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举例说说怎(举例说说怎么估算三年级)

2022-10-21 05:15 作者:小明知识分享 围观: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小明知识分享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举例说说怎(举例说说怎么估算三年级)1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6~67例4及上面的“做一做”,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摆放面积单位的活动,探究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课件、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习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比画一下它们的大小?

【学情预设】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学生们都能大致比画出它们的大小。

师:那么,我们要知道身边的物体的面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应该怎样计算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设计意图】从我们要知道身边的物体的面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入手,自然引出要计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过渡到新课。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大胆猜想。

师:同学们大胆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长”“宽”,也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到“周长”。

课件演示:长、宽的变化引起长方形面积大小变化的动画。

课件出示等宽不等长的一组长方形。


师:这几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比较大?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认为哪个长方形的长长一些,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比较大。

课件出示等长不等宽的一组长方形。

师:这几个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的面积更大一些?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哪个长方形的宽长一些,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比较大。

教师小结: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为推导公式作准备。

2.动手实验。

(1)实验操作,摆长方形。

师:请同学们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小组合作完成。(教师课件出示规范制表格式)

图形每行个数(长/厘米)行数(宽/厘米)小正方形的个数/个面积/平方厘米小组活动要求:

①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②边操作,边填表。

③注意观察:每行摆的个数,可以摆几行,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预设1:每行摆3个,摆2行。这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一共用6个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6平方厘米。

预设2:每行摆4个,摆2行。这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一共用8个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

预设3:每行摆4个,摆3行。这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一共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预设4:每行摆5个,摆4行。这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一共用20个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20平方厘米。

预设5:每行摆5个,摆3行。这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一共用15个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15平方厘米。

(2)汇报交流,发现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地汇报自己的不同摆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依次呈现,完成表格。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还有学生回答,由上表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面积=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长)×行数(长方形的宽);还有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教师适时板书)

师:同学们都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是不是呢?请同学们继续动手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提炼公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66例4第(1)题。

师:请同学们先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设】预设1:正好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预设2:每行摆5个,可以摆3行,它的面积等于15平方厘米。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边摆边验证。(课件出示)

(1) 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摆了15个,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2)沿长每行摆5个,沿宽摆了3行,一共摆了5×3=15(个),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由此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4.验证结果。

师:同学们,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计算呢?

课件出示教科书P66例4第(3)题。

师:现在分两组。一组先量一量,再用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另一组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

【学情预设】预设1:量的第一个图形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根据公式得5×2=10(平方厘米),第二个图形长是3厘米,宽是3厘米,根据公式得3×3=9(平方厘米)。

预设2: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的,第一个图形沿长每行摆5个,沿宽摆了2行,一共摆了5×2=10(个),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第二个图形沿长每行摆3个,沿宽摆了3行,一共摆了3×3=9(个),所以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

预设3:我发现用公式算和摆一摆的结果是一样的,用公式算更简便。

预设4:我还发现第二个图形的长和宽是一样的,所以它是特殊的长方形,即是正方形,那么它的面积就是边长×边长。(教师适时板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量一量、摆一摆,进一步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还发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希望你们把这种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摆和算的活动,一是让学生感受到用1平方厘米拼摆的方法太慢,从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面积计算公式;二是以此作为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验证,看看它是不是可以成为科学的结论。这一教学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应用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P67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1)根据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0×21=630(平方厘米)。

(2)如果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1×21=441(平方厘米)

2.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直接口答。

【学情预设】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篮球场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把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结果即可。

3.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中评价交流。

【学情预设】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把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结果即可。半个场地的面积=篮球场面积÷2。4.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3题。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评价。

【学情预设】要求玻璃的面积就是求桌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把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出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这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长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总个数

长方形的面积=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长)×行数(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让学生记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公式是怎么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推导能力,掌握基本的归纳方法。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操作、验证推导、归纳总结等过程,从一组数据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合情推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7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教科书P68~69“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实际问题,探究周长和面积的区别与联系。

2.经历估测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过程,获得一些基本的估测方法和策略,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解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能估测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掌握估测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回顾已学知识,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推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计算的?还记得吗?

【学情预设】有学生回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还有学生回答: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就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2)]

二、估测计算,探究新知

1.估计并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师: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我们常常需要知道它们大概的面积,那么如何对这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积进行合理的估算呢?

师: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学情预设】预设1:有的学生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0×18=360(平方厘米)。

预设2:还有的学生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5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5×20=500(平方厘米)。

预设3:还有的学生直接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400平方厘米。

师:现在请你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再算算它的面积,看谁估计得比较准确。为了方便计算,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学情预设】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封面的面积大约是26×18=468(平方厘米)。(教师适时板书)

师:请同学们把计算结果和刚才估测的数比一比,看哪位同学估计得比较准,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可能会说,他们先分别估计了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得出估测的面积,这样比较准确。

师:嗯,有道理,因为物体长和宽相乘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所求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封面,先引导学生估测面积,提高估算的意识,激发学生探求估算方法的兴趣。然后独立测量并计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估计并测量课桌桌面的面积。

师:刚才同学们估计并计算了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现在请你们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下你的课桌桌面的面积。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

集体交流估测的方法。

【学情预设】预设1:数学书封面长26厘米,课桌桌面大约有2个数学书封面长,估计有50厘米。数学书封面宽18厘米,课桌桌面宽大约有2个数学书封面宽,估计有40厘米。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50×40=2000(平方厘米)。

预设2:把数学书在桌子上摆一摆,摆了4个多,把468看作500,课桌的面积大约是500×4=2000(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有的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估计了课桌桌面的长和宽,有的直接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来估计课桌面的面积,这两种估测方法都非常好。

师:现在请你们分别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长和宽,并算出它的面积,测量时取整数。

学生独立测量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预设1:有的学生会说,以厘米作单位,课桌桌面长60厘米、宽40厘米,面积为60×40=2400(平方厘米)。

预设2:还有的学生会说,1分米=10厘米,以分米作单位,课桌桌面长6分米、宽4分米,面积为6×4=24(平方分米)。

师:测量时以厘来或分米为单位都可以。

师:观察这两种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因为课桌桌面长6分米等于60厘米,宽4分米等于40厘米,所以6×4=24(平方分米)应该等于60×40=2400(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估测熟悉的课桌桌面的面积,帮助学生建立参照标准,为在更大、更广的范围估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作准备。课桌面的长、宽分别以厘米、分米为单位,是学生实际测量中必然出现的情况。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6×4=24(平方分米)应该等于60×40=2400(平方厘米),即24平方分米=2400平方厘米,初步渗透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67下面的“做一做”。

(1)指定一名学生,先让他迈一步,让学生估一估该学生的一步有多长。

(2)测量其一步的长度,并让其围着教室的长和宽行走,学生数步数,并估计教室的长和宽。

(3)估计教室的面积。

2.完成教科书P68“练习十五”第4题。

(1)让不同的学生估测,并说说估测的依据。

(2)师生共同测量,猜想谁估测的值比较接近。

(3)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面积,比较前面谁估测得比较接近。

【设计意图】这几题都是要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能力,并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对估测的结果进行检验,同时发展实际测量能力。3.完成教科书P69“练习十五”第6题。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怎么估测的。

(2)动手测量,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标准解答。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目的是结合图形,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能了解到只要能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求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

26×18=468(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获取,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举例说说怎(举例说说怎么估算三年级)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学习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培养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积极去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教具准备

教具:课件,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学具: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方格纸一张,表格2张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原来这种题型一般在习题中出现。教材运用此题抛砖引玉,引起一线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但是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引导。在探究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探究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探究之后,及时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1.拼组练习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

(2)3个呢?4个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一画简单的拼组图形,为探究活动中的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埋下伏笔,也可以了解在画图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揭示课题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不断探究,获得新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5: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1)读题思意。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题,同桌交流题目意思。

(2)分析题意。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让同桌同学再次互相说说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自读──分析──再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要我们做什么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形成。

2.自主探究

(1)第一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拼图形)是的,图形拼好了,接下来的两步就简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

②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要指导,适时点拨。

③汇报展示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用小正方形拼的

b.在方格纸上画图的

c.直接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

学生摆出来的结果有: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

④优化方法

请摆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摆法,实物投影出学生在方格纸上和随练本上画的草图。师:你更喜欢哪位同学的方法?为什么?(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方法更好)

⑤分析画法

你最喜欢谁画的图,为什么?是的,他画的草图中还隐含着大智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我们可以说成摆了几行?每行几个?(摆成1行,每行16个。)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可以怎么说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还可以怎么说呢?

d.思考:为什么不能摆成3行呢?

师:只有这3种拼法吗?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能确保正确解决问题。

⑥再次尝试

你能不用摆,就直接画草图吗?我们来试一试。如果有1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让很快画好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有信心,学会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呈现出不同的方法,了解在练习本上画图的优点,掌握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只有序思考,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通过提问:为什么不能摆3行呢?让学生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2)第二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我们已经用16张正方形的纸摆成了3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接下来还需要做些什么呢?(计算他们的周长,比较他们的周长)那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可以借助学具的帮忙。

②自主探究

教师个别指导,点拨启发。

③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式有:

a.用数格子的方法,直接数出它们的周长。

b.数出它们的长和宽,计算出他们的周长。

c.用表格记录法。

长(分米)

16

8

4

宽(分米)

1

2

4

周长(分米)

34

20

16

观察比较

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提醒学生,表格式不一定非得画表格,也可以像表格一样上下、左右对齐,就行了,简单明了,做起来速度快。)

④思考分析

a.不管是运用了数的方法,还是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我们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b.12张边长1分米的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草图,我们已经画过了,你会比较它们的周长吗?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只有这三种拼法吗?你得到了什么结果?

长(分米)

12

6

4

宽(分米)

1

2

3

周长(分米)

26

16

14

观察比较

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周长

最短。

c.课件同时出示两个表格。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小正方形个数一定的情况下,拼成的图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最短。

为什么呢?引导发现:拼组后,隐藏在图形内部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越多,露在外面的边长就越少,图形的周长越短。

⑤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表格来呈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表格中的结论让学生独立写出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采用了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充分体会表格的简洁性,美观性。通过整理,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

⑥今天我们一起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家真是爱思考的孩子!其实这种拼摆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联系生活,内化新知

完成教材86页做一做。

通过动手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设计思路】学以致用,数学来自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努力发现并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全课总结,有效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周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还知道了运用表格呈现答案,收获多多。通过几何直观,促进了学了空间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说怎(举例说说怎么估算三年级)3

1教学目标评论

知识与能力

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几何直观和学生动手操作,来自主探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的方法,并理解其中计算的道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计算的道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主体作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评论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分数的意义,了解分数的组成而教学的。

3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

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知道分数计算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几何直观和学生动手操作,来自主探索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的方法,并理解其中计算的道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分数的简单计算评论

导入阶段

1、出示分数:2 / 8

这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分数。

2、你能读出这个分数?好齐读一下

3、出示:一个西瓜,哥哥吃了2 / 8,这个2 / 8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就是这个西瓜的。

好,我现在不让大家说了,让同学们试着做一做,你能表示出这个西瓜的吗?

介绍学具,并贴黑板上。(大家手中都有这样的一个圆片,它就代表一个西瓜。现在老师已经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你能从这个圆片中拿出2 / 8,贴在这个空白的圆片上吗?)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好,下面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同时贴剪切完的圆和空白的圆。

同时,让一学生到黑板上表示出这个西瓜的。

大家一起看黑板,这位同学做出的是这个西瓜的吗?为什么是这个西瓜的?因为我们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2份就是。

两块西瓜是,那一块西瓜是八分之几?那么,里面有几个?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准确。

4、出示例题:

一个西瓜,哥哥吃了2 / 8,弟弟吃了1 / 8。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你会列式吗?(板书算式)如果学生说出结果,这个同学都把结果说出来了,先放到这,我们看这道算式。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求兄弟俩一共吃了几分之几,就是把哥哥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

那么,像这样的分数加法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探究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新知探究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我们以哪个算式为例。我们也就是研究2 / 8+1/ 8得多少,或者2 / 8+1 / 8应该怎样计算。)

你能凭感觉猜测一下,2 / 8+1/ 8的和是多少吗?(学生任意说结果,老师并板书到黑板上,在黑板上的结果后面加个问号。)

2、讨论方案

刚才我们只是凭感觉进行的猜想,那么2 / 8+1/ 8到底得多少呢?

你打算怎样得出2 / 8+1 / 8的结果呢?(学生如果说不上或说不对,可以说,我们平常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呢?)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

我们通常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一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也就是把哥哥吃的、弟弟吃的先表示出来,然后合并在一起,就能知道2 / 8+1 / 8的结果。

但是,得出结果后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能每道题都这样实际操作啊,还需要我们观察操作过程和结果,从数学角度去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好,下面我们看一看具体的研究的方法。

3、学生自主探索

我探索,我发现!

一个西瓜,哥哥吃了,弟弟吃了。兄弟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2 / 8+1 / 8=?

(1)用圆片代替西瓜,自己动手切一切,摆一摆,看看是否能得出+的和。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先看看周围同学是怎样做的,或者向老师求助。

通过操作,我的结论是:2 / 8 +1 / 8=(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把结果填在括号里。

(2)如果你已经通过操作,得出+的和,那么,请你反思操作过程,涂一涂、填一填,思考一下其中的道理吧。

这一步,是让同学们把空白的圆涂一涂,然后在填一填。

(3)如果不进行实际操作,你能想一想求出2 / 8+1 / 8的和的理由吗?(可以看看上面的图形和文字后,再来思考一下。)

(4)把你的结论和理由,与同桌交流一下。

现在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一步一步来来探索+该怎样计算吧?拿出题卡一,现在开始。

4、学生汇报

(1)通过刚才的操作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出来呢?现在黑板上已经有了哥哥吃的了,你现在在这个圆上贴上一块西瓜是什么意思?(就是弟弟吃的,好,现在该怎样操作了呢,要把哥哥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这三块西瓜是几分之几呢?这个就是+的和,好,老师把它放在等号的右边,好请回吧,为了能更清楚的看出同学们的操作过程,老师把和这两个图也贴上。我们刚才操作的过程就是加等于。

(2) 现在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个图和你题卡中的第二题是不是一样的啊,你对照一下,和老师黑板上的这个一样吗?那下面的括号谁来填一下。

(3) 好,如果我们不进行操作了, 你能说说+等于的理由吗?2个加上1个,是3个,就是。

好,谁还能说一说。

齐读一下。

把这个道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小结:好,现在大家不但知道2 / 8+1 / 8=,而且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练习两道题。

6、练习

7、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的结果,并找出其中的道理的?(不让学生回答,但停顿一会儿。)

我们首先是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然后,通过反思操作过程,结合以前学习的分数知识,想其中的道理。发现了这样计算的算理。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先实际操作,再反思过程,然后思考算理的方法,来算一下分数减法,好吗?下面同学们拿出题卡二。按照上面的提示来学习。

8、出示例2:5 / 6-2 / 6=

友情提示:

5 / 6-2 / 6=

(1)利用下面的图形,涂一涂,想一想,-的差是多少。

(2)反思操作过程和结果,想一想, 计算-的道理是什么。

(3)把你的结论和理由,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为什么划掉2个小正方形呢,因为一个小正方形是,2个小正方形就是,划掉2个就是减去的意思。我们得出了5 / 6-2 / 6的结果是。这样划掉的图也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反思一下操作的过程,想一想计算-等于的道理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就是5个减去2个,剩下3个,就是。

好谁还能说说,

齐读一遍。

8、小结:好,现在大家不但知道-= 而且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非常好!下面,我们来练习两道题。

9、练习

10、课堂小结:刚才我们在遇到分数加法和分数减法问题时,先是通过操作,得出结果。然后从数学角度,找出了其中的道理。同学们非常棒!

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三、巩固练习

1、一块菜地种西瓜用了,种南瓜用了,种西瓜和南瓜一共用了几分之几?种西瓜比种南瓜多用了几分之几?

2、2/ 6+3 / 6 = 5 / 9 -4 / 9 =

3、2 / 9+ 3 / 9= 你还能说出几个得数是5 / 9的算式呢?

可以引导学生说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四、总结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收获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