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讨教的说说

2022-10-11 13:11 作者:光明网 围观:

钱中文:实诚仁厚的先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讨教的说说1

作者:祁志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

学人小传

钱中文,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文艺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5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1955年到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习,1959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文学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工作。曾任《文学评论》主编。著有《果戈理及其讽刺艺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原理—发展论》《文学理论流派与民族文化精神》《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新理性精神文学论》等,主编《文艺理论方法论研究》《文学理论:面向新世纪》等。

【述往】

今年,我的启蒙老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中文先生将迎来90岁生日。钱先生命运多舛,而且动过几次手术。然而,先生看似不那么强壮的身体中却蕴藏着一种健旺的、不屈的生命力。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中气充盈,思维流畅,不能不让人感叹“仁者寿”!

钱中文写给祁志祥的信

收下编外弟子

说起来,我并非钱先生的编内弟子:既没有跟随钱先生读过硕士,也没有跟随钱先生读过博士。但我又确实是钱先生指导过多年、得到过先生耳提面命的弟子。钱先生也曾回忆说,他在我这个编外弟子身上所花的气力,比花在任何一位在编弟子身上的都多得多。是他,把我从文学创作引入理论研究,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是他,不断帮我看稿改稿,告诉我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理论追求和写作方法,使我在学术上逐步走向成熟;是他,鼓励我报考研究生,帮我选定专业方向,把我从一个乡村中学教师培养成为名校名师的研究生。

认识钱中文先生时,我25岁,在江苏省大丰县南洋中学做语文教师;钱先生50岁,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那是激情燃烧的新时期之初,“情感”在文艺创作中重回主阵地。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从《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上读到一篇长文《论文艺作品中感情和思想的关系》,感受到为情感松绑、正名的新气象。当时,我在从事文学创作之余也关心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结合创作体会和阅读经验写了一篇8000多字的文章《浅谈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觉得有一得之见,可与《文学评论》的那篇文章形成互补,便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将文稿寄给《文学评论》,并附一信,请该刊转交此文作者钱中文先生,向他讨教。信是1981年年底寄出的,然后是放寒假、过春节、返校开学。说实在的,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写信,我并不确定能否收到回信。1982年2月中旬,我收到了落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钱中文”的一个大信封,自然是喜出望外。信封中是用铅笔批改过的原稿和两页长信。从此,我和钱先生便开始了长达六年的书信往返。六年中,我先后寄了11篇文章向钱先生讨教,钱先生一一回信指教,前后书信25封。

钱先生的实诚

钱先生不是闲人。与我通信的6年,是他最为繁忙的6年。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理论界百废待兴。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文艺理论研究室负责人之一,钱先生不仅自己承担着一个又一个科研任务,而且承担着带领研究室人员一起做项目、引领全国文艺理论研究潮流的使命。对于我这个连面都没见过的远方求教者,他完全可以回过一两次信后就推托敷衍,最后不了了之,集中精力和时间做自己的事。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太忙,他几次推掉了所内招研究生的指标,但对我始终不离不弃。钱先生初指导我时,我的起点实际上很低,他付出的心血很有可能付诸东流,但他深知他的回信对于在基层奋斗的青年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我也把与钱先生保持通信看作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全部希望,所以,钱先生刚指教了一文,我就又寄上一文。钱先生是那种十分认真、宽厚的长者,有信必复、有稿必改、每改必细,而且常常为回复迟了几天而给我道歉。他不仅忙中偷闲、见缝插针给我回信,而且有几次是抱着刚刚康复的病体复信,让我感动不已。

比如1982年2月8日写的第一封信:“我因不常去研究所,因此你寄我的信及你的大作,我在一月下旬才收到。匆忙读过之后,曾想在春节期间给你回信。谁知初三上午赶完任务,下午就病倒了。直到最近几天身体才恢复过来。拖到今天给你写信,抱歉之至。”

其实,钱先生能够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回信,已经不易。我的信是通过编辑部转他的,这当中就耽搁了一些时间,又逢过春节、赶任务,还生了一场病,他回信间隔的时间并不算长,也理由充足,但钱先生却像亏欠了我什么似的,在身体刚恢复之际就抓紧复信,还一一交待迟复原委,并致歉意,令我感到先生为人至为实诚。

再如1982年4月9日的来信:“三月中旬,您的稿子和信都收到了。稿子我当时就读了,后来由于工作比较紧张,月底又要出去开会,做些准备,因此就耽搁了给您回信。前日刚自广州回来,又翻阅了您的稿子,下面我想简单谈些意见。”1982年7月8日的来信:“五月末、六月下旬两次来信和《试析平淡蕴含功力》一稿,均已收到,请勿挂念。这段时间,我十分繁忙,改稿、看校样,看《大百科》稿子,会议,加上室里的一部分工作,真是难得有喘息机会。因此六月初接你的信和《盐城师专》上的大作后,迟迟未能复信,十分抱歉。”1982年8月16日的来信:“七月初接你《试析平淡蕴含功力》一稿后,我一直很忙,加之因一集体项目集中了一段时间,你的大作直到最近我才读了两遍。”值得说明的是,《试析平淡蕴含功力》一文很长,300字一页的稿纸写了60多页。钱先生看了两遍,不知花了多少精力!

钱中文写给祁志祥的信

1983年2月15日的来信说:“春节前一阵,工作甚忙,年终总结,接着是计划、讨论会,还有一些意外的工作来袭,等等,因此未能看你的《审美活动中对艺术的双重审美关系》一文,十分抱歉。”1983年3月25日的来信感叹:“今年要分配给我室3个名额,因我今年不愿招收,推掉了,因此只剩了2名。明年如何,只好到时再说。”“像我这样的年纪,真是‘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好几个项目总是拖着,又不断追加临时任务,使我十分烦恼。最近又给我一个任务,不搞还不成,一搞就要花我两个月时间。现在紧张得掐着小时在过日子。”

1983年5月11日来信说:“你给我的稿子和信都已收阅。因为我实在较忙,所以只能趁个空子给你写回信,耽误了时间,十分抱歉。”“我室今年招了几个研究生,有古代文论的,有文艺理论的,明后年是否有名额,尚难预料,即使有,我起码要到后年方招。前两年指导一个研究生,相当花我力气,结果影响了我的工作。这两年,我想集中一些力量,把自己的几个项目搞出来,因此我甚感时间的紧迫,不可能在别的方面分心。”“五月下旬,我又得放下自己的工作,参加《大百科》文艺理论条目的定稿工作;六月准备发掉几部译稿(请人翻译的),然后又要转入一项集体工作《文学原理》。此事已说了几年,今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三个月闭门读书,三个月写出提纲(四人合作)。如今年能写出提纲,明年初将印寄各地,征求意见,再修改,明年下半年和后年,全部写完,最后定稿。《文学原理》增加一些新观点,完全是可以的,但问题在于体系,这是一个难题。”

四个月后的9月30日,他来信说:“久未给你信,实在比较忙,请原谅。我的日子是从一个忙,进入另一个忙,真有些喘不过气来的味道。7月前赶了一点东西,本该继续下去,了却一个心愿,但是总要插进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中断原来工作。”“8月有西北之行,最后以敦煌为终点,结束了难忘的旅行;月底参加了一个国际学术会,花了一些时间。9月又去上海半月余——《大百科》审稿,最近才回到北京,见到了你的信和稿子。最近又给我一个任务,大约要忙到11月底才告一段落。不仅生活紧张,心理也处在极为紧张的气氛中。《文学原理》正在酝酿提纲。”“你的《说‘斜’:谈古诗中的线条美》一稿,《美学评林》不拟刊用了,已给了我。我看了他们的意见,有的系观点不同之故,有的也有一定道理。现将他们的意见附上,原稿不日将寄你。新的稿子等我有空就看出来。”1983年11月9日来信:“读你来信,本想早复,怎奈任务吃紧,实难分心,今天刚告一段落,就想向你说说我的苦衷了……”

1984年1月17日来信说:“年底,我忙着一部稿子的结稿,随后病了几天,至今未痊愈,趁此空隙给你写信。”1984年12月13日来信:“……那次写信时,我还未最后确认招研究生,领导同我简单商量了一下,我的意见是我这一两年不拟招生,结果不久就断然决定要我明年招两名,报了上去,我也无法驳回了。”

1985年6月16日:“你的稿子我早已收到。5月下旬我读过两篇油印的稿子,像你与其他同志合写的《论‘辞达而已’》一文,我读后觉得写得很好,有见地,思路也清晰;《‘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说》一文,也不错,都说出了一定道理。我将此二文推荐给了《文学遗产》中的熟人,一文给《文学遗产》,一文给《光明日报》。最近又与《文学遗产》主编谈了一下,他说一定留意。不过目前尚无消息,待有佳音后我会很快告诉你们的。”“另四篇稿子,我最近找时间才能看出来。由于最近正在搞评职务,其间琐琐屑屑之事你是可想而知的。我的研究生的稿子也拖了一段时间,今天才看出来。等我看完后,再作商量,如何?”

现在回头重读这些文字,我为自己当年过多地打扰了钱先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深深感到惭愧和抱歉。不过,当时钱先生的这些信件,对我来说无异于沙漠中的甘泉,绝望中的希望,黑暗中的明灯。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对于重要稿件的指教,钱先生都注明原稿的具体页码,逐条批改。比如,1983年2月19日来信对于《审美活动中对艺术的双重审美关系》一文的批改注明原稿页码,提出意见达7条之多。

钱先生对我的文稿倾注的心血如此之多,但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在改订的文稿上署上他的名字时,一再遭到他的拒绝:“您的《审美活动中对艺术的双重审美关系》一稿稿末提了我的名字,在文章发表时一定请您删去。首先是我即使提过意见,也不必提及。如果是专著一类书籍,就又当别论了。”“此稿不知现在如何处理,《社会科学战线》有进一步的意见吗?不管哪里采用,请一定将我名字去掉是盼,另外这样做也有失谨慎。”“您这次信上又提将来稿子完成后要署上我的名字,或提一笔。我们的工作是老实的劳动,不是沽名钓誉。您的劳作我怎么署名呢,写上我的名字干什么呢?”同时还提醒我:“您在这方面似乎考虑得太多了,这样对自己建立正确的学风无大好处。”从此,我不再提及此事。与某些学术“名家”经常在学生的文章上“挂名”形成鲜明对照,钱先生终其一生,未与任何他指导过的弟子联名发表过文章。

面对有些学者沽名钓誉的现象,钱先生在1983年3月25日的来信中说:“名声、资格,其实是很空的,重要的是‘货色’!别看常到外面开会、讲话的人物,除少数外,大都是沽名钓誉。”“对我们来说,成果比什么都重要,你说对吧?”钱先生更注重的是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在学术上真正有所建树。正如他在1983年3月25日的来信中所说:“在研究现实主义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观念,这在我去年年底完成的《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书稿中已有所体现,准备在今年要写的《文学原理》中加以发挥。在理论研究中,能够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并贯穿各个方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愉快,也使我无限向往。我虽未达到这一境界,但经过艰苦的挣扎(确实是挣扎)和努力,是可以不断接近的。愿我们共同努力。”后来他在文学理论基础领域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说”和“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就是他一生不懈追求的成果。

钱先生的实诚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真实做人,待人以诚,尊重任何人,但决不趋附任何人。

钱先生的仁厚

钱先生如此实诚、尽责地长期指导着一个在基层奋斗的年轻学子,源于骨子里慈悲为怀的仁厚。

那个时候大家收入都不高,考虑到先生经常给我回挂号信,信中常有几十页的文稿,很破费,我曾在去信中附上一笔邮资,先生原样退回。“你寄来的钱,我附在信中,你收入不多,个中道理,我不多说了。”1983年年初,我托人带了二斤猪蹄筋给钱先生表示心意。钱先生又一次寄给我20元钱,并在1983年2月15日回信说:“你托人带给我的东西收到了,十分感谢。此物市面上极难买到,难为你了。先寄付20元,不知够不够数?你收入少,破费你是不忍心的。”1984年12月13日来信说:“正想给你写信,就收到你寄来的挂历,实在感谢。其实,你不用花费钱去买这类东西,你的收入不多,而我也并不在乎相互馈赠什么。”

多次通信,为了让先生对我的情况有多一点的了解,我把自家的情况都向他汇报了。他也在1983年3月25日的信末告诉我:“我家庭条件尚好,小家庭三人:我、我妻子和女儿。妻子在外语学院工作,女儿去年已考入大学。我们比较开明,早就不重男轻女,而且只要一个孩子,一笑。”让人感到先生很善于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严谨不苟中亦不失温情。1985年4月,先生到扬州开会。因为通信几年,一直没见过面,我曾表示过很想见先生一面,先生便在开会前来信告诉我。会后,在先生的老家无锡,我们得以见了一面,并同住一宿,我与先生倾心长谈、抵足而眠,一解我多年的心头之愿。

确定备考研究生后,我写信征求钱先生的意见。钱先生在1983年5月11日的回信中帮我参谋:“我和你虽有接触,但说实在的是缺乏了解的,这也是自然的,只是通过一些信件、稿子做媒介嘛!我觉得你兴趣广泛,于文艺理论研究有好处,但就你的写作情况来看,定的题目,涉及的范围太泛了。青年人什么都想搞,搞得过于杂,就会事倍功半。据我观察,你的古代文论有一定底子,何不把这作为主攻方向呢?你有志于中国美学史(我室敏泽在搞),设想很好,但方向要早定。古代文论、美学、文艺、理论、批评等范围都很大,一个人想在这几方面都有所作为,并驾齐驱,那是相当困难的,何况是刚起步的时候呢?其实这个意思我早在去年就写过几纸,要选好方向、题目,抓住不放,自甘寂寞,而后方有所得,见到成果,才告罢休。到时自然水到渠成,乐在其中。而我,说实在的,只能给你出出主意,像与朋友一样,余则实在感到无能为力。”最后一句话,既说得实在,也说得暖心。

1985年我第一次考研,各门都过线了,但没被录取。我铆足了劲准备第二年再次报考,却被县教育局卡住了,在我几近崩溃的时候,1985年12月26日,钱先生来信送来安慰说:“读来信,知你报名落空,甚为惆怅。生活里有些事真是不可思议。明明有文可循,但到一些人手里就变了样,此路不通。我这里也碰到一例:一位安徽的教员工作已两年,要求报考研究生,学校不给证明、政审。尽管有批评类似事件的例子,但有人就是给你拖延时日,延误期限。像你的情况,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蓄芳待来年’了。”

通信中,钱先生不仅帮我改稿,参谋考研,而且为我生活、感情中遇到的问题排忧解难,送上安慰与呵护。2018年,我把我们这6年多的通信整理成《钱中文祁志祥八十年代文艺美学通信》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钱先生在这部书的前言中回忆道:“在6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你来我往,通过书信不断讨论他的来稿,也旁及当时的文艺、美学热点问题乃至生活情感问题。针对他屡屡努力、屡遭退稿的遭遇,我不断给他鼓励打气;针对他成名心切的心理,我建议他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准备;针对他过于广泛的兴趣,我建议他收缩写作领域,确定自己的专长,不要四面开花;根据他中国古代文论有较好的底子,我建议他坚持下去,一抓到底,直到开花结果,然后再扩大到线与面;针对他个人情感遭遇危机,研究生报名一再受阻等不顺心的事,我送去同情和关切,也尽量帮着出出主意。这样,在我们之间,就不知不觉地建立了一种相当深切的朋友关系。这属于一种‘忘年交’吧?”

钱先生就是这样,以他的实诚和仁厚,持续不断地善待着我,悲悯着我,温润着我,带教着我,也激励着我。

1987年,我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先生的研究生,人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一直不敢懈怠,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兑现当年向钱先生抒发的奋斗理想,不断作出新的成绩回报先生的栽培。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讨教的说说2

#生活有温度#

有人说,想要婆媳关系融洽,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距离。彼此分开生活,互不打扰,就不容易产生矛盾或纠葛。

听起来有些道理,双方接触的机会少了,自然麻烦也就少了。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一起生活的婆媳同样相处得非常好。那他们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小区里64岁的柳阿姨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带孩子十多年后,她回老家独自生活。儿媳每天都打电话“讨教”。孙女说,好人遇上好人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听她详细地说说吧。


64岁的柳阿姨自述

01

我叫柳桂花,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年到头在大棚里种菜。老伴儿是个手艺不错的瓦匠,平常跟着本村的包工队四处干活儿。儿子是我俩唯一的孩子,也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过上好日子,我俩努力挣钱,供他读书。虽然从小就被娇惯,但儿子还是很懂事,也特别有上进心,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

这让我们很自豪,也觉得在人前人后非常有面子。为了答谢亲朋,分享喜悦,老伴儿特意在镇上订了酒席,请大家吃饭。然而万万没想到,这次宴请却成了我心里最大的伤痛。

那天吃完饭,我和儿子提前回了家。老伴儿陪工友多喝了两杯,晚上回来时竟从桥上摔了下去。他就这样走了,也使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倒了谷底。

可不管怎么样,日子还要继续过下去,儿子的前途更不能耽误。我咬着牙,有泪往肚子里流,带着微笑把儿子送去了学校。


02

没了帮手,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一个人来扛。但我悄悄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一定将儿子培养成才。为了多赚些钱,我独自种了两个大棚,起早贪黑地忙碌着。

儿子特别心疼我,经常说:“妈,你不能这么拼命,会累垮的。我可以靠打工养活自己。”

听孩子这么说,我感到很欣慰,但还是提醒他,学业最重要,花费不是他应该考虑的问题。

转眼几年,大学快毕业时,儿子带回来一个女孩子,并开玩笑说,让我看看中不中意。这姑娘名叫小蕊,长相一般,但大大方方的,手脚挺勤快,而且也是个农村长大的孩子。

对于儿子的选择,我没有什么意见,只要他们互相喜欢,以后走到一起,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自己就知足了。


03

上班不久,儿子和小蕊就跟我商量办婚事的事情。这让我心里很着急,一来还没给他们买房子,二来又要准备一份彩礼。

两孩子却笑着说,我想多了,结个婚哪有那么麻烦。他们上学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不能再给老人增加负担了。简单一点,请两边的亲人们聚到一起,彼此认识一下,吃顿饭就好了。

对于这种做法,我当然很支持,可又觉得亏待了小蕊,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所以取出自己的积蓄,想拿给他们当作安家费。

不料,小蕊直接拒绝了我,并说他们都长大了,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回报老人。如果再拿我的钱,那不就成了啃老了吗?

看到她能这么体谅老人,懂得感恩,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善良的好儿媳。


04

第二年,孙女出生了。我知道小两口事业心都很强,所以没等他们开口,就提前处理掉大棚,主动进城帮忙了。

时间过得真快,我在儿子家一住就是十几年,期间,几次提出要回老家继续种菜,都被儿媳小蕊以各种理由拦了下来。

后来,孙女上了初中,不用再接送。我考虑着,自己总是这么待着吃闲饭,时间久了,会不会被小蕊嫌弃呢?

再说,自己长期住在家里,肯定会影响小两口的生活。趁着跟他们没啥矛盾,还是回去住几年比较好。

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一家三口都没有挽留我。尽管有点小失落,但自己已经做出了决定,那就收拾东西走吧。


05

可刚回到老家,我就觉得情况不对了。每天儿媳小蕊都会打来电话“求教”,不是说找不到孩子衣服了,找不到本子了,就是问煎鸡蛋放多少油,用不用放盐,或者哪个墩布是擦房间的,哪个是擦厨房的等等一堆家庭琐事。

最让我发愁的是,头一天明明白白告诉她了。可第二天,她就给忘了,又要问一次,并且有时还会通过视频,让我遥控指导。

可看到小蕊蓬头垢面的样子,再看看家里那乱七八糟的环境,我不禁觉得又好笑,又好气,以前那么干净利落的一个儿媳妇,为啥自己回来了,就变化这么大呢?哎,看来家里少了我这个“后勤部长”还真是不行呀。

有一次周末,孙女也打来电话,诉苦说,自从我走后,她的生活水平就直线下降了,还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思前想后,我实在不放心,况且没有大棚了,留在老家挺无聊的,还不如跟孩子们在一起过得乐呵,不然再回城里得了。


06

那一天,一进儿子家,我不由得愣住了。整个屋子里都打扫得干干净净,餐桌上摆得满满当当。

小蕊笑着说:“妈,欢迎你回家!”

“妈,你被小蕊骗了。她就是想让你回来,跟我们一起生活。”儿子在一旁解释着。

此时,我才明白了,原来是她在捣鬼,不过自己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儿媳,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

这会儿,孙女也走过来,拉着我的手,一本正经地说:“这才是好人遇上了好人,好婆婆碰上了好儿媳呀!”

都说婆媳关系不好处,可在我看来,要么是自己没有用心,要么是没有遇上懂事的人。


写在最后:

在生活当中,像柳阿姨这样的人有很多,像儿媳小蕊一样的人也不少。她们事事感同身受,处处替别人着想,真心实意地付出,却极少去斤斤计较。

今天以此文提醒身边的婆媳们,要想遇到好人,遇到好儿媳或者好婆婆,那就让自己先做个“好人”吧。

愿所有婆媳都相处融洽,愿所有家庭都和和睦睦;让婆媳之间不用再保持距离,让婆婆的家和儿媳的家汇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文后寄语: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一丝垂纶,一个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情感讲述者,愿陪伴师友品味生活,笑谈人生。

讨教的说说3

人生旅程很短暂,不懂时,别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有错过,才会有新的遇见。缘分就是,不早不晚,恰恰刚好。生活撩人心魄的地方是: 你永远不知道, 在下一刻,在下一个地方, 会有哪一个人, 不早不晚,不远不近, 为你等在那里。

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不晓得爱情的珍贵,以为就是普通的生活而已,虽然甜蜜,却也平淡。然而一旦分开,那种心被割去一块的感觉,就会让你明白,平淡的生活,就是爱情最好的礼物。很多人以为,分手后痛彻心扉的才是爱。其实你错了,让你甜蜜的才是爱,让你痛苦的只是不甘心。

人生有太多的遇见,擦肩而过是一种遇见,刻苦铭心是一种遇见。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这世间的遇见,没有早晚,没有对错,珍惜才是最美丽的拥有。遇见,不必在最美的年华。

怀念不一定就要相见,喜欢不一定就要在一起,你要相信,每一种距离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最难过的,莫过于当你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迟或早,你不得不放弃。爱情就是,你喜欢我吃我不能闻起的榴莲,我依然会捏着鼻子买回来给你看你心花怒放的样子。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 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害怕了一个人的冷清;害怕了夜晚时的宁静;害怕了睹物而思人;害怕了触景而伤情.原来,想要刻意忘记的,却会情不自禁的想起;想要放弃的,却无法做到洒脱的放手;有些感情,明明知道不会再继续;有些人,明明知道不值得珍惜;就算嘴里说着无所谓,而面对曾经深爱的人,我也无法做到心如止水。

我们慢慢来,余生多指教。安东尼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就那么一直白首到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