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晶羽文学网

微信
手机版

缺人陪说说(周末陪娃说说)

2022-10-04 14:08 作者:光明网 围观:

触动心灵的经典说说,道理深刻,指导人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缺人陪说说(周末陪娃说说)1

一 * 人生就像培育种子,投入的每一分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于你。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每天多努力一点点。

二 * 当我站在高高的的门槛前,蒲公英告诉我,背起行囊出发吧,梦想就是最后的归宿,蝶儿告诉我,如果没有梦想,连翅膀也会成为累赘,花朵告诉我,永远不要叹息,用一生绽放,然后成熟一个秋天的梦。

三 * 可以和人分享的,总是快乐多于难过,能够与人倾诉的,总是无关痛痒的多,心上的伤,只有自己最疼,难言的痛,只有自己最懂。

四 * 在人生的旅途中,当你放慢一下脚步去领略周围的风景,你会发现人生是多么的可爱,每个季节里都有很多足以让你忘记所有烦恼的赏心乐事。生活要的是一份淡然,这样才能够过的洒脱,人生是一场感悟,这样才过得有意义,友情,千钧一发,一臂之力。

五 *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六 * 人这一辈子过得很吃力:脚下的路,步履艰辛也要走完;肩上的担,纵有千斤也要承担。

七 * 有时候,我们努力,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被世界改变。没有一条路是弯路,也没有一种努力是荒废,因为生命的精彩从来都不是以结局论断好坏。不是所有奋斗都会有一个让你满意的结果,但每一个奋斗的过程都会让你变得与众不同。美好的一天从精彩开始!

八 * 你的人生永远不会辜负你,那些转错的弯,走错的路,流下的泪水,滴下的汗水,留下的伤痕。所有这些全都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一段独自闯荡的生活,都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的至深感悟,每一个晨光四射的早晨,都是一个完美拼搏的开始。

九 * 很多时候,我们说放下了,其实并没有真的放下,我们只是假装痊愈,假装幸福,然后在寂静的角落里默默地重复伤心。

十 * 有人喜欢说:等你成功了,我就跟你干!你可知道:等我成功了,你和我的距离已经很遥远了!雪中送炭的时候你在看;抱团取暖的时候你在躲;同舟共济的时候你不出力;锦上添花的时候,对不起,我不缺人!

十一 * 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痛苦倾诉错了人,就成了笑料。

十二 * 在生活的世界里,只要你乐观,只要你坚强,只要你不屈,挫折就会为你让路,失败就会向你低头,沙粒也能变成珍珠,石头也会化作黄金;荆棘也会开出花朵,你得到的,将是一串串的收获和惊喜。

十三 * 女人不要太好强,有的女人自尊心过强。是别人的错她态度很强硬,是自己的错她同样态度很强硬。她总以为去求别人是下贱的表现,她是永远不会求男人的。这样的女人也就是很令人头疼。

十四 * 如果生活中,有一个人想把你踩在脚下,不要以为生活错待了你。或许,还有十个人想要把你踩在脚下,只是你的强大,让他们没有机会伸出脚来。不要抱怨这个世界弱肉强食,你会逐渐发现,它看起来很残酷,却十分公正。

十五 * 累了去睡,哭了去醉,黎明到来又是一天新的开始,地球不会因为任何苦难而停止转动。我们要努力地生存在红尘中,却是能无所谓得失,尽力于世俗里,却懂得释怀恩怨,携一颗宽容淡定、坚强豁达的心,走一路人生。

十六 * 流年如水,一如往常地带走过去的时光,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有人带着笑容,体味回忆的微妙,有人锁着眉头,纠结过往的烦恼。匆匆那些年,有几许无奈,也有几许快乐,如果说,人生是一幅水墨画,那么人生的高高低低,何尝不是画中的浓淡相宜,不须纠结得失,高与低,浓与淡,都是人生恰好的画面。

十七 * 人要实在才会自在,你欺骗别人,就会觉得世界也在欺骗你。做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你把别人放在心上,别人才会把你放在心上。用心计,只能让人相信你一阵子。用心,则可以让人相信你一辈子。”

十八 * 有些路,走与不走,都在那里;有些话,说与不说,都是伤害;有些人,见与不见,都会离开。失去后才知道珍惜,那是因为不懂得尊重;得到了再失去,那是因为不属于你;属于你的要珍惜,才会永远,开心和痛苦总会不期而遇。

十九 * 生活从没有“容易”二字,每个人都要背负许多东西上路。有的人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有的人却能面带微笑继续前行。迷茫的人只抱怨,而透彻的人却在微笑。

二十 *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苏醒的过程:心里有阳光,雨天也是一种浪漫;心里下着雨,晴天也是一种遭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只是他们都修炼了一颗强大的心,因而不被痛苦所左右。愿你拥有强大的内心,不是生活左右你,而是你驾驭生活。

二十一 * 太多毒鸡汤告诉你,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可它没告诉你,你想要的,岁月凭什么给你!所有逆袭,都是有备而来,所有光芒,需要时间才能被看到,所有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

二十二 * 人生就像减法,一天一天在变少,努力去拥抱阳光,坚强,向上,靠近美好,一个人只有认真生活的时候才是最美的。不要执着于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要知道我们的努力,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和谁相配,而是为了活出生命的精彩,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二十三 * 要走好脚下的路,要对得起自己,有些事是出乎意料的,有些事是情理之中的,有些事是难以控制的,有些事是不尽人意的,有些事是不和逻辑的,有些事是恍然大悟的,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忘了自己的本心,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性格还有自己的原则。

二十四 * 耐心点,坚强点,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闯劲。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绝大部分的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二十五 *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处在别人的关爱中,最易弱化自己。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敢于挑战逆境的人,生命因此茁壮。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十六 * 动了真感情的人都会喜怒无常,这个尘世,除了从容的大地山川,以及从不懂忧伤的云彩和石头,恐怕没有未曾痛过的人吧。不同凡俗的人生,不是快乐得有滋有味,而是痛得有声有色。

二十七 * 男人可以心痛,但无需沉沦;男人可以呐喊,但无需哭泣;男人可以霸气,但无需霸道;男人可以柔情,但无需缠绵。有霸气,有柔情,有平淡,有辉煌,这,才是男人的世界,在缘分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二十八 * 能做到一百分,就不要只做九十分,当你总想着九十分就足够了,可能到最后,你连六十分都不到。

二十九 * 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别人得到的,切莫妒忌;倾心投入的,不遗余力;成功在望的,加大力气;曾经拥有的,刻骨铭记;奋斗得到的,倍加珍惜;已经失去的,留给记忆;历经磨难的,洞悉生机;表面轻松的,实则不易;企图拥有的,必须努力;时刻牢记的,爱惜自己。

三十 * 人生的旅途那么长,我们走过一站又一站,遇过一个有一个的人,却始终无从知晓,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的劫难。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而错过后,便永远无法了解到底错过了什么。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缺人陪说说(周末陪娃说说)2

朱军今年37岁,妻子刘艳30岁

两人在今年年初奉子成婚

刘艳怀胎十月剖腹产生下了女儿

女儿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了

然而两人从相识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

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不过两个多月

更不正常的是

有了婚礼,有了孩子

妻子却不愿领证不愿回两人的家

妻子刘艳说

举行婚礼前恰逢他的生日

正好可以领取结婚证成为结婚纪念日

可是朱军却提出日子要有父母决定

拒绝了刘艳的提议

之后又因诸多巧合一直拖到了现在

两人自从在一起后,分歧越来越大

消费观念的不同

成了两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朱军收入不稳定

结婚掏空了家底还欠下了外债

他希望生活应该朴实应该量力而行

而刘艳却追求品质生活

追求生活的仪式感

婚前她做销售 每月有近一万的收入

她不希望因为结婚

降低自己对生活的要求

更何况是为了孩子

这样性格迥异的两人

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刘艳的母亲和朱军的父亲在去江西的大巴上相识,攀谈中聊到子女婚姻的问题很是烦恼,了解最基本的婚姻情况后,发现两家人相距不远,内心甚是满意,于是两位家长不谋而合,撮合子女与对方相亲。

刘艳:““我30岁了,一直没结婚是因为没有碰到自己喜欢的,我在外面工作很多年,收入不低而且稳定,我也不缺人追,但是我的妈妈对我以死相逼,她说她就一条命,要我去相亲,说这个男的有多好,家里有多好,我回来的第二天就叫我出去吃饭,就把我结婚的日子定下来了,没有人问过我的意见。”

刘艳身边并不缺乏追求者,因为性格独立也因为追求爱情,所以到了而立之年还没有结婚,但是她的婚姻成了母亲的心病,父亲在刘艳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安慰母亲,她只好妥协,刘艳被动接受了所有安排。她还没来得及与朱军相处互相了解,还没有感情,就成为了朱军的新娘。

在刘艳的眼中,朱军没有主见、缺乏担当,是一个妈宝丈夫,而在朱军看来,他极尽妥协,不过是想要安稳的生活。

刘艳的母亲悔不当初,她不该强迫女儿接受一段她并不满意的婚姻,她完成了丈夫的嘱托,了却了心愿,却牺牲了女儿的幸福,作为母亲,独自抚养孩子的辛苦她深有体会,她说,她不会再干涉女儿的选择。

“结婚后幸福吗?”

“太累了,真的太累了……”这是朱军对记者的回答。

三观不同、性格不合……

这段被父母撮合的婚姻还能继续走下去吗?

这个故事也让网友们纷纷感慨

你被逼过婚吗?

之前有一段帖子在网上疯狂转载:

消息的真实性没有得到证实,不过逼婚这事现在真的挺严重,据《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报告》针对国内40岁以下青年每个城市1000份样本调查结果列举了各省逼婚率等,看图直观感受下……

去年11月,

微博一条新闻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并且登上热搜榜

去年年初,浙江台州有个大龄女子因为单身问题,整个春节都在遭受家人的“伤害”,最终一怒之下做了傻事……

台州黄岩的吴丽(化名)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如今已是奔五的年纪,仍未出嫁。早在20年前,她就开始被父母催婚。偏偏她不愿将就,要等自己的“真命天子”。后来弟弟妹妹都陆陆续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她因此没少遭受亲属的数落。“你看你,磨磨蹭蹭挑三拣四,现在都被赶超了……”左邻右舍也拿她当话题,闲言碎语吹到父母的耳里,老人受不住,赶她出门。“找不到老公就别回家了。”

过年,吴丽回家看到久违的父母,还没来得及诉说思念,却因为没有带男友回家而遭冷落。弟弟妹妹看到父母一大把年纪还为姐姐的婚事发愁,就在年夜饭上轮番数落她,当时她就拍了桌子,一家人不欢而散。

正月初五,一家人又因为琐事说了吴丽。她彻底恼了,和全家人翻了脸。随后吴丽离开家,到附近的路边摊喝酒解闷。几罐啤酒下肚,越想越气,觉得家里人对她不公——就因为没有结婚,有家不能回,有房不让住。

吴丽突然想到了一个复仇计划。

当晚9点左右,她在小店买了个打火机,跑回家中,一边大喊“我要把房子点着了,你们不给我房子住,你们也都不用住”,一边将一楼父母住的门窗外塑料膜给点着了。眼看着塑料膜着起来了,木质门框也冒烟了,住楼上的弟弟跑下来扑火,吴丽怕事情闹大了,打了110,自己则迅速逃离现场。

很快,吴丽就被民警找到带回警局了。她一个劲强调自己只是想报复一下家里人,吓唬一下他们,并没有真要烧房子。“不管是否是真心烧房子,自家的房子连着别人家的房子,都极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经办民警说。

“你们不知道,这些年为了结婚的事,全家人都把我往绝路上逼。没结婚有什么错?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也是他们的亲人啊……”在公安局,吴丽泪如雨下。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

@新面纱

我是被父母逼着去相亲的,本不想结婚,可是没有办法,我都29岁了,在我老家,女孩子快30了还不结婚,就被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我妈妈承受不住压力,就三天两头打电话给我,催我快点找男朋友,可我每天都忙着工作,圈子又小,根本认识不到合适的男人。

我妈就逼我回去相亲,我已经拒绝了很多了,甚至跟我妈吵了起来。我妈给我下通牒:你要是再不回家相亲,过年就别回来!

那一年,我到底还是回家去了,我妈又是哭又是劝地在我跟前说:那个男人是你二姨家的以前同单位上班的阿姨家的儿子,以前你二姨没少受她的照顾,你要是不去,就是丢了妈妈的脸,丢妈妈的脸不要紧,别丢了你二姨的脸,你二姨丢脸,得罪了她的同事,还怎么在她们那个圈子里混下去,名声不好啊,你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

于是,我就一时心软,硬着头皮去跟那个男人见了一面。

那个男人,倒没什么大毛病,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我对他,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就是缺少那种“爱”的感觉。

见面后,家人就急忙问相处得怎么样了,抓紧了,人家可是高材生,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庙了,你可是快30岁的女孩了,现在你还能挑一挑,过了年,就是别人挑你了。

那一次,我哭了,感觉今生自己都找不到爱情了,于是,相处两个月后,认命,结婚。

婚后的生活,不仅没有一点甜蜜的感觉,反而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媳矛盾等等,争吵不休,老公压根不会替我出气,站在我这边。

因为两人感情不深,想再培养感情,就不想那么快要孩子,可公婆不断催,老公又对他父母愚孝,这更让我烦心。在一次家庭大吵中,我终于爆发了,决定离婚。

@匿名用户

说说我表姐吧。她和姐夫是相亲认识的,两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各自之前都刚结束了第一次不愉快的婚姻。第二次的婚姻,都想珍惜。

姐夫的父亲是小官,正好是我表姐工作单位的领导。直接能照顾到。

表姐家境普通,性情直爽并且是美女,姐夫家境在我们当地算中产阶级了(父母资产),人也比较实在。两人相亲后基本上是郎才女貌,就试着在一起。

那时他俩还来我家劝我找个经济条件好的男人嫁,因为我家人正极力反对我的恋爱,正好我表姐和姐夫来我家,展现了经济基础决定婚姻质量的案例。

可是从采买婚礼用品的时候,我陪过几次她,都是她一个人在奔波。姐夫从没有跟她一起挑选。我那时就看到了她的疲惫。

挑选婚纱也是我和表姐去,老板娘看这么多次,都是我表姐一个人选,也看到了些什么。

但我表姐说,她父母同意,对方家庭条件不错,她也快30岁了还是二婚,就踏踏实实过日子吧,感情可以培养的。总之让父母放心为主,我表姐很孝顺。

当然婚礼很隆重,表姐第一次的婚礼很寒酸,但这次她像女王一样,美丽贵气,跟着夫家向许多领导敬酒,各种婚庆流程都很完美。

现在他们要闹离婚了。在车房都有,经济尚可的条件下,两人的生活理念和节奏完全对不上号。由于没有生活压力,姐夫下班后跟朋友们玩到很晚回家,表姐一个人操持家务带孩子,还要上班。在家时没有交流,各有做各的事。婆家看不起我表姐,认为她高攀了(一开始姐夫喜欢,婆家才同意他们结婚),对表姐各种脸色和难题。毕竟,婆家有自己的顶头上司,表姐能说什么。

忍了几年,在表姐发现姐夫的聊天信息“出轨”后开始爆发。我姐夫其实人挺好,就是生活太安逸,那群乌合之众把他拉下水。其实我不相信姐夫会那么做,只是这件事情就成了多年压抑的爆发点。

我和我爱的穷小子正在一起奋斗,每次表姐都会“羡慕”地问我他对我好不好,给我做饭洗衣不。她羡慕我能和真爱勇敢的走在一起,我羡慕她有稳定的生活条件。可是,表姐只比我大两岁,而气色苍老疲惫。

表姐听从父母的意见,曾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穷男友;她的父母以为嫁给有钱人,女儿就脱离苦海,殊不知幸福并不能用钱买。

父母怕儿女吃苦吃亏,总想用自己的力量指挥儿女的生活,用丰厚的钱来为儿女遮风挡雨。儿女在父母的臂膀下经不起风雨,在婚姻上也不能承受挫折与变化,弄得结婚如试婚。

是不是真爱,自己能感受。如果单纯为了钱财物质而结合,那么就得能忍得住寂寞与房屋豪车钱财同过,因为不爱你的人,是不愿意回家与你同床共枕的。而真正爱你的人,巴不得时刻陪在你身边。

@花妞

当年我和我弟都没谈朋友的时候,爸妈一直催我们赶紧找,说是早点解决人生大事,他们也可以早点享清福。

后来我弟谈了个女朋友(我现在的弟妹),我爸妈就开始催我找。刚好年初我亲戚给我介绍了个对象,我是没正眼看长什么样儿,我爸就做主说先确定下来。因为这事没征得我的同意,我跟我爸大吵了一架。冷静之后想想,定下来了,我能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呗,那就先了解吧。

经过一年的了解(中间少不了我爸妈在我面前一直夸他),感觉他人确实还不错,只是话少,偏内向,跟我理想中的人选差太远。当时想着算了,没合适的就将就呗,无所谓了,而且爸妈催的急。

结婚不久我就怀孕了,最感动我的一件事是生孩子那次,我在手术室(剖腹产),他在外面等。后来听我婆婆说他急的偷偷抹眼泪,我后面有问他有没有这回事,他说风吹迷了眼,语无伦次,哈哈……通过这件事吧,我觉得他虽然不帅,嘴巴也不甜,但是我确定了他就是那个对的人。

坐月子期间也是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孩子呢从出世起就是他爷爷奶奶在带着。因为喂奶粉,所以没我什么事。在月子期间,我公婆也抱怨过不母乳喂养,孩子抵抗力差什么什么的,他说奶粉钱我们出的起,后面他爸妈再也没提喂母乳的事。我呢,只负责安心养身体。

现在呢,我和他结婚也有四年了,感情一直很好,希望就这么一直幸福下去吧。

其实在看了很多被安排的婚姻,有些结局是分道扬镳,也有幸福走下去的。从情感上来说父母不可能不干涉子女的婚姻,但婚姻又与其它的事情完全不同,只涉及到婚姻中的二人,他们爱不爱,爱到什么程度,适不适自己选择的标准,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中国的父母亲永远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真正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可是他们要记住, 儿女的生活始终是他们自己走下去的,这一点是谁都不可能代替。

来源:湖北经视综合湖南都市《寻情记》、抖音、知乎、网络等

缺人陪说说(周末陪娃说说)3

齐东方和考古团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考察。 (受访者供图/图)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重返长安,秘密派人去马嵬坡,想改葬杨贵妃。官员的回禀令人唏嘘:“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一千多年后,这九个字萦绕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齐东方脑中,据他当时的理解,“香囊”显然由丝织品所做,“然而,丝织物易腐朽,特别是里面装上植物类的香料,再与尸体在一起,更难保存”——为什么杨贵妃埋葬后,“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直到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齐东方来到现场。看到地宫中出土了两件鎏金银球状器物,球体可对半开合,外壁錾刻双蛾团花纹。对照物账碑,这就是唐朝如假包换的“香囊”。

更令所有人大开眼界的是,“香囊”不仅是金银器,而且内部结构类似今天的陀螺仪——无论球体如何翻转晃动,球内碗状香盂内所盛的香灰火星都不会逸出。

2022年6月11日是世界遗产日,法门寺博物馆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29件国家一级文物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其中就有这件“唐鎏金双蛾纹银香囊”。

当天上午,齐东方来到东莞市博物馆,与“香囊”重逢。他在北京大学教了三十多年考古,感叹如此规模的法门寺国宝外展,他在北京也从未见过。

齐东方是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业内首屈一指的汉唐专家。他的考古生涯,就是从研究包括“香囊”在内的唐代金银器开始的。做完相关题材的本科论文十年后,他在博士论文中深耕;此后访学日本、美国,“亲手翻来覆去地观察”许多珍贵的唐代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途经今俄罗斯及中亚诸国)考察时见到与唐代时期相近的粟特、萨珊、罗马等金银器。

历经近20年,齐东方完成了近六十万字的《唐代金银器研究》,成为中外考古学界公认的经典著作。

近年来,齐东方活跃在公众视野中。他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介绍杨贵妃和“香囊”的故事,讲述他发现“五星出东方”锦护膊的经历,也为各地博物馆的观众开设讲座。

齐东方乐于回答大众提问。“尽管有些问题好像挺庸俗的,但是你琢磨起来,这对于一个专业人员来说是很大启发。”齐东方回忆,博物馆的观众曾问他某件文物“值多少钱”,他笑着说,“过去长期做学术好像没想到……这个东西在唐代的时候,它相当于什么样一个价值,就涉及唐代社会生活了嘛。”

“学术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发现以后,你对它的认识可能要一辈子。”齐东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发现又激活了旧的发现,激活了你对它的认识。”

一辈子考古,齐东方似乎已在身体上做好准备。他热爱极限运动,肤色黝黑,曾经登顶乞力马扎罗山等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61岁在雅典跑完全程马拉松,十几次在丝绸之路的荒漠中徒步,平时还玩深潜、跳伞和铁人三项。

二十多年来,每天下午他会有一小时“疯跑”,“跑到10公里,一身大汗,回来冲一个冷水澡,再往电脑前一坐,才思泉涌,再写东西的时候效率极高”。

自嘲“玩物丧志”的齐东方已经写了二十多本专著、两百多篇学术文章,工作的时间就像从运动间隙“挤”出来的。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不洗漱不吃饭,先把电脑打开,处理“不需要用脑筋的事情”,比如调整PPT的画面。齐东方说,“这样就节省出时间去玩了。”

“考古就是游山玩水嘛”

南方周末:你曾在自己的书里提到,考古和游山玩水不冲突;你最早研究唐代金银器,也是基于个人审美的选择——这些似乎都是从非常个人兴趣的角度出发的。你在工作中是不是一直有这样的倾向?

齐东方:可能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就认认真真的,我就觉得玩就是学。很多东西的发现有偶然性,不经常讲苹果掉到(牛顿)头上了,就想起万有引力了,是吧?青霉素的发现也是。一个人得永远抱着一种好奇心,爱玩不就是好奇心吗?在玩的过程当中,你才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我的个性可能和我老师的不一样,我老师说考古不是游山玩水,我说就是游山玩水嘛。

我不好意思批评人家,我认为他们那些人都太“功利”,目的性非常明确。我觉得应该是好奇心,然后会有一些偶然、意想不到的发现。考古比科学发现有更多的偶然性,所以思想活跃、爱跑爱动的,发现的几率可能就比别人高。

在青海发掘的时候,那地方的墓葬是木椁墓,就用木头原木,四周全是荒地。修了四座墓,用的都是直径50-70厘米的柏木,这不可能从远处运来——那里是青藏高原。

如果功利性特别强,从考古上就不会想那么多。发掘的时候,有一天我看到那些原木,就像看到了一个地下森林一样,我想,原来这些树都在这地方长着。那些墓葬是8世纪的,那也就说明,在8世纪的时候,这个地方郁郁葱葱,有巨大的树木,然后修墓了,当地森林资源砍完了,现在全是荒地。

你可能会进一步想到,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关系,无限制地去开发,最后毁掉的可能是你最好的家园,这就不是考古学问题了,这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哲学问题了。我去之前从来没想过这些啊。也许我脑洞太大了,就看到这个了,所以你说这不是偶然吗?

南方周末:在你的主要研究领域,汉唐考古,你说现在即便没有新发掘的东西,用新的观念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也可以得出新的成果。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齐东方:最初的学术训练、学术规范之外,你必须掌握大量的资料,要积累。历史学、考古学是一门资料性的学科,这和哲学不一样,二十多岁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哲学家,但二十多岁没有历史学家,如果有,一定是个骗子。

南方周末:每个学科的性质不一样,数学家出得更早,比如高斯。

齐东方:对,你很少听说一个五六十岁的数学家拿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有人做过统计,获奖者的年龄25到40岁之间是最多的。

但史学家不行,你二十四史都没看过,两唐书没仔细读过,就靠随便弄,那是史学最忌讳的,所以这靠积累。但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历史并不是史料的堆砌,有时候还要辨别,还得提出一些问题。严格地讲,历史就是一个批判的学科,对史料的批判,对过去所谓结论的批判,所以必须得提出问题。尽管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能解决。

比如讲唐代强盛的时候,中国人爱讲疆域(辽阔),强调这是一种繁荣繁盛。一般说的唐朝疆域(辽阔),都指它最大的时候,但唐朝疆域三百多年里变化很大,今天打到这了,明天到那了,最后被人打得不又缩回来吗?

还有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现在我们接受的中国文化,用梅兰竹菊代表人的品质,用一些动物或者纹样代表福禄寿喜,唐朝哪有这些,今天的这些很多都是从宋代过来的。所以如果说对我们现在的影响最大的,在我看来是宋代,而不是唐代。

我是研究唐代的,过去言必说汉唐,汉唐盛世。但是对很多东西的研究,我现在也没有答案,只是越来越明显地知道,有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讲过了,不客观。

有常识和逻辑的人,就不会太固执

南方周末:听起来考古跟新闻工作有些地方挺像的,比如做调查报道,也是不停地找一些碎片拼出事件背后完整的逻辑。

齐东方:对,这很相似。比如你要是采访一个事件,听五个人说的,他们各自的说法都不可能是完整的,另外这五个人说的内容互相有矛盾,那么你最终叙述的时候,要有你的观察分析。

所以研究考古学的时候,我感觉有很多人都陷入一种陷阱里边,缺乏常识和逻辑。

其实这两个很重要。比如今天我讲的这个器物,有些人愣说它是茶具,但它的边缘扎嘴,而且装茶水会漏。你只要喝过茶,你就知道什么样的是茶具,考古发现的实物都是古人当时生活中的东西,人性本身的变化这么多年没有太大,所以这就是个常识问题。

还有一个逻辑问题,就是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之间的联系、关系。现在我不知道大学开不开逻辑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看了一本逻辑学小册子,对我帮助很大,我觉得这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如果没有常识和逻辑,你对古代的东西没法做出判断,现代生活也一样。凡是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就不会太固执。

南方周末:怎么才能基于现有的材料产生新的思路呢?

齐东方:这个(新的思路)谁都想,你说任何一个做学问的人,搞历史的不都想吗?为什么像陈寅恪那些大家,看的书都是大路货,谁都看过,那你就看不出问题,陈寅恪就看出来了。有的人就是那块料。

比如跑步,我就知道,就算我不做学术了,天天训练,也跑不过那些大神们,他们就是没怎么练过,就天生的素质,还有的人就不“高反”,气死你,这是你怎么练也练不出来的。做学问也一样,但是一般人不愿意说这些。

还有一个,我觉得和知识结构有关系。一个人如果很用功,却没有做出什么东西,可能因为他喜欢历史就总看历史,连小说也不看,电影也不看。我是什么都看,因为它有碰撞。哪怕一个村野匹夫的一句话,也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反正我是这样,我受的最大影响反倒不来自什么名著、名人语录。

南方周末:跟你的学术研究最不沾边的是什么呢?

齐东方:跑步、登山。登山最后要努力点很难很难的,马拉松最后那十分钟,能完成很大程度在于能坚持。做学问也一样,做学问当然枯燥啊,不过搞不出来的时候,你放弃了也不影响。但是登山和跑步你没法放弃,我们平时穿越(野外),中途想退回去不行,不走了也不行,荒郊野地,所以就坚持。我想这个对做学问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觉得这个东西搞不明白,但你一直坚持,也许就能够搞明白。

又比如文学。昨天我在想,宋代人喝什么酒?过去不是看过《水浒传》嘛,武松打虎前喝了18碗,醉打蒋门神喝了30碗,我说他喝的是什么酒,那酒有多少度,用什么样的容器?我就先发现了这个碗,找个理工科的给我算了一下容量,我一看,三两,18碗,正常。

还有诗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是什么样子?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床?一般考古的人考虑得很少,我就觉得好玩啊,都是年轻时看的,现在就派上用场了。

南方周末:你最近研究唐代文学有什么新的问题意识?

齐东方:我说实在话,我做学术就是那样,“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一步也不停留。我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去做,做了之后主要是我坚持,要说这里头有什么长远的规划,没有。

我就是跟着感觉走,我有兴趣,运气也比较好,我抓的都蒙上了,比如金银器,我就觉得很漂亮就研究了,最后就写出来了。

齐东方对考古的兴趣出于“爱玩”,图为他在伊朗德黑兰博物馆考察中国青花瓷。 (受访者供图/图)

“将来最有前景的,就是水下考古”

南方周末:你似乎很看好水下考古,为什么?

齐东方: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得有一种预见性或者远见。过去人家不是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嘛,我觉得将来考古学,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最有前景的,就是水下考古。

过去水下考古全世界都不行。一是花钱太多,你得有打捞船,所以资助一个水下考古项目的费用,比陆上要高得多。第二个是技术问题,水下考古需要一种特殊技能——潜水,考古的人做不了,然后你找潜水的人,他又不懂考古。过去那几个水下考古项目,包括南海Ⅰ号,最开始雇的是潜水员,他不懂,上面跟他讲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过去很多发掘都是一些“找宝人”,因为当时没有海洋法,谁找到就归谁,要是蒙到一只船,就像“黑石号”,就是德国人自己造的打捞船去捞,捞着就是他的,卖了钱就归他自己。

现在这些情况都发生了改变。第一个是资金,比如像中国就不差钱了,现在全世界有考古船的,只有三个国家,法国、韩国和中国。另外,中国经过这么多年,从一开始在历史博物馆(注:今国家博物馆),后来有水下考古中心,甚至包括广东有自己的培训学校,考古的人会潜水了。我也学了潜水。

南方周末:你是多大年纪去学的?

齐东方:60岁以后,我在泰国学的,去那边玩,自己花钱学的。我拿到三个档次的潜水证了,得一段一段地训练,再训练就是看你累计潜了多少瓶(氧气),得要经验。要不然那些专家被请去水下考古现场,就待在屋里,最多能到船上去。到时候谁说“有本事下去”,我“扑通”就可以跳下去,而且我可以深潜。

就是为了这个我自己去学的,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学了潜水,那考古学的知识应该说我不太缺乏是吧?这和田野(考古)一样,你自己下去和人家拿上来的是不一样的。

南方周末:从文物本身来说,水下考古的潜力在哪?

齐东方:你知道沉船有多少?我们不讲古代的,17世纪以后,欧洲很多国家纷纷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他们的沉船率是10%,沉船总数都能算出来。

我们可以把沉船看成遗址单位,而沉船里面都是贸易的货物。那完整度和数量,跟一个墓葬比(往往更高),“黑石号”,整理出的光瓷器就六万多件;井里汶,四十多万件。

往往一船上来都不知道有什么。前些年我的学生里头有三个做的是沉船考古。大学嘛,特别是北大,得有这种培养学生的远见,当时我就让他们收集已经发表的资料了,这个东西将来肯定是一个热点、前景。

南方周末:水下考古的文物价值,跟其他领域相比有什么特殊性?

齐东方:我关心了一段水下考古之后,就发现,大伙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去研究这里头的一些文物,比如瓷器,它的窑口——哪儿的产品,当然这都很重要。

但我突然想起来,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后,南海贸易里头,陶瓷就变成一个大宗商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外是远远烧不出这种瓷来。这些东西都运到哪些国家?这些出水的瓷器和我们国内发现的瓷器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外国人喜欢要中国哪一类产品?还有船员是怎么生活的?这问题就有意思多了。

任何一种器皿都和当地人的起居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曾经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一整船中国文物,有很多水盂,水盂是中国的文房四宝(系列),印尼人也不用毛笔,也不写汉字,大量地进口那些东西,他们干吗用?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很多都还没有答案。沉船里头就是这些东西,伴随着器物传到外国,它背后的文化也传播到那些地方。

南方周末:这个“背后的文化”指的是潜移默化的文化?

齐东方:对,这个东西其实是最深刻的。我想给你什么,你又想接受什么,才形成文化的融合。如果我就想影响你,那是说教,对方可以不接受。而出水的长沙窑那个碗,几百件,每件几乎一模一样,显然那个东西是卖得最好的,最受欢迎。人们看到都会想,这东西真漂亮,它是什么?哪来的?谁画的?逐渐地让自己的好奇心引入到对方文化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或者研究外国传入中国的东西,我一再强调,我们很难成为研究外国事物的专家。因为不像研究中国,我们有历史背景,知道人们过去怎么生活,要研究他们的就太难了。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它是个参照,了解外国这个文化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这个很必要。

南方周末:水下考古的发展目前似乎比较顺利,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齐东方:其实说到底,可能还是人员和经费虽然有了,但是不多,另外船也不多。

“考古的高层并不缺人,基层极其缺乏人”

南方周末:你很多学生现在都在重要的文博考古岗位,据你的观察和了解,比较基层的文博考古人员,工作的现状怎么样?

齐东方:到县一级还不行。首先是经费问题,有的县的博物馆,十年八年甚至二十年也不可能引进一个展览,也没有出外交流的机会,平时工作就是守摊。有的时候当地出土的也有一些重要的文物,搞起研究来,条件也不行。所以现在考古的高层并不缺人,基层极其缺乏人。大学毕业后,如果到一个县城,工资普遍不高,想干事业没有条件,现在这是考古界一个很重要的现象。

不是说人少,是专业人员少,比如彭州博物馆(记者注:彭州博物馆是全国一级文物最多的县级博物馆),有些人很热心,但是他没受过专业训练。考古专业毕业去到县一级工作的,很少。

南方周末:这跟考古的条件艰苦有关吗?你是1977级考古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教了几十年考古,在你看来如今考古专业学生的条件有多大变化?

齐东方:这个变化太大了。其实1977级和1978级这两届,北大和吉大文科里招收的分数最高的是考古专业——那时候金融、管理这些专业都还没有。到第三年就不一样了,外语专业的录取分数最高。那时候改革开放以后,学外语的,毕业后有机会进企业或者当翻译,挣钱稍微多一些,见识也广一些,所以外语火了两年,再之后火的是经济和法律,这个时候考古就没人报了。那时候为什么不愿报呢?毕业以后挣钱少,工作辛苦,总得田野发掘。那个时候田野发掘,几个月不洗澡,而且在农村,都得自己开伙,困难重重,学这个辛苦。

现在可不一样,现在的田野考古发掘,交通也方便,住宿到村里的话都没问题了,到哪个地方都能洗澡,现在还有电脑,可以看到外国同行的工作,眼界也不一样了。所以现在考古广泛地吸收各个学科的人才,物理的、化学的,还有勘探这些的。

最近这一两年我不敢说,前十年里,我可以这么说,你只要是985、211大学毕业的考古专业学生,都可以到省级的研究单位去工作,比如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所。

南方周末:2022年5月18日,山西省出台了全国首个免费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政策。由山西大学试行招生,考古学每年招生120人,这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等全免,还能领到生活费补助。但他们毕业后要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合同期为5年。你觉得类似政策能缓解基层文博考古缺人才的现状吗?

齐东方: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不知道,但是目前来说边远地区不用这种办法就去不了。

首先它合理。比如你现在学习,给你优惠条件,毕业后你必须干满五年,这个在国外都有。比如日本鼓励人们当老师,比较穷的,大学的时候可以给你无息贷款,如果你毕业以后当老师,这些贷款全免。但也不是说一个人这辈子非得干这个,签了这个合同之后,工作前五年你该做这个,要不事先你可以不签。这个政策我觉得比较人性。

再有一个,有的人特别喜欢考古,但是带考古专业的大学,大都是985、211高校,你让他考上吉大、北大,他的分数根本不够。你给这个条件之后,他本来就愿意干这个,这不是挺好吗?

有一次我在省里和吉林大学的考古工地,看到一帮人在那发掘,不太一样。后来我问这些人是干吗的,不像民工,民工如果没有一个专业人士在旁边指着,他们不会。他们说是赤峰学院的学生。我说嘛,我们干考古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了,我觉得挺好啊,田野发掘,他们在技术上能学得很好。

南方周末记者 刘悠翔 南方周末实习生 张璐

相关文章