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宝宝真乖说说(宝宝睡觉乖的说说)

2022-10-10 18:15 作者:群言群语 围观:

还认为“乖孩子没出息”?拥有这些特点,乖孩子也会有大成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群言群语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宝宝真乖说说(宝宝睡觉乖的说说)1

从前,“乖孩子”是个褒义词,是对孩子的赞美。人们总习惯于用“这个孩子真乖”、“你家孩子真乖啊”这样的话语来夸奖孩子。而现在在一些人的眼里,“乖孩子”逐渐沦为了贬义词。因为“乖孩子”以意味着“长大了没出息”。

“乖孩子”=“没出息”吗?

并不是“乖孩子”没出息,而是人们给“乖孩子”下错了定义,这种错误定义下的“乖孩子”没出息。


1

错误一:乖孩子=听话顺从

大人总是习惯于用“是否听话”来作为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乖的标准。

在家里,妈妈说“你要听话啊,你不听话,就不是个乖孩子”。在外面,别人说“你家孩子真听话,真乖啊”。

渐渐地,孩子们知道了要想做个大家都喜欢的孩子,需要听话,需要顺从。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别人说的要照做,不能反驳。

于是,“乖孩子”越来越听话,越来越顺从。

错误二:乖孩子=安静省心

两个孩子都在搭积木,那个安静不吵闹的孩子总会得到大人的夸奖“这孩子真乖啊”,而那个总是将自己搭起的积木推倒的孩子,就会被评价为“这孩子也太皮了”。

很多时候,大人总希望孩子能够安静一些。在家里,家长们希望孩子可以安静的自己玩,而大人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哪怕是玩手机。课堂上,老师希望孩子可以安静的听课,这样课堂秩序会很好,老师可以更专注于讲课。

很多时候,大人也希望孩子能够省心一些。不要上蹿下跳,不要爬高爬低,更不要吵闹大叫。因为在大人的潜意识里,孩子越省心,家长越舒心。

渐渐地,“乖孩子”越来越安静,越来越省心。

错误三:乖孩子=规矩忍让

“这个不能碰”、“别人给的东西不能拿”、“不能吃糖”、“不能光着脚”、“不能跑那么快”。大人总是给孩子制定很多的规则,有些是必须的,而有些并没有那么重要。那些总是谨守规则的孩子,毫无疑问,总是获得“乖孩子”的称号。

孩子的世界里,争抢随处可见。一个玩具、一颗糖果、一支画笔,都可以引发孩子间的战争。发生争抢时,那个主动放弃的孩子总是会冠以“乖孩子”的名头,而就是不放手的孩子,可能会遭到家长的责骂。

渐渐地,“乖孩子”越发的守规矩,在面对冲突时也总是忍让妥协。

2

在这种错误定义下的“乖孩子”们长大了会怎么样呢?

听话顺从,让孩子只会迎合、讨好他人

总是被教导要听话的乖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一味地迎合、讨好,他们希望用迎合和讨好来获取他人的肯定,他们在迎合与讨好中来实现对自我的肯定。

听话顺从的孩子,一旦失去了他人的肯定,便会陷入对自我的怀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判完全来自于外界,所以为了不迷失自己,他们也会越来越多地去迎合、讨好他人。

安静省心,让孩子无法适应时代变化

被要求安静省心的“乖孩子”,总是将自己局限在一方狭窄的小天地里,缺乏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也没有灵活地适应能力。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难以快速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

安静省心的乖孩子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时,会感到恐慌害怕;在需要跳出熟悉环境时,会畏手畏脚,不敢向前。

规矩忍让,让孩子失去真实自我

过于规矩忍让的“乖孩子”,他们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一味地遵守着他人制定的规则,即便那规则是无理不公的,也不敢挣脱规则的束缚。他们总是过度的忽视自己,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要求,也不知道考虑自己的需求。

听话顺从、安静省心、规矩忍让的“乖孩子”们,长大后逐渐形成了失去自我的“讨好型人格”。


3

“乖孩子”不该是个贬义词,“乖孩子”长大后也该拥有幸福的生活,只要我们重新来定义“乖孩子”。

乖孩子要既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也能拥有自己的想法

大人希望孩子听话顺从本没有错,但却不能要求孩子一味地听话顺从,大人们既要向孩子传输正确的观点,也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面对既定规则,大人希望孩子能够顺从时,要态度坚定、深情温柔;面对各类事件,邀请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乖孩子要既能安安静静独处,也能自由自在探索

大人不能每时每刻的围绕着孩子,在大人忙于自己的事情时,要让孩子学会安静独处,让孩子在独处中学会思考,让孩子在独处中发展能力。

独处虽好,但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也不该为了减少麻烦而禁锢了孩子的探索的自由。抽出时间,允许孩子肆无忌惮的去撒欢,去自由奔跑,去尝试探索,起亲身体验世界的奇幻精彩。

在探索和尝试中,孩子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变化。

乖孩子要既能遵守好的规则,也能勇敢坚持自我

“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规则,面对着无处不在的各种规则,大人要教会孩子学会遵守应守的规则。同时也教给孩子一些批判的思维,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对错,面对无理的要求,也可以勇敢地说“不”。

每个人都处在关系中,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际圈层,面对人际里的冲突矛盾,教导孩子除了忍让,除了照顾他人的需求,自己也同样重要。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关照自己的内心。

让孩子明白:学会爱自己,方能爱他人,方能拥有他人的爱。



4

乖孩子也能有大出息,只要大人别再用错误的方式来定义“乖孩子”。

大人们多一些的耐心,多一些真心陪伴、用心教导,每个孩子都可以做个敢爱敢恨、敢怒敢言、敢想敢当的乖孩子,每个乖孩子也都能拥有无限精彩的未来。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我是群言语儿童教育,十年潜心研究儿童教育,关注我,和我一起了解儿童,关注儿童发展。

宝宝真乖说说(宝宝睡觉乖的说说)2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

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懂事”和“乖”,似乎是家长、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

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候表现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从小到大,我们被要求:

在家庭中我们要听从父母的意见,不许忤逆;

在学校里我们要尊师重道,不能调皮捣蛋;

在工作中我们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级指东你不敢往西;

在新闻媒体里,更是要弘扬社会正能量,阴暗的事物无处遁形。

这样的我们,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

可所有的压力和情绪不会因为你压制而消失,这些所谓的“负能量”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对你造成伤害,而这些伤害正是造成抑郁、焦虑、强迫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建议:

一是鼓励孩宣泄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哭闹;

二是告诉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的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不要让亲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这个关系被任何一种其他关系僭越,都会造成家庭问题。

“妈宝男”就是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你要这样,我妈要那样,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们自己处理吧”

妈宝男因为无主见,特别害怕矛盾发生。如果女友和自己妈妈之间有了争执,作为一个成熟男人,应当从中斡旋,而宝妈男只会像鸵鸟一样埋头于沙子之中,逃避麻烦。“你们都好烦,自己处理吧”是他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伏弟魔”就是妻子与弟弟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最可怕的女人,就是伏弟魔,心里只有娘家人,没有自家人。仿佛小家庭不是家,仿佛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为了娘家人,她掏空了全部。

这两种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毕竟网上还流传着“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来提醒人们。还有下面一种在中国的家庭中更为普遍,但更加隐匿。

听话的孩子有时无法准确表达情绪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患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感受,Ta们常常无法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这一定程度阻碍了了解自我,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构建。

语言和自我意识关系甚密,只有当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出现了必要的、准确的名词或形容词,才能让人们的情绪和思维得以定位。

因此心理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用症状学术语或心理学表述来对来访者的感受进行标记,增强Ta们的确定感和掌控感。

当人们能够把一件事情置于某种逻辑关系之下时,它就好像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了。

内在的思维或行为就不再排斥、恐惧或害怕失去控制;反而,人们的内在情绪就能以命名的事物为依据,让人获得掌控感。

听话的孩子不敢主动表达自己

一个来访者被周围朋友评价为高冷,不会主动关心别人,Ta自己解释为不愿意跟别人聊闲天,“这是浪费时间”或者“这是无效的沟通”。

我好奇:“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怎样才是不浪费时间?”

在Ta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要带着目的性,比如为了解决矛盾、为了使得事情有所进展。有时候甚至需要功利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人和事,Ta才愿意去花时间了解和沟通。

可Ta说着说着意识到“不聊闲天儿”可能有些不对劲,因为这让生活变得无趣,而且充满了“政治正确”,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离Ta越来越远,而自己的情绪也逐渐表现出抑郁和过分担忧的状态。

成长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我们不喜欢“聊闲天儿”,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轻松而温馨的环境、学校的某个老师曾因自己聊天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聊天对象等等。

这些都让我们以为“聊闲天”、“说废话”是不对的,逐渐使自己丧失掉了这种能力,但与此同时可能丧失掉的还有“情绪排解的通道”和“获取快乐的源泉”。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虽然很多“乖”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心理问题,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说所有乖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不要再一味追求做个“乖孩子”或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变“乖”,希望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宝宝真乖说说(宝宝睡觉乖的说说)3

众所周知,在育儿路上家长们少不了要表扬孩子。


在《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说道:


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比起那些得不到赞赏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更加良好,更乐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也更愿意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


然而大部分家长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经常脱口而出的是:你真棒!你真乖!


比如:

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哇!你真棒”

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房子,“哇!你真厉害”

孩子帮妈妈扔垃圾,“你真乖”


看似每次你的表扬都能让孩子感到欢喜,但是其实有些表扬并不适合孩子,甚至适得其反。


不合时宜的表扬,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第一,超出实际情况的表扬


倘若今天孩子只是随便穿了一件普通的衬衫,你打量了一下他,然后对他说:哇,你真是光彩照人!


超过实际情况的夸奖,往往孩子并不会真心接受,孩子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而这种名不符实的表扬也会让孩子失去判断力。



第二,千篇一律的表扬


孩子成绩进步,你说真棒;

孩子帮助别人,你也是说真棒;

孩子帮忙做家务,你还是说真棒。


这种缺乏营养的表扬,不能让孩子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从而无法在自己优秀的特质上更加努力。


第三,敷衍了事的表扬


当孩子兴致勃勃的把他的手工作品给你欣赏的时候,你一句还不错,就把他打发。


当孩子拿着成绩单向你索取表扬的时候,你说还行,下次继续努力。


当孩子今天把碗洗得干干净净满心期待你对他的赞美时,你只说了宝贝真乖。


这样的表扬只会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和分享欲,难以激发孩子心中的源动力,长期下来,他们会逐渐降低对家长的期望,而你的话语想要促进他进步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弱。


第四,过于频繁的表扬


过于频繁表扬孩子,而且没有针对性的话,会有一定的危害。


比如好好学习和做家务,这种本来就应该需要完成的任务,当需要频繁表扬才愿意去做的时候,一旦失去表扬,孩子便不愿意去做,这样便对孩子造成误导。



那么如何正确表扬孩子,家长需要学习这3点


1.描述性的赞赏


将你所看到的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给孩子。


当孩子收拾完房间,不妨对他说:


我看到房间有很多变化,东西都被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玩具也都分类地很清楚,而且地上的灰层都被扫的非常干净了。


比起“你真棒”,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可能让你一下子无法适应,不过你可以在生活中多加练习,花时间想一想,在脑子里准确描绘你孩子所做的事情以及你所看到的。


当表扬的话越具体,这些话就越容易抵达孩子的内心,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思考。


这样他们会更专注于事情本身,逐渐建立起稳固的自信。


2.说出你的感受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你的感受。


比如:

你把房间收拾好了,我感觉走进来很舒适。

你对妈妈说的“辛苦了”,妈妈听了很感动。

你有帮助别人,妈妈很欣慰。


当你说出你的感受,孩子能够明显感觉到你真心在关注他,他会更加肯定自己,也会有更多的动力去完成更高的目标。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比如:

当孩子看书或写作业比较久,这叫作“有耐心”。

当孩子搭了一组不错的积木,这叫作“有创意”

当孩子把零食分享给小朋友,这叫做“有爱心”


这些可以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知,孩子也会更加自信,更会愿意接受更高级的挑战。



同时,孩子表现不好或者受挫的时候,你也可以进行表扬。


一次,我家孩子穿衣服的时候穿的很慢,甚至有点不耐烦了,我就表扬他:


昨天你穿衣服花了3分钟的时间,可是你今天确只穿了1分钟,说明你有进步呢?


孩子的坏情绪因为我的表扬立马消失,还说:

明天我要穿的更快呢!


有的时候,我会让孩子自己收拾玩乐区,他有的时候会敷衍了事,随便收拾一下应付我,我便会说:


宝贝,这里确实不太好收拾,因为东西有点多,不好分类,想要收拾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即使这样,你也收拾的还可以。说明你很有耐心,而且很多东西你都放回了原先的位置,只是还有一些小角落有点乱,你可以完成吗?妈妈期待你的表现哦!等你完成了?过来叫妈妈欣赏好吗?


话没说完,他就屁颠屁颠开开心心跑去继续收拾,并且满心期待我欣赏他的“杰作”。



一个小小的表扬,真的能够激起孩子心中的浪花,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话语,其实都会储存在他们的内心,没有人能够夺去。


这些平淡无奇的经历,在他今后受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给他安慰和鼓励,也必定是他日后成功的基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