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发诗歌说说(赞美诗歌说说)

2022-10-15 05:10 作者:appgepit 围观:

毛泽东诗词的赏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appgepit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发诗歌说说(赞美诗歌说说)1


目录

导言 3

一.毛泽东咏雪诗赏析 7

二《沁园春·雪》三个译本对比赏析 9

三 爱国主义 13

四.结语 17

致 谢 17

参考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的赏析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特别注重节奏性和审美性,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和文学素质,我们应该研究作者的传记和生平。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他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理解。毛泽东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最富盛名的,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艺术作品。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关于“雪”的诗都是优秀的。这主要是由于毛泽东对雪情有独钟,特别是爱和倡导。大自然中的雪,结合毛泽东的感受,相互映照。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沁园春·雪》的意义、音色、情境等进行了分析,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美的隐喻和欣赏,同时也学习了古典诗词。

关键词:沁园春·雪;毛泽东诗词;赏析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i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rhythm and aesthetics,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nd develop their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literary quality, we should study the author's biography and biography. Every ancient poem reflects the author's unique emotion. His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fe style reflect the author's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life. Mao Zedong is also a great man. His poems are not only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but also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art in the world.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timbre and timbre of Qinyuan spring sn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d makes a metaphor and appreciation of its beauty from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and also learns the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s: Qinyuan spring · snow; Mao Zedong's poems ; appreciation


导言

毛泽东的诗歌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辉煌历史进程,体现了毛泽东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主要价值取向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爱国主义是毛泽东诗歌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其他价值取向的基础,也是毛泽东毕生奋斗的重要目标;人民至上是爱国主义的逻辑延伸,是毛泽东一生坚持的基本立场;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前两种价值取向和毛泽东人生态度、心理行为价值取向的逻辑延伸;“运动、变革、斗争”是前三种价值取向在实践层面的逻辑扩展,是毛泽东一生所推崇的实践方法的价值取向。

一.毛泽东咏雪诗赏析

《秋风破草屋歌》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擅长古体和律诗,风格多样,但以阴郁为主。杜甫创作诗歌1400余首,展现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然后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760年春天,关中地区发生了一场大饥荒。杜甫来到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盖了一座茅草屋。出乎意料的是,761年8月,强风吹坏了房子,接着下起了大雨。当时,安史之乱并未平息。诗人写这首通俗的诗时带着成千上万的感情。“沁园春·雪”是另一种意境。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者,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诗词意境崇高,气势雄伟,气势恢宏。他们善于使用典故,富有哲理。在记录中国民主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伟大历程的同时,突出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哲学、艺术价值,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1]。毛泽东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人知,而且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海外广泛流传。它们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珍品。特别是,到目前为止,它的英文译本至少有11个版本。其强大的翻译人员阵容和高水平的翻译方法都令人钦佩[2]。因此,研究毛泽东诗歌的英译,不仅可以领略一代伟人诗歌的博大胸怀,而且可以提高诗歌欣赏水平和英汉翻译水平。

天空是白色的,在雪地里行走,军事形势更加紧迫。在山顶上,风把红旗吹过山口。你要去哪里?赣江风雪交加。昨天发布了命令,10万名工人和农民前往吉安。

1930年2月,毛泽东写了这首歌《减玉兰·广昌路》。这是一首关于在雪中行进的诗。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天是白的,雪中的军情更为紧迫。”在白雪中,红军在雪地里昂首阔步,不怕山川的阻隔。“你要去哪里?多雪的赣江。”虽然这句话很现实,但它在我心中唤起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情怀和古典情怀——激情和强烈。“十万工农”武装部队在机智英俊的年轻毛泽东的指挥下进入吉安。这是多么壮丽壮观的一幕啊,展现了红军革命的乐观主义。

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

五岳蜿蜒,波涛浩荡,乌蒙威严地穿过泥潭。

金沙水暖,云崖暖,大渡桥冷。

我喜欢岷山千里的雪,三支军队战后都很开心。

《长征七法》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长征是如此伟大、艰难和复杂,但诗人用短短的七条法则浓缩了长征的风景和战斗足迹。这是天意。包括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剧,多少鬼神故事。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红军翻山越岭,冲破敌人的包围、追击和拦截,用“小米和步枪”击败敌人的飞机和火炮,用了一年时间到达陕北。“我喜欢岷山千里的雪,三军都很高兴。”长征以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这首诗充分反映了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是宣传队,是种植者……”臧克家对这首诗评价很高,他说:“这是一首雪的赞美诗,一幅祖国壮丽山川的图画;这是一首历史人物的诗,一首革命英雄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歌。”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1935年10月创作出的一首雄奇高雅的力作。只有一代伟人毛泽东, 方能以高于昆仑的气概,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而“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一句, 诗人驾驭自然的能力跃然纸上。更为突出的是,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展现了为民除害、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从这首词中, 可以看出诗人容纳祖国大好河山、涵盖八方宇宙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魄, 有着“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是一首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光辉诗篇。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这首《沁园春·雪》, 是毛泽东1936年写的。该词气势恢弘, 意境壮美, 表达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这是诗人行将率领红军开进山西, 指挥红军东征战役这一伟大战略行动, 东渡黄河, 站在黄土高原上观赏北国风光后, 触景生情, 有感而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追溯历史的有感而发——写就的绝世佳作。诗人对该词写了一条自注:雪:反封建主义, 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1945年蒋介石在重庆看到此诗后, 召集一班高官要员、文人墨客, 想写一首超越毛泽东的诗词, 结果劳而无功, 适得其反。这就不难看出, 诗人具有的高瞻远瞩的崇高理想、博大雄伟的宽广胸怀、高屋建瓴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爱国为民的革命精神, 是无人可及的。诗人大笔一挥, 将北国的辽阔风光、祖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尽收眼底, 一气呵成。结句“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气势豪迈, 力达千钧, 写出了新中国的未来永远是属于人民的, 人民会当家做主, 成为社会的主人。

  1. 《沁园春·雪》三个译本对比赏析

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红军东渡大河,开始抗日。整个单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坎站起来,唱着雪,赞美祖国壮丽的山川。夏阙回顾了中国的古代和现代,赞扬了今天和未来。属于婉约的旧词体,体长声平韵。它具有语言的精髓,韵圆润,韵严谨,对仗细腻,气势雄伟。无论是内在的思想观念,还是外在的节奏形式,都达到了文学和美学的最高境界。

(一)意美
感官之美是志向之美,模糊之美是艺术家的艺术精神,它将生活的主观趣味融入自然景物客观上的秦元春雪,毛泽东把他乐观的态度和伟大的革命情怀融入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中,以一种山水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他创造古雅之国之美的意愿。

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学形式被传递给了读者。另一方面,外国人也激发了他们探索古典诗歌的历史根源的欲望:翻译《笛卡尔:春天的天堂》的意思是“音调”,“春天”,“音乐”,“花园”是春天和欢乐的有趣音调,符合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向专业的翻译人员、公司、网页学习可自由访问的翻译数据库。词汇从音与美的角度看,官方翻译是从美与美的角度出发的原创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描写的是冰封大地、雪飘长空、天地间银装素裹的壮美雪景。此处的“千里“和“万里”是虚指,用来衬托北方大地的广阔和雪漫山川的壮观。“冰封雪飘”是实,“千里万里”是虚,虚实相融,情境相生,景美意美,让人思绪飘飞、回味无穷。官译为“a hundred leagues”和“a thousand leagues”,许译为“hundreds of leagues”和“thousands of leagues”。显然,“leagues”一词的使用将汉语概念中的“里”延长为英语概念的“里格(约为3英里)”,无形中将空间意象延申扩展,产生了和原文虚指类似的表达效果,可谓妙哉。许译“hundreds of”和“thousands of”两词组含有“成千上万”的虚指意义,让人产生“多、广、大”等与原词一致的意象联想;而官译“a hundred”和“a thousand”则把“千”和“万”实译,少了引人遐想、虚实结合的意境美感。巴译则更为直接,用“thousands”和“ten thousand”对应“千”和“万”,用“li”对应“里”,将这两句从数量、空间距离上完全坐实[6],有失原文引人遐想的空灵意境美。
(二)音美
我们在上文讲词牌处就说:中国古诗词最初是“以曲填词”或“依词谱曲”,具有音乐性。而音乐性的体现就是通过格律,表现为押韵和谐悦耳,平仄婉转呼应,节奏错落有致,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沁园春·雪》双调一百十四字,调中有四个五字句,声律是仄平平仄仄。上调十三句四平韵,分别为“飘”“滔”“高”“娆”,押韵密度疏缓;下调十二句六平韵,分别为“娇”“腰”“骚”“骄”“雕”和“朝”,押韵密度紧凑;且迭字“莽莽”“滔滔”的使用更是增添了抑扬顿挫的气势。使全诗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韵律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起伏跌宕,回环曲折,极富音乐美感和诗意美感。英译时应尽可能保留原作的韵律和节奏,向读者传递原文之“音美”[7]。
官译对全文进行直译,巴译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二者都没有进行押韵。由于格律不再,音节分散,读起来没有节奏感,使得译文更像一段散文,欠缺诗意和美感。原词中由音律所传递的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韵味也无法得以再现,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许译采用意译的方法,借用英美诗人喜见乐用的抑扬格音步,上下前后押韵,同时使用头韵、双声、迭韵、重复等方法来传递原文的音美。
其次,在诗行内韵上,许译亦颇为用心。如第四句“Behold!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中,within\without\wall都是头韵[w],且within和without除了首音节[wi]相同外,第二音节中首音[ð]也相同,双方最后一个双元音一个是小开口[in]一个是大开口[au],一抑一扬,节奏鲜明,气势陡增。“within”和“without”两词既发音相近、词形相似,又语义相对,使译句富有音乐美感的同时又具“形美”和“意美”;巴译的“inside and beyond”也创造了一种长城内外、广阔辽远的意境,但两词及前后没有押韵之处,缺少了音律跃动的美感,不如许译生动有韵味。
例如,在第五句“无边无际的土地披上了白色的外衣”中,辅音[l]在“无边无际的土地披上了白色的外衣”中重复出现,而[æ]和[AI]、[D]和[t]在“披上白色的外衣”中的发音相似,听上去很悦耳,而且充满韵律。同样,在第十三句“和看在闪闪发光的阳光下沐浴的博览会”中,see\sparkling\sunshine不仅是[S]的头韵,而且还用“sunshine”实现了三字四韵,这与原文的音韵效果非常相似。此外,无边\无尽的回声回荡着夏雀的“无数”。它不仅在语音上有少[Les]的重叠韵,而且在语义上与词和词有关。每一句话都是深入的,它有效地传达了原作的写作风格和激情、豪迈、乐观、豁达的精神,我们不得不佩服译者的文学素养、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3) 形体美

诗歌的形式美主要是指诗歌的长度和对称性。毛泽东说诗歌要“通俗整洁”,鲁迅说“意之美是心之美,声之美是耳之美,形之美是眼之美”。他们都在谈论诗歌,这使人们在句型长度、排列缩进、稳定对峙的结构中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意境。按照《沁园春》的节奏,毛泽东的《雪》诗全文25句,以四个字为主体,分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除了《上看》的前三句(四字句)和《下阙》的前两句(六字句和八字句)之外,除了字数不同,两个阙的后十句句法完全相同。四个五字句是上下四个的句法,即开头的第一个词用来引导后面的词,除了引导词之外,句子还应该使用对立面。前面和后面的句子是成对的,或者上面的两个句子和下面的两个句子是成对的。这反映了中国传统诗歌简洁、对称、复杂的建筑美。这种整洁稳定的法律形式不仅给读者一种美妙的视觉感受,而且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这就要求译者看原文,像手背一样了解段落结构,尽量保持结构划分与原文一致,不分解长句或合并短句,努力传达和再现原文的“形式美”。

让我们看看徐的翻译,因为他把“天骄一代,成吉思汗,只会弯弓射雕”的三句话翻译成了两句话,总行数比原文少。此外,每行中的音节数从6到13不等,这与原来的四字句子所占的音节数并不一致[8]。总的来说,每个句子的翻译都比较长,不够精练。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徐悲鸿的翻译略显简洁的视觉美,但其“对偶”和“接近”两大翻译特征弥补了其略长句型的不足。例如,原文中的“唯鲁莽”和“突失涌动”两句话,不仅词性上下相配,而且“鲁莽”和“涌动”不仅反复竞争,而且从草书(屎)和三点水(水)开始,既含音美又富形美,极具艺术感染力。许将两句分别译为“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和“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上下依然对仗:“boundless”对“endless”形容词对形容词,“land”对“waves”名词对名词,“is clad”对“are lost”动词对动词,“in white”对“to sight”短语对短语。许译用两个词尾相同的形容词“boundless”和“endless”传递了原词两对迭字的音美,且以巧妙的对仗再现了原文的“形美”,更以“less”“land”及“wave”等词的语义勾画出高原的一望无际和黄河的冰封千里,将原词作者热烈奔放的万丈豪情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
又如:原词中“望”和“惜”是两个领字,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望”字描绘了诗人目光所极的漫天大雪,是自然景观的实景;“惜”字引出诗人对历史上几位著名帝王的评价,是诗人心中所想的虚景。这样的起承转合和虚实结合,形成纵横捭阖的结构张力和大气回旋的意境之美。官译中将“惜”字译成“But alas”,由“but”转折引出“alas”,且增加一个感叹号来增强原文的“惋惜、可惜”之意,在意境上取得了和原文一样的语意效果,但在上文中却略译了“望”字,使得上下文没有实现内容的呼应和形式的对仗,忽略了原词中领字的意旨和诗学功能,可谓美中不足。许译将“望”字译为语助词“behold”,将“惜”字也译为叹词“But alas”,且置于句首唤起读者注意力,词性对等,结构对仗,达到了与原词相似的结构效果和语言张力。而巴译与官译相反,译了“望”略了“惜”,同官译一样,失去了领字在词文中的衔接功能和语用效果,使译文在语篇结构和语境意象上偏离了原词所表达的诗情诗意。
再如:第二行“Hundreds of leagues”和第三行“Thousands of leagues”用了叠词“leagues”,且“Hundreds和Thousands”都以“ds”结尾;第四行“Within”和“without形近”;第五行“boundless”和第七行“endless”两词“less”重叠;第八行“like…dancing”和第九行“like…advancing”两句译文就出现了“like”和“ancing”的共四次重叠。同样,在下阙中,许译使用的“all”“well”“brilliant”和“will”四个形近词中都有“ll”,给读者以汉语诗词的叠字之感。许译中大量使用叠字或形近的英词,不仅具有建筑形式上的视觉美感,而且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增强了译文中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意境效果。

押韵是中国古诗词的格律要求和一大特色,它充分体现了诗词体裁的特点和艺术性。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押韵这一环节被弱化,就很难传递出中国诗词的特色和魅力。因此,笔者认为押韵是诗词作品翻译的基本要求,不可省略。同时,这也是翻译工作者所肩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
对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文化典故的翻译处理,笔者认为宜同词牌翻译一样,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作为中国特色加以发扬光大。音译,让词牌和典故中的人物以专有名词的方式呈现给异域读者,进行中国文化元素符号的直接输入,区分中国诗词文化和西方的诗词文化。同时,应借助诗词翻译,使异域读者对中国古诗词的研究和学习方式也“诗词化”、中国化,突出中国古诗词不同于其他民族诗词的特点,彰显中国特色。
价值观是以世界观为基础的一套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判断系统,是人们评价某种事物或行为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标准,是选择行为目标的准则。价值取向则是人们依据自己信奉的价值标准,对某种事物、行为、目标进行评价、选择的态度和方向。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在其思想、心理和行为中就会表现出相应的价值取向。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而且是一位气质非凡、风格特异、充满浪漫激情的伟大诗人。而这种诗人气质和“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诗风,又与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独特性格密切相关。毛泽东诗词自1957年第一次集中公开出版以来,已先后被译成英、俄、德、日等20余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内已出版的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著超过百部,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以千万计。关于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取向的研究,目前的成果还不多。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取向,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集多“家”于一身的毛泽东。毛泽东诗词的价值取向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归纳。限于篇幅,本文择要从四个方面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三、爱国主义

应该说,爱国主义是毛泽东诗词根本的核心的价值取向,是其他价值取向的基础。在毛泽东的文章、诗词及其革命实践中所展示的爱国主义思想,视野广阔、内涵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拯救民族危亡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之秋,毛泽东首先用诗词表达了拯救民族危亡、为国报仇雪耻的爱国情怀。1915年,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得知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后,在师生们编印的反日文章合订本《明耻篇》的封面上愤然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在这首四言诗中,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易昌陶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和挚友,1915年3月因病早逝。民族危亡的时局和挚友早逝的悲痛使毛泽东放声悲歌,写下了《五古·挽易昌陶》。诗中首先诉说失去挚友的痛苦:“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并把对挚友的哀思与国家饱受欺辱的不幸联系起来,放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7年4月毛泽东创作了四言诗《祭黄帝陵》,其中写道:“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3)这篇祭文既是毛泽东号召全民抗战的宣言书,也是随后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师表”,表达了誓死捍卫国家主权、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

(二)讴歌大好山河

不吝笔墨地讴歌祖国大好山河,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他讴歌秀美的南国景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1925年)“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他讴歌壮丽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雪》,1936年2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这种讴歌绝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一个文人触景生情的雅兴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表达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因为近代以来的中国,“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所以,他的诗词中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诘问和忧虑,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沁园春·长沙》,1925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年2月)的自信和霸气。他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1949年6月)的豪情壮志,最终实现“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0月)的宏伟目标

(三)建设富强国家、实现世界大同

在毛泽东诗词中,爱国主义情怀常常艺术化地升华为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中国、实现人类解放和世界大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充满自信地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4)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这种历史使命感表现得更加充分。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即将到达陕北,抗日救亡迫在眉睫、民族解放任重道远,毛泽东在翻越与昆仑山南支脉相接的岷山时,创作了《念奴娇·昆仑》,表达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彻底改造旧世界、实现人类解放的宏伟理想。昆仑山在该词中是否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5)。但历史上很多人都把它视为中国的象征。遥望横空出世、蜿蜒不绝、终年积雪的昆仑山,毛泽东犹如背靠苍天的巨人,评说它的“千秋功罪”,决心对它进行彻底改造。“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他不但要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太平,而且要让世界与中国同凉热——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和人类解放。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该首词中赋予昆仑山“罪恶深重的形象”,“违背事实地把它妖魔化了”,把它“裁为三截”是“错斩”,是“违背民族心理的严厉判决”(6)。须知,诗词创作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白;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思想和寓意,应该与他的政论性著作联系起来理解,但又不能把二者等同或对立起来。比如不能因为《贺新郎·读史》中说三皇五帝的神圣传说是骗人的故事,就认定毛泽东在否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况且,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科学考察才认定的,这两座山脉离昆仑山脉很近,《山海经》中还有“河出昆仑”之说,毛泽东这里把“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的原因归于昆仑积雪的“夏日消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违背事实”。在豪放浪漫的诗意中挥洒理想、用诗词的艺术语言表达政治抱负,这是毛泽东诗词的突出特色。忽视这一点,就难免对毛泽东诗词产生误解。

(四)敢于斗争、乐于斗争

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期,毛泽东就有如下惊世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初,“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甚至提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如下命题:“无产阶级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不斗争就不能进步。中国有八亿人口,不斗行吗”(11)?!这些名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毛泽东敢斗、乐斗的性格与价值取向。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面对任何敌人的围攻,毛泽东在心理上从来都沉着自信——“乱云飞渡仍从容”,在行动上从来都选择应战、回击——“金猴奋起千钧棒”、“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陈晋认为,从1959年到1973年,毛泽东的25首诗词有一条行迹明显的“相乘之脉”,即“一条政治‘突围’的心路”。“其晚年作品的基调,越来越明显地浓缩为一个重要主题……这就是‘反修防修’、‘继续革命’”(12)。这条“突围”心路,实际就是他敢斗、乐斗的抗争之路。毛泽东在晚年诗词中,经常用“昆鸡”、“虫妖”、“万怪”和“饕蚊”等概念比喻“帝、修、反”等反动势力,用“鲲鹏”、“老鹰”、“金猴”和“松柏”等概念比喻革命势力,用“风雷动、旌旗奋”、“挥黄钺”等词汇比喻革命者的抗争反击手段;经常构思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意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示他敢斗、乐斗的性格和价值观取向。虽然这些以政治突围和抗争为主题的诗词,其艺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从前,但可以想象,通过奋勇抗争取得“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伟大胜利的诗人,有何等的自豪和快感!

四、结语
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也十分丰富,值得多角度研究和研究。毛泽东的诗词意境很高,很有名气。其中,许多关于“雪”的诗都是优秀的。这主要是由于毛泽东对雪情有独钟,特别是爱和倡导。大自然中的雪,结合毛泽东的感受,相互映照。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融会贯通,集中展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独特的性格。其中所蕴涵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逐步展开。这些主要价值取向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然,毛泽东诗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其中的某些价值取向也难免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前人。

致 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在西北大学学习的日子也即将结束。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毕业论文也最终完稿。在这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感慨万分。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论文他给予了悉心的指导,从论文研究方向的把握、论文理论的理解和框架的搭建都倾注了导师的心血,老师每一次的修改意见都对于论文的完善意义重大。除了学习上的指导,老师深厚的人文修养、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真诚朴实的做人态度都深深的感染了我,使我受益匪浅。

其次,我还要感谢所有的任课老师,从理论的解读到经典案例的分析,这些内容的学习都为我论文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于专业的学习更加透彻。同时,感谢所有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单位领导、同事和同学,没有你们论文的完成不可能这么顺利。最为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再次感谢他们。

参考文献

[1] 何连华。毛泽东诗词的国际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147-151

[2] 徐元冲。许渊冲对毛泽东诗词的英译[M]。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2015

[3] 杨晓茹。毛泽东诗词述评[J]。考试周报,2013(25):25-26

[5] 冯婷婷。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看《沁园春·雪》[J]。考试周报,2014(52):22-23

[6] 周媛。从《沁园春·雪》英译看诗歌翻译中的审美转换[J]。长江系列,2019(2):92100

[7] 戴正礼。论诗歌英译的诗性建构&以《沁园春·雪》英译为例[J]。语言与翻译(中文版),2018(4):70-76

[8] 周希流。探索毛泽东诗词汉英翻译的新途径[J]。当代外语研究,2016(4):51-60

[9]夏陈玲.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0]仇刘燕.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书育人,2019(34).

[11]方洁.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4.

[12]宋淑伟.毛泽东诗中价值观的渗透研究[J].国际公关,2019(10).

发诗歌说说(赞美诗歌说说)2

在城市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市有很多老旧小区得以旧貌换新颜,小区环境改善了,生活更舒适了,不少居民由衷地为此点赞。近日,家住长乐宫社区的居民郑玉玺写了一首七律诗《赞社区》,描写社区的变化、居民生活的变化。5月5日,记者见到了郑玉玺,听他讲述了《赞社区》与长乐宫社区之间的“故事”。


“长乐社区气象新,设施软硬皆为民。根除旧貌脏乱差,弘扬新风美善真。书画琴棋阅览室,吹拉弹唱和谐音。书记常访居民苦,亲密无间胜故人。”在长乐宫社区的阅览室,郑玉玺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他所创作的《赞社区》。郑玉玺介绍,他是2011年搬到长乐宫社区7325厂小区居住的,本来想着这里是市中心,生活会更舒适便利一些,但是搬过来之后却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



7325厂小区一景

说起小区过去的样子,郑玉玺不禁皱起了眉头。在他的记忆中,小区里居住的大多是租房户,他们不爱护环境,对小区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对于社区的管理更是充耳不闻。一些老住户则在院子里私搭乱建,公共绿地都变成了小菜园,还有捡破烂的到处堆放捡回来的旧家具、废旧塑料瓶、纸片等等。而且小区以前没有人管理,没有门禁系统,外来的车辆随意进出,整个小区乱糟糟的一片。



2015年开始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拆除凉房,硬化地面,更换门窗,安装门禁系统,绿化、美化等等。郑玉玺介绍,因为自己就住在这个小区,在小区整治的过程中,社区范书记天天入户做居民工作,有的居民不同意拆除凉房,范书记就一趟一趟地到居民家中做工作,居民家中有什么困难,范书记最清楚,而看着社区工作人员为了社区、为了居民辛勤工作,郑玉玺心中充满感动。



“拆了凉房院子就宽敞多了,再种上丁香树看起来就更美了。2016年社区又在这里建了供居民休闲娱乐的长廊,重新硬化、美化了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现在,院里阅览室、书画室、舞蹈室、棋牌室样样都有,不论什么天气我们都有地方放松休闲,大家的业余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郑玉玺说。

发诗歌说说(赞美诗歌说说)3

方楠,女,笔名:随处春山,安徽诗人,70后,热爱生活,热爱诗歌。

我所认识的温经天诗歌

文 随处春山

读经天的诗歌应该有一年吧(编者标注:2012年)。很多时候,我读到其他的诗歌,我心里总想,倘若经天来写也是写得出的。比如,他偶尔也写新古典类的,看着多么风情雅致,诗意清新脱俗。他的爱情诗歌浓烈而凄绝,也是我喜欢的。常想,这些他是擅长的,会写到炉火纯青的一步的。有时候,读到那些灵光四溢如暗夜星光般的句子,我就想这样的句子经天也是能写出来的。但是经天总是说:“太容易,不写。”我不知道难度写作是不是写者内心的独立高峰的情结,是文人一贯的孤傲。

倘若写诗如通关,经天正在一个漫长的核心里孤独前行。

我很多时候不理解,甚至不能想象经天诗歌的文思泉涌这是如何做到的。他一定是写得呕心沥血,无穷无尽地掏空自己。诗歌书写不是掏血肉而是敲打自己的骨髓,每当他宏大的系列出来的时候,我内心感动。我对于诗歌,我并不以为它必须承载什么,或者无需承载什么。诗歌对于我是一种低语,发自内心深处,抵达这个身外世界的根部,希望相遇的人能与诗歌共鸣,共同完成诗歌最后的使命,正如,一首诗歌最美好的瞬间,不在于它灵动的诞生在诗人的笔下,而在于和一个和无数个懂得的相知,与一个时代和无数时代的契合。这纸上的诗歌才得以活命,在读它的人眼中、心中生根,我们共同来传递着这爱与真,这诗歌的纯美。


我们无比的怀念诗歌的狂放时代,不是因为诗人价值的空前绝后,也不是因为诗歌的创作灿若繁星。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反过来想,皆是因为我们这个浮躁的年代的诗歌难以活命。它们在掩埋,或者被玷污。我看那些纸上的每一个字的风骨,都应该是渴望活起来的,妩媚妖娆也罢,冷峻清骨也罢,这样终不会为尘埃抹了去。

经天是我见过的最勤奋的诗写者。在成千的诗歌中,能辨认出他的。他几乎有些固执地沉溺在他的超现实主义里,他自成体系,不为外界潮流喧哗所动。

读他的诗歌,也会挑战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多都让我泪流满面,我常嘲笑自己,那些钻石般的句子能闪耀我的眼睛,而我的心却极其苛刻起来。读小说时的眼泪与读诗歌的眼泪是价值完全不同的。小说可以煽情,对于诗歌,我内心是不太接受过渡煽情的,让我感动的是诗歌那种弥漫出来的气息,以一种排山倒海的姿势扑向你,瞬间的侵蚀你,它的悲怆是高贵的。小说用血肉动人,诗歌以风骨动人。经天的诗歌的情怀藏得很深。

我心底以为,经天写诗是有野心的,他一直在构建自己的诗歌宫殿。——这是我的“擎天立柱”,这是我的“飞檐楼阁”……最后,经天一定会立在自己的诗歌宫殿,作那自我的诗歌的王。

王者必孤独。

我的家乡有诗人海子,他也是一个狂热的诗写者,不知道,写诗的他是否快乐过。我是诗歌的练习者,现在只有三件事能让我心如清风明月。一是和母亲聊天,一是听许巍的歌声,一是写自己的诗。但这也只是此时此刻与诗歌的缘。缘来缘也会去,不知道,所有的诗人写诗是否宁静是否快乐。包括经天。然而诗歌终归是自我的救赎。我们总是要去做一些无用的事情,做一些无用的功夫,这样,才算是活得奢侈浮华些,活得雅趣活泛些。

所以,我心里才觉得所有和诗歌遭遇的人,该是多么美好的。在烟火尘世外,我们和诗歌喁喁私语,我们有另一个世外桃源。当然,诗歌中的隐终不能阻止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勇于立在时代的潮头,一往无前。

当我对所有入眼的白字黑字持怀疑态度的时候,我开始坚信唯有诗歌能做到天人合一。当一个时代还有真正的诗人存在,这个时代就不会荒蛮与荒诞。诗人是暗夜的灯塔,这是所有伟大诗人的历史使命。

对于相遇到的七十年代末和八零后的人,心中总有柔软的地方,他们是这个社会急速转型中付出和牺牲的一代。他们的文字在若干年后,必有光华。

与经天的诗歌相遇的时光,看着他一砖一瓦的构建自己的宫殿。在经天这里,我能看到的是:诗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态度。

祝福经天,一个虔诚的歌颂者。


作者简介

温经天,诗人,1978年生于河北承德,致力于新超现实主义风格写作,曾在国内多家期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出版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旷世书》。

更多:

  • 读诗者言:诗人的坐标——温经天诗歌赏析
  • 读诗者言:诗与诗人,这个时代的旷世文化先锋
  • 读诗者言:温经天诗歌的生命意识表现空间
  • 读诗者言:温经天诗歌,狩猎的海水和她的铜像们
  • 读诗者言:温经天诗歌,是美打开了明月流水
  • 读诗者言:温经天诗歌,抒情皇后飘落的眼眸
  • 读诗者言:温经天诗歌,孤独价值的体现与觉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