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听课写说说(听课的说说)

2022-10-15 18:47 作者:拜见杨大侠 围观:

语文听课反思,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拜见杨大侠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听课写说说(听课的说说)1

开学第二周,听了两节语文课。说实话,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去听语文课,真的很难。都说隔行如隔山,同为教师这一行业,语文和数学的课堂也是完全不同。作为学校的业务主任,听课后总是被要求评课,因为担心评课的时候没得说或者说得不对,我偷偷提前翻看了语文教参和相关的备课手册,真是看了教学设计都不知道该怎么上。不过,对于两节课也确确实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节课,是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燕子》的第二课时。对于具体的教学流程我就不再过多描述大致就是:自主学习—全班交流—逐段分析—总结提升。期间穿插也阅读指导、句子赏析、句式仿写等活动。

通过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来,王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做得很扎实。三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还能够对自己喜爱的文段和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能够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并没有采用满堂灌、机械式的教学,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语言对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整体来说,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稳重。


第二节课是李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作为新入职不到一年的教师,李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思想冲击。她课堂教学的水平之高,评价艺术之丰富,课堂管理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积极回答问题、大声朗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我相信这是一节让所有老师和学生都会喜欢上的一节课。

反过来想想自己的数学课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导入过于生硬,留给学生思考、发散思维的时间太少,课堂管理不够精细,教学时间把控不足…这一系列的问题背后,就是懒惰的思想在作祟。新的一年,新的学期,新的态度。

听课写说说(听课的说说)2

今天应邀去学校听一节课——高一物理《宇宙航行》的习题课。授课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帅哥,去年刚入行。表现很沉稳,教态大方自然;课堂掌控力强,能调动起学生情绪,使其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回顾已学的规律内容、公式、应用等;教学语言好,普通话教学,听不出是沭阳人,语速适当,表述也清楚,教学效果良好。听后提出两点意见供参考。

1.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无论是新课,还是其它诸如: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试卷讲评课,只要老师走上讲台执行一节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清楚,这节课目标是什么?要拟一个课题,并写在黑板上,......事关课堂教学目标,仅老师自已清楚是不够的。当然老师自己必须首先弄清楚。

有些学校把这个叫做“示标”,也有叫“亮标”,说法不一,意思老一样。就是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可以是提前写在黑板的右侧,也可通过投影展示,还可以作为上课的开始引导语,形式不限。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一节课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准备,才能积极参与互动。否则,上课时间过半,学生还不明白要干什么。到分析试卷时,还不知试卷在哪;到课堂练习时,纸笔还没准备好,这样的课堂,显然是难达高效的。

这是我们年轻老师课堂常出现的现象,也很容易理解。新上讲台的老师上课时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理解、内容讲授。尤其是高中,备课重点落在知识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面。对学生的反映与需求,很难顾及,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接受水平,而非教师的讲演水平,这点请新老师要引起足够重视。课堂教学千头万绪,先从明确目标开始吧。

2. 情境为先。


这个要求比较高,本不想对年轻老师提这样高的要求,但遇到了又已经说了,那就再稍详细点说说吧!能不能理解、或者说他们相不相信是另一回事,不过要执行起来也不是难事,但教学效果肯定是天壤之别了。

目前提得比较多的是教学以提高核心素养为要。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落地方案并不多见。其实也很简单,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回顾“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部分的公式。这个没问题,复习巩固,甚至是背默,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基础的东西不记得,就谈不上学习。学物理当然要记住公式,否则还谈什么解题、谈什么灵活应用?好多教辅资料上也是这样写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做法,初期效率很高,后期应用乏力,还很有可能会做成夹生饭。

如果我们换一种回顾方法,提问:前面学习了万有引力及天体运行,设想有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它的运动遵从什么规律?条件是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问法与前面背公式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带“情境”,在最近几年的高考题中,老师看这些题目都比较简单,考生看题目很难,根本原因就在于“情境”。老师浸淫专业久了,对“情境”的理解已成自觉。而学生尚未入门,对于带“情境”的问题还很生疏。要达此境,惟有平时教学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有效渗透。后一种问法即为“情境”渗透,是践行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手段之一。

对年轻老师的课堂,不能求全责备。再说就是比较成熟的老教师的课堂,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学生及学生家长,都不接受“试错”,即使是系统内的行家,给我们年轻老师的试错时间也比以前大为缩短。我们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努力“求进、求精、求更好”!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态度端正,听进去逆耳忠言,每次进步一点点,不久的将来,名师就是你!

听课写说说(听课的说说)3

【前记】

一年前我的一篇小文,被杭州高级中学钟峰华组长加了个后记转发“ 杭高语文钱塘潮”公众号。
我说:你总能饱含深情褒扬我这浅拙的文字,如果说这些文字有一些温度,那一定是你的赏识赋予的!
【后记】
这篇精彩的课堂点评是南宁十五中何英校长2019年秋季学期在杭高贡院校区挂职时作的,写于2019年10月9日。一年后的今天,何老师早已结束挂职回到南宁,而我也从贡院来到了钱塘。语文教材也从苏教版变成了部编版,《始得西山宴游记》被拿掉了,换成了姚鼐的《登泰山记》(极简主义风格,读之无味),《赤壁赋》倒还在。备课组决定把柳文重新拿回到课堂来,以此探讨古今文人的山水救赎主题。这让我又想起了何老师这篇文章,经何老师授权从她的QQ空间转录于此,意在向何老师表达深切的敬意以及光阴流转的感慨!(钟峰华2020年12月22日)

听课如游山,犹不欲罢……

——观钟峰华执教《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感

南宁十五中 何英

【前记】昨夜接到钟组长信息,知道今日有《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所观,期待中赶紧小做功课。人教版里,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没有的。对于柳宗元,包括他的《永州八记》,我并不陌生,他被贬后到的广西柳州,正是我的家乡。只是我原来接触的教材里没有“首记”,所以并未过多研究它的教法。利用这个机会,我得好好做功课,做好今天听课前的准备。

认真研读后,我对文本做了个梳理——

【一】线索

既是“游”,又是“记”,就该找找它的线索。

我觉得,“始得”正是游览的线索,也是精神线索,因为它贯通了众山与西山,也集结了作者的情绪与雄浑的自然景象在里面。

作者“僇人”的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应该是“精神线索”的抓手——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

由此“导”出作者游览的方式:“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因为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有:

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写法】

作者“记”之“游”,并非只为反映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从行文看,作者要突出的应该是“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为写出“西山之怪特”,作者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所以写得曲折又生姿。

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茷”,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

上了西山,作者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

由此发出感慨:此西山之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由此留连忘返而“不欲归”。

【终旨】

题中“始得”,到底“得”了什么,这应该是作者“记”之“终旨”。

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是西山之游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生命体验——自由、放松、超越,甚至解脱。

回个头再看,原来开始的那一大段文字,都只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而已。

这种由抑到扬的方法,这种借西山高峻气势来表达高洁人格,表露傲视情怀的托物寓志,教者如何来达成的呢?这是我最想学会的。

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都看出,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并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它就如宗元亲切的知己,这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更不例外,这“西山”像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对于这一点,要让学生真正解读透彻,如何突破?并非易事,这也是我关注的。


今天,钟峰华组长教《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课,令人耳目一新,既有新意,更有深意,让我一窥文言散文教学而喜得之门径!


【一得】

学会了“言”与“文”的融合。

钱梦龙先生曾说:目前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病是有“言”无“文”。而我们现在很多课例似乎又走向反面,变成有“文”无“言”。学生在基本的文言字词句式还不是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就被老师“强扭”着去品味文本的人文精神、思想文化。而钟老师这一课,摒弃了那种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的教学,而是立足“言”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言字词等的把握逐步推进到对文章内容的发掘。

这篇游记题目耐人寻味,钟老师一开课就从标题断句入手,讨论“始得”和“宴”,出乎意料地提出了既有“始得”就还有“未得”,既有“安(宴)”就还有“不安”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激发了学生去深究的积极性。

接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这样的对比阅读紧紧贴住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学生顺着这个导向,跟着老师由言入文到情,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能理解柳宗元游众山时兴味索然,游西山时乐以忘忧的情怀在这个“精神线索”过程中。

【二得】

既有文,更有人。

钟老师的教学关注的是文章中立着的人,关注的是作者内心的情怀。这一点,他实在是太聪明,做得太好了。


“因字解文,以文化人”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大大的玄机,正如他的副标题所言“小小汉字中藏着大大世界”。

且看他设置的几个平常却又不平凡的几个任务——

任务一:读一读,找一找

(柳宗元在永州之游中反复出现的能概括所寻景之特点的字)


由此引出文本灵魂之字——异(異)


幽泉石,無遠不到。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望西山,始指之。

然後知是山之立,不與培塿為類。

任务二:异在何处1、2、3

通过反复研读比对“向之游”与“西山游”,由此“步步为营”,探出“西山”“宗元”亲如知己的缘由。就这样由物及人,物人合一。



睿智的钟老师就这么透过字词句和文章的写法特点,引领学生去看到文字背后宗元的精神世界。

可以这么说,钟老师这堂课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有意识地超越知识教学,往人文内涵的深处挖掘,这个设计是正确的他引导学生思考“始得”的反面“未得”的东西,探究“安”后面“不安”的情怀学生体悟到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安然之心,也触摸到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不安之情,甚至体会到作者“西山游之后,有一种心灵的升华”。

这节课还有一处非常难得,那就是钟老师并非只空讲人文情怀,他是引导学生从文言字、词、句及语言形式的认识过程中延伸到对文章精神内涵的理解分析上。过去,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视点主要集中在“言”,课堂教学与教学检测重在文言字、词、句及语言形式的理解,忽视了作品、作者的精神世界,以为人文是虚的,只要字词句理解了,人文内涵也就在里面了,导致课堂教学有“言”无“文”。也有的教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把古文当做现代散文来教学,忽视了古汉语的特点,聪明的钟老师的课,他做到了“文”“言”并重,很好地体现了“言”与“文”相融合的教学特点。

其中最精彩的就数用中国象形文字造意及配上图解来解读最关键也是最灵魂的几个字、词了——

如此线条明晰的设计,就已和谐统一了文言教学的“文言、文章、文化”三大要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境界。

高!实在是高!

【三得】

寻得语文教学的归向。

许是巧合,许是本就教者意图。

钟老师在课临近结束时出示的“异在何处三”妙不可言——游者的“归”与“不归”——

向之遊:覺而起,起而歸。

西山遊: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对于“归”,该是人们最憧憬的字眼了。柳宗元要归西山,是要归到他的精神栖息地,是要归到他的心灵慰藉港湾。归家,是一种永远的期待,倦鸟皆思归巢,更何况是漂泊者的心呢?

教学,更不应该忘记这个“归”字。回归常识,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在回归路上致力创新。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体现出它应有的教学内涵,又不能失之枯燥缺少趣味。文言文的教学既是扎扎实实的,又是灵动新颖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隽秀西山最终在作者的眼里、心里到底该是如何地存在?

回到这课的“初心”——始得,“得”了什么?“异在何处”?“西山”于作者而言,是怎样的存在?

再一个古体字“异”的出现,从探古造字本义,我看到了设计者教学的绝对智慧——


一个像一個人雙手將面具戴在頭上。

造字本義:戴上面具主持活祭或行刑。

異的本義為护翼。

最后引出——自然山水是文人灵魂的“护翼”(避难所)。


再到例举自古自然山水与名家似灵魂伴侣亦或“护翼”“避难所”而存在…


结语“首尾呼应”,以一个纲要性极强的“板书”做结——


因字解文,以文化人。

——小小汉字中藏着大大世界

让人拍案叫绝!

这个课上到这个程度,堪称“完美”。

总之,听钟老师的这堂课犹如游山,学生和教师,包括我这个看课人都是心凝形释,最后走到与文本完全冥合,导致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与听课者还有犹不欲罢之感。

【后记】

这篇精彩的课堂点评是南宁十五中何英校长2019年秋季学期在杭高贡院校区挂职时作的,写于2019年10月9日。一年后的今天,何老师早已结束挂职回到南宁,而我也从贡院来到了钱塘。语文教材也从苏教版变成了部编版,《始得西山宴游记》被拿掉了,换成了姚鼐的《登泰山记》(极简主义风格,读之无味),《赤壁赋》倒还在。备课组决定把柳文重新拿回到课堂来,以此探讨古今文人的山水救赎主题。这让我又想起了何老师这篇文章,经何老师授权从她的QQ空间转录于此,意在向何老师表达深切的敬意以及光阴流转的感慨!(钟峰华2020年12月22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