包括5个团、7个旅以及部分训练大队。

最初,陆军航空兵使用的主要以外购机型为主。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航空科技的进步,武直-10、直-11、武直-19等新型直升机陆续研制生产成功,中国陆航的机型队伍逐渐壮大,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综合作战支援能力、任务适用性广的陆军航空兵部队。目前陆军航空兵装备直升机逾千架。

在致力于打造“树梢上的杀手”的同时,陆军还注重打造“看不见的杀手”——远程炮兵火力。

1990年代,中国开始尝试建设数字化炮兵部队。逐步实现了从目标侦察到火炮瞄准全程一体化、数字化、自动化,完成了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向武器平台的延伸,使火炮不再是原来的火炮,而成了真正的火炮系统。

近年来,随着装备有信息控制系统的远程火炮全面列装,中国陆军拳头伸得比以往更远、打得更准。一种300毫米火箭炮是中国发展的新一代多管火箭炮,可以在20至130公里外进行超视距远程火力打击,一个作战单元可连续发射火箭弹96~144发,覆盖大于2平方千米的范围。

特种作战,利剑出鞘

陆军的特种作战伴随着这支红色军队的诞生就开始了,早在红军时期就有“手枪队”,抗战时期有“敌后武工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的侦察部队曾广泛进行敌后渗透和特种作战,取得奇袭白虎团等重大战绩。

1980年代,中国陆军曾以军区侦察部队为基础组织了数个团级的侦察大队,进行大规模的出境特种侦察作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大显身手。近年来,陆军特种部队不断调整优化编制装备、完善作战力量布局,主要执行战场侦察、突袭、破袭敌重要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和反恐、心理战等特殊作战任务。

夏日的阳光下,一群特战士兵,身躯像白桦一样挺拔,色彩像草甸一样斑驳。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78集团军某特种作战旅的训练场。战术射击演练开始了,一声令下,迷彩的方阵瞬间解体,士兵们猎豹一般低姿占领射击位置,灵活地选择土包、树桩、轮胎作为掩体,一阵清脆的枪响,树丛中的鸟儿刚刚被惊飞,远处的靶标已经应声粉碎,腾起一片火光。转眼之间,射击已经完毕。现场的30多名记者傻眼了——他们有的还没有调好焦距,有的还没有打开镜头盖,刹那间,特种兵们的射击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束了。

随着新军事革命兴起与发展,战争目的及作战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否定了克劳塞维茨的绝对战争理论。为降低战争风险、提高作战效费比,“点穴”式的特种作战备受青睐。

当前,战争形态正在从以往那种大兵团对阵的机械化战争,向“发现即摧毁、首战即决战”的信息化战争加速转变。过去“大纵深部署”“集团式作战”“平面式推进”的作战样式将很难再现,信息节点毁瘫、精确引导打击、“点穴”式破袭等特种作战,日益成为未来陆战场的重要作战方式。

特种作战的精确性、低伤亡、快节奏,迎合了战争小规模、大影响、高效益要求。中国陆军作为维护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内稳定的中坚力量,将更多担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使命,特种作战必将呈现常态化运用的态势。侦察引导、渗透破袭、占领控制等具有特种作战特性的行动,将成为未来陆军步兵作战的重要样式。

说说对越战争(说说你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2

前阵子,想必很多人都度过了一个充满悬念的夜晚——期待着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解放台湾的战争,已经开打。

感觉自己就要见证历史了,好激动!

其实,有时候,仗不一定真打,却能起到比真打更理想的效果。

比如,这次搞的封岛军演,无论是区域范围、抵近程度,还是出动兵力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战术针对性。

在台湾附近海空域划出的6个演习区,几乎可以宣告所谓的海峡中线已经荡然无存,咱们解放军最近的演习区域离台岛仅有9海里,简直就是把枪口顶到了台独势力的脑门上。

练习了一下如何吃五桶方便面姿势

要知道,台湾维持日常运转的能源、食品,和贸易出口,都高度依赖外海外市场。靠他们自己那点“库存”,撑不了多久。

这方面,可以对比乌克兰,几个月来,俄罗斯始终打不服乌克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俄熊始终无法完成对乌克兰的全面封锁。

这导致,西方总能通过各种途径,源源不断地给乌克兰续命,结果打成了消耗战,短期内,走向不那么明朗。

所以,即便这次咱们没打,但绝对说得上是一点也不怂,解放军的每一发导弹都掷地有声,打得那伙牛鬼蛇神心惊胆寒。

毕竟,咱们的总体目标,还是要争取民心,力促和平解决。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崇高的政治追求和大局观念。


理性地看,任何一个地区冲突,其背后都有大国博弈的影子,而大国之间的博弈,又相当的复杂,并非就是一言不合,就派兵去“削你”。

一般来说,历史上的大中型规模的战争,很多时候都是“先上车再补票”,这就是咱们常听到的这个词——不宣而战。

或者是给你一个妥协期限,在过了通牒后,马上发动战争,比如美国对阿富汗;

再或者是,不等最后通牒的期限,就提前开火——美国在没事先通知盟友、通牒之后90分钟,就用45枚巡航导弹掀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

另外,就是利比亚、叙利亚内战的这种形式,表面上是其国内反对派武装和政府军在对峙,但本质上,则更像是“代理人战争”。

此外还有,双方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武装冲突,并升级为了战争,但谁都没有正式提出过“宣战”的奇怪状态。

比如,俄罗斯发起的“特别军事行动”,虽然他们在打仗,但俄政府并没有正式向乌克兰宣战。

也恰恰因为如此,参与“特别军事行动”的俄军,迄今为止,都是募集来的“合同兵”,而非强制征来的“义务兵”。

俄军中的穆斯林士兵在随军伊玛目的带领下做祷告,俄军合同兵里,来自高出生率的穆斯林聚居区的青年占比不低

还有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的短暂激烈交火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越边境都持续进行着残酷的拉锯战。

即便如此,两国却依旧维持着大使级别的外交关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边境战斗正式停火,整个过程中,谁都没有向对方宣战或表示应战。

这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情形当中——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中越双边外交状态一切正常;但边界却一直处于交火状态。

如此惊奇的操作,现在回头来看,很大程度上,双方都是在“心照不宣”的规避苏联方面的压力。

因为,根据1978年的《苏越条约》相关的军事合作条款规定:

一方受到第三国攻击和入侵时,另一方将无条件提供军事援助

很明显,这种“攻守同盟”,给了苏联介入“第三方冲突”,干涉它国内政外交的正当理由。

这样,中越一边打仗,一边还维持着大使级的外交。那么,在法理上看,两国间仍然处于和平关系,并不被认作正式的战争状态,苏联再着急,也没办法去直接上手。

那么,从后面两个例子,大家也可以看出,如果是发生了局部战争,而且不属于本土作战的话,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你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即可。

但是,这时候,各种所谓的“制裁”,仍旧无法避免,很可能会明显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股市、黄金价格动荡,国际贸易和结算受阻,涉外活动被限制等等....

当然,对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或者是能源大国俄罗斯,各方激烈的制裁,结果往往就是伤敌100,自损1000。

比如,这次欧洲,就搞得很尴尬,更像是他们“自己制裁了自己”一般。

那么,试想,如果西方国家联手要将中国踢出SWIFT系統,没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SWIFT也必然会随之走向衰败,谁是最后哭晕的那方,还真不一定呢。

总的来看,如果发生局部战争的话,很可能也就是三级战备,至多也就是二级战备的状态。

这期间,股市金融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生活物资供应和价格方面,有可能会出现短期内小范围的上涨或者短缺,但也未必一定如此。

非战区的老百姓们,日常生活可能会遇到一些不便,但该上班上班,该上学上学,正常过日子就行了。

当然,以上前提是,有一个像中、俄这样,能够稳定大局的政府和靠谱的地方行政机构。


第二种情形,爆发大规模的正面战争,比如,两个拥核大国之间正式宣战。

这时候,交战国会立即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开展全民、全行业的国防动员。

军队进入全天候24小时备战状态,平时的训练装备全被换成标准配置的实战军备,以便随时应战;雷达反导系统全天候、全天时高密度运转,枪在手,弹在身,坦克、汽车加满油料,导弹置于发射架上,各类轻重型武器,包括核武器,都呈蓄势待发的状态。

所有正在休假的以及部分或者全部退伍,甚至转业官兵都会被强制第一时间召回部队。青壮年男性,甚至极端条件下女性也要进行兵役登记,会被组织训练,随时等待召唤。

此时,你会发现,周边已经封闭很久的人防工事又被重启了,同时,地铁,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带有“三防工程”性质的地下掩体,开始忙碌起来,有大量军事人员和设施进进出出。

一些厂矿企业,都会建有这样的地下掩体,比如前阵子马里乌波尔的亚速钢铁厂

而且,你会领到一些防空和防化教育材料,还会有单位或者社区组织开展相关常识的紧急培训。

同时,战区附近的老百姓会被配发紧急应急物资,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疏散。

这时候,长途汽车、铁路和民航等公共交通时刻表都会做出大幅度调整,可以随时无条件停运、封航、封路或限行。

物资供应方面,也会迅速转为战时“配给制”。

更令普通人感到不安的,还是战争对供电和通讯系统的影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你所在国家丧失制空权,情况就非常不乐观了。

一般来说,信息化战争最常见的战术战法是——先进行电子压制,再试图掌握海空优势,进而瘫痪对方的电网、通讯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

2003年,被电子压制后,无奈朝天乱打一气的伊拉克防空炮火

显然,这样的打法,势必将导致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发生。

这种情形下,你可能会说,战争开打后,就应该带着尽量多的生活物资赶紧往乡下跑——越偏远的地方就越安全。

其实,上述说法,还需要灵活考量,并非完全适用于现代战争——也就是说,大城市未必就危险,你认为的“荒凉之地”也不见得就那么安全。

信息化战争的成本高、时间短、烈度大,讲究的是精确打击“高价值目标”——打仗同样要计算性价比。

你眼中的荒凉的“乡下”,有时候就属于敌人眼中的“高价值目标”。

很多关键部门,都隐蔽在山沟里

而那些“不毛之地”,很可能就遍布了岸防部队、雷达站和防空基地,或者离码头、大油田和沿海储油设施非常近——这些都是敌方导弹优先照顾的对象。

反倒是一些看似繁华的大中城市,如果没有军事指挥所(指挥所位置通常都非常隐蔽,在城市中心的可能性极低)或者领导人日常居住办公的场所的话,一般并不属于“高价值”打击目标。

而且,城市内还有众多医院、居民区、高校、国际媒体驻扎的酒店,无论是考虑到打击的性价比还是出于国际舆论压力,这些都不属于重点打击对象,相对安全;

F-22造价2.4亿美金,每小时的飞行成本高达3万6千美元

再者,政府的战时配给,以及国际组织的人道主义救援,也总是更倾向于大城市。

简单说就是,战争爆发后,人多又繁华的地方,不见得就危险;看似荒凉的穷乡僻壤,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关键部门。

总之,现代战争中,指挥环、作战数据链和通讯、电力和各类基础设施,才属于最容易受到打击的“高价值目标”,而非你我这样的普通小老百姓。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旦爆发全面战争,只要国家行政机构没有崩溃还在正常运转,政府都会有组织地进行疏散和撤离。这时候,要务必遵从国家机关的指挥和引导进行避难,不可自作聪明。

当然,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大国之间的博弈,特别复杂,并非是一言不合,就要宣战,然后派兵直接去“削”另一个大国。

这方面,大家肯定都能察觉出,自从核武器诞生后,至今都没有再重新爆发过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瞧见的与美国相关的军事行动,几乎均为局部性质的“代理人战争”;

还有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至今,打红了眼的“大毛”和“二毛”,也没正式宣战。

特别是涉及到加入北约的议题,北约各国则一直遮遮掩掩和打岔,在吊着乌克兰胃口的同时,却不愿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动作——按照北约的“攻守同盟”原则,一旦乌克兰入盟,那就成了俄罗斯与北约全体成员开战,弄不好,有可能会演变成货真价实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毕竟,“核威慑”下,一些拥核的世界性大国差不多都掌握了互相摧毁,甚至是与全球同归于尽的能力。

这样,一旦冲突升级到全面核战争,在“发现即摧毁”的对抗模式下,交战的双方谁也不能保证可以在第一时间毁灭敌人的所有核设施,以至于本土不受到对方的“核报复”,或者及时阻止敌人启动末日武器,选择“同归于尽”——任何一个拥核国家都难以有十足把握,来确保自己能够绝对控制战争的走向。

因此,我们看到,现代战争,已经不再是大国之间互相宣战的,你死我活的战争,而多是一种精干的、有针对性的,专门“解决问题”的战争。

对于己方争夺的目标,除了军事上的反制,还会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舆论上等等....全方位展开,军事上的反制,仅属于其中的一环。

这方面,《孙子兵法》里讲得非常透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它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要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所以呢,还是开头那句话,有时候,军事演习、经济制裁的作用和价值,比真去打的效果,还要好。

咱们作为核大国的公民,还是抱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心态,先洗洗睡吧。

说说对越战争(说说你对信息化战争的理解)3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长期没有组织大规模战争,直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才再试牛刀。这么多年来,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如何提高?中国军队提高作战能力主要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找出其他军队的克敌制胜模式,或者弱国抗击强国的模式。

1、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埃及军队使用苏制反坦克导弹压制以色列坦克与使用苏制防空导弹压制以色列飞机,让中国军队耳目一新。鉴于中国军队武器装备长期落后于军事强国,导致中国军队在“角色设定”上向来把自己设置为劣势装备一方。这次战争促使中国军队加紧研发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筒与防空导弹。中国军队设想单兵拿着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筒狙击敌人的坦克,用防空导弹拦截敌人的飞机,即使是10倍的损耗也是赚了。中国的红旗防空导弹、红箭反坦克导弹,还有单兵人手一具的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组成强大的打击力量,也是任何敌国不得不小心的。埃及人最终被以色列胖揍,中国军事观察人士不认为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没用”,而是埃及人不会用,例如不懂得防空导弹分队与反坦克导弹分队在坦克、炮兵掩护下向前推进,而是死守固定阵地,这才被以色列军队绕过去。

2、马岛战争(1982年)

马岛战争是英国军队与阿根廷军队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即福克兰群岛)进行的一场战争,英国展示了强大的快速反应能力与远洋作战能力,鹞式战斗机、轻型航空母舰都名噪一时。中国军队没有看中这些,中国军队看中的是阿根廷空军如何使用老旧的战斗机,携带反舰导弹超低空飞行,袭击英军的大中型军舰。价值20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击沉价值2亿美元的驱逐舰,这才是中国军队关注的重点。中国开始大力研发鹰击超音速反舰导弹,设想中国空军使用落后的飞机携带超音速反舰导弹,超低空飞行突然袭击敌人的驱逐舰、巡洋舰甚至航空母舰。即使中国军队用10倍的损耗,那也是赚了。这些年中国超音速反舰导弹越来越先进,这也是马岛之战带来的红利。

3、海湾战争(1991年)

海湾战争是美国展示其现代化联合作战理念的战争,也是中等军事强国没有大国支持迅速被超级大国击败的战争。这场战争中国军队考虑的是如果中国是伊拉克该如何克敌制胜。中国军队痛定思痛发现伊拉克军队最大的短板是空军、防空兵都极为脆弱,这就导致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可以随心随遇“降维打击”伊拉克军队,这也说明一支军队缺乏空中掩护或防空支持则必然任人宰割。中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削减陆军强化空军。无论是夺取制空权的霹雳导弹还是防空的红箭导弹,甚至远程打击的东风导弹,都成为中国军队的重点发展对象。

4、科索沃战争(1999年)

科索沃战争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非接触战争”,也是单靠空军赢得胜利的战争。中国军队不仅看到了空军的重要性,而且给中国空军、防空兵确定了“打巡航导弹,打隐形飞机”的任务,中国军队更加重视防空雷达的研发。这场战争也让中国军队知道“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性与隐形飞机的重要性,此后中国军队把“全球定导航系统”作为重点攻坚项目来抓。就象当年中国需要“两弹一星”,这次则需要“全球导航”与“隐形飞机”。中国不再是学习弱国如何“抗打击”,而是学习强国如何“追赶”。别人有的武器,我们也要有。

5、伊拉克战争(2003年)

伊拉克战争被称为第一场“信息化战争”或者“数字化战争”,完整阐述了美军的“空地一体化作战”力量。美军第一波打击“斩首行动”,第二波就是航空兵掩护机械化步兵在坦克引导下突击前进,步兵更多是发现目标然后引导炮兵、航空兵摧毁,这种“数据共享”的战争让中国军队大开眼界。中国很快组建了自己的“数字化部队”,“北斗导航系统”逐渐布局完善,中国军队在美国的逼迫下一步步“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再看中国军队,你会发现跟美国军队越来越像,同样注重火力输出,同样注重精确打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